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是夜郎故地,尋找夜郎文化遺存是貴州幾代考古人的夢想。夜郎考古工作始于 20 世紀 50 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貴州西部地區發現相當數量的夜郎時期遺存,特別是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赫章可樂遺址、威寧中水遺址群、普安銅鼓山遺址等一批極具地域特征的戰國秦漢時期遺址的發掘,數量眾多的青銅器、陶器、鐵器、玉石器和骨角器等的出土,為破解千古夜郎謎團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赫章可樂遺址榮膺 2001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威寧中水遺址群被評為2005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8年,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制的《貴州夜郎考古工作規劃(2018—2022年)》獲國家文物局批復立項(文物保函2018第392號)。據此,我們在隨后的五年里結合規劃和夜郎考古遺存,開展了一系列田野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調查勘探
黔西南地區
2019年11一12月,我們對黔西南州義龍新區雨樟鎮交樂漢墓群分布區進行調查,確認數十處墓葬,并發現一處漢代大型居住遺址一黃泥堡遺址 (位于雨樟鎮交樂村黃泥堡)。堆積厚1.4—1.8米,其中漢代堆積厚約1.2米,出土較多繩紋瓦片,多為板瓦殘片,另有較多的夾砂陶片和印紋硬陶片,從口沿和頸部殘片形態推測以罐為主。黃泥堡遺址分布面積近20萬平方米,其中居址堆積核心部分約10萬平方米,年代大致與其周鄰墓葬相當,為漢晉時期。
2022年5月一2023年5月,我們對義龍新區萬屯漢墓群部分區域進行了調查勘探,確認阿紅遺址、破山墓群、涼亭、阿紅鄉規碑、“安民告示”碑等遺存,另發現遺跡55處,其中墓葬18座、活土坑28處、窯址5處、溝3條、灶1處。

20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交樂漢墓群和萬屯漢墓群已清理漢代土坑墓、磚室墓和石室墓30余座,出土銅車馬、巴郡守丞印、樹形銅燈等文物。學術界普遍認為這一帶是漢晉時期云貴高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但此前一直未發現城址或大型聚落遺址,黃泥堡遺址的發現是一大突破。

橫江上游區域
近年來,我們對金沙江支流橫江上游貴州境內部分區域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主要包括赫章輔處盆壩和威寧羊街盆壩。
赫章輔處盆壩2020年10—12月,我們對赫章輔處山間盆壩進行了區域性考古調查和小范圍勘探工作。輔處位于赫章縣西南,系烏蒙山區一處南北狹長的山間小平壩,由南向北的橫江將壩子一分為二,周邊為坡度較緩的階地。1958年,當地在興修水利工程中于羅鍋寨后面的山梁上挖到一面石寨山型銅鼓,70年代又調查發現石器、陶器、青銅器、鐵器等文物,根據調查情況判斷其為一處古代墓地,并于1982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且大致劃定了保護范圍。

此次調查勘探,采取重點鉆探、普通鉆探與地表踏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發現商周至秦漢時期遺存28處,采集陶器、石器和漢磚等數十件,是夜郎考古工作規劃實施后取得的重要成果。
威寧羊街盆壩 羊街亦為烏蒙山區一處南北狹長的山間小平壩,橫江自南向北流經壩子中部,將其分為東、西兩部分,并成為赫章縣與威寧縣的界河。壩子周邊為坡度較緩的階地。
此次調查共計約40平方公里,發現商周時期臺地及山頂遺址67處(威寧境內45處、赫章境內 22處),洞穴遺址11處(威寧境內6處、赫章境內5處),商周至秦漢時期疑似墓地9處(威寧境內5處、赫章境內4處),采集陶器、石器、銅器等數十件。遺址均分布于河流兩側坡地、石灰巖小山頂部,有小區域集中分布的特點,如羊街鎮交河村四觀寨周邊小山頂部分布有10余處東周秦漢時期遺存,多數遺存處于石灰巖縫隙中,面積小,保存狀況較差。
赫章可樂遺址
可樂遺址位于赫章縣城西約60公里的可樂彝族苗族鄉,地處烏江北源可樂河與麻腮河交匯的山間壩子內。壩子四周為緩坡丘陵,外圍群山環抱,兩河在此交匯后向東流去。自20世紀50年代發現以來,遺址歷經十余次發掘,清理出30余座具有“套頭葬”習俗的墓葬,以及糧管所漢代遺址和大批外來移民墓葬。
為達到建立可樂遺址考古“一張圖”的目標,2022年2一6月,我們對可樂遺址及周邊區域進行全面系統的考古調查勘探。此次勘探共發現遺跡489處,包括古河道3條、墓葬291座、房址5處、墻基礎4段、踩踏面63處、古路15條、溝34條、燒土區51處、灰坑5個、窯址14座、近代坑3個、豎井1眼。野外勘探工作結束后,根據現場記錄、圖紙等原始資料匯總成《赫章可樂周邊區域夜郎考古調查及勘探工作報告》。


此次調查在糧管所遺址發現夯土城墻、踩踏面、燒土區等遺存,為遺址性質的認定提供了新證據,可能為西漢時期犍為郡漢陽縣或漢陽都尉治所(漢陽縣系西漢中央王朝最早在云貴高原設置的兩個縣之一)。
發掘收獲
普安青山大坡遺址
遺址位于黔西南州普安縣青山鎮范家寨村銅鼓山組,地處盤江流域中心青山鎮東北3.2公里,緊鄰銅鼓山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1年7一12月,我們對遺址進行發掘,面積800平方米。
遺址分布在高約65米的大坡山頂,山頂基巖裸露,后期擾亂嚴重,文化堆積較淺。清理發現坑、房屋、柱洞等遺跡,出土遺物有玉石器、陶器、銅器、骨角器四大類,其中陶器數量最多,玉石器次之。
根據發掘成果,推測大坡遺址為一處集冶銅、紡織、裝飾品加工為一體的手工業作坊,兼居住功能。大坡遺址距銅鼓山遺址僅280米,出土遺物相似,應屬同期夜郎文化遺存。其規模小于銅鼓山遺址,文化特征更接近銅鼓山遺址早期階段。
赫章輔處墓群
2022年11一12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我們對輔處墓群羅戈寨墓地進行發掘,墓葬分布在相鄰的袁老林(北)和高家地(南)兩個山梁上,發掘面積600平方米,共清理豎穴土坑墓100座,其中多數為開鑿至基巖上的巖坑墓。較為重要的發現是袁老林8座“套頭葬”,其套頭器物有鐵釜、銅釜、銅洗等。其他墓葬出土器物較少,部分墓葬無隨葬品,出土器物共計90余件,主要為銅、鐵器,另有少量的骨器、漆木器、玉石器。陶器僅出土1件圜底罐。銅器以兵器為主,有少量容器、飾品,器形有劍、戈、矛、釜、洗、帶鉤、鐲、鎏金鋪首、鎏金貝幣等,其中銅劍可分為柳葉形銅劍、蛇頭形莖首劍、一字格銅劍,銅戈有素面銅戈和“W”內首饕餮紋銅戈。鐵器有環首刀、劍、釜、鍤等。



袁老林、高家地兩處的墓葬整體存在差異。高家地墓葬分布非常集中,多數墓葬存在疊壓打破關系,墓坑在基巖中埋葬較深,墓葬整體偏瘦長,結合出土的柳葉形銅劍、蛇頭形莖首銅劍、鐵環首刀、鐵劍、鐵鐳等器物推斷其年代為戰國中晚期至西漢前期。袁老林墓葬較少,發現有“套頭葬”,結合出土的鐵釜、鐵環首刀、辮索紋耳銅釜等可推斷其年代為西漢中晚期。綜合來看,輔處墓群在墓葬形制、出土器物、文化面貌、年代等方面與赫章可樂墓地高度一致,年代均為戰國中晚期至西漢時期。
威寧四觀寨遺址
遺址位于羊街鎮交河村四觀寨組鄧家堡橫江上游左岸,高出壩子約20米。遺址所在山頂較為平緩,整體呈橢圓形,東西長約100米,南北約60米,面積5000余平方米。
2022年11一12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我們對遺址進行發掘,面積500平方米,主要發掘區域位于遺址東北部和西部。清理房址11座(F1—11)、臨時性半地穴式房址5座、灰坑6個、灶4個、石墻2段、廊道2段、活動面4處、短期用火遺跡9處、石鋪面(堆)4處、石圈遺跡1處。
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另有少量鐵器、石器、銅器、骨器等,多殘片。陶器以夾砂陶為主,陶色以灰、黑、紅為主,另有部分黃陶、黃褐陶。石器均系磨制,以半月形雙孔石刀最具代表性,另有有段石斧、石、礪石等。鐵器出土較多,類型主要為農具,以鐵鐳為主。銅器數量極少,可辨者包括箭鏃、環、魚鉤等。另有部分骨牙器,均系磨制,包括箭鏃、錐、墜飾、網墜、穿孔骨管等。


遺存文化面貌單一,流行干欄式建筑。陶器以高(矮)領罐、圜底束頸罐、單耳罐等為典型代表,石器以半月形雙孔石刀為代表,整體屬于一支黔西北地區戰國秦漢時期土著文化系統,年代從戰國早中期延續至西漢中晚期,西漢時期受漢文化影響。遺址東北距可樂遺址約20公里,折腹罐中腹部飾乳釘紋、口沿沿面飾凹弦紋、流行單耳等特征與可樂遺址乙類墓高度一致,可見二者屬于同一個族群。
四觀寨遺址的發掘,填補了黔西北商周至秦漢時期聚落研究的空白,為探討可樂遺址乙類墓代表的土著文化提供了新資料。
威寧赫地坪子遺址
遺址位于羊街鎮雙河村火廠組橫江左岸的河流階地上,與輔處墓群隔橫江相望,分布面積約5000平方米。遺址于2007年“三普\"時發現,地表采集大量繩紋陶片、石器等。2020年進行夜郎考古調查時,再次確認該遺址。
2023年8月一2024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我們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700平方米。共清理房址、灰坑、灰溝、墓葬等遺跡60余處,出土小件1000余件,采集測年標本30份、骨骼樣品50份。發現大量房屋倒塌形成的木質建筑遺存,主體年代為商周時期。出土雞公山文化折沿罐、細頸瓶、有領罐、帶流罐、斂口單耳罐、杯、器蓋等陶器,穿孔石刀、石鐸、石斧、石紡輪等石器,以及少量銅殘片。
赫地坪子遺址是貴州西部地區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好、出土文物最豐富的雞公山文化時期大型聚落遺址,此次為首次在貴州商周遺存中發現大量保存較好的干欄式建筑構件,為全面認識雞公山文化內涵性質、年代分期以及聚落形態、生業經濟、社會面貌等提供了重要資料,為從考古學上尋找夜郎文明的來源提供了可能。



初步認識
以上考古工作進一步摸清了貴州地區夜郎文化相關遺存的分布情況,為下一步“西南夷考古工作的推進奠定了基礎。貴州多山,這些戰國秦漢時期遺址大多分布于山頂或山腰,或居住,或防御,或作為宗教信仰場所,功能豐富,形成貴州地區一種獨特的聚落形態——山頂遺存(周必素、張合榮:《貴州考古遺存的類型及分布特征》,《華夏考古》2023年第1期)。
下一步我們將朝以下幾個方向努力:
第一,繼續在橫江上游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對昭通—中水—觀風海—草海—羊街—輔處—可樂的文化通道及周邊區域進行系統調查和勘探。這一通道可能是“南亞廊道”或“南方絲綢之路”交通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對赫章可樂糧管所遺址及相關墓葬進行試掘和發掘,厘清其年代和性質。該遺址可能是西漢中央王朝在滇東黔西地區設置的縣級行政中心,推測為犍為郡漢陽縣治所在。同時,對可樂大山煉銅遺址進行勘探與試掘,明確其年代和性質。
第三,對黃泥堡遺址進行重點勘探,以明確其性質屬于普通居址還是城址。該區域作為西漢辨舸郡下設宛溫縣中心及三國時期興古郡中心區域,其性質的厘清對于揭示漢晉中央政權對貴州高原的開發與管理具有重要的價值。
第四,加強考古資料的整理和研究力度,加強多學科、跨學科合作,探明夜郎文化的內涵,建立起滇東黔西地區先秦至兩漢時期的文化序列。
(作者彭萬為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李奎、閔凱為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