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8-0114-04
[Abstract] Fromthe perspectiveof the integrationofphysical and health,this papersystematicallydiscusss the necessity constraints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 digitalization ofcommunity fitnessqigong byusing the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andlogicalanalysismetd.Theresearchfidsthatthenecesityisreflectedinthreeaspects:Fstly,thereisanteal logical basisof the integrationof physical health,fitnessqigong and digitalization;Secondly,itcanenhance the participationand experienceof communityresidents;Thirdly,itcan promote cross-departmental colaborationand optimizationof community resources.At present,the digital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fitnessqigong is facing problems suchasinsuficient applicatioof digital technology,incomplete crossdepartmentalcollborationmechanisms, insufficient supply of compound technical talents,and the weakening of the cultural awareness of fitness qigong. Therefore,itis necessarytopromote thedigitaland intelligentupgradeoffitness qigong,constructacollborative governance mechanism for multiple subjects,establish a talent team of \"cooperation+training+introduction\",and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fitnessqigong culture to promote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ofcommunity fitnessqigong. The purposeof thisresearchis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and practical path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offitnessqigong, and to help the high-quality implementation of \"physical and health integration\" in grasroots communities. [Keywords] Integrationof physical and health;Community; Fitness Qigong;Digital technology;Development path
作者簡介:張紫茵(1993一),女,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民族傳統體育。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將全民健康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秉持“以預防為主、主動健康”為核心的理念,前移健康關口,積極推行體衛融合這一促進全民健康的重點戰略舉措[1]。社區作為最基層的治理單元,擁有較為完備的體育、醫療資源,是開展體衛融合的具體踐行場域。
健身氣功是將中醫理論和養生健身相結合的傳統運動方式,在促進身體健康方面具有多種功用價值,能夠調節氣血、調理臟腑、平衡陰陽,進而達到增強免疫、減輕慢病癥狀的目的[2]。當下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健身氣功帶來了新的發展動力。借助信息手段和智能工具,健身氣功可實現教學規范化、服務個性化、管理精細化,突破傳統模式,擴大社區干預的覆蓋面,增加居民參與度。因此,健身氣功與數字技術融合絕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技術更新,更是整個健康治理體系的重構,也是體衛融合在基層社區的現實路徑。該文基于體衛融合視角,探索社區健身氣功數字化發展的必要性、制約因素和優化路徑,以期能為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提供借鑒與啟發。
1社區健身氣功數字化發展的必要性
1.1體衛融合背景下健身氣功與數字化融合的內在 邏輯基礎
體衛融合以新時期的健康中國戰略為主要著力點,既強調體育鍛煉與醫療衛生相結合,又體現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轉變,由被動診療轉向主動干預[3]。體衛融合的基本理念包含主動型、多元化的干預[4]。健身氣功植根于中醫理論基礎,兼具健身祛病、防病治病的功能,作為主動健康管理的一種手段,可從“預防一康復一養生\"3個階段對人進行全過程式干預,契合體衛融合的主動健康基本理念。同時,數字化技術為健身氣功在社區層面的發展提供了新媒介與管理工具,能夠突破時空限制,賦予健身氣功更智能化、個性化和可持續性的特征[5]。此外,借助數字技術的數據歸集與分析能力,可針對社區居民不同體質、不同年齡段、不同慢病情況完善個人健康檔案,為健身氣功的精準干預提供有力支撐。
1.2提升社區居民參與度和體驗感
健身氣功傳習方式多為面對面傳授教學,在場地、時間、師資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種教學方式難以讓居民尤其是工作繁忙者持續參與,使得教學覆蓋面與效果受到一定限制。而數字化技術的引入,可促進健身氣功在社區的廣泛推廣,為健身氣功社區化發展提供全新的傳播方式與服務體驗,能夠顯著提升社區居民的參與度與體驗感。一方面,數字化平臺可通過視頻教學、語音引導、動作示范等手段,打破時間與空間的壁壘,使社區居民能夠隨時隨地學習,讓健身氣功的學習更加便捷。另一方面,數字平臺還可利用社交媒體信息傳導的優勢,將習練健身氣功的社區居民緊密聯系起來,開展線上線下社交互動,進而更好地讓社區居民感受到健身氣功的文化屬性,增強社區居民的體驗感,從而實現健身氣功的社會價值。
1.3推動跨部門協同與社區資源優化
在體衛融合深入發展過程中,社區健身氣功數字化發展需要體育、衛生、社區等多部門的有效協同。在數字化發展的作用下,可打破不同行業間的邊界壁壘,實現跨部門聯動管理、互通信息、協同辦理,逐步形成“融合服務一聯動管理一數據互通”的融合發展新形態。一是從技術層面講,數字平臺是集信息傳遞與協調服務于一體的重要載體,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健身氣功協會和社區服務中心等主體可依托數字平臺實現社區居民健康檔案共用、制訂習練計劃以及精準化干預等功能,提升跨部門整體協同的效率。二是從資源配置方面講,通過數字平臺可采用“可視化 + 實時調度”的方式,對社區場地、師資、醫護工作者、信息技術人員等各類資源進行合理調度分配,促進數字平臺下的社區健康治理實現由過去的碎片化輸入變為現在的系統化供給,為實現體衛融合走向深水區提供有力行動方向。
2社區健身氣功數字化發展的制約因素
2.1數字化技術應用的不足
目前,在社區健身氣功發展中引人數字技術的嘗試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處于較淺層次的應用。首先,數字平臺的應用多數局限于教學視頻播放、打卡記錄等基礎功能,因此平臺難以根據社區居民的不同年齡、體質差異與慢病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這就導致干預效果較差且用戶使用滿意度低。其次,各平臺之間的技術系統通用性較差、接口封閉,無法保證各平臺、可穿戴設備及健康檔案真正做到互通互融。同時,老年人作為健身氣功的主力群體,平臺也未考慮適合老年人操作的適老模式。最后,在健康數據隱私保護方面存在漏洞,即用戶信息授權機制不明晰,用戶信息可能存在被濫用的風險,特別是健康記錄、體質特征、行為軌跡等敏感數據一旦出現泄露,將直接影響到用戶對于平臺的信賴感和平臺長久運營的可持續性[。因此,當前社區健身氣功的數字化進程亟須解決的不僅是“技術能不能用”的問題,更是“是否好用、適用、安全”的問題。
2.2跨部門協作機制尚不健全
在數字化賦能的時代,社區健身氣功跨部門協作機制不健全的問題尤為突出。一方面,各部門因職能屬性不同,在工作目標定位、職責范圍與工作方式上均存在差異,并未形成良好的溝通協作機制。例如,體育部門主要從鍛煉、推廣角度出發,衛生系統更注重居民的健康管理,而社區單位則更多考慮資源調度、服務保障[7]。因此,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缺乏溝通協作機制,不同部門之間易出現各自為政、信息壁壘等現象。另一方面,由于數字平臺缺乏跨部門聯動機制,各部門的信息整合以及場地、器材、師資等資源的調配難以有機結合[8]。這體現在各部門組織的活動形式單一,多以培訓班、講座或展示類賽事為主,缺乏面向不同人群的持續性機制與服務內容設計,導致健身氣功在社區中熱度難持續,參與不均衡,這對社區健身氣功數字化發展的整體協同效應發揮十分不利。
2.3復合型技術人才供給不足
社區健身氣功數字化發展對從業者要求較高,需具備三重能力,即掌握健身氣功的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術實操,掌握人工智能、平臺管理、用戶行為分析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以及掌握醫療知識。而目前,健身氣功專業指導員和教練員多集中在體育、中醫養生等領域,對數字技術、平臺運營、數據分析的知識和運用能力了解不足;社區現有人員跨學科知識融合存在欠缺,多數僅在某一領域有較深造詣。同時,缺乏相關的人才培養體系,無論是高校還是培訓機構仍以單科分類為主,缺少面向“數字化健康運動\"模塊的培養內容。此外,也沒有制訂相關的激勵機制,缺乏具有吸引力的崗位待遇與職業發展路徑,導致大量具備數字能力的青年人才涌入商業健身、數字醫療等高薪行業,對傳統健身養生項目缺乏參與動力。
2.4健身氣功文化認知弱化
健身氣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身心調節價值,但在當前社區健身氣功數字化發展和應用過程中,仍面臨文化認知弱化的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從認知層面來看,可識別性較低,即健身氣功在社區年輕群體中的文化認同明顯不足,容易將其誤解為老年活動或低效健身方式,缺乏文化自信與價值認同[9]。
二是從數字傳播層面來看,健身氣功在內容表達上缺乏沉浸式、趣味化、多模態的傳播方式,平臺內容多以“標準化演示 + 視頻播放”為主,忽略了功法背后的養生哲理、中醫理論和傳統文化內涵,導致難以激發社區居民對其深層價值的理解與認同,也限制了健身氣功在數字平臺上的文化滲透力。
三是從動機機制層面來看,當前各數字平臺普遍缺乏內驅力激發機制,難以持續吸引居民參與,居民參與往往停留于短暫體驗,難以形成持久習慣。尤其在缺少社交反饋、鄰里互動與情感認同的條件下,居民很難將健身氣功內化為生活方式。
3社區健身氣功數字化發展的優化路徑
3.1推進健身氣功數字化智能升級
目前,社區健身氣功數字化發展處于從平臺搭建到服務深化的過程中,應推動服務端的技術智能化升級,接入AI動作糾錯模塊、體態捕捉、語音交互等系統,及時糾正用戶的動作誤差,讓更多人精準學習健身氣功。加強服務端的適老性設計,放大字體、引入語音操作和引導界面,吸引更多老年人群體參與,強化其主觀能動性。同時,建立基于用戶個人健康檔案的運動風險評估系統,根據平臺用戶人群分類分級推送不同的教學內容及習練節奏。對初學者應從簡單難度開始教學,對已傷病者和亞健康人群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練習時長,做到量力而行;也可針對慢病人群設置差異化的干預路徑,形成個性化匹配的體系。此外,完善平臺的數據安全治理機制,在向用戶說明數據采集用途、應用方式的同時,增加用戶數據自主選擇上傳的功能,打消用戶對于隱私被泄露的疑慮,從而增強用戶對平臺的信賴程度和黏性。
3.2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機制
面對當前社區健身氣功發展中存在的跨部門協同力不足的問題,亟須打破體育、醫療、社區服務等部門間的信息壁壘,發揮數字平臺作為中央樞紐的作用,打造多方主體參與協同共治的格局,讓治理方式從單點推進轉變為系統集成,提高服務聯動及資源調度的時效性和靈活性。一是通過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引導和制度保障,明確各類主體在平臺搭建、內容共建、服務落地等環節中的權責邊界,實現各司其職、協同配合。二是在社區組織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聯動活動,將社區醫生、健身氣功交流平臺服務人員與數字平臺服務人員相結合,構建一個以社區為單位的多元復合化服務隊伍,將全民健身數字協同治理落到實處。三是基于平臺整合全域資源,設立共享中臺,聯動相關部門整合社區場地、居民健康檔案、教學資源、可穿戴設備等數據資源,確定統一的數據標準和接口,打通體育、醫療、服務體系互聯互通的信息路徑,建設立體化的數據矩陣平臺。
3.3建立“合作 + 培訓 + 引進”的人才團隊
社區健身氣功數字化發展需要具備“健身氣功 + 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然而,當前社區層面存在缺人、缺訓、缺獎的情況,較為嚴重地制約了發展。需通過“合作培養 + 崗位培訓 + 精準引才\"3個方面的共同努力,為社區健身氣功數字化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其一,在高校的體育、康復、衛生類專業課程體系中嵌入“健身氣功 + 數字健康”相關內容,創新增設“數字教練”\"中醫康復 +AI 分析”微課程。同時,可聯合高校、社區、數字平臺三方建立“技能實訓基地 + 數據實驗平臺”。
其二,建立和完善現有工作人員的崗位培訓制度。可依托省級或市級體育部門和繼續教育學院,對現有人員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功法技術、數字技術、醫療知識等。
其三,建立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進和獎勵制度,招聘具有數字體育、人工智能、中醫健康等相關背景的人員,提高他們對工作職責的認同度及組織歸屬感。
3.4強化健身氣功數字化發展的文化引導
就社區健身氣功數字化發展而言,盡管數字化賦能革新了其傳播手段,但若缺乏文化引導,用戶難以真正產生情感連接與行為黏性。一方面,將功法起源、醫理依據、名家訪談、養生故事等文化板塊納入其中,運用可視化的敘事手法夯實平臺數據庫,增強健身氣功的文化溫度與歷史厚度。也可通過短視頻、VR等新媒體技術,將傳統文化以現代形式呈現,加強文化傳播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建立圈層化、激勵式的社區傳播結構。例如,在平臺上設置打卡練功、積分獎勵、公益兌換等內容,運用每日激勵的方式提高社區居民參與度,號召大家每日打卡上傳記錄單并曬出當日完成功法視頻,形成“共練一共創一共成長\"的社區氛圍。也可在平臺設置社區功法講師、功法推薦官等身份標識,增強居民的角色感和榮譽感,從而實現大眾從被動接收向主動傳播的身份躍升。還可結合節慶節點以及文化惠民活動,開展數字健身文化節、健身氣功挑戰賽等一系列主題活動,讓群眾切實感受到健身氣功對自身生活的改變與影響。
4結語
在當前體衛融合的大背景下,數字化賦能社區健身氣功發展是實現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徑之一。健身氣功數字化發展不僅是技術手段的革新,更是多元主體協作、社區服務重構和文化價值再塑的過程。推動社區健身氣功數字化的深入發展,有助于提升教學內容的標準化呈現、健康服務的個性化定制以及社區干預流程的精細化管理水平,為全民健身提供更具操作性的路徑支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2021-03-13)[2025-05-15].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張曦.新時代健身氣功傳承與發展探索[J].當代體育科技,2025,15(11):108-110.
[3]姜桂萍,李良,吳雪萍.我國體衛融合發展的歷史脈絡和現實困境及其疏解策略[J].體育學刊,2023,30(1):47-53.
[4]左彬,黃山鷹.健康中國背景下我國體育與醫療衛生融合發展的實踐價值、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J]中國衛生經濟,2024,43(1):53-56,71.
[5]沈皓,李麗,王春曉,等.數字化智慧養生:傳統養生功法在智能健康時代下的傳承與發展[C]/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體育衛生研究會,中國巖畫學會體育巖畫研究專業委員會,全國學校體育聯盟(中華武術).首屆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發展論壇論文摘要集—書面交流(四).哈爾濱體育學院研究生院;哈爾濱體育學院運動人體科學學院;河南中醫藥大學,2023:14-15.
[6]孫禎鋒.運動員可穿戴設備中個人數據隱私的法律保護[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2,41(4):104-110.
[7]李夢娟,朱邱晗,李金鵬.體衛融合視域下數字賦能社區運動健身指導轉型:場域困境與紓解方略[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質與健康分會.2024年全國運動增強體質與健康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鄭州大學,2024:351-352.
[8]鄭小玉,梁梓杰.全民健身背景下健身氣功融入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發展的路徑研究[C]//江西省體育科學學會,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江西省分聯盟,江西省體育學學科聯盟,華東交通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第三屆“全民健身科學運動\"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廣州大學體育學院,2021:132-133.
[9]張津銣.健康中國背景下健身氣功發展的現實困境與出路[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23):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