



人工智能是職業教育實現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引擎,能夠推動教育模式從經驗驅動向數據智能驅動轉變。
關鍵詞 產教融合 人工智能 專業建設 AI大模型
在人工智能引領的科技革命浪潮中,產業形態加速迭代,教育領域正經歷著深層次的革新。當政策紅利與技術賦能交織共振,一場關于“人才鏈如何精準對接產業鏈”的重構進程愈發緊迫而深入。
聚焦這一時代命題,2025(第二屆)產教融合發展大會之“人工智能賦能產教融合高質量發展專題交流會”形成共識:人工智能是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引擎,正推動教育模式從傳統的經驗驅動向數據智能驅動躍遷;而借助人工智能精準匹配產業需求,培養既具備扎實專業技能又兼具AI素養的復合型人才,更是職業教育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路徑選擇。
政策驅動與技術變革:產教融合的時代新命題
政策是產業發展的重要風向標,在人工智能與產教融合的發展進程中,政策的引導作用至關重要。
從國家層面看,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已形成立體化政策矩陣。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一2035年)》明確提出“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覆蓋課程體系、學科專業、師生數字素養、教育評價等全鏈條,凸顯系統性改革導向。緊隨其后,教育部等9部門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將數字化作為落實綱要的首個具體舉措,強調“全面推進智能化”的系統思維。2025年5月,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以“教育發展與變革:智能時代”為主題,發布《中國智慧教育白皮書》和《教育大模型總體參考框架》,標志著政策設計向技術落地進一步深化。




在職業教育領域,政策響應更具針對性。清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周潛梳理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政策并指出,2025年3月,教育部啟動《職業教育人工智能應用指引》征求意見,聚焦產教融合這一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路徑,提出“培養具備人工智能素養及職業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目標。同時,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也成為“新雙高”建設指標之一,要求服務重點產業鏈,通過數據驅動實現專業布局與產業需求的動態適配。例如,陜西省已著手構建省級職業教育數字地圖,整合產業與職教數據,支撐智能化決策。
人工智能正推動產業形態發生根本性轉變。相關數據顯示,全國已有2287所職業院校開設智慧農業技術、智慧城市管理技術等傳統專業數字化改造后的專業,723所院校開設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等數智化專業,年招生超6萬人,顯示職教體系對技術變革的初步響應。但深層矛盾依然存在:產業端 20% 的人工智能相關產業與 80% 的傳統產業智能化升級需求,與職教專業結構中 20% 的AI相關專業、 80% 傳統專業待改造的現狀形成張力。
以瀘州老窖為例,這家傳統白酒企業通過數字賦能釀酒生產行動,將智能機器人技術應用于傳統釀造流程,實現酒體香味成分提取率提升 20% 、優質酒比例提升 10% 、用工減少70‰ 其智能包裝中心通過數字化技術,產能提升 100% 、生產效率提升 200% ,但仍面臨“傳統工藝傳承與智能化改造如何平衡”“懂釀造工藝又懂AI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短缺”等問題。這折射出傳統產業智能化轉型的共性困境技術應用與人才供給的結構性矛盾。正如瀘州老窖集團(股份)公司首席數字官、瀘州老窖國際發展(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蘇王輝所說,“企業在智能化升級過程中,急需專業化的模型構建和修改人才、熟悉并善用內外部AI工具的人才以及具備普及型AI能力的人才。”
實踐路徑: 多維創新破解產教融合深層矛盾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產業中的廣泛應用,職業教育面臨著專業結構調整、教學模式創新等新任務。調研發現,中職和高職教師在人工智能應用方面,在應用與分析、倫理與規范維度表現相對較好,但在知識與理解、評價與創新維度還存在提升空間。解決矛盾的實踐路徑包括以下四方面:
專業升級,構建動態適配的專業生態。周潛提出,在專業建設上,要推進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建設和傳統專業數智化升級,強調人工智能的作用。他以某職院的探索為例,提出可從優化專業人才目標、打造數字化育人平臺、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建設數字化資源、構建數字化實訓體系、培養數字化教學團隊、設計數字化評價體系等幾個維度具體實施升級。同時,針對如何系統推進職業院校人工智能應用這一關鍵問題,周潛表示,應從目標、原則、具體工作等方面著手。目標是構建適應職業時代的教育體系,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培養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助力產業智能化轉型;原則包括職業導向、動態迭代、倫理安全;具體工作涵蓋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模式創新、教師人工智能教學勝任力提升、學生評價、倫理安全與應用保障措施等多個層面。
產教協同,打造深度融合的生態體系。產業學院的實體化運作,正在打破“學校熱、企業冷”的困局。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通過融入產業園區建設產業學院,將專業建在產業鏈上,實現錯位發展。同時,該校通過出臺教師數字化素養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全方位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建立四元四實治理體系,包括創建四元協同生態環境、共建理事會、組建學生中心運行體系、構建雙案聯動培養體系等,保障產教融合可持續發展,為數字化背景下校企協同發展提供了實踐范式。
大模型技術的應用,則為產教協同提供了新基建。國開在線搭建的人工智能基座,在助教、助學、助管、助評等方面實現了開放教育AI場景應用。該平臺涵蓋模型管理、能力廣場、租戶管理、知識庫管理、應用管理、工作流、應用集成、AI基座內容審核策略、數據看板與問答記錄等多個層面,并推出了一系列“開箱即用”的AI應用。
此外,企業在產教融合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如瀘州老窖通過平臺共建、科研攻關、基地共創、以賽促學等舉措,與高校構建深度融合創新生態,培育了大量專業人才,推動了科研成果轉化。
需求導向: 培育適應智能時代的復合型人才
當工廠機器每8.2個月迭代一次,而課程更新卻需2一3年,如何打破這一“時間差”,讓教育跟上產業迭代的步伐?
針對這一問題,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紀兆華表示,隨著產業技術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與產業之間的“時間差”問題日益凸顯。但教育不能僅僅追著產業跑,而要與產業在數字世界中同頻共生。要以AI大模型驅動產教融合,構建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動態適配的新范式。他認為,AI大模型可實現從“經驗驅動”到“數據智能驅動”的轉變,打通“教育一產業”數據閉環,構建“微專業 + 動態認證”機制,實時捕捉產業需求,動態優化教育供給。他還建議,未來要提前布局量子計算、6G通信課程;協同進化,職教“一張網”;打造“教育一產業”數字孿生體,實現人才鏈與產業鏈的實時共振。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柯孔林強調,在智能網聯電子商務、智能制造等專業中,高職院校應將人工智能素養的培養融入專業教育;同時,要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培養適應未來工作崗位需求的人才。對此,該校通過推進人工智能 + 師資引育、人工智能 + 人才培養、人工智能 + 員工培訓、人工智能+ “立地式”科研、人工智能 + 國際合作等五項計劃,展開了“人工智能+”行動背景下產教融合的實踐探索。
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則采用“1(校)+0.5 (船) +1 (校) +0.5 (船)”四方聯動賦能、四船交替共育的卓越海員培養模式,培養企業所需人才。該校根據行業需求,通過重構能力遞進、書證融通、模塊化項目課程體系,增加數字化、智能化培養目標;開發專業標準和數字化教學資源;創設校企互補、虛實結合的“四條船”實訓平臺;開展能力測評、多維度精準畫像等舉措,為行業培養了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學院黨委委員、副校長陳曉琴坦言,學校也面臨著專業動態調整中產業數據掌握不全面、不真實等問題,期待省域層面能建立相關平臺或機制,解決產教數據更新和專業預警調整的問題。
從產教融合的全局視角審視,人工智能已從“是否需要”的討論階段,轉向“如何深度融入”的行動階段,成為必須落地的戰略任務。從政策驅動到技術落地,從專業改造到生態重構,職業教育正經歷一場從理念到實踐的全方位變革。未來,需以數據為紐帶、以機制為保障、以能力為核心,構建“技術創新有支撐、產教協同有深度、人才培養有質量”的新生態,讓人工智能真正成為撬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支點,為新質生產力培育輸送更多“懂技術、會創新、有倫理”的復合型人才,在智能時代重新定義職業教育的價值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