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字普惠金融;農業農村現代化;中介效應;長江經濟帶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13-0217-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13.04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searchontheImpactofDigital InclusiveFinanceonAgriculturalandRural Modernization—Taking theYangtzeRiverEconomic BeltasanExample
NG Hang,FANFa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 434023
AbstractTheYangteRiverEconomicBeltisanmportanttrategiccoomicbeltinChina.Exploringthcordinatedrelatioshipbetwen itsdigitalincadualdralodtiisfatsfoalvialaodati pathtomodernizationBasedopaneldatafrom1provincesandcitiesintheYangtzeRiverEconomicBeltofChinafroml1toan valuationidexfoclualnduraoderatioitablisndanteedayectodelisedtalepact andechanisofigialilusiefaneoitslevelofgicualanduralmodeatioesultsidiateatdgialisieface anditsthreesubdimensionshveasignificantpositiveimpactonthemodezationofagricuureanduralareasintheangteRverEcoo icBelt;treisantialegipctfialsiaeoluraldalodti diaryeffectresultsshowthatdigitalinclusivefiancecanpromoteagriculturalandruralmodernizationthroughinnovativelevels.
KeyWordsDigital inclusivefinance;Modernizationofagricultureandruralareas;Mediatingefect;YangtzeRiverEconomicBelt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立足我國國情民情的必然選擇,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長江經濟帶貫穿中國東中西部,作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經濟帶,是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推手,推進長江經濟帶農業農村現代化關乎我國發展全局[2]。金融對于農業農村發展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傳統金融由于門檻過高、信貸不對稱等問題,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無法完全發揮作用,而數字普惠金融將傳統金融服務與數字技術有機融合,不僅解決了傳統金融存在的問題,還極大地緩解了農業農村領域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3-4]。因此,從理論上探究并實證檢驗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不僅有利于挖掘數字普惠金融更深層次的價值與潛力,而且對我國鄉村振興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與現實參考價值。
關于數字普惠金融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系,大批學者從不同角度展開研究。一般認為,數字普惠金融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王平[5從理論和現實兩個層面出發,提出金融資源不僅是農村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還有助于配置其他資源,同時數字普惠金融有助于破除農業農村長期面臨的融資約束問題。Gomber等[指出數字普惠金融能夠破除時空限制,為滿足農村的金融需求,從而助力農村現代化。
富新梅通過對英國、日本、以色列等發達國家在數字技術賦能農業農村發展方面的經驗分析,提出解決數字鴻溝是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首要問題。王偉新等[研究發現,數字經濟不僅能直接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還能通過影響農村資本深化和市場化程度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
雖然學者已經從多個角度分析了數字普惠金融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系,但主要從全國層面展開研究,而研究長江經濟帶的較少,同時學者對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標體系構建尚未達成統一意見。基于此,筆者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利用長江經濟帶面板數據,構建長江經濟帶農業農村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進一步研究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影響及作用機制。
1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1.1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直接效應一是為農業農村提供高效可靠的金融資源。由于農村和農業借貸群體的信息調查難度大、成本高,借貸需求額度往往較小,傳統的金融機構難以對其提供金融資源。而數字普惠金融借助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搭建線上金融平臺,完善用戶的互聯網信息及征信等數據并高效分析客戶的信用狀況和資金需求,其能提供的服務覆蓋范圍也更大,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提供針對性的金融服務。這極大地推動金融資源在城鄉間合理分配,破除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融資約束。二是降低了農業農村借貸群體的金融服務成本。傳統金融需要客戶前往線下機構進行辦理,而大多數農業農村借貸群體的居住地距離線下金融機構較遠,或無法在當地金融機構獲得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要滿足其金融服務需要耗費諸多交通成本及時間成本。而數字普惠金融借助數字技術搭建線上金融平臺,農業農村借貸用戶可以通過手機、個人計算機等電子設備線上辦理金融業務,為其降低了交通成本,節約了辦理金融業務的時間。此外,線上辦理也為客戶提供了更全面的金融服務,有助于客戶根據自己需求進行選擇,降低了金融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門檻。據此,提出假設 H1 。
ΔH1 :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有助于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1.2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間接效應數字普惠金融緩解了農業和農村地區的融資約束,為企業研發農業領域新技術、新設備提供了穩定可靠的資金支持,極大地提高了農業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水平。農業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不僅有助于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產出效率,并進一步提高農村居民收人,還有助于減少農村環境污染,改善農村環境,最終推動農業農村早日實現現代化。據此,提出假設 H2 。
H2 :數字普惠金融通過增加農業企業的創新活動促進農
業農村現代化。
2研究設計
2.1模型構建為檢驗數字普惠金融是否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以及數字普惠金融通過創新水平間接影響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機制是否成立,構建如下基準回歸模型:
Yij=α0+α1Indexij+α2Xij+εij
Mij=β0+β1Indexij+β2Xij+εij
Yij=γ0+γ1Indexij+γ2Mij+γ3Xij+εij
其中: Yij 為被解釋變量農業農村現代化;Index為核心解釋變量數字普惠金融; Mij 為中介變量創新水平; Xij 為控制變量;Eij 為隨機擾動項; α0、α1、α2、β0、β1、β2 和 γ0?γ1?γ2?γ3 為待估參數: i,j 分別表示所在省份、年份。
2.2 變量說明
2.2.1被解釋變量:農業農村現代化。參考徐輝等[9和鐘水映等[的研究方法,從農業現代化投入、農業現代化產出、農業生態和農村社會發展4個方面構建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標體系并采用熵權法進行測度,見表1。
2.2.2核心解釋變量:數字普惠金融。采用北京大學測算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及3個子維度進行度量。為減少異方差的影響,均取對數處理。
2.2.3控制變量。選取控制變量如下:產業結構(第三產值/第二產值)、研發投入(RD經費內部支出/GDP)、人力資本水平(高等學校在校學生人數比重)信息化水平(郵電業務總量/GDP)政府干預程度(財政支出/GDP)。
2.2.4中介變量。創新水平,用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衡量企業的創新水平,取對數處理,
2.3數據來源與描述性統計選取2011—2021年我國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的數據,探究數字普惠金融與農業農村現代化之間的聯系。除考慮數據可得性外,這一時間段基本覆蓋了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的高速發展期。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及各省(市)統計年鑒,數字普惠金融指數來自北京大學發布的北大數字普惠金融指數。
相關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2。其中,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數均值為0.466,最大值為0.671,最小值為0.309。數字普惠金融均值為5.523,最大值為6.136,最小值為2.026。結果表明,我國長江經濟帶不同省市之間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和數字普惠金融水平差異較大。
3實證結果分析
3.1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時空特征分析通過客觀熵權法計算2011—2021年長江經濟帶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綜合指數,結果見表3。從時間層面來看,除2020—2021年部分省市下降外,長江經濟帶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使部分地區減緩了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速度。從空間層面來看,長江經濟帶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不均衡,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呈現下游、中游、上游逐漸遞減的趨勢。下游的長三角地區具備先發優勢,其農業農村現代化超過長江經濟帶平均水平,而中上游地區由于初期基礎較為薄弱,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較為滯后,故低于長江經濟帶平均水平
3.2數字普惠金融對共同富裕的影響
3.2.1模型估計類型選擇。表4給出了 F 檢驗及Hausman檢驗的結果,檢驗結果均顯示拒絕原假設,即固定效應回歸更適合估計模型(1)。
3.2.2基準回歸。由表5列(1)(2)分別為混合回歸、固定效應,為消除異方差影響,列(3)在固定效應的基礎上加入了穩健標準誤。結果顯示,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且固定效應回歸系數顯示,數字普惠金融每提升1單位,將會使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升0.0233單位。這一結果充分驗證了假設 ΔH1 ,即數字普惠金融能夠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3.2.3分維度回歸。為進一步研究數字普惠金融如何影響農業農村現代化,將自變量替換為用數字普惠金融子維度后重新進行回歸,見表6。結果顯示,覆蓋廣度、使用深度及數字化程度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回歸系數均在0.01水平正向顯著,且數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的回歸系數大于覆蓋廣度和數字化程度[1]。即數字普惠金融可以通過擴大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及產品的覆蓋范圍、增強客戶對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及產品的使用程度與活躍程度、降低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及產品的使用門檻和成本3個途徑,提高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但金融服務和產品的使用狀況是數字普惠金融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最主要的途徑。
3.2.4穩健性檢驗。
(1)替換被解釋變量。為減少內生性的影響,將數字普惠金融指數進行滯后一階后再參與回歸,見表7列(1)。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回歸系數與基準回歸基本一致,證實基準回歸結果穩健
(2)縮短年份。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數字普惠金融以及農業農村現代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可能導致估計結果出現誤差,因此剔除2019年之后的樣本重新回歸。結果見表7列(2)。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回歸系數與基準回歸基本一致,證實基準回歸結果穩健可靠。
3.3異質性和使用機制分析
3.3.1區域異質性檢驗。由于經濟水平、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等存在差異,長江經濟帶不同流域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影響可能存在差異,為此將長江經濟帶分為上游(重慶、四川、云南和貴州)、中游(湖南、湖北和江西)、下游(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3個區域,對數字普惠金融影響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效果進行區域異質性分析,檢驗結果見表8。從表8可得,數字普惠金融對長江中上游省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回歸系數在0.01水平正向顯著,對下游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影響不顯著。原因主要在于,下游地區為長三角地區,具有體量龐大的經濟規模優勢,其經濟水平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均高于其他地區,因此資金約束對其農業農村現代化影響較弱,數字普惠金融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因此下游地區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影響不顯著。而數字普惠金融極大地緩解了中上游地區的資源限制,推動其農業農村快速發展。
3.3.2作用機制分析。采用中介效應模型進一步揭示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作用機制。
由表9得,數字普惠金融在0.01水平正向顯著影響創新水平,數字普惠金融和創新水平均正向顯著影響農業農村現代化。結果表明,數字普惠金融能提高企業的創新水平,且創新水平在數字普惠金融影響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發揮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占比為 35.997% 。綜上,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提高創新水平提高了農業農村現代化。假設 H2 成立。
表8異質性檢驗
Table8 Heterogeneitytest
表9中介效應
Table 9Mediating effects
4結論與對策建議
4.1研究結論該研究以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為研究對象,探究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影響。結論如下:第一,基準回歸和穩健性檢驗結果均表明數字普惠金融能顯著提高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說明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有助于直接提高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第二,數字普惠金融的二級指標均正向顯著影響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第三,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數字普惠金融對中上游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具有顯著促進作用,但對下游長三角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正向影響不顯著。第四,中介機制表明,數字普惠金融不僅能直接提高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還能通過增強企業創新水平提高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
4.2 對策建議
4.2.1加快數字技術的研發,并推動其與普惠金融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其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的作用。一方面,鼓勵科研部門、高校以及企業積極研發數字技術。另一方面,加大數字技術的推廣力度與覆蓋面,充分發揮大數據、人工智能及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優勢,推動傳統的農業向數字化轉型,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新動能。
4.2.2制定差異化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政策,縮小地區數字鴻溝。對于較發達的下游地區,當前階段應充分發揮輻射作用,通過政策及資金傾斜、加強與長江中上游省份間的交流與合作等途徑來拓寬輻射范圍,帶動中上游地區的發展;對于中上游地區,政府應從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提升農村居民數字素養等方面著手縮小數字鴻溝,從而更好地發揮數字經濟對共同度的促進作用。
4.2.3加強農業領域企業的創新能力。創新在數字普惠金融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起中介作用,通過破除農業的融資約束,加強其創新力度,通過創新技術以及機械設備,降低生產、儲存、運輸等環節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以及農村居民收人,促使數字普惠金融通過企業創新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參考文獻
[1]于安龍.論新階段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價值意蘊、特征規律與實踐路徑: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視角[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3(5):1-9.
[2]謝世釗,謝云.安徽長江經濟帶新型城鎮化與數字經濟耦合協調時空演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4,52(9):206-211.
[3]田霖,郭夢琪.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緩解融資約束研究:基于涉農企業的實證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0(3):70-85.
[4]羅振軍,蘭慶高.數字普惠金融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J].調研世界,2023(2):57-66.
[5]王平.基要性變革中數字金融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4,45(5):183-193.
[6]GOMBERP,KOCHJA,SIERINGM.Digital FinanceandFinTech:Cur-rent research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2017,87(5):537-580.
[7]富新梅.數字技術賦能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研究[J].西南金融,2023(7) :81-93.
[8]王偉新,殷徐康,王晨光.數字經濟助推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測度、機制與啟示[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3,44(4):609-623.
[9]徐輝,肖祥鵬.數字經濟與農業現代化耦合協調時空演化研究[J].生態經濟,2024,40(6):101-107,125.
[10]鐘水映,李強誼,徐飛.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空間非均衡及動態演進[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26(7):145-152.
[11]謝旭升,嚴思屏.融資約束視角下數字普惠金融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路徑研究[J].金融理論探索,2022(4):4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