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與人們的消費升級,民宿行業進入更精致化、個性化的發展階段,人們更注重消費體驗感,地域文化、民族元素的合理運用成為民宿差異化競爭中的制勝關鍵。而哈尼族是我國西南地區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之一,其服飾是哈尼族文化延續千年的重要載體,服飾紋樣豐富多彩,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與獨特的文化價值。民宿行業創新轉化哈尼族服飾紋樣不僅可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能提升民宿空間的文化體驗感、營造藝術氛圍。
一、哈尼族服飾紋樣的文化解析
(一)哈尼族服飾紋樣來源
哈尼族的服飾紋樣種類豐富多元,這些紋樣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對自然的崇拜與理解。哈尼族對大自然有著天然的敬畏,他們將大自然奉為神靈,并以此流傳出許多的哈尼族故事,人們將這些故事轉化成符號語言,以傳統的布藝制作將其應用于日常所穿戴的服飾。二是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比如,紅河哈尼梯田的農耕文明創造了“森林-村寨-梯田一水系”四素同構的生態奇跡,體現了哈尼族熱愛勞動、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觀念,在哈尼族的服飾紋樣上可以經常看到與農民耕種、糧食收獲有關的圖案。三是哈尼族對外來文化的理解吸收。早在18世紀,哈尼族就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哈尼族服飾紋樣的設計。在這三個方面的影響下,哈尼族服飾圖案得以豐富和完整。
(二)哈尼族服飾紋樣類型與象征意義
哈尼族擅長對大自然進行觀察和總結,將自身獨特的理解運用于服飾紋樣方面。哈尼族服飾紋樣類型豐富,可大致歸納為動物紋樣、植物紋樣、幾何紋樣、字符紋樣等類型。
1.幾何紋樣
幾何紋樣是哈尼族運用時間最長、最具代表性的圖案紋樣。幾何紋樣是哈尼族對日常生活各類圖形進行觀察后抽象化提取而成,大致分為直線紋、折線紋、正方形紋、三角形紋等,它象征著山間、梯田,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的崇拜。簡潔明了的幾何紋樣是人們追求質樸純粹,熱愛自然、熱愛土地、熱愛勞動的象征。
2.動物紋樣
動物紋樣是服飾圖案中的另一類常用紋樣,是哈尼族追求萬物有靈觀念的體現。常見的動物紋樣包括螃蟹、魚、鳥、龍、鳳、虎、白、貓頭鷹、蝴蝶、蛇、鼠等,眾多的動物紋樣蘊含了哈尼族的信仰,也有吉祥的寓意。這是人們對自然萬物的觀察與摹寫,體現了哈尼族人生生不息、天地萬物共生的觀念。
3.植物紋樣
植物紋樣是哈尼族人追求自然生態美的重要體現。常見的植物紋樣主要有八角花、十二角花、蓮花、菊花、卷草紋等,既是人們崇尚自然的體現,也是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觀念融入日常行為活動的表現。植物紋樣一方面與農耕文化息息相關,另一方面也與生命繁衍相關。
4.文字紋樣
文字紋樣是哈尼族經歷時代變遷、文化交融的生動展現。哈尼族的先祖在創造本民族的紋樣時,受中原地區服飾審美風格的影響,創造性地引入文化元素,如萬字紋、回字紋、壽字紋等文字紋樣。文字紋樣蘊含著長壽、福運深厚、生生不息的寓意與人們的美好祝福。
(三)服飾紋樣的色彩與工藝材質類型
哈尼族傳統服飾以深邃的黑色、沉穩的靛藍和純凈的白色構成服飾基調,強烈的色彩對比體現了民族審美個性;而裝飾紋樣則多采用明度較高的紅、黃、藍等色彩,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這種“重底亮飾”的色彩搭配既體現了哈尼族對自然色彩的提煉升華,又展現了其獨特的裝飾美學智慧。在工藝表現方面,哈尼族服飾制作凝聚了精湛的手工技藝,不僅保留了古老的植物染色技術,還融合了細膩的刺繡工藝、精美的銀飾和巧妙的拼布技法,多種工藝的有機組合共同構成了哈尼族深厚的服飾美學。
犬齒紋等基礎形態的紋樣,將紋樣進行點、線、面的拆分與重構;利用構成法則進行設計重構,在空間上打破與重組,如紋樣碎片化拼貼與隨機組合、透明度動態疊加豐富視覺層次、將實體紋樣轉為留白空間的虛實轉化,突破傳統對稱均衡的格局;將二維平面紋樣進行三維化處理賦予傳統紋樣新的生命力。
3.功能化轉譯哈尼族紋樣語義內涵
民宿是一個傳播當地文化的重要載體,打造成功的民宿空間應是地域文化的縮影與再現。民宿能夠營造文化氛圍,使人們切身體會民族文化的獨特韻味,而哈尼族服飾中的紋樣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民宿空間的文化定位,應當基于地域特色,如在民宿的設計中深入挖掘哈尼族獨特的服飾文化元素,提取哈尼族紋樣、色彩、工藝、材質方面的特色,將其巧妙地融入空間設計,強化民宿的地域辨識度。
將哈尼族服飾紋樣的文化隱喻轉化為功能性設計語言。例如:將服飾上的梯田紋抽象為階梯式收納結構,或以火塘紋為原型設計環形照明裝置,使紋樣不僅作為裝飾,更成為民宿空間中可交互的功能部件;結合哈尼族“萬物有靈”的信仰,將動物紋樣(如貓頭鷹紋、白紋)轉化為家具的把手、拉環等細節,賦予實用物品的敘事性表達,強化空間的文化沉浸感。
(二)紋樣的轉化思路
二、民宿空間的地域文化表達與紋樣轉化思路 三、民宿空間設計策略
(一)文化定位需求
將哈尼族服飾紋樣創新融入民宿家具設計,應有針對性地提取與藝術化處理哈尼族服飾紋樣并將其用于民宿設計當中,以下是紋樣轉化思路:
1.直接運用特色紋樣
哈尼族服飾紋樣風格鮮明,種類繁多,極具民族地域特色,可將其直接作為一種裝飾元素用于民宿設計,如在墻面放置哈尼族紋樣彩繪、服飾紋樣紡織品、手工刺繡品、具有哈尼族紋樣雕花的家具等。
2.抽象重構哈尼族紋樣
在保留哈尼族主要文化符號的前提下打破常規具象形態束縛,聚焦哈尼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核心元素。例如:基于“田字格”、八角花、蕨紋、
空間場景設計是以用戶體驗為核心,通過空間結構、材質語言、光影敘事、交互媒介的系統化整合,構建具有情感共鳴、行為引導、文化敘事的多層次體驗場景。其本質是將物理空間轉化為可感知的敘事文本,使用戶在移動過程中完成從觀察者到參與者的角色轉化。空間場景的氛圍營造是民宿設計的重點,從建筑界面植入,到陳設藝術轉化,都應當遵循整體性與藝術性統一的原則,通過現代設計手法對文化符號進行創造性轉化,實現“形神兼備”的空間敘事,達到由外到內的文化視覺氛圍整體聯動設計。
(一)空間場景設計
(二)感官沉浸設計
以人為本進行設計,圍繞用戶體驗展開五感設計是設計師應考慮的核心問題。將哈尼族傳統服飾紋樣運用于民宿空間,提取哈尼族服飾核心紋樣,可以通過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等方面進行針對性設計:
1.視覺層面
可以通過重復、漸變等紋樣組合方式,強化哈尼族紋樣在民宿空間中的視覺表現力,營造獨特的哈尼族文化韻律,系統化提取哈尼族傳統服飾中的核心紋樣元素,將其解構重組后運用于空間界面、軟裝配飾以及各視覺元素系統中;同時注重色彩搭配對人的情緒影響、合理運用冷暖色調紋樣等;燈光的藝術化運用也是提升民宿品質的關鍵,要用不同形式的光影藝術營造民宿的文化氛圍。
2.觸覺層面
材質、紋理、溫度等物理屬性直接影響人的感官體驗,它不僅可以促進用戶的情感連接,還能傳遞民宿品質格調或文化內涵,如選擇具有哈尼族特色的傳統織物、棉麻面料作為室內材質,讓游客通過觸摸感受傳統工藝的溫度。游客通過觸覺感受傳統絲織物的細膩紋理與民族棉麻材質的粗蠣質感,在指尖與材質的互動中,體會哈尼族“物我共生”的工藝智慧,感受民族文化與空間敘事的獨特魅力。
3.聽覺維度
哈尼族服飾紋樣雖以視覺為主,但其材質與工藝可延伸出獨特的聽覺設計,如銀飾碰撞的清脆聲響、靛藍布料的摩擦窸窣、刺繡絲線的細微顫動,均可通過民宿室內的互動裝置或設備聲音的放大,轉化為具有民族文化符號的聲音記憶。這種聽覺設計既能夠模仿服飾穿戴時的真實韻律,又能通過現代技術讓靜態紋樣產生文化敘事的聲音互動,實現文化符號的聽覺轉譯。
4.嗅覺層面
在民宿設計中融入哈尼族服飾紋樣的嗅覺體驗,可通過天然材質釋放的獨特氣味營造沉浸式文化氛圍,如靛藍染布散發的植物澀香、手織棉麻的干燥溫暖,再配合火塘熏烤的松木煙熏香,形成層次豐富的嗅覺敘事。將服飾制作中的藍靛發酵、草木染煮等工藝氣味提煉為空間香氛。以嗅覺聯動的設計方式,讓游客產生文化共鳴。
(三)材質與工藝的選擇
1.二次演繹傳統材質
首先,將自然纖維如麻布、藍染、樹皮布等進行現代化處理,采用哈尼族慣用的苧麻、火草布,結合現代扎染工藝再現服飾紋樣,將其運用于墻面掛飾、窗簾、床品等;其次,在工藝方面,采用激光雕刻紋樣模板與植物染相結合,使圖案精準再現且綠色環保;最后,民宿主人把原始的樹皮布壓制成裝飾板材,在上面印刻藝術性的服飾紋樣,增強建材的自然肌理感。這樣的二次演繹不僅賦予了傳統材質的二次生命,也是對民宿空間展示哈尼族文化的進一步響應。
2.考慮材料的可持續性與環境適應性
首先,在民宿設計中,綠色環保及可持續性始終是設計師考慮的重要設計原則,如廢棄材料再利用、對原始材料的利用以及手工技藝的再現等。其次,材質選擇應當遵循哈尼族“森林-村寨-梯田一水系”四素同構的生態哲學:優先采用可降解的天然材料,使用具有高彈性能的藤編家具適應濕熱環境等。這種材質策略延續了哈尼族“取于自然,歸于自然”的生存智慧。
(四)文化互動體驗深度融合
在現代民宿設計中,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入不僅能夠提升空間的藝術美學價值,更能為游客創造獨特的沉浸式地域文化體驗。可以將這些紋樣巧妙地運用于民宿空間設計,實現從視覺到體驗的全方位互動體驗。例如,設立哈尼族紋樣刺繡文化體驗工坊、哈尼族紋樣主題下午茶、哈尼族紋樣梯田主題露臺等體驗場景,讓民宿不再只是一個住宿空間,而是哈尼族服飾文化的展示平臺。這樣的體驗式設計,能夠讓游客在吃、住、玩、學的過程中,自然地與哈尼文化產生情感共鳴,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沉浸。
四、結語
將哈尼族服飾紋樣融入民宿空間設計,不僅是對哈尼族服飾圖案的文化延續,還是多維度展現哈尼族文化的深度實踐。通過對哈尼族服飾紋樣中所蘊含的文化符號的解構,將其轉化為空間中的材質、聲音、氣味等多重感官語言,以動態設計超越靜態展示,可以創造出“可感知的民族記憶”。這是民宿融合傳統與現代設計理念的新嘗試,既是對傳統文化符號的當代轉譯,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設計作為文化媒介的深層價值—在人與空間的對話中,讓逐漸消逝的工藝重獲“呼吸”,讓沉默的紋樣“開口訴說”屬于哈尼族的故事。
(西南林業大學)
作者簡介:袁敬(1995—),女,四川南充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家具設計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