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一直以來都被視為中國民族思想和文化底蘊的集中體現。這既是一種筆墨的融合,也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一山一水,一花一草,無不蘊涵著道家“中庸之道”,道家“道法自然”,佛家講究“空靈意境”的思想。中國山水繪畫審美理念在當代設計中的新發展,審美觀念得到再闡釋直至剖析解構傳統的重新思考。前衛品牌的大多數設計者從山水畫的線條、色彩和意境中汲取了強烈的力量信息,并把它們運用到服裝的輪廓、布料和配飾中,進行了具有濃郁的東方氣息和時代的時尚氣息的有趣轉折。是時尚與經典的對撞,給時裝設計帶來了全新的啟發,表達各種風格的交錯碰撞,流暢的線被轉換成流暢的裁剪,使服飾充滿了活力和活力;綠色和墨藍色的運用,給當代服飾帶來一絲古典的韻味和靜謐;“虛實相生”的設計思想,透過布料和手工的組合,創造出一種有層次、有質地的立體視覺之感受。
一、中國山水畫的深層功能
傳統山水畫既是一門美術,也反映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哲理。它深受儒、道、佛等哲學思想的熏陶,注重“天人合一”,主張與天地相融,以達到一種超脫于物質的精神狀態。
畫家用筆墨來抒寫自己的心中的感情,使山水與人心相融。它寄托著勞動人民對于大自然的崇敬,以及“山為道,水為本性”的內在修行自覺。其意境,風格,風格,色調,無不彰顯出中國山水畫特有的韻味。中國古典山水以“意韻”為中心,以其特有的“三遠法”構成及豐厚的筆墨技巧,利用線條的粗細輕重,墨色的深淺,來表現山石樹木的質感和空間的層次。在作品中巧妙的留白,創造了一種“虛”與“虛”的反差,加強了“空”的意境。山水繪畫往往與詩詞、書法和印章相結合,構成一個完整的藝術體系。注意觀察,并結合自己的創作,表現出歸隱之情,寄望于大自然。山水既是山水的一種表現形式,又是作者的心靈訴求和性格特征的集中表現,反映出“天人合一”的人生哲理。
《云臺山圖》為顧愷之《畫云臺山記》所載,為最早期的山水繪畫作品②。顧愷之不但在人物、佛像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績,而且對山水畫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論畫》一書,對后來的山水畫創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其后,又有宗炳《畫山水序》、王微《敘畫》等作品的出現,為其在繪畫領域中的獨立性奠定了基礎。到了隋代,山水繪畫與人體繪畫、宗教繪畫之間,已漸顯獨立。《游春圖》是中國傳統山水繪畫中的一項重要的突破,是對空間與透視技法的一次飛躍③。《游春圖》是張子虔的成名作,它既描繪了江南二月天的春日風光,又在細致的空間安排與透視關系中,表現出一種超脫于世俗之外的審美境界。此畫運用了一種綠色的色調,從上往下看,將山水、樹木、船只等要素都描繪得淋漓盡致,顯示出他對于空間尺度與縱深的精確掌握。從技巧上看,《游春圖》打破了過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限制,通過對作品的布局與透視,使其遠近、高低、大小等關系更為協調,達到了一種天然而協調的境界。這一重大的突破,不但提高了山水畫的表現手法,而且對后來的李思訓和李昭道等人也有很大的借鑒作用。唐朝是中國山水繪畫的成熟時期,以王維和季思訓為代表的繪畫藝術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李思訓、李昭道等人對詹子謙的“青綠”山水技法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創出“青綠金碧”的繪畫流派,這種流派因其細膩、細膩、華麗而著稱,故有“北宗山水”之稱。李思訓以白描為主,用色厚重艷麗,具有很高的裝飾效果,李昭道以綠色為主,以山水為基調,以山水為基調,王維則以“詩里作圖、畫里作詩”,為后來的文人繪畫創作提供了范本。以王維為首的“水墨山水”派,被稱為“文人畫之始祖”“南宗之祖”,在中國水墨畫中開辟了一片嶄新的天地。王維的繪畫風格以“淡”為主,以墨代彩,說究“意”
與“法”的轉換,使得作品顯得簡潔而富于詩情。其《江干秋色圖》《山居秋暝圖》,盡顯水墨之清雅之美。在宋朝,山水繪畫達到了鼎盛時期。李成、范寬、巨然、米芾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這就是所謂的“南派”和“北派”。北派以氣勢雄偉而聞名,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荊浩、關仝、季成、范寬,在構圖上,他們大多采取了“全景”的布局方式,具有濃厚的色彩和豐富的內涵。荊浩為“北派”的創始人,善畫奇峰峻秀,以《匡廬圖》《雪景山水圖》為代表。關仝以“高峻”“石中之石”而著稱,其代表作有《關山行旅圖》《山溪待渡圖》等。李成的繪畫風格以其“寒林平遠”而聞名,注重于近景和中景的描寫,筆墨簡練,意境深遠,其《寒江騎驢圖》是他的代表。范寬的畫以雄渾壯闊之氣著稱,其代表《溪山行旅圖》,表現出一種北國風光之雄渾壯闊之感。江南的山水畫,以溫柔空靈、纖巧為特征,其代表人物有董源、巨然等。他們創作的江南山水,多以“煙雨”“云霧”為主,在構成上則更加注意細部的刻畫與意境的傳達。董源是江南山水畫的開山鼻祖,以“淡墨輕嵐”為特點,以《洞天山堂圖》為代表。巨然是董源的弟子,他的畫在董源的基礎上,側重于江南風景的秀麗與迷離。此時,山水不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文學藝術形式,而是一種用來抒發自己思想感情的媒介。
明、清兩代,山水繪畫已走向衰落。形成了“正統派”“僧派”“創新派”和“文人派”。另外,由于統治階級對畫作的嚴密管制,也極大地限制了畫師們的創造力。這個時代的畫師對古代繪畫作品的模仿越來越趨向于一種呆板的模仿,而忽略了美術的革新與發展。尤其是清朝“四王”,多以模擬宋元大師之作,刻意模仿,造成了山水畫的衰落。
二、中國山水畫的美學思想
儒家美學的核心在于倡導一種“中庸之道”的理念,旨在實現個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和諧共存,并且通過藝術形式體現社會倫理秩序的價值。這一思想體系中的關鍵原則之一是“天人合一”的概念,強調人類應當與周圍環境維持一種平衡而協調的關系。在山水畫的藝術創作中,這種哲學被轉化為構圖上的均衡美感及對自然景象背后道德意義的探索;比如,通過對山巒布局的設計和元素間主次關系的處理來展現社會等級制度的思想。儒家文化也十分重視仁愛與禮義的原則,在繪畫作品里體現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個人品德修養。
佛教美學側重于心靈凈化及對自然界深刻感悟。禪宗美學崇尚空靈與意境的概念,主張藝術創作應當突破形式限制,達到一種超越現實的精神層次。這一理念在山水畫中具體表現為追求畫面虛實結合、似與非似的境界,強調藝術家通過創作過程實現精神上的自由和升華。此外,禪宗美學還特別重視“心物合一”的原則,即創作者通過對自然界的觀察來映射內心世界,從而使作品展現寧靜、內斂且深遠之美。
道家哲學中的美學觀念主張遵循“道法自然”,強調應與自然界的和諧共存,追求一種通過不作為來實現治理的理想審美狀態。而據此理念,美被視作是自然界固有的屬性;藝術家的任務在于捕捉這份天然之美,并將其融入到自己的創作當中。此外,“虛實相生”及“陰陽平衡”的概念在道家美學里占有重要地位,認為畫面中虛與實之間的對比、陰與陽之間微妙的變化構成了美的關鍵要素。另外,無為的思想也體現在藝術創作上,建議創作者減少人為干預的程度,從而使作品呈現出更加自然流暢的美。
三、中國山水畫美學思想在服裝設計的移植轉化
(一)“布景”的體悟與塑造
宗白華在《藝境》中說:“中國詩人、畫家以‘俯仰自得的精神來領略萬匯千端的浩蕩宇宙,入于大自然的節奏,游行于太玄之中。”傳統山水畫中構圖所體現的構圖美模式以及所形成的觀賞模式,對目前各大時尚秀場產生了重要影響。設計師們從“游”觀美學中獲得了理念上的突破,將“游”觀美學理念融入中國當代服裝設計的創作之中,打破傳統服飾結構模式,以流動的線條、變幻的色彩、層次感的面料搭配,給人們帶來一種靈動而富有詩意的游歷感受,服裝不僅是遮體之物,更是穿著者心靈和自然、歷史與文化相互游歷的服裝。云裳羽衣系列的設計受到中國傳統山水畫“游”觀美學的影響,其目的就是要將中國傳統美學中的超塵脫俗的閑適心境融入現代服裝設計當中。設計師認為服裝不只是遮體之物。當下服裝設計近兩年較出位的新中式品牌,標簽“非遺、雅致、國風”,設計師們用峭拔的剪裁出高的領型,營造著一種山外有山的高遠感。并選擇深色調的面料塑造繁密的刺繡圖案,更加烘染著一種統元素進行簡單的復制操作,而實實在在是一種帶有創新性的轉化舉措。比如說,當把青綠色運用到輕盈且飄逸的雪紡長裙之上的時候,便能夠流暢地展現出女性優雅又靈動的美感(圖2)。
高遠而玄虛的氛圍。在服裝的層次、褶皺上,運用了深遠的意境。多重的面料,巧妙的褶皺,來表現山前窺山后的深遠感,不僅增加了服裝的立體感,也令穿著者在行走間,都仿佛穿梭在山水之間的深遠感。在服裝的裙擺、下擺上,運用了平遠的意境。氣韻流暢、寬廣的裙擺來表現遠山連綿、視界開闊的平遠感。不僅賦予了服裝一種大氣與優雅,感受到一種與大山融為一體,一種暢快與愜意。
(二)對“象”的審美需求調度
在傳統的山水畫當中,線條的運用實實在在地反映出道家“道法自然”的理念,其一方面描繪出山川那種獨特的美,另一方面還精準地捕捉到自然界內在所蘊含的節奏以及和諧之感。對于這種自然且流暢線條的理解,在服裝設計這個領域獲得了全新的詮釋,具體來說就是設計師們把它轉化成富有動感同時又充滿著旺盛生命力的流線型剪裁樣式。他們從中國傳統繪畫里的曲線汲取了靈感來源,并十分巧妙地將其融入到現代服裝的設計環節之中,進而創作出仿佛能夠流動起來的藝術作品。就拿CHICCOMAO品牌2024年的春夏系列舉例,設計師毛寶寶便是依照這一理念,憑借著采用那種流暢而且還很柔和的線條設計方式,把山水之間的形態美融入到他自己的作品里面,由此展現出一種追求自由并且不拘一格的設計哲學思想。每一件衣服看上去似乎都在述說著有關山脈起伏波動、水流潺潺流淌的故事。
中國山水畫的色彩蘊含著極為深厚的傳統哲學以及美學方面的理念。例如青綠山水系列風格,它憑借鮮明的色彩特色,而水墨山水則是以淡雅的風格特點,這二者在當代服飾設計這個領域當中,成功激發出創意方面的靈感,達成了古典美和現代審美之間頗為巧妙的結合。青綠色調基本上是采用石青、石綠等這類顏色,以此來勾勒出那連綿起伏的山巒景象以及清澈碧藍的天空畫面。借助經過優化之后的Kmeans算法,《千里江山圖》里所特有的色彩特征得以被提取出來,并且還利用色彩網絡模型展開進一步的分析,進而生成了一連串新穎的服裝圖案設計方案。
在時裝設計過程中運用山水畫的色彩,這可絕非是對傳
中國山水畫的藝術理念給時尚界帶來頗為顯著的影響,就服裝配飾設計領域來說,它極大地激發了設計師們的創作靈感(圖3)。在對山水畫包含的自然韻味以及其形態特征加以探究之后,設計師們可以捕捉到里面那種靈動且深邃的美學精髓,并且十分巧妙地把它融入諸如項鏈、耳環還有胸針等各類配飾當中。通過采用將金屬、玉石以及琺瑯等多種材質相互結合的方式,這些作品一方面再現了傳統繪畫里虛實結合的那種獨特魅力,另一方面也給現代飾品賦予了新的生機。
該設計借助精致的鏤空工藝以及雕刻技術,把山水畫當中的層次美展現出來,讓每一件配飾看上去就好似是濃縮之后的自然景觀。當佩戴者戴上這些精美的配飾作品,便能夠從其中感受到大自然所散發出來的氣息,同時也能領略到山水畫所傳遞的藝術意境。
“虛實相生”這樣的理念,于山水畫當中著重凸顯了自然跟哲學和諧且統一的狀態。服裝設計師們憑借著色彩方面的對比、材料的精心選擇,還有刺繡以及印花這類裝飾手法,頗為成功地在面料之上營造出層次格外豐富的視覺感受,把山水畫里山水相互交融、云霧不斷繚繞的那種意境巧妙融入到服飾里面去。
《山水之澗》系列(圖4)當中的設計來說,其巧妙地運用了冷暖色調彼此間的對比,將青綠山水的鮮艷特點與水墨山水的素雅特質相結合,并借助不同面料質地所產生的變化來打造出一種虛實相互交錯的效果。輕薄且透明的冷色面料代表遠方看著朦朧的山巒,溫暖且厚重的材質象征近處顯得堅固的巖石,二者相互映襯,既能夠表達出大自然所具有的廣闊且無垠的特點,同時也賦予了衣物一種靈動的流動之美。
四、結語
服飾設計中打破傳統常規,運用線條、色彩、材質、工藝等元素,成為取傳統山水畫中線條、色彩、材質、工藝等美學精神,設計師們融合空間、節奏、動感于服裝的款式、面料、應用范圍等,靈活調整設計結構和布局,設計出既具有美感,又能體現出穿著者身形和氣質的服裝。現今,越來越多設計師翻牌傳統山水畫的美學思想,“東西合璧”“非遺傳承”“禪意肌理”等,得以更多的元素和文化理念在創作中融入,設計、版型、氣質多維立體并存構思,有層次、簡約而不簡單、視覺效果深化等。不僅體現出穿著者的個性和品位,時尚與文化在服飾載體上融為一體、共生共榮。
注釋:
① 蔡勁松.中國山水畫及山水精神的哲學闡發[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② 陳傳席.山水畫史話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③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中國美術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④ 徐英槐.中國山水畫史略[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