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是國家、民族在歷史長河中所沉淀的精神財富。在新時代鄉村建設中,通過鄉村文化主體性建構強化文化認同,將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義融入鄉村文化生態分析框架,使文化自信轉化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內生動力,尤為重要。
文化自信是對民族文化生命力、創造力與價值的堅定信念,是國家發展的精神根基;鄉村文化振興則聚焦于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現代文化的培育及文化生態的優化。二者相互依存,文化自信為鄉村文化振興錨定方向,鄉村文化振興則為文化自信提供鮮活實踐場域。基于此,本文在闡述文化自信與鄉村文化振興的概念及二者之間理論耦合的基礎上,分析以文化自信重構鄉村文化振興的認知范式,探索文化自信驅動鄉村文化振興的創新路徑,以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文化自信與鄉村文化振興的概念闡述
文化自信的理論內涵
“文化”一詞由“文”與“化”組成,該詞語最早見于《易經·賁卦》,其意為“觀乎人文,以化治天下。”文化的產生離不開物質生活,在中華大地上所扎根且源遠流長的文化就是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源自古代先民們在這片土地上不斷實踐與奮進的精神。“天人合一”宇宙觀、四大發明所表現出的古老智慧等都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這些也是弘揚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資源。文化自信,構成了“四個自信”的深厚根基與精神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可見,文化自信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文化自信的生成與發展,本質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大地的不斷生根發芽,讓廣大人民在精神上形成對中華文化的深度認同與自覺實踐。
鄉村文化振興內涵解析
我國是一個古老悠久的文明大國,鄉村始終是中華文明傳承的微觀載體。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鄉村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現代化浪潮的沖擊。鄉村文化振興并不是簡單的“文化下鄉”,而是真正將屬于鄉村的優秀傳統文化,從器物、外觀、思想、包括精神內核上正確傳承下來。鄉村文化振興的深層要義,在于喚醒鄉村內在的文化生命力,推動鄉村文化蓬勃發展。
文化自信與鄉村文化振興的理論耦合
文化自信與鄉村文化振興的關系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鄉村的不斷構建。
文化自信為鄉村文化振興錨定價值坐標
文化自信體現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體性的深刻認同。文化自信源于歷史自信,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創造了燦爛文明,為人類文明作出了貢獻。這種文化自信是辨別文化基因優劣的“過濾器”,是鄉村中不可割裂的精神命脈,最終可推動村民的文化自覺重建。但是,這種“自信”并不是對于過去歷史靜態的死板崇拜,也不是盲目現代化的千篇一律。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中,鄉村居民們發自內心地認可中華文化,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僅要做到“守正”,更需注重“創新”,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例如,浙江省正大力推動農家書屋與農村文化禮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的融合發展,常態化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不斷提升閱讀對農民群體的吸引力,以閱讀啟智,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因此,文化自信不僅為鄉村文化振興錨定了價值,還有利于推動廣大鄉村居民形成文化自覺。
鄉村文化振興為文化自信提供試驗場所
鄉村始終是中華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鄉村文化振興也是文化自信在鄉村的重要體現。鄉村文化振興的深層邏輯是,在鄉村這樣的“文化基因庫”中重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浪潮中不斷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當前,有些鄉村已經能夠通過“創造性轉化”實現傳統與現代的雙向激活文化活力。例如,陜西省禮泉縣袁家村通過AR(增強現實)技術復原關中梆子演出場景,讓游客在現代科技中完成對農耕文化的認知。同時,在制度層面,鄉村文化振興相關的制度創新也為文化自信提供了可能性。國家鄉村振興局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鄉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十四五”期間,鄉村工匠培育、支持、評價、管理體系基本形成,鄉村振興部門統籌、多部門協同推進的鄉村工匠培育工作機制有效運行。例如,廣東省已將竹編、泥塑納入了職稱評定體系,為文化自信提供了制度性的保證。
以文化自信重構鄉村文化振興的認知范式
在推動鄉村文化發展過程中,刻板的文化發展模式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之間存在顯著矛盾。如果不能在鄉村文化的發展中創新并重構認知范式,那么鄉村文化發展將會陷入停滯。
理論根基方法的重塑
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長期存在一種“外源依賴型”的認知范式。許多鄉村在進行發展建設時,往往只是進行經驗的照搬,導致大量鄉村陷入千篇一律的困境。將文化自信理論介入鄉村文化振興,其邏輯是確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的地位,從過去的“輸出式”城市文化范式轉向為鄉村“自我創造”式范式。文化自信在理論根基方法的重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文化自信突破“城市中心主義”文化研究范式,需要構建適合本土化的理論,這并非簡單的“去城市化”,而是真正從鄉村的文化實際出發,探索一條適合鄉村文化發展的獨特道路。以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文化村為例,其地處江南地區,但并未復制江南水鄉的“小橋流水”開發模式,而是以五千年前的古城遺址為核心,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村;同時,通過考古遺址公園、稻作文化體驗等文化項目,讓良渚文化成為不可復制的文化標識,這種以本土文化基因作為鄉村文化振興點的實踐,正是對“文化本體論”認知轉向的典范。
主體認知邏輯的改變
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過程中,主要場域分布在農村地區,主要群眾是廣大農民,而這場文化實踐的重要突破點,恰在于農民從“受體”到“創造體”的身份改變。長期以來,鄉村文化常被簡化為“待開發資源”或“需保護遺產”,農民則被視為被動接受文化輸入的群體。
基于這種邏輯思維,鄉村文化的開發就容易走入兩個極端。一是將鄉村文化完全打造成千篇一律的仿古商業街,農民成為工業化產品的銷售者,極易導致“文化空心化”,這種鄉村文化發展路徑缺乏地方特色。二是將鄉村文化、歷史物品視為完全保護的“化石”,禁止一切形式的現代元素進入。這兩種極端路徑的共同點在于,將農民視為文化實踐的“觀眾”而非“參與者”。而鄉村文化振興的最佳路徑,在于以文化自信激活農民的主體性。以貴州省“村BA”為例,臺盤村的成功出圈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鄉村體育文化公共產品的供給并非像健身設施硬件那樣可快速補齊,村民的文體活動習慣和參賽熱情等“軟實力”更非一朝一夕培養而成。貴州省“村BA”之所以能夠成為弘揚當地鄉村特色體育文化的一種出圈方式,其核心邏輯在于當地的文化自信。這種文化自信并不是自上而下層層傳導,而是源于村民對運動的熱愛,進而形成了合力。文化自信已超越“鄉土情結”的范疇,更將成為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和經濟不斷發展的強大驅動力。
文化自信理論的轉化
文化自信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其真正的價值不在于靜態的口號,而在于真正將這種自信落于實處,形成一種實踐導向的力量。文化自信不是對傳統的固守,而是對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同時以當代問題意識為錨點,在傳統與現代的動態發展中找到平衡點,從而將文化自信落到實處,成為村域內村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效益。在文化自信的理論轉化過程中,要以村民為主體,以文化自信增強治理功能、增加經濟效益為導向,讓文化自信有抓手、摸得著、落得實。在貴州省“村BA”比賽中,賽事規則由村民代表大會商議制定,裁判席坐著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獎品是肉、菜、米等生活物資,賽事收益反哺鄉村的教育。同時,文化自信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挖掘村中所擁有的經濟資源,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在推出文化產品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將“文化”不斷進行轉碼,使其具象化為看得見的實物。這種“文化轉碼”過程,本質是將文化自信轉化為品牌溢價,從而使鄉村經濟在文化賦能中獲得可觀的經濟收益。
文化自信驅動鄉村文化振興的創新路徑探索
以文化自信驅動鄉村文化振興,需要構建從理念到實踐的現實鏈條。聚焦文化自信驅動鄉村文化振興的創新路徑,打通文化價值向實際生活的轉變,在實踐中探索鄉村文化在全球化語境中的主體性表達,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現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健全主體喚醒機制
在現代化浪潮中,農民本身所擁有的價值觀處于農業文明價值觀、工業文明價值觀相互雜糅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很難發現自我的主體創造性,容易形成鄉村文化與現代社會發展脫節的狀況。因此,需要通過制度化路徑喚醒農民的文化自覺,在無聲沁潤中創新發展鄉村文化,讓廣大農民群體樹立起對鄉村文化的信任。隨著時代變遷,我國農村社會的經濟基礎、文化氛圍、環境境況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但厚重的中華農耕文明所孕育的思想價值、人文精神、道德情懷仍然可以在當代發揮出巨大的文化哺育、秩序治理作用。在喚醒農民群體文化自覺的過程中,可充分發揮新鄉賢的作用,推動鄉村形成文化發展聯動效應。新鄉賢作為兼具鄉土根基與現代視野的群體,在新時代文化振興的過程中,成為鏈接現代與鄉土文化本體的橋梁。因此,構建農村新鄉賢吸納機制,通過激勵政策,吸引退休干部、社會賢達、農民工和創業者等各界人士“載譽還鄉”,將他們的思想觀念、知識和財富資源傾注于鄉村的全面發展。依托新鄉賢的引領,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的主體意識;當村民在鄉賢帶動下重新詮釋扎根鄉土的古樸中華文化智慧,文化沉淀便成了不斷發展的、不斷創造的、動態的、可把握的基因。
激活文化的內生性
在鄉村文化振興的過程中不斷增強文化的內生性,不斷激活文化根據實踐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必經之路。一味強調文化的特性,會導致文化實踐脫離現實生活,失去接地氣的特質,文化便淪為單調的文本。在此基礎上,激活文化的內生性,需要在鄉村文化場域中,實現從封閉到開放的空間拓展。如今,借助數字技術、媒介平臺等科技手段,鄉土文化得以跨地域、跨代際傳播,進一步增強了文化自信的張力。在此基礎上,以文化自信的姿態帶領激活文化的內生性,是對文化主體性的現代重建。在使用現代化手段推動鄉村文化走出去的同時,也應意識到激活文化的內生性需回歸文化自信的理論基礎。當村民在網絡中發現,鄉村文化并非與城市文化格格不入,而是在鄉村這一空間中不斷迭代出的鄉土智慧,文化的內生性便在此刻實現了自我持續發展。
推動文化產業轉化
鄉村經濟的發展是鄉村文化得以發展的物質基礎和保障,建立在鄉村經濟發展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是牢固的、長久的。當鄉村文化通過產業轉化獲得經濟賦能,其內在價值便超越了情感認同,轉化為可量化、可流通的文化產業資本。在文化產業的轉型過程中,需制定“文化產品標準”,以避免文化資源在商業化過程中遭遇“符號空心化”危機。
(作者單位:青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