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作品之所以共情動人,歷久彌新,在於它能於跌宕起伏的現實中解讀人性百態,又能從生活瑣碎事中提煉出大智慧,更能以滴水穿石的力量為城市文化注入靈魂。上世紀九十年代澳門閲讀人口不多,書刊出版市場狹小,聯同澳門日報於1995年舉辦首屆“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經歷三十年的提煉精粹,賽事記錄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心中的“澳門故事”,使澳門文學從邊緣走向中心,推動文學之火世代傳承。
廖子馨:鼓舞青年書寫城市記憶
1999年,澳門文學作品已躋身全年出版物總數三甲之列,出版量最高首三位分別為教育、藝術及文學,其中文學類書刊佔全年出版總數近一成。當時澳門日報出版社是規模較大的私人出版社之一,雖然閲讀人口不多,仍為本地作家提供機會出版作品。當時身兼澳日副刊編輯及編書工作的澳門筆會理事長廖子馨說:“回歸前大力支持文化學術工作,我們(出版社)獲資助出版不少本地作品,最高峰時一年推出十本文學書籍。\"報刊專欄是孕育澳門作家的主要土壤,不少年青作家在廖子馨指導下獨當一面,在她看來,小城經歷數十載變遷,澳門文學群像壯大,本地文壇繁榮發展,離不開堅守傳承與開放包容。

上世紀九十年代,徵文比賽常見於社團或企業宣傳活動,1995年與澳門日報合辦“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明確定位為閲讀本土出版物,並邀得澳門大學中文學院院長程祥徽教授、學院李觀鼎教授等擔任評委。2002年起,賽事從泛閲讀推廣轉向系統性寫作訓練,更名為“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由閲讀普及漸漸蛻變成“文學新生代的舞臺”。及後,每屆賽事增設特定命題,引導學生聚焦社會,以當代語言訴說澳門故事。賽事評委之一廖子馨表示,命題緊貼社會發展,不但啟發學生探索未知領域,亦燃起學子們對寫作的熱忱,“賽事中很多獲獎者畢業後仍在寫作,投身社會後,有的當上語文老師帶教學生參賽,有的雖不在文字領域發展,卻利用工餘時間堅持執筆,成為作家。\"廖子馨認為,他們對文學創作的追求和嚮往,讓文化傳承從校園延續到社會。
出色的讀後感文章既要對原著內容有透徹把握,還講求耋實的寫作技巧來鋪展文章。廖子馨以第三十屆“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高中組獲獎文章lt;仰望星空的蟲子—讀《三體》有感gt;為例,作者對原著歸納整理的技巧十分成熟,字禪行間反映其對同類作品累積了深厚閲讀基礎。廖子馨指出,近十年來,學校重視寫作人才的培養,加上來澳定居的新移民學生增加,以澳門故事為題材的創作愈來愈多樣化,促使讀後感徵文比賽的作品水平顯著提升,而對本地文學發展的推動(舉辦競賽、學術出版及澳門文學獎),更是喚起學生和作家以獨特視野記錄屬於自己的城市記憶。
甘遠來:展現本地文學人才自信
“參與讀後感徵文比賽對我的影響重大,更新了我對文字的審美,獲獎令我明白到原來書寫自己的故事,可以獲得認同。\"甘遠來的文章曾於第二十三屆“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獲得高中組亞軍。那年青澀懵懂的高中生,現已成為中學老師,他加入澳門筆會成為新力軍,2024年其新詩作品更榮獲澳門文學獎本地組新詩類冠軍?!爱斈晡覐陌拈T作家的作品中獲得養分,漸漸成長成熟,現在踏上創作之路。我認為文學猶如長線戰鬥,有了豐富閲讀經驗,又要加上人生修行的歷練,才能成就一篇美文。

甘遠來奪得第二十三屆“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高中組亞軍,並從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手中接過獎項。

中學時期甘遠來已加入校內文學社,本澳與內地的徵文比賽都有參賽經驗。甘遠來指,“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總是吸引學生們磨拳擦掌,欲爭一席位,“基金會的徵文比賽不只難度高、含金量高,獎勵力度亦十分高。比賽對文字造詣有一定要求,全澳中學生在同一平臺上較量,作品若能突圍而出,其水平必定相當高。\"甘遠來在北京升讀大學時開始創作散文、詩歌和小說,並有投稿至報章刊登,他笑稱,小學作文總是寫得一塌糊塗的自己竟成了作家,這段成長旅程,令他感受到文字的重量,提醒自己每次提筆都要心存敬畏。
作為澳門學界的年度盛事,“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活動成效不斷擴大,自第二十屆起,舉辦\"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延伸活動一“閲讀寫作講座”,邀請澳門知名作家走進校園,提高學生對閲讀和寫作的興趣。當年甘遠來在臺下看著澳門詩人盧傑鞾及小說家、專欄作家陸奧雷(筆名)分享寫作經驗,令他著迷,“在作家們身上閃亮著一種自信,大概是因為他們的文字根植澳門這片土地,故能自信地分享自己的創作故事,當時我心裡渴望自己將來也可成為如此閃亮的分享者。\"後來甘遠來閲讀了陸奧雷作品,並以“小城故事\"為主題創作出獲獎作品lt;讓M城故事治療我們的憂鬱gt;。甘遠來認為,文學是一個城市的重要語言,即使工作再忙仍會向海內外不同文學比賽投稿,他相信澳門文學的生命力定會在更多未知角落發熱發亮。


古冰:讓文學種子萌芽生根
透過“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構建起跨世代的對話平臺,組織本地作家走進校園開講,把寫作人最地道的澳門視角呈現在學生面前,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組織231場“閲讀寫作講座”,逾3.4萬學生人次參與。本地作家古冰今年2月以“建構你的科幻樂園”為題走進校園,與學生分享科幻小說及電影,探詩科幻故事創作如何連結生活。文靜沉穩的古冰形容自己不擅於與學生趣味交流,但進入校園是作家寶貴的學習機會,“與學生們交流能瞭解時下熱門科幻小說或電影題材的趨勢,還推動我研究人工智能技術如何優化講座的簡報質量和視覺效果,最重要是讓我更系統地梳理日新月異的科幻資訊?!?/p>
內地科幻文學的崛起加上電影工業的成熟,推動新世代對科幻文學的需求熾熱。古冰表示,學生們對內地改編自小說的影視產品、遊戲等相當熟悉,關注度比本地文學作品還高,如《三體》《沙丘》等。他入校的另一個發現,是學生們閱讀氛圍比他讀書年代更濃厚,“現在免費的閲讀平臺眾多,書評介紹層出不窮,加上學校舉辦的讀書活動豐富,學生們主動尋求閲讀的意欲提升。方向性閱讀明顯加強,大概是得益於學校訂定主題閱讀的成效。
在碎片化信息時代,人們對文字失去耐心和思考,古冰指,閲讀對邏輯思維訓練、組織能力和情商發展有重要幫助,相信是投入資源扶持澳門文學的目的,希望誘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與潛力,“或許有人對科幻領域並不熟悉,卻因為一場寫作講座令他有意打開第一本科幻小說看看,這小小的行動回應,就是撒下了文學的種子。\"古冰認為,讀後感徵文比賽三十載的成效,如同一顆種子,在各界對本地文學發展的深層滋養下成長,結出枝繁葉茂的文學果實。
麥芷琪:在文學創作中超越自己
“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分設初中組及高中組兩組別,每所學校每組推薦作品上限為二十篇,學生亦可以個人名義參賽。培正中學中文科老師麥芷琪表示,每年該校學生都踴躍爭取自己的文章獲選參賽,“賽事獎項名額不多,競爭十分激烈,獲獎門檻高,師生們視賽事為學界寫作類競賽中的‘奧斯卡’,學生們十分期待在這舞臺上檢視自己實力。\"該校設有“寫作超前班”,培養喜愛文學及具潛力的學生進一步提升寫作技巧,麥芷琪指出,“有同學每年都報名參賽,雖然未必每次都獲獎,但其文筆和思路一次比一次成熟。\"如她所言,徵文比賽是學生進步的動力,鼓勵他們在文學創作中不斷超越自己。
除了參與競賽,學生在校園亦能享有多樣化閲讀推廣活動。麥芷琪表示,培正中學圖書館每學年推出不同主題的焦點閲讀推廣活動,以短劇、實驗、角色扮演日等,讓學生沉浸書本世界;中文科老師亦會為各年級學生推薦一百本經典著作書單,並鼓勵學生透過製作視頻、撰寫閲讀心得等方式,主動分享閲讀的樂趣,“我們希望學生對閲讀樂在其中,還能培養內化和輸出能力,成為閲讀推廣的參與者。\"麥芷琪又指,組織作家入校分享,學生能與作家面對面交流,不但引起學生對文學創作的好奇,也令他們對作家這個身份有新的認知。

培正中學中文科老師麥芷琪
每次發現優秀或趣味文學作品,麥芷琪定會帶到課堂與學生分享,以不同年代的澳門作家視角,品讀箇中的文化情愫和時代反思,“文學創作是由心而發、從內到外、充滿溫度的傳承,這是人工智能不可取代的。\"麥芷琪曾於第二屆“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勇奪學生組社科類一等獎,昔日頒獎臺上的獲獎者,至今仍以其熱忱澆灌著文學幼苗成長,她認為,讀後感徵文比賽不僅栽培高質量寫作人才,更有助啟發青少年對社會、文化及城市發展的洞察力,譜寫每一代人心中獨特的澳門故事。
“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走過三十載春秋,持續為本地文學發展注入動力,參賽學生作為時代巨輪的見證者,在文化沃土中成長為澳門聲音的傳播者。未來,將繼續深耕本土文化資源,活躍文藝創作氛圍,擴大澳門文學和城市文化形象的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