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媒介技術的不斷進步,影像藝術的時空構建正經歷深刻的轉變。傳統影像藝術往往受限于固定的時空框架,但是數字化技術、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的應用則打破時空框架的束縛,使得影像創作進入了更加靈活且動態的時空維度。此種變革不僅影響了創作方式,也改變了觀眾的體驗和認知方式。本文主要分析了媒介化時空下影像藝術的構建,希望創作者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實現創作自由。
1媒介化時空的定義
“媒介化時空”是伴隨各種媒介技術的出現不斷發展起來的,屬于傳統時空觀念在藝術表現、體驗和創作中的深刻變革。在此種新興時空構建中,藝術不再簡單依賴于線性時間和固定空間的框架,而是依靠所介入的媒介技術創造出動態且多維的時空關系。以往的很多情況下,影像藝術的時空是靜止固定的,但是伴隨數字化技術、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的廣泛普及,影像藝術時空被打破、重構甚至重新定義。觀眾在此種新的時空中不再是單純的旁觀者,而是可以與藝術作品進行互動,由此進入了一個不斷變幻的虛擬世界中。新型媒介的介入促使時空不再是固定且單一的維度,而充滿了無限的延展性,給藝術創作者帶來了廣闊的創作空間。媒介化時空并非只是對技術進步的響應,也是對藝術表現手法、觀眾體驗乃至文化認知的一次革命[1]。
2影像藝術的構建:從傳統到數字化
2.1傳統影像藝術的時空構建
傳統影像藝術中時空的構建始終受固定物理法則的約束。通常情況下,影像中的時間和空間以線性敘事、現實場景的方式重現出來,觀眾的體驗便是在此種自然流動的時間以及有限空間中展開的。傳統電影和攝影作品時間大多是線性推進的,觀眾伴隨不斷推進的情節而逐步進入故事的核心,仿佛被卷入時間的長河中。而空間的構建則受實際拍攝場地的限制,鏡頭只可以在特定空間內進行移動或者轉換,最終構成可視化的封閉空間。比如,經典的《教父》系列電影,依靠對時間和空間的嚴密控制,塑造出了不僅具有真實感又具有壓迫感的視覺效果,時間的流動以及空間的轉移均以清晰的方式展示給觀眾。但是此種影像表現方式也固守在傳統媒介的框架內,難以突破時空的天然限制。在傳統影像藝術中,在很多情況下,時間的控制依賴于鏡頭的切換和剪輯,空間的限制則體現在物理空間的框架中。導演和攝影師依靠所設計的場景、布光以及人物動態,可以塑造出看似有序卻又富有張力的時空結構。而影像所蘊藏的情感則通過此種既定的時空構建方式傳遞給觀眾。比如,電影中的慢鏡頭、快速剪輯憑借時間上的調整賦予了畫面更多的情感沖擊力;空間中的長鏡頭和畫面布局則可以幫助觀眾深入理解人物與情境之間的關系。盡管如此,傳統影像藝術的時空構建依然受物理世界的限制,不管是時間的推進,還是空間的拓展,始終難以完全突破現實的框架。


2.2數字化影像的時空重構
數字化影像徹底改變了影像藝術中時空的構建方式,賦予了創作者廣闊的自由度和創新空間。數字技術使得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變得模糊甚至消失,影像不再受物理規則的限制,創作者可以自由操控時間和空間的流動。比如,在電影《盜夢空間》中,導演借助數字化技術創造了可以隨意變換的夢境世界,其中時空的界限被打破,觀眾被帶入了超越現實物理規則的虛擬空間。在這個時空中,時間不僅可以暫停、倒流,甚至還可以在同一畫面內形成多個時間層次,而空間也可以隨意伸縮、變化,進而為觀眾創造出了不同維度的視覺體驗。數字化影像采用虛擬現實、三維(3D)建模、數字特效等技術,不僅拓展了創作手段,還重構了時空的本質。圖1為數字影像中的三維建模圖片。圖2為數字影像中的數字特效圖片。時間在數字影像中的流動不再是單向的,導演可以根據敘事需求對時間進行壓縮、拉伸,甚至逆轉處理,此種自由性的時間構建方式打破了傳統影像藝術的線性束縛。而空間在虛擬空間的不斷擴展以及計算機生成圖像(CGI)的應用下,得以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流動性。其中,《阿凡達》這一電影中,數字技術創造出了一個完全虛擬的外星世界,這個世界不僅擁有無限延展的自然景觀,也依托技術手段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沉浸感。此種時空的交織使得影像表現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影像藝術的時空構建也進入了全新的維度。可見,廣泛普及開來的數字化技術標志著影像藝術進入了一個自由而無邊界的時代。創作者可以打破傳統影像的時空的固有模式,并借助數字手段自由塑造、操控時空,進而凸顯影像藝術呈現面貌的豐富性、復雜性以及多變性特點[3。
3媒介化時空對藝術觀眾的影響
媒介化時空的到來深刻改變了藝術觀眾的觀賞體驗以及藝術認知。伴隨數字技術和新型媒介的不斷普及,觀眾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觀賞方式,藝術的空間與時間也因此加以重構。觀眾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的影響下,可以自由穿越不同的時空維度,進入完全沉浸式的藝術世界,體驗到之前所沒有感受過的互動感和代入感。在數字藝術作品中,觀眾不再是被動的觀察者,還可以與作品互動參與到藝術創作中,此種空前的體驗感促使觀眾在思維、情感上產生了深刻的共鳴。同時,媒介化時空的影響也改變了觀眾對時間、空間的感知。傳統的藝術作品多是在固定的時間和空間里展示,而現代藝術則可以依托數字手段隨時隨地被調取、分享,打破了地域以及時間的限制。此種便捷的獲取方式使得觀眾不再受畫廊、博物館等傳統藝術展示場所的限制,此時的藝術作品變成了更加流動、開放的文化載體。藝術不再是某一時刻、某一地點的專屬記憶,而是可以被人們隨時召喚,并進行個性化的再創作和再解讀。此外,媒介化時空不僅帶來了感知上的變化,也深刻影響了觀眾對藝術的傳統認知。傳統藝術強調作品的靜態性、完整性,而現代數字藝術作品則強調流動性和多維度特點,觀眾要在不斷變化的視覺信息中找到自己的解讀路徑。此種轉變不僅創新了藝術表現形式,也促使觀眾在理解、體驗藝術的過程中變得更加主動、自由[4。
4媒介化時空對影像藝術創作的挑戰與機遇
4.1挑戰
4.1.1創作流程的復雜性和技術要求高
如今,影像藝術創作的技術要求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伴隨媒介化時空的演變,創作者不僅要精通傳統的影像創作技巧,還要熟練應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盡管所引入的新技術拓寬了創作的邊界,但是卻使得創作流程更加復雜,從拍攝到后期制作都離不開高效的技術支持,創作不再單純依賴藝術家的直覺,而深受技術框架的制約,由此進一步增大了創作的難度。這要求創作者不斷學習適應,更好地掌握以上新興技術。
4.1.2傳統藝術形態的消解流失
在數字技術不斷普及的背景下,傳統影像藝術形式面臨著逐漸消解的困境。膠片攝影、手工剪輯等經典手法在數字化浪潮中逐漸被新興技術所替代。精細感的影像藝術和獨特性的手工創作正面臨著流失的風險。此種變化不僅讓傳統技藝逐漸被邊緣化,也使得某些獨特的藝術體驗難以重現。
4.2機遇
4.2.1創作方式的更加自由且多樣化
媒介化時空革新了創作者的創作方式,使得創作者不再受傳統影像制作手段的限制。數字技術為創作提供了較大的自由度,從虛擬現實到增強現實,再到互動裝置,影像藝術的表達方式呈現出多樣化和靈活性的特點。創作者不再拘泥于線性敘事和傳統拍攝技巧,而是可以在數字平臺上開展實驗。藝術家靈活運用相應技術使得影像藝術的創作過程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為藝術家提供了廣闊的創作舞臺。
4.2.2藝術創作的跨界融合與創新
媒介化時空不僅推動了影像藝術本身的創新,也促進了影像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跨界融合。從音樂、舞蹈到戲劇、文學,數字技術的應用使得藝術創作不再單一。藝術家可以借助數字影像與其他藝術形式進行互動,進而創造出全新的藝術表現方式。比如,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與舞蹈表演結合在一起,為觀眾呈現出沉浸式的藝術體驗;影像和游戲設計進行跨平臺合作可以為觀眾帶來全新的交互體驗。此種跨界的融合推動了影像藝術的多樣性發展,開創了藝術創作的新紀元。
4.3.3創新藝術表現形式互動性增強
媒介化時空下創作者借助互動裝置、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技術可以讓觀眾不再只是被動的觀看者,而是作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用自己的行為改變作品的內容以及形式。此種互動性使得作品不再是單一的靜態呈現,而是不斷變化且充滿未知的動態過程。
5結語
綜上所述,媒介化時空的到來為影像藝術創作帶來了巨大挑戰,但也創造了無限機遇。盡管新技術對創作者的技能要求更高,創作流程也更為復雜,但也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加自由、多樣化的創作空間。未來,伴隨技術的不斷發展,影像藝術創作將進一步突破傳統的時空限制,以呈現出更豐富、更具互動性的表現形式。■
引用
[1]史爽爽,張大魯.媒介化時空:影像藝術的構建與思考[].潔 南包裝,2024,39(5):192-196.
[2]王思琪.構建真實的自我—數字技術時代偽紀錄影像藝術形態研究[D].重慶:重慶郵電大學,2022
[3]李振寰,艾學峰.立足攝影藝術實踐探討影像的多維性評《當代攝影中的影像構建》0].傳媒,2021(21):后插3.
[4]董艷.民間戲曲與多重話語的影像構建——以趙冬苓《北方有佳人》為例[J].濟寧學院學報,2023,44(1):95-99,107.
[5]閆正偉.古建筑藝術的影像表達研究——兼論個人作品《王家大院的雕刻藝術》[D].株洲:湖南工業大學,2020作者簡介:宇倩倩(1986一),女,河南開封人,碩士研究生,館員,就職于河南省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