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制服是服飾的一個大類,是一個國家一定時期政治、經濟、藝術發展的縮影。劉曉剛認為,制服是指在一定時期和特定環境內,按照一定的制度和規定穿用的具有一定型式的服裝。①在此基礎上,制服的定義還要進一步突出制服的社會性和穿著人員的特定性。制服是指在一定社會時期,為實現某種社會功能,由特定人員按照一定的制度和規定穿用的具有一定型式的服裝。在古代制服主要是“各級官員在正式政治場合所著地服飾”。②現代社會不同行業制服按照規定、管制力度的強弱可以分為受限類制服和非受限類制服。受限類制服是法律規定穿著的正式制服(formaluniform),由專業設計機構設計,不在普通設計者設計范圍之內;非受限類制服是指根據所從事職業的企事業單位規章制度穿著的制服(professionaluniform),即通常稱的職業裝。古代制服和現代制服在明確等級職業、保障工作實施、彰顯價值取向、展示形象作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古代制服和現代受限制類制服,均由國家規定,實戰功能更為重要,服飾文化社會影響最大。現代非受限制類制服更具有靈活度,對于社會服飾文化的引領和傳播也具有重要作用。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制服文化既是一個時期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縮影,又在對社會成員的規范和教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化的連續性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點,我國古代制服文化的發展規律對當代制服的設計發展具有重要傳承和借鑒意義。
制服是我國社會主流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制服的結構、紋樣、色彩、材質等所顯示的與工作實際的適配度、文化傾向、價值取向均對社會價值取向和服飾文化發展方向具有重要引領和示范作用。近年來關于制服設計研究的論文主要集中于軍服、警服和職業裝。軍警制服的研究有對警服歷史沿革的系統研究,也有專門從舒適性、實戰功能、社會功能維度對制服結構、材質面料、色彩花紋的專項研究。關于職業裝的論文主要集中于職責定位視覺效果維度下對符號、結構和面料的研究。這些研究主要是以西方理論為依據進行的探討,或對西方軍警服飾的學習,而對中國傳統制服文化的挖掘和當代價值的探究較少。
近現代以來,在“西風東漸”和改革開放的國家和社會歷史發展背景下,我國的服飾文化深受西方影響。從服裝的款式到裁剪方式,甚至服飾文化的評判標準多來自西方。由于體質結構、自然環境、生活習慣、生產方式和價值觀念的不同,我們在吸收外來服飾文化的同時也不能忽略我們傳統服飾文化中的卓越智慧和價值考量。
面對煙波浩渺的服飾文化瑰寶,弄清楚我們有什么、搞清楚制服設計中的文化內涵、建立自己的價值維度、構建內生的視覺符號理論和審美價值取向,挖掘中國服飾文化的內在智慧,將其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才是讓中國華服屹立于世界之巔,賦予中國華服發展不朽生命力的重要課題。
秦朝是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是我國連續文明歷史的一個重要節點。政治上,秦國經歷了百家爭鳴,面對七國從分裂到統一的政治要求,制服的選擇需要充分的政治考慮;制度上,制服是對官員管理的制度性安排,為國家的管理提供了有序的制度保障;文化上,經歷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割據與動蕩,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已達到頂峰,在制服的抉擇上博采眾家之長。秦代制服設計的實用性、服飾視覺符號、審美體驗等方面都是我國制服文化的瑰寶。對理清我國制服文化的發展脈絡,傳承傳統制服文化中的先進經驗,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實踐價值。
二、泰代制服的形制與內容
西周末期諸侯勢力逐漸積累,為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埋下伏筆,秦國在變法中走向富強,合縱連橫,奮六世之余烈,完成統一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統治政權。變法、戰爭與集權治理成為秦代制服文化的發展背景。秦國從“當”和“強”兩方面入手加強經濟和軍事,從“兼收”和“集權”兩個方面入手,使得服飾的實用性、多樣性和有序性得以發展。我們從皇帝、百官貴族和軍戎服飾三個維度來分析秦代制服的形制和內容。
(一)皇帝的制服
秦以“法家”思想進行統治,對禮治有所偏廢,在皇帝祭祀禮服上也做了大量精簡。
皇帝的禮服較西周時期做了大幅精簡,冕服省去了“十二紋章”,變為玄衣絳裳。“秦以戰國即天子位,滅去禮學,郊祀之服皆以鈞玄”④“秦代在服飾制度方面幾乎廢棄了周天子所穿的全部吉服(禮服),只是保留了被稱作‘初玄的衣服,此亦為漢所承襲”。③“祠玄”就是玄衣絳裳。
皇帝祭祀時的冠帽也省去了冕冠的“旒”,改為爵弁或通天冠。“秦漢的韻玄是玄冕(實際首服為通天冠)或爵弁的兩種可能性都存在”不管是爵弁還是通天冠,都要比冕冠簡單了很多,方便了很多。但在皇帝正統性的符號表述和君權神授意識營造中出現了短板。
常服為日常辦公時穿著的服裝,秦朝時的常服主要為深衣。秦始皇曾穿“羅縠單衣”為常服,“羅縠單衣”就是疏細輕薄的紗質單層袍服,單衣材質的輕便、柔軟,袍服相對于玄端寬大幅度的縮減,增加了服飾的舒適性和活動的便捷性。
(二)百官貴族的制服
秦代共15年,袍服主要承繼于春秋戰國時期。深衣是春秋戰國特別是戰國時期盛行的一種最有代表性的服式“一時男女、文武、貴賤都穿”。③“秦代的戎服,上自將軍下至士卒形制全都相同:一律上穿深衣,下穿小口褲”。③《中華古今注》記載:秦始皇制,三品以上,綠袍深衣。這種觀點雖然被認為“中華古今注所說的袍應該在秦代為高級官員的朝服一事存在很多疑點”,但綜合以上材料可以認定深衣在秦朝官員及士卒在日常工作及戰爭中被廣泛服用。深衣能受到如此青睞,這與深衣的舒適性、功能性有很大關系。深衣方便運動,對于袖子與衣身在腋下縫合之處的要求是“裕之高下可以運肘”@;深衣適用于多種場合,“袂之長短反出之及肘”,@袖口的長短要在袖口翻折的時候到達肘部,卷起袖口方便運動,放下袖口符合禮儀禮節需求,所以“可以檳相,
可以治軍旅”,文武皆可。
秦代“兼收六國車旗服御”,冠帽根據使用者應具有的品質而各具特色。秦滅六國后,將六國王冠賞賜群臣佩戴。高山冠來自于齊國,由秦代外交官員佩戴。《后漢書·輿服志下》記載,“太傅胡廣說曰:‘高山冠,蓋齊王冠也。秦滅齊,以其君冠賜近臣謁者服之。’”之所以叫“高山冠”,取自于詩經的“高山仰止”,使人產生嚴肅莊敬的感覺,也符合拜謁使者身份的正式感及獨立性。獬豸冠是楚王冠,也叫獬豸冠。獬豸是一種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曾經得到過獬豸,所以做了獬豸樣子的首服。獬豸冠的象征意義決定了它“法冠”的地位,這是制服對社會文化和職位價值觀念的承載和傳遞作用的體現。
貂尾、蟬紋和鶡羽來自趙國。《后漢書·輿服下》記載:“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黃金擋,附蟬為文,貂尾為飾,謂之‘趙惠文冠'。胡廣說日:‘秦滅趙,以其君冠賜近臣。’”@武冠又叫武弁大冠,武官戴這種首服。侍中、中常侍加黃金擋,金巧上鏤雕了蟬紋,飾以貂尾,又叫“趙惠文冠”。貂尾象征勇猛,蟬紋取其居高食露,精潔可貴之意。用金瑪裝飾頭部,頭部前面插貂尾,是具有高貴職務的象征。武冠服飾對等級非常講究,武裝部隊的紀律性和命令嚴肅性,決定了武裝隊伍的等級性和武裝服飾的等級性。
趙國的武冠除了飾以貂尾蟬紋的武弁大冠外還有鶡冠。沈從文老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對洛陽金村古墓出土的戰國騎士形象的研究中說到,“特別重要處是頭盔上插二鳥羽,可聯系到史誌相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中的‘鶡冠’、‘(jun)(yi)冠’,或和它有相同處。其所以用鶡尾,《古禽經》記載:‘鷂冠,武士服之,象其勇也。’”可見,插鶡羽的鶡冠來自趙國,鶡是古書上的一種鳥,好搏斗,到死才會停止。所以用武士戴鶡冠,象征武士的勇猛。
(三)軍戎服飾
軍戎服飾主要用于武裝斗爭的士卒行伍,主要體現為鎧甲的設計和褲子的使用。
秦代武裝性制服,在運用較為堅硬材質時,對結構的設計非常精細巧妙。其中一組石鎧甲(見圖1)對研究秦朝鎧甲結構頗有意義。這組甲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9801陪葬坑。據研究,石鎧甲是對鐵甲胄的仿制。經分析可以發現,秦陵石甲胄甲片上片壓下片方便甲面向內“凹”,鎧甲上衣前后甲片均為上片壓下片,方便人體前傾和后仰;襠部、肩部甲片均為下片壓上片,防止甲片外卷飛起失去防護作用。石甲考慮到肩部運動,肩部和大臂處甲片排列角度明顯不同,肩部甲片主要防護部位為斜方肌處,袖部甲片蓋過肩峰,考慮到大臂的上舉和下垂問題,袖部延伸至肩部的甲片,與肩部甲片夾角相對較大。
秦始皇兵馬俑中的馭手甲衣(見圖2)與湖北隨縣擂鼓墩戰國墓出土的皮甲復原圖(見圖3)類似。此種甲衣在肩袖結構上,為全裝袖設計,袖的長度到肘部或腕部,對整個大臂或胳膊起到保護作用。為了方便活動,甲袖由絲帶編組成,上大下小,可以伸縮。胳膊在上抬、下落或伸展彎曲狀態下,均可以通過不同部位甲片之間角度的變化來適應身體關節的變化。
褲子在秦國軍隊的建設中廣為使用。秦始皇兵馬俑所穿的深衣衣長較短,僅及膝,可以推測秦始皇兵馬俑軍士穿的應該為滿檔褲。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褲子在士卒武裝中逐漸得以使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也是將深衣變短至膝上,降低了深衣衣長對活動的影響,將改為滿襠褲,方便了遮羞和騎射。
三、泰代制服在當代服飾文化重構中的價值和作用
(一)在實用舒適方面的啟示
實用性、舒適性是秦代制服的重要價值追求。秦國祭祀禮服由冠冕變為玄衣絳裳、通天冠(或爵弁),常服由西周時期的玄端變為“羅縠單衣”,軍戎服飾更注意減少阻力,方便運動,可以看出,制服的舒適性主要體現在材質和結構兩個方面。
面料的舒適性主要體現在夏季制服上。夏季制服貼身穿著,面料的柔軟度、彈力、透氣性和吸濕速干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體現。我國傳統棉麻絲這些天然纖維在柔軟度、透氣性或吸濕能力方面都具有很好的表現,但在挺括度、彈力和速干程度上表現不甚理想。現代出現的由天然纖維、再生纖維或化學纖維紡織而成的速干面料,在柔軟、彈力、透氣性和吸濕速干等方面綜合表現取得了重大突破。
從結構上看,傳統制服多采用平面裁剪,這與我國的傳統生產方式和文化背景有很大關系。到秦代,紡織業已成為普通民間手工業。《漢書·食貨志》記載:“至于始皇…男子力耕不足糧鑲,女子紡績不足衣服。”意思是說,男子用力耕地也不能滿足糧食的需求,女子努力紡織紗線也不夠做衣服,在說明秦代徭役賦稅過重的同時,也說明在秦代已經形成了男耕女織的經濟模式。這種模式下,人們穿的衣服多以家庭為單位紡織制作完成,在裁剪方法上要簡單一些。在西方海洋文明中,不同島嶼和區域內資源環境分配不平均,加之工業文明的發展,導致了資源和手工藝的差異化,促使和推進了社會分工的發生發展,人們的衣服多由裁縫量身定制,在裁剪方法上可以做得更為復雜。在舒服程度上,并不會因為立體裁剪就必然舒服,平面裁剪就必然會帶來不便。秦代平面裁剪的深衣考慮到胳膊的運動(見圖4),在服裝結構上給予了充分的放松量,在秦軍的武裝進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在西方制服設計史上,維多利亞時代英國騎兵曾出現軍服為了體現人體線條,制服設計過于修身,以至于騎兵難以舉手揮劍的尷尬局面。我國古代立體設計主要用于軍隊的甲衣。由于制作材料較為堅硬,并且戰斗中對動作要求較高,甲衣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其防護和運動功能,要盡可能減少多余布料帶來的負擔。材質越堅硬、結構上放松量越少,對裁剪的立體設計要求就越高。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在制服設計中,要打破傳統或現代服飾材料的限制,打破平面裁剪或立體裁剪的壁壘,立足制服使用的場合和功能,根據我國制服生產過程實際,樹立松緊適度、設計合理、符合人體運動需要、與穿著環境相適應、與我國生產方式相匹配的制服設計價值追求。
(二)在視覺符號方面的啟示
視覺符號對于體現穿著者的文化認同、突顯穿著者的品格具有重要作用。秦代通天冠、高山冠、法冠及武冠等冠帽在不同職位的應用,體現了視覺符號在民族文化、職業價值追求方面的重要作用。視覺符號的提取要符合民族文化精神認同,要體現符號所代表集體的可貴品質。秦代使用的視覺符號有對西周的繼承、有其本土符號,還有對被統一六國服棄我國傳統服飾,而是主動與國際接軌,進入到政治現代化序列中的物質載體。西裝所蘊含的開放、進取、務實的感覺,就是穿著西裝時帶給人們的審美體驗。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更多西方服飾流入國內,其中就包括夾克。夾克因為其搭配靈活,既可運動,又可休閑,而在男裝中被普遍穿著,夾克衫不知不覺中成為正式服裝。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時穿的也是夾克衫,這件米色夾克衫作為南方談話的重要見證被收藏在鄧小平故居陳列館中。隨后,夾克衫開始不斷在領導干部政治考察調研場合出現。與當下流行的運動休閑夾克衫的立領不同,領導干部調研時穿的夾克衫領型是貼肩展開的方領,顯示出領導干部進取、穩重、務實、親民的形象。而這種形象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夾克衫最早出現在西方,在西方以修身、顯示體型為審美主流的社會中,夾克衫以其相對寬松、方便活動的服裝結構最早在一線勞動或武裝隊伍中出現,更是在20世紀中葉因為艾森豪威爾將軍的穿著而在美國流行,所以在夾克衫的產生和發展中,就賦予了夾克衫務實、親民的基因。傳到我國后,因為國家領導人在調研工作中的服用,讓人們把夾克衫與國家領導人為民服務的作風和開放進取的時代精神聯系在一起,固化了人們對于夾克衫美感的解讀。
飾符號的吸收。
制服的服飾符號要象征穿著者所應有的重要品質和等級地位。重要品質的象征性,體現了制服穿著者的自我要求與價值宣傳,同時也可以引導服務對象對制服穿著者工作的期望與監督。同時制服符號要與穿著該服飾的集體或個人所服務組織的歷史文化、個人價值取向有一定淵源或關聯,體現出制服穿著者的文化認同、價值認同和歷史認同。
我們在制服設計中,要避免視覺符號的簡單機械復制挪用,要考慮到視覺符號的文化背景及內涵與所穿著場合的匹配度以及結構和風格的協調性。對與外來服飾文化交流中,也要秉持審視的眼光進行思考和鑒別,不能因為其“大膽”“新穎”“突破”就一概予以吸納或效仿。
(三)在審美價值取向方面的啟示
一個民族、一個組織的價值取向,決定了這個集體的審美。秦朝從變法富強到統一六國,用得就是“務實求效”的法家思想。而這種“務實求效”的價值取向,決定了“羅縠單衣”取代玄端,深衣取代上衣下裳。
現代的禮服和常服的形制主要有西裝和夾克服兩種,這兩種服裝形制在我國近現代的發展中因為其所代表的價值取向,引領了中國近現代的審美。西服在清末民初已然成為一種文明開放的象征,雖然在新中國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曾一度遭受排斥,但是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中,人們更加正視西方服飾文化與“姓資”還是“姓社”并無直接關系,并將西方服飾文化為我所用,將西裝納為中國服飾縱向傳承的一部分。在改革開放時期,重新登上歷史舞臺,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大見證,被賦予開放、進取、務實的形象。人大會議上代表們的服飾,西服與民族服裝交相輝映,展示出民族團結和改革進取兼收并蓄的奮進姿態。西服的廣泛服用不是拋
我們可以看出,服飾的審美往往以其結構、來源這些形而下的形式,傳達給人們形而上的感觸。人們在穿著過程中的作為和表現出的品質,又給予該服飾美感的進一步內涵和解讀。在我國美學歷史上,往往把美感與自然生命的蓬勃生機、囊括萬物的浩然之氣、服務政治倫理的禮儀道德聯系在一起。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美感要體現一種“向上”的精神追求,給人和社會以積極進取、涵養品質的價值氛圍營造,引導人們追求有序健康的精神和社會生活價值。當代設計中,我們要明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的主流方向,并找到合適的物質載體和審美切入點。
當代社會發展的最明顯方向有生態文明和人工智能。在生態文明方面,我們可以從服飾的設計中體現親近自然、體現大自然美感的服飾風格,在服飾文化中植入綠水青山的概念,在服飾制作中努力探索服飾材質、染色、再利用的環保理念和可行方案。
在人工智能方面,我們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實現建模量體。測算出不同體型、不同面料彈力和柔軟度情況下,不同的放松量帶給人們的美感。“美感”不是“性感”,“美感”是帶有“向上”意義的詞匯,人們應該通過美的感受和體驗,更加熱愛生活,積極建造良好的社會秩序。“性感”是一個中性詞匯,在適度的情況下可以帶給人美好的體驗,在不適當的情況會引發人性惡的一面,影響人對美感的體驗,影響良好生活秩序的建立。“性感”可以通過適當的表現,轉化為“美感”。比如:女性的嫻靜、颯爽,男性的魁梧、陽剛。同時“美感”與“性感”的定義和界限在不同國家又具有相對性。我們要立足中國的審美內涵,探索不同體型和服飾風格,在不同服飾造型和放松量上給予人美感體驗中的關系。將“美感”這種需要具有較為深厚藝術修養的設計師才能設計出的審美表達,通過人工智能的輔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和演繹。
四、結語
如今已經進入數智時代,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應該立足本民族優勢,挖掘、傳承和表達自己原汁原味的民族服飾文化。如何回應時代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需要我們在學習西方先進經驗的同時,從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尋找服飾文化的當代智慧。
為此,通過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國古代服飾歷史、服裝設計、制服等多方面文獻資料的研究發現,服飾不只是簡單的遮羞蔽體的工具,更是一個民族價值取向和文化內涵的表達。由于自然地理環境、社會價值文化的傳承與穩定性,中國的服飾文化蘊含了很多符合中國實際的價值取向和設計思路。當然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傳承并不是要將傳統文化的服飾設計照搬照抄到當代制服設計中,而是要提取其中的設計思路和價值取向,以發展的眼光和思維,把古人的智慧運用到當代制服設計中來。
首先,要弄清楚我們制服文化里有什么。有很多目前人們普遍認為是“舶來品”的概念,其實在我國古代已經在制服的設計制作中得以應用和發展。以“立體裁剪”為例,在近代服飾歷史中,大家普遍認為“立體裁剪”來自西方。其實不然,早在西周時期的首服“棄”就用到立體裁剪,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皮甲衣已經具有相當高超的立體裁剪設計思維,只是因為文化和審美的原因,我們到近代才將立體裁剪運用到日常服飾。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比如“人體力學”等級徽識、多功能腰帶、甚至先進科技在制服中的使用等。到了秦朝時期,更是對立體裁剪和人體力學的探究和應用達到了更為精巧細致的水平。
其次,搞清楚制服設計中的文化內涵。通過對秦代制服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秦代制服在舒適性上體現的人本精神、在視覺符號中體現的職業價值觀、在審美上體現的時代精神,都是制服的內涵所在。近年來,西方服裝設計師開始從東方文化入手尋找設計靈感,試圖打開新的設計思路或更大限度開拓東方市場,東方元素不斷被運用到西方服飾設計中。加之西方服裝設計近現代以來一以貫之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西方設計師開始通過他們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出現了服飾紋樣和服飾結構內涵不和諧,甚至相沖突的現象。這就帶來一個問題,不但外國人要通過西方設計師了解中國文化,甚至我們自己也要通過西方人的理解來看我們自己的文化。由于文化壁壘和設計自的的不同,我們的服飾文化會被誤讀、被曲解,所以我們自己要先弄清楚制服設計中的文化內涵,建立自己的理論知識體系。
再次,要建立自己的制服價值維度,破除對西方服飾文化的盲自崇拜和盲從。一個民族地區的服飾文化和裁剪技術,受制于該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生產生活方式和審美價值取向。西方人喜歡展示自己的身形和肌肉線條,所以他們從古羅馬時期就開始穿緊身衣,但到公元開始的幾個世紀才在德國境內的托爾斯堡沼澤地區發現了裝袖的襯衣。我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戰爭的原因,就出現了裝袖的皮甲,我國隨縣戰國墓皮甲以防護和運動為主要自的,皮甲大臂到肩部可伸縮,大臂和小臂分開,既起到了應有的防護作用,又方便運動。而最早的裝袖設計是更為古早的愛斯基摩人的服飾(見圖5。愛斯基摩人婦女長衣不光有裝修還裝了連體帽子和連體坐墊。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發展,不管是服裝的立體設計還是裝袖結構,都不是西方服飾的專屬。東方的寬衣博帶和西方的修身服飾是人類發展過程中不同價值倫理下選擇的不同發展方向。同一方向上的技藝、做工、用心與否可以有高下之分,不同倫理和價值維度之下的針對性選擇無法比較高低。要論先進與否,應該從服飾對其所處歷史地理時空下人類社會發展的適應與服務程度來評判。
最后,還要把握住服飾文化大融合大交流背景下的視覺符號和審美價值取向。形而下的事物較為直觀,我們可以較為簡單地辨別其優劣,但形而上的事物就需要扎實的理論分析和甄別。并且形而上的事物并不會因為其不易被甄別而不發揮作用,正相反,形而上的存在反而會在潛移默化中作用于人的意識,并進一步影響到形而下的層面。秦代在統一六國的治理中,兼收六國車旗服御,最終仍然堅持了深衣袍服的主流和通天冠在多種冠帽中的至高地位。近代的西裝、改革開放之初的夾克、20世紀90年代的牛仔褲、近年來風靡的漢服無不帶有濃厚的時代背景,引領人們走向一個歷史時期的價值取向。另外,在審美上,人們不同的價值取向同樣會影響到審美價值的判斷,中西方服裝史上都出現過削足適履的畸形審美,西方的束腰、中國的束胸裹腳,都是畸形審美對人身體造成損害的例證。在當今文化大融合背景下,我們要立足社會發展需要,把握服飾符號和服飾審美的主導權,引領社會服飾文化健康發展。
注釋:
① 劉曉剛.專項服裝設計[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8:165.②③ 郭萌萌.基于符號學思想的制服設計方法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江南大學設計藝術學,2011:5-6.
④ ③[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輿服下[M].北京:中華書局,2012:2964,2968-2969.
⑤⑥ 崔圭順.中國歷代帝王冕服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東華大學服裝設計與工程,2006:66,71.
⑦ 華梅.中國服裝史[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8:18.
⑧ 劉永華.中國古代軍戎服飾[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23,43-44.
⑨ 趙波.秦漢袍服研究[J].服飾導刊,2014(4):32.
①[西漢]戴圣.禮記·深衣[M].胡平生,張萌,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7:1134.
①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75.? [東漢]班固.漢書[M].[唐]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2020:1033.
①9張文斌.服裝人體工效學[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5:62.20②[美]布蘭奇·佩妮.世界服裝史[M].徐偉儒,譯.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2,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