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塑大學現代民族音樂教育意義
在全球化與多元文化的交織中,大學現代民族音樂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為了培養更多具備全面音樂素養的人才,我們需重新審視和改革現有的音樂教育體系。民族音樂教學通過藝術性與思想性融而為一的方式,使人們受教育于不知不覺之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寓理于情,以情動人,能起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作用,增強學生在成長和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潛移默化地完善學生的人格;它寓教于樂,通過學生參與、體驗、創造等活動,使學生在愉悅中得到情感的變化與升華,從而受到德育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有著重要的引導價值。
大學民族音樂教育屬于美育教學,對于學生審美水平的提升有著直觀的影響。在音樂教學和音樂鑒賞中,學生的音樂理解力和感悟力將會得到鍛煉,更加深入地理解音樂藝術的美感,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的審美水平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在音樂的引導下,產生對美的感悟,以更加主動和積極的姿態主動探索民族音樂資源,并在這一過程中提升自身審美能力與審美水平。民族音樂教學還能使學生具有高尚情操和音樂修養,能夠真正熱愛民族音樂、能夠被民族音樂和民族傳統文化感動,從而獲得情感和精神上的升華。民族音樂教學最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體會音樂作者的創作動機和思想活動,通過感人至深的民族音樂藝術促進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想象、思維等心理過程的發展,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和延伸,對提升學生創造力產生重要的影響。
二、當前大學民族音樂教學所面臨的挑戰
中國高校音樂教育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如高校的音樂教學體制還需要繼續深化改革,以適應民族音樂的多元化發展需求的問題;再如,怎樣培養出優
質的復合型音樂人才也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一方面會影響到高校音樂教育的質量,另一方面也關系到整個社會對藝術人才需求的滿足。
(一)教學內容陳舊
高校民族音樂教學選擇的素材著重選擇了一些經典民族音樂作品,但存在著內容陳舊、類別少等問題,缺乏時代特征,現代元素過少,減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與此同時,教學內容的陳舊導致了學生很難與音樂作品產生共鳴,不能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學生必然會對音樂教學本身產生排斥和抵觸的心理,所以民族音樂教學內容的陳舊是造成學生對教學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
(二)教學手段落后
在國內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學手段落后也是制約教學效果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不能將教學方案的內容落實到學生的學習中,是音樂教學效率較為低下的原因之一。就目前國內的音樂教學授課多數采用灌輸的方式,使本來充滿藝術魅力的民族音樂在教學中變得單一、枯燥,降低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一些學校強調考試成績或培養技能,導致教師和學校對于音樂教學缺乏重視,多數以音樂鑒賞和選修課的方式進行教育,但音樂教學的效果并不能反映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上,所以這一過程阻礙和影響了音樂教學的發展。
(三)課程設置不合理
課程是民族音樂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是實現民族音樂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和音樂教育的質量。許多學校在進行音樂教學時,音樂課程體系并不完善,缺乏合理且規范的音樂課程體系,使音樂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很難充分發揮出民族音樂對學生的美育功能。首先,民族音樂課程多數情況下作為選修課,選修課學習的主動權在于學生,許多學生對于選修課程并不重視。其次,音樂課教師制定的教學計劃和目標不合理,教學理念也不明確,部分教師甚至缺少足夠的民族音樂知識,不能真正實現培養音樂人才的目標。
(四)教學設備不足
許多高校的音樂教學設施不能滿足開展民族音樂教學活動的需求,即便是采購了數量有限的樂器、桌凳、譜架等音樂教學設備,也只能勉強滿足基本的教學需要,諸如數字化教學設備和軟件等新技術的投入極少,與提升音樂教學數字化應用融合脫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族音樂教學在高校得不到高度重視的境況。
三、現代大學民族音樂教育改革的具體實踐策略
民族音樂教育作為現代大學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音樂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全方位發展,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民族音樂理論知識和演奏技能,還要在實踐中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一)革新音樂教育理念
融合音樂與文學、舞蹈、科技等學科進行跨學科教育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現代音樂教育注重傳授技巧與知識,更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作為重點,提升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音樂理論、技能、鑒賞和創作等,強調音樂教育的全面性和綜合性。大學應充分利用其學科門類豐富、文理背景堅實的特點,打破學科壁壘,加強音樂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視野和創新能力,以培養多元、應用、復合型音樂人才。同時,還要大力倡導生態音樂教育觀,將學生、音樂與環境融為一體,培養學生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可持續性發展思維,不僅有助于提升高校音樂教育的質量,更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音樂人才。
課程的實施也要與時俱進的進行革新。高校應該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和實踐活動,保證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和知識銜接的緊密性,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綜合能力,構建特色的音樂教育課程體系。高校應根據自身的學科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注重課程的實踐性和創新性,既有基礎知識的積累與深入,又要擴大知識的涵蓋面;還應該注重學科的知識結構多樣性與綜合性,既要有深度,也要有廣度;在具體的課程安排上,可以針對性的通過西方音樂與中國傳統音樂的對比來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的了解與認知,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學習的興趣。
(二)重塑音樂教學體系
教育理念是為音樂教育的指明方向,教學體系則成為音樂教育的骨骼。高校音樂教學體系的重塑,對于發展大學民族音樂教育和弘揚民族文化傳統,具有重大意義。我國高校音樂教學應該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音樂教育體系,以民族音樂為核心,同時融入全球的優秀音樂作品,提供多樣化的教學資源,使學生走進更廣闊的音樂世界,能夠更深刻的領悟民族音樂的內涵。現代的音樂教育技術也為教學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數字化音樂制作、AI音樂平臺等技術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提高了大學音樂教育的效率和質量。
教學方法的革新是提升音樂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高校應積極探索“形象思維教學法”“音樂欣賞教學法”和“實踐教學法”等新教學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注重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和表演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實踐中提升技能水平,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和綜合能力。音樂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通過音樂游戲、音樂繪畫等方式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音樂作品的傳統文化內涵和風格,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民族音樂教育在新時期需要以新的教育觀念,精心組織學生喜聞樂見的民族音樂教學內容和形式,培養和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充分發揮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在進行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更新和優化傳統教學手段,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首先,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對于任何課程的學習,學生如果處在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而非被動的學習狀態,都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民族音樂的學習也如此。教學是師生間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一個過程。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更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變被動為主動,從而獲得獨立學習的能力。其次,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功能,將音樂創作的背景、文化內涵等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展現出來。尤其是在民族音樂教學中,傳統教學手段很難展現出民族音樂的特點,導致民族音樂本身的特色展示并不出彩,學生也很難學會民族音樂中的技藝。多媒體技術以全方位、立體化的演示模式克服了傳統教學抽象枯燥、理解困難的弊端,使人們的學習內容轉化成了形象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因此可以在教學方式中融入更多的信息技術內容,使教學中的相應技術更加完善,展現出完全不同的表現方式,從而提升教育教學的效果。
(三)升級教育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展,教育技術也在不斷更新換代。高校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數字化音樂制作、網絡音樂教育平臺等,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提高音樂教育的效率和質量。同時,也應注重教育技術的融合應用,通過技術創新推動音樂教育模式的創新和改革。
學校在進行音樂教學之前,首先要做好音樂教學設置的建設工作。要從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兩種層面上著手,根據大學民族音樂教育的實際發展情況,確定音樂核心素養教育的進程,為大學民族音樂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礎保障。從大學民族音樂教育的硬件角度來看,要不斷完善教學設置,如購入鋼琴等樂器、建設音樂教學場地等,以支撐大學民族音樂教育活動。從音樂教學的軟件角度上來看,要構建出具有較強音樂能力和較高素養的教師團隊,學校需要構建出合理的教師評估體系,綜合評估教師的綜合素養和教學能力,根據教師的實際教學效果調整工資待遇,促使教師主動提高自己的民族音樂教學能力。音樂教育評價是民族音樂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正確的、公平合理的教學評價可以調動教師的教學工作的積極性,激起教學的內部動因,在民族音樂教學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評價可以調節教師的教學工作,了解教學的質量和優缺點,以便對教師考查、鑒別,從而間接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四)師資力量提升與師生角色關系的轉變
傳統民族音樂演奏離不開音樂基礎理論知識。作為一名合格的傳統民族音樂教師,首先要明確我們培養的是具有高尚情操和全面修養的演奏者,而不是只會手指操練的“工具人”。這就需要教師必須不斷拓寬學術視野、優化知識結構,不僅要語熟傳統民族音樂演奏技藝,更要了解傳統民族音樂發展史、傳統民族音樂演奏史、傳統民族音樂音樂史。同時,傳統民族音樂教師還要多欣賞交響樂、歌劇等多種體裁音樂作品,多瀏覽與學習文學、美術、戲劇、舞蹈等姐妹藝術,觸類旁通,深入淺出,造就學生成為具有多方面知識修養的演奏者。一個具有淵博知識、全面修養的教師,很容易獲得學生信任,給學生以人格上的感召。
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發展,傳統的師生角色關系也在發生轉變。在“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抑制了學生的主動性。而在現代教育中,教師應該是學生的引導者和合作伙伴,學生則成為學習的主體和參與者。這種新式的師生關系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升教學效果,“師”與“生”在民族音樂教學中得以和諧共存、教學相長。
(五)拓寬民族音樂教育的視野
為了更好地在高校推進民族音樂教育,教師需要積極借鑒國外的奧爾夫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等音樂教學法,拓寬音樂教師的教育視野,吸收國際先進的音樂教育理念和經驗,并進一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音樂教育體系。還應該通過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為學生們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發展空間,加強學生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學生在理解、尊重雙方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根據所處的不同文化環境和背景,恰當得體地使用音樂語言進行溝通和交流,推動中國高校音樂教育的國際化發展。
民族音樂的學習偏重于實踐性和技巧性,只有通過長期的表演實踐才能逐步掌握民族音樂藝術的各種技能及表現手法。大學構建的音樂實踐平臺有利用通過各種各樣的音樂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鞏固課堂教學的成果,還可以增強學生的音樂表現力。首先學校需要幫助學生建立起音樂團體,并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長、愛好等選擇合唱團、舞蹈團、民樂團等等,并引入古典音樂、紅歌、民族音樂等多種形式的音樂作品進入到音樂社團實踐中。其次是學校可以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音樂活動,如校園音樂文化節、校園歌手大賽等等,給學生構建出自我展示的平臺,營造出良好的音樂文化氛圍。最后學校還可以為學生音樂團體聘請一些專業的音樂家和演奏家來訓練音樂社團學員,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音樂相關活動,實現學生音樂能力和個人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綜上所述,在當前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國內教育事業在人才結構、教學改革已經呈現出巨大的變化,音樂作為學生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人文教育,正在成為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學現代民族音樂教育的改革之路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創新。通過革新教育理念、重塑內容體系、創新教學法和拓寬全球化視野等方面的努力,我們將為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音樂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推動大學現代民族音樂教育的創新與發展,為音樂教學的改革夯實基礎,為學生的音樂素養提升指引方向。展望未來,中國高校音樂教育將在多元化、復合化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為培養更多優秀的音樂人才貢獻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動全球音樂教育的繁榮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崔雪花,金學洙.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視域下高校音樂教育改革探究[J].文藝爭鳴,2020(2):203-208.
[2]楊坤.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西藏高等音樂教育歷史回顧與前景展望[J].西藏研究,2019(5):8-15.
[3]周涵.高校現代音樂教育改革與實踐策略[J].中國高等教育,2019(18):56-57.
[4]張蘭芳.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發展新動態——2018海南師范大學\"國際音樂教育論壇\"綜述[J].藝術百家,2019,35(5):216-218.
[5]高潔.師范專業認證視域下高校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思考[J].人民音樂,2019(7):54-56.
[6]許冰.從英國初中音樂課程標準改革中獲得的啟示[J].人民音樂,2019(7):79-81.
[7]劉昊.淺析音樂對大學生審美能力的影響[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17) :88.
[8]徐欣,李紅梅.三大音樂體系在我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改革中的應用和比較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5):150-153.
[9]高建進.探索中國特色素質型音樂教育體系[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9(1):24-26.
[10]高朝霞.我國高等院校音樂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音樂,2019(1):151-158.
[11]黃凝薇.高校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教改思路探討[J].音樂創作,2018(12):151-152.
[12]郭聲健.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改革的風向標一一基于本科學生基本功展示項目設置的分析[J].人民音樂,2018(12):44-47.
[13]張霞.高師聲樂教學與中小學音樂課的對接問題[J].音樂創作,2018(8):190-192.
[14]黃金子.音樂教育在高職院校素質教育中的促進作用與教學改革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8,39(11):50-53.
[15]李花.基于移動媒介的公共音樂教育改革策略研究[J].傳媒,2018(2):88-90.
注:本文系2021年度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雙減”政策下遼寧省高校音樂教育改革實踐研究項目編號:遼教辦【2021】245號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