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8-0158-03
[Abstract] Inthe context of deepe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ractice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of cultivatingmoralityandtalents.Thisarticleanalyzes thenecesity,practical dificulties,andbreakthroughpath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vocational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Currently,thereare problem such as instrumentaliza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fragment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ingularityof teaching methods,and imbalanceof evaluation system in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courses.In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exploratory suggestions have been put forward to construct a three-dimensional goal collaboration mechanism,develop project-based teaching content modules,innovate situational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s,and establish amultidimensional dynamic evaluation system,aiming toprovidesolutions for improving theefectiveness of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implementation in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Keywords]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Teaching methods; Evaluation system
基金項目:2024年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項目名稱: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4W353)。
作者簡介:景琳(1988—),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健美操教學與訓練。
在職業教育領域,高職體育課程作為培養學生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與職業素養的重要載體,其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對實現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標具有關鍵作用。體育課程思政是以運動技能為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學過程,通過運動技術的教學、競技、互動等方式,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意志品質[1。隨著職業教育改革向縱深推進,關于如何深入挖掘體育中的思政元素、如何進行教學設計是廣大體育教育者探索研究的主要課題[2]。現有研究多聚焦宏觀政策解讀與經驗總結,對課程實施過程中微觀層面問題的剖析存在不足。該研究立足高職體育教學實踐,基于課程教學體系,分析課程思政融入的現實困境,并提出具有實操性的突破路徑,為完善職業教育育人體系提供一些參考。
1課程思政融入高職體育教學的必要性
1.1人才培養目標的價值回歸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需實現認知領域、技能領域與情感領域的協同發展。體育課程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擔著提升學生運動技能與身體素質的功能,更肩負著塑造學生意志品質、團隊協作能力與職業精神的使命。以護理專業為例,學生未來職業崗位對敏銳的判斷力及抗壓能力要求較高,通過排球中的墊球、傳球、扣球等技術訓練,培養學生快速反應和決策能力。在團隊項目中強化責任意識,在技術訓練中深化職業認知,實現技能培養與價值塑造的有機統一,契合新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價值導向。
1.2課程體系的功能拓展
課程功能的實現依賴于目標設定、內容選擇、組織實施與效果評價的設計。傳統高職體育課程多將教學重點置于運動技能傳授,忽視了教育的育人本質。思政元素的融入能夠重構課程功能,使體育教學從單純的身體訓練轉向身心協同發展。在武術項目中,將“抱拳禮\"背后的尊師重道理念與動作規范教學相結合,在瑜伽項目中融入身心和諧的哲學思想,通過文化浸潤與技能訓練的融合,有效拓展課程的育人維度,形成“以體載德、以體育人\"的教育生態,完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功能架構。
1.3教學實踐的創新驅動
體育教學過程蘊含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如競技精神、規則意識等3]。將這些思政元素系統化融入教學實踐,能夠為體育課程注人新的內涵,推動教學模式創新。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親身體驗等方式實現知識建構。在籃球教學中引入“戰術復盤”環節,然后要求學生分析團隊配合中的溝通問題與責任擔當,利用問題導向學習激發學生主動思考[4;在田徑訓練中采用“分組挑戰賽”的方式,培養學生競爭意識以及互助精神。利用創設情境化教學、任務驅動教學等教學方法,達成思政教育與體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這樣不僅可以增加教學的吸引力,而且可以強化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1.4學生發展的現實需求
高職學生處于職業角色認同的核心階段,進而對價值觀引導具有現實需求。體育課程作為實踐性強的學科,可以通過具身體驗深化思政教育成效。在健美操項目中,通過自主創編開場造型以及隊形變化,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審美能力。在定向越野訓練中,經過團隊分工與路線規劃,可以提升學生的協作能力以及決策水平。這種依據身體認知的思政教育,能夠更有效地滿足學生成長需求,將運動體驗轉化為職業發展所需關鍵素養,助力其職業技能和個人品質的全面發展。
2課程思政融入高職體育教學的現實困境
2.1教學目標的工具化傾向
一部分高職院校在體育課程實施中,仍將教學目的定位為運動技能掌握與體能達標,忽視思政教育培養的系統設計。依據加涅的學習效果分類理論,這種做法僅關注智慧技能和動作技能培養,進而忽略了態度以及認知策略的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更著重動作規范的糾正,缺乏對學生在比賽中戰術配合意識、尊重對手態度等思政教育的引導。這種工具化傾向導致課程育人功能弱化,學生在技能提升的同時,卻難以形成與職業發展相匹配的價值觀體系。
2.2 教學內容的碎片化融合
諸多體育項目雖嘗試融人思政內容,但多停留在理論灌輸層面,缺乏與教學環節的有機銜接,思政元素以及體育教學內容融合碎片化。在武術教學中,教師往往僅在課程開始時簡單講解武德概念,卻未將其貫穿于動作規范、攻防演練等具體教學過程,這種割裂式融合使得思政教育脫離運動實踐,進而難以通過具身體驗達成情感共鳴與價值內化,導致學生對思政內容理解僅停留在表層認知[5]。
2.3教學方法的單一化局限
體育與思政教育具有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方法。體育側重于身體素質和技能的培養,而思政教育則注重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和道德觀念的培育。當前,多數體育教學方法仍以示范講解、重復訓練為主,缺乏與思政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融合。在體能訓練中,教師往往僅關注訓練強度和完成度,采用“教師示范一學生模仿一重復練習\"的傳統模式,未運用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例如,在耐力訓練中,未創設模擬職場高壓環境的情境,學生難以將訓練中的堅持精神與未來職業挑戰相關聯。單一化的教學方法導致思政教育流于形式,無法利用運動體驗實現價值觀的有效傳遞,進而削弱了課程思政的育人實效。
2.4評價體系的失衡性缺陷
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想道德水平,能夠反映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的成效。然而,一部分體育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對思政融入缺乏有效引導,且違背了過程評價與成果評價并重的原則。現有評價多以運動成績、技能考核為主,忽視了學生品德發展、團隊協作等思政指標。在長跑考核中,僅考核學生的運動完成時間,未考量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的堅持精神以及自我超越意識。在團隊項目評價中,未有效建立量化的協作能力評估標準。這種失衡的評價體系無法形成教學反饋閉環,教師難以根據學生思政發展狀況調整教學策略,同時也制約著課程思政的質量提升。
3課程思政融入高職體育教學的突破路徑
3.1構建三維目標協同機制
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目標體系的構建,應突破傳統單一技能培養模式,建立“技能一素養一價值\"三維動態平衡體系。在課程設計環節,應以職業能力需求為導向,將抽象的思政元素轉化為可測量的行為目標。例如,在籃球教學中,應將團隊協作能力具體化為戰術配合成功率、攻防轉換響應時間等量化指標,將競爭意識分解為勝負心態調節次數、賽后技術復盤質量等觀測點。同時,應定期組織跨學科教研團隊,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思政教育與體育教學在認知、情感、動作技能領域的協同發展,實現課程育人功能的精準落地。
3.2開發項目化教學內容模塊
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開發,應以職業崗位工作過程為導向,構建項目化教學內容體系。通過行業職業能力分析方法,解構不同專業崗位所需的核心素養,將思政元素轉化為真實情境下的運動項目任務。在田徑教學中,可設計企業供應鏈模擬項目,將4×100m 接力賽規則與物流運輸流程相結合,要求學生通過戰術配合優化“貨物”交接效率,培養其系統思維與責任意識;在武術教學中,可開發非遺傳承主題模塊,組織學生研究地方拳種的歷史淵源,通過動作創編實現文化元素的具象化表達。運用模塊化課程設計技術,將每個教學項目分解為任務導入、技能訓練、情境實踐、反思總結4個環節,形成“做中學、學中創\"的閉環教學模式。
3.3創新情境體驗式教學方法
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的創新,應突破傳統講授式教學的局限,構建多模態情境體驗教學模式。在體育舞蹈教學中,引人“文化使者”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通過舞蹈動作展現不同地域文化特征,在肢體表達中深化文化認同感。運用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VR)、增強現實(AugmentedReality,AR)等技術手段,構建沉浸式教學環境,使學生在具身認知過程中實現思政理念的自主建構。同時,建立教學效果反饋機制,通過眼動儀、生理傳感器采集學生情感投入數據,結合行為觀察量表進行教學效果評估,為教學方法的迭代提供實證依據。
3.4建立多元動態評價體系
高職體育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構建,應建立包含過程性評價、表現性評價、發展性評價的多元評價框架。運用學習分析技術(LearningAnalytics,LA),對學生體育課程中的行為數據進行多維度采集,包括課堂互動頻次、運動數據變化、同伴互評反饋等。開發“體育思政素養雷達圖\"評價工具,從規則意識、合作能力、意志品質等維度進行可視化呈現。通過建立學生電子成長檔案,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NaturalLanguageProcessing,NLP)分析學生的訓練日志,挖掘其思想動態變化。定期召開評價結果反饋會議,運用PDCA循環管理模式,推動高職體育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持續優化與教學質量的螺旋式提升。
4結語
高職體育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與實施,既是新時代加強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范疇,也是推進高職體育改革、實現體育立德樹人的現實需求。課程思政融入高職體育教學是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實施需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通過構建三維目標協同機制、開發項目化教學內容模塊、創新情境體驗式教學方法及建立多元動態評價體系,有望有效解決當前存在的教學目標偏離、內容融合不足等問題。未來研究可進一步結合職業崗位需求,深化思政元素與體育教學的融合路徑,探索智能化教學手段在課程思政中的應用,以促進高職體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若光.體育何以思政?——基于身體技術的社會學思考[J].體育科學,2022,42(11):27-34.
[2]張新秀,韓衛衛.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實踐探索[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4(1):79-84.
[3]任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問題與建議[J].遼寧開放大學學報,2023(3):86-89.
[4]LIY M.Analysis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s\"intoUniversitySportsBasketballCourse in the New Era[J].Adult and Higher Education,2024,6(5):79-85.
[5]翟俞豪.課程思政融入高職體育教學的研究[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4):85-8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