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耐心資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理論的重要創新,鄉村全面振興則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支撐。文章構建了耐心資本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三重邏輯:其本質特征作為底層邏輯,適應需求變化作為功能邏輯,推動共同富裕作為價值邏輯。耐心資本通過助力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促進鄉村人才培養與引進、推進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助力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推動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全面促進鄉村的產業、人才、組織、文化和生態振興。然而,這一進程仍面臨著多重挑戰,如組織能力不足、融資結構不完善、投資環境欠佳等。為此,應當提升鄉村組織能力及農戶金融素養水平、完善融資結構體系與信用建設體系、優化農村投資環境與促進資本循環流動,以及構建耐心資本適于鄉村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
[關鍵詞]耐心資本;鄉村振興;鄉村組織;資本流動;金融素養
[中圖分類號]" F832.51;F323;D422.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0461(2025)07-0039-08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的實施對于實現共同富裕、縮小城鄉差距、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鄉村發展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規模龐大的鄉村生態空間資源價值化開發需要新質生產力與耐心資本的政策配合[1],亦亟須創新資源配置方式。在此背景下,2024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壯大耐心資本。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這一重要部署不僅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新的動力源泉,也為解決長期困擾鄉村發展的資金瓶頸問題提供了新思路。耐心資本作為一種新型資本形態,其長期導向、價值投資的特性與鄉村全面振興的長期性、系統性要求高度契合。耐心資本的引入,為解決鄉村發展中的資金困境、激活鄉村內生動力提供了新的契機。耐心資本不僅能夠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更能通過其獨特的投資理念和方式,優化鄉村產業結構、提升創新能力,進而增強鄉村可持續發展能力。
耐心資本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對新發展理念的深度踐行,亦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體現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有助于推動鄉村經濟轉型升級、生態環境改善和社會治理創新。耐心資本的推進可以為鄉村引入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經營模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鄉村產業與現代科技、金融資本的深度融合,從而實現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然而,在有效引導耐心資本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并發揮其最大效用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這包括如何構建適合鄉村特點的耐心資本運作機制,如何平衡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以及如何協調各利益相關方關系等。為破解以上困局,需要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的共同推進。本研究通過系統梳理耐心資本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三重邏輯,深入解構其作用路徑,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一、耐心資本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三重邏輯
(一)耐心資本的本質特征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底層邏輯
耐心資本作為一種新興資本形態,其概念源于對傳統投資模式的反思和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化。耐心資本指的是以中長期投資為主,不太受短期波動虧損影響,更看重未來,可承受較高風險,更注重長期收益回報的資本。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了當代資本市場對長期價值創造和社會責任的重新審視。與傳統資本相比,耐心資本在投資理念、運作方式和目標導向等方面均呈現出顯著異質性。傳統資本通常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對投資標的的快速變現能力要求較高,而耐心資本更注重長期價值創造和可持續發展。在投資周期上,傳統資本往往傾向于短期投資,頻繁進行資產配置調整,耐心資本則愿意承擔更長的投資周期,給予投資標的充足的成長時間[2]。在風險承受能力方面,耐心資本通常具有更高的風險容忍度,能夠在短期波動中保持戰略定力。
耐心資本的本質特征可概括為三個方面:投資周期的長期性、收益預期的穩定性和投資目標的社會性。首先,投資周期的長期性體現在耐心資本愿意為投資對象的成長和發展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不急于短期套現。這種長期導向使耐心資本能夠更好地支持那些需要長期培育的產業和項目,如基礎設施建設等[3]。其次,收益預期的穩定性表現為耐心資本對投資收益預期更加理性和平穩,不追求短期高回報,而是關注投資對象的長期價值創造能力。最后,投資目標的社會性指耐心資本在追求經濟回報的同時,也注重投資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具有一定的非營利性和正外部性[4]。這一特征與鄉村全面振興戰略中的多元目標高度契合,有利于推動鄉村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
(二)適應需求變化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功能邏輯
鄉村全面振興的資金需求呈現出獨特特征,這些特征與耐心資本的屬性高度契合。從資金供給的時間維度來看,鄉村全面振興需要資金投入的持續性。與城市發展相比,鄉村發展周期較長,需要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來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培育和人才引進等工作。就投資領域而言,鄉村全面振興涉及的投資領域呈現多元化趨勢。從產業發展到生態建設,從文化傳承到社會治理,鄉村全面振興需要全方位、多領域的資金投入[5]。此外,考慮到鄉村地區在資源稟賦、發展階段,以及區位條件等方面的差異性,資金配置機制需要保持適度彈性,以滿足其不同發展階段的個性化需求。
耐心資本在適應鄉村全面振興需求變化方面展現出顯著優勢。首先,在投資周期與鄉村發展周期的匹配上,耐心資本的長期投資理念與鄉村全面振興的長周期特性高度吻合。耐心資本不追求短期回報,能夠為鄉村發展提供穩定、持續的資金支持,這與鄉村全面振興需要長期投入的特征相契合。其次,在資金投向與鄉村多元化發展協調性上,耐心資本的投資領域廣泛,既可以支持傳統農業現代化,也可以助力鄉村新興產業發展。最后,在投資模式與鄉村復雜環境適應性上,耐心資本具有較強的風險承受能力和靈活的投資策略,能夠根據不同鄉村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投資方案。此外,耐心資本的社會責任導向與鄉村全面振興的公益性目標形成價值共振。鄉村全面振興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問題,更是關乎社會公平、文化傳承和生態保護的公益事業。耐心資本注重投資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這一特性使其能夠在追求經濟回報的同時,也關注鄉村的社會發展和生態建設,從而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協同提升。
(三)推動共同富裕是驅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價值邏輯
耐心資本在鄉村全面振興戰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價值邏輯在于推動共同富裕實現機制的內在潛力。就城鄉差距的彌合而言,耐心資本通過優化農村生產要素配置,提升農村居民收入和福利水平,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和均衡發展[6]。具體而言,耐心資本的引入可以改善農村地區長期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通過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優化農村地區的資本要素配置[7]。這不僅有助于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還能促進農村第三產業發展,從而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此同時,耐心資本的投入能夠直接或間接提升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通過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勞動生產率、改善農村公共服務等途徑,耐心資本能夠顯著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和生活質量。此外,耐心資本還發揮著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催化劑作用,一方面引導城市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人才向農村流動;另一方面提升農村要素價值,促進農村資源向城市高效流動,最終實現城鄉要素均衡配置與協調發展。
在實現共同富裕目標中,耐心資本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其一,耐心資本能夠推動農村全面發展,實現均衡增長。通過對農業和農村二三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多個領域的長期投資,耐心資本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縮小其與城市的發展差距。其二,耐心資本有助于創造平等的發展機會,促進社會公平。通過改善農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耐心資本能夠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多發展機會,增強其向上流動能力,從而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其三,耐心資本能夠構建可持續的富裕機制,確保長期效益。與追求短期利益的資本相比,耐心資本更注重長期價值創造和可持續發展,因而能夠在鄉村全面振興中構建長效機制,確保發展成果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其四,耐心資本在推動共同富裕過程中還具有重要示范引導作用。通過耐心資本的推進,可以樹立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引導更多社會資本關注農村發展,形成支持鄉村全面振興的良好投資氛圍。同時,耐心資本的社會責任導向也能夠促進企業和社會各界更加重視農村發展,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良好局面。
二、耐心資本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體系架構
(一)產業振興:耐心資本助力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
作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核心要素,耐心資本憑借其長期投資理念和價值創造導向為鄉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首先,在支持農業產業鏈延伸與價值鏈提升方面,因地制宜結合鄉村產業優勢,發展具有鄉村特色的規劃項目[8]:一是耐心資本通過投資農產品深加工環節,有助于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實現農業增值增效;二是耐心資本對農村電商的扶持,能夠有效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農民收益;三是耐心資本通過投資農業觀光、鄉村旅游等新興業態,優化鄉村產業結構,提升整體經濟效益。其次,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方面,通過為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耐心資本助力這些新型經營主體提升規?;?、標準化生產水平。同時,耐心資本還引導和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成長,延伸升級農業產業鏈,促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帶動周邊農戶共同發展[9]。再次,在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及應用方面,通過投資農業科研項目,耐心資本促進了農業生產技術創新和應用,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出水平。在智慧農業領域,耐心資本的投入推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實現農業生產精準化、智能化管理。最后,耐心資本通過投資農村共享經濟、定制農業、創意農業等新興業態,為鄉村產業注入新的活力,拓展農民增收渠道。這些新業態新模式不僅豐富了鄉村經濟形態,還有助于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緩解農村“空心化”問題。
(二)人才振興:耐心資本促進鄉村人才培養與引進
耐心資本在鄉村人才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長期投資理念和社會價值導向為鄉村人才培養與引進提供持續性支持。首先,在支持農村教育事業發展方面,耐心資本通過投資農村基礎教育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村學校的硬件條件,為農村學生提供了更好的學習環境。同時,耐心資本積極推動農村遠程教育和在線學習平臺建設,不僅拓寬了農村學生的學習渠道,也為農村成人教育和終身學習提供便利。其次,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方面,通過為農民創業提供長期資金支持,耐心資本降低了農民創業的門檻和風險,激發了農民的創業熱情。耐心資本還積極資助農民參與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再次,在吸引人才回流鄉村方面,通過投資鄉村創新創業平臺建設,耐心資本為返鄉創業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創業環境和發展空間。同時,耐心資本支持鄉村人才公寓等配套設施建設,改善了鄉村人才的生活條件,增強了鄉村對人才的吸引力。最后,耐心資本還通過設立鄉村人才發展基金,為鄉村人才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解決了人才回流鄉村的后顧之憂。
(三)組織振興:耐心資本推進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
作為推進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量,耐心資本以其長期投資理念和社會責任導向為鄉村組織振興提供多維度支持。首先,在支持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方面,耐心資本通過投資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和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10],改善基層組織的辦公條件和活動環境,為基層組織更好開展工作提供硬件保障。其次,耐心資本推動農村智慧治理平臺建設,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基層治理效率,促進政務公開和村民參與,為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注入新動力。再次,在培育農村社會組織方面,耐心資本通過支持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促進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提升,提高了農民的議價能力和市場競爭力[11]。同時,耐心資本還積極促進農村互助組織建設,如養老互助組織、文化體育組織等,不僅增強了農村社會的凝聚力,也為村民參與鄉村治理提供了途徑。最后,中國鄉村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治理文化和習慣,耐心資本在推動治理現代化時,應當尊重和傳承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實現現代治理方式與傳統治理智慧的有機融合。隨著耐心資本在鄉村組織振興中作用的進一步發揮,將有望加快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推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最終實現鄉村善治和鄉村全面發展的良性互動。
(四)文化振興:耐心資本助力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
在鄉村文化振興進程中,耐心資本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秉持的長期投資理念以及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導向,為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賦予了源源不斷的支撐動力。從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視角來看,耐心資本借助投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類項目,為瀕危的傳統技藝、民俗活動等提供生存發展空間。同時,耐心資本積極支持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如鄉村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這不僅改善了鄉村文化基礎設施條件,也提高了鄉風文明程度[12]。在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層面,耐心資本亦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一是通過投資鄉村文化旅游項目,耐心資本促進了鄉村文化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也提升了鄉村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二是耐心資本對鄉村文創產品開發的支持,推動了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融合,為鄉村文化注入新活力。三是耐心資本還積極促進鄉村文化節慶活動發展,不僅豐富了鄉村文化生活,也增強了鄉村社會的凝聚力,為鄉村文化的對外展示和交流提供平臺。此外,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時,耐心資本應當注重文化傳承與創新之間的平衡。一方面,要尊重和保護鄉村傳統文化的真性,避免過度商業化引發的文化異化現象;另一方面,要鼓勵文化創新,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有機融合,增強鄉村文化的時代感和吸引力[13]。
(五)生態振興:耐心資本推動鄉村生態文明建設
耐心資本在推動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長期投資理念和可持續發展導向為鄉村生態振興注入持久動力。首先,在支持農村環境整治方面,一是耐心資本通過投資農村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設施,有效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了農村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二是耐心資本積極資助農村清潔能源項目,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這不僅減少了農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也降低了農村能源消費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三是耐心資本通過支持農村生態修復工程,如水土保持、植被恢復、濕地保護等,有效提升了鄉村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服務功能,為鄉村生態安全提供了保障[14]。其次,在發展生態農業方面,通過投資有機農業和綠色農業項目,耐心資本促進了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減少了農業生產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耐心資本對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支持,推動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了農業生產的低投入、高產出。此外,耐心資本積極投資生態旅游項目和支持森林康養產業發展,這不僅拓展了農村產業鏈,也提高了農民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形成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最后,耐心資本在推進鄉村生態振興時,應當注重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一方面,要堅持生態優先原則,避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短期經濟利益;另一方面,要探索生態價值實現機制,通過市場化手段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15]。
三、耐心資本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現實困境
現階段,耐心資本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還面臨著鄉村組織能力及農戶金融素養不足、融資結構體系與信用體系建設不健全、農村投資環境不穩定與資本流動性受限等困境。此外,最為根本和關鍵的是耐心資本投入鄉村的政策支持體系不完善。
(一)鄉村組織能力及農戶金融素養不足
耐心資本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過程中,鄉村組織和農戶作為重要中介,其能力狀況和認知水平直接影響著耐心資本的有效介入。首先,鄉村組織能力不足,這主要反映在較高水平教育背景的稀缺性和組織結構的功能局限性。截至2022年9月,村委會、居委會主任大專以上學歷分別為46.4%、82.6%①,這反映了鄉村組織在學歷層面上的低水平。我國鄉村組織形態仍以“村委會+村民小組”的傳統形式為主,這種組織功能單一,缺乏多元化服務內容,特別是在風險管理方面不足,難以滿足耐心資本的要求。此外,鄉村組織管理者多為鄉村能人,雖在農業發展或其他領域具有一定專長,但往往缺乏專業管理素養與經驗,導致組織管理水平低下,難以勝任耐心資本所需的復雜項目管理與資金運作。同時,部分鄉村組織內部治理存在家族化、幫派化傾向,決策過程不透明、決策效率低下等問題普遍存在,難以獲得耐心資本的信任與投資。其次,農戶的金融素養普遍較低,對金融市場的了解有限,對耐心資本的概念和運作機制存在顯著的認知偏差?!吨袊r村居民金融素養與金融需求抽樣調查報告》表明,農村居民金融基礎知識匱乏,金融技能單一,同時缺乏有效獲得金融知識的渠道[16]。這種金融素養的欠缺使得農戶在面對復雜的金融環境時,難以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不僅影響了耐心資本的實際效果,還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和風險。例如,農戶在申請貸款時,可能因缺乏基本的財務管理知識而無法合理規劃資金用途和還款計劃,從而導致較高的違約率。2024年一至四季度,農村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3.34%、3.14%、3.04%和2.8%,顯著高于同時期城市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1.78%、1.77%、1.82%和1.76%②。高違約率不僅增加了金融機構的風險負擔,也使得耐心資本在農村地區的持續投入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
(二)融資結構體系與信用體系建設不健全
耐心資本作為一種長期且具有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資本,對于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鄉村地區的融資結構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不健全,嚴重制約了耐心資本的有效引入和利用,阻礙了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融資結構體系的不健全表現為資本來源單一和融資渠道有限。農村地區的資金主要依賴于商業銀行貸款和政府補助,缺乏多元化的融資途徑。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官網發布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名單,截至2024年6月末,全國共有4 425家銀行業金融機構,農信機構共2 083家,占比47.07%。其中,農村商業銀行1 577家,農村信用社483家,農村合作銀行23家③。
這種以銀行貸款為主的融資結構,不僅增加了農村地區的融資成本,也限制了投資項目的多樣性和創新性,難以滿足鄉村全面振興的多樣化資金需求。
其次,信用體系建設的滯后加劇了融資結構體系的不健全。農村地區的信用體系建設相對薄弱,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金融機構在評估貸款風險時面臨較大困難。截至2023年4月,已有農業信貸擔保機制在全國縣域范圍業務覆蓋率達98%④,但許多農民和小微企業仍因抵押品不足或經營規模不符合要求而貸款失敗。此外,農村地區的信用記錄和信用評分體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信用評估工具和手段。農民和小微企業往往因缺乏信用記錄而難以獲得貸款,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生產經營活動,也阻礙了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
(三)農村投資環境不穩定與資本流動性受限
由于農村投資環境的不穩定性和資本流動性受限,外部投資者對農村投資持保守態度[17],這對于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重大挑戰。首先,農村投資環境的不穩定性極大地影響了耐心資本的選擇與投資意愿。農村地區的經濟條件受自然條件的制約較為明顯,如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頻發,農作物產量難以保證,導致農業投資風險較高。部分鄉村地區政策執行力度不足、市場機制不健全、法律法規滯后等,進一步加劇了投資環境的不確定性,使投資者在面對鄉村投資機會時更趨于保守,降低了資本流入鄉村的速度和規模。近年來,我國宅基地產權制度改革雖取得了顯著成果,但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的產權制度尚未完全建立[18],進一步增加了投資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其次,資本流動性受限亦是制約耐心資本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農村地域廣闊,分布零散,導致資金在不同區域間的流動存在較大障礙,尤其是偏遠地區,獲取外部資金支持更為困難。另一方面,鄉村經濟活動多以本地化、小型化為主,缺乏大型企業或項目,資本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進而難以實現資本的快速增值與良性循環。此外,鄉村旅游等新業態產業雖有一定的發展潛力,但產業發展初期風險較大、不確定性較高,從而影響外來資本的信心?!癋astdata極數”出品的《2024年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白皮書》表明,2023年中國鄉村旅游業產值超9 000億元,顯示出良好勢頭。但與之配套的金融服務仍顯不足,比如適合鄉村旅游項目的信貸產品少、利率高等問題依舊突出。
(四)耐心資本投入鄉村的政策支持體系不完善
當前,我國鄉村全面振興中所面臨的一個顯著問題在于耐心資本投入的政策支持體系不夠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資本的有效利用和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政策支持體系的不完善體現在缺乏穩定且連續性強的政策框架。近年來,國家大力推行鄉村振興戰略,出臺多項政策文件,旨在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鄉村建設。然而,由于政策文件更新頻繁,加之地方政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靈活性較大,導致政策的連貫性和穩定性受損。資本投資尤其是耐心資本,往往對投資環境的穩定性有著較高要求。若政策頻繁變動或缺乏長期規劃,將增加投資者對市場環境的消極預期,從而降低其投資意愿。其次,政策支持體系在金融創新方面進展緩慢,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F有的金融政策多側重于短期資金支持,如財政補貼、短期貸款等,對長期融資需求的關注不足。耐心資本的特性決定了其對長期投資工具的需求,如長期債券、股權投資基金等,但這些工具在鄉村領域的應用相對較少。金融市場的不成熟和資本運作機制的不完善,導致鄉村投資項目難以獲得充足的資金支持,從而影響了項目的可持續性和成功率。最后,政策支持體系在資本市場準入方面存在較多限制,導致耐心資本難以順利進入鄉村。在資本市場上,鄉村投資項目因收益預期不高、風險較大導致吸引力相對較弱。而現有的金融政策對于資本市場的準入門檻設定較高,許多有意向投資鄉村的資本因缺乏必要的投資渠道和金融工具而望而卻步。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的《2023年度證券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情況報告》表明,截至2023年末,證券公司服務脫貧縣域直接融資為876億元⑤,這說明資本市場上對鄉村投資有一定關注,但與城市地區的直接融資規模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四、耐心資本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路徑解構
通過加強鄉村組織能力建設和農戶金融教育,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和項目管理能力;完善融資結構和信用體系,降低金融機構的風險和提高資本的可獲得性;優化農村投資環境,促進資本的高效流動和再投資;構建穩定的政策支持體系,降低資本準入門檻,增強社會資本的參與度。這四方面路徑相互支撐,共同構建耐心資本長期投入和有效利用的支持體系,為鄉村全面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一)提升鄉村組織能力及農戶金融素養水平
在耐心資本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鄉村組織能力及農戶金融素養提升尤為重要。為此,應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鄉村組織能力的提升需要從組織結構、治理機制和人員素質等入手。完善鄉村治理結構以及確保各層級組織間信息暢通,這是增強組織能力的前提條件。具體而言,通過依法建立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發揮組織的統籌功能[19],提高其與耐心資本合作的能力,拓寬耐心資本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渠道。同時,完善鄉村組織內部治理機制,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理念,建立健全的財務、人事、監督等內部管理機制,逐漸用科學、現代、高效的治理機制取代原有家族化、幫派化傾向的傳統治理機制。此外,培養一批具備專業技能和管理經驗的鄉村領導者。他們不僅要有深厚的鄉土情懷和責任感,還應具備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夠帶領鄉村組織適應外部環境變化,推動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第二,農戶金融素養的提升是實現資本有效利用的關鍵。金融素養不僅包括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基本認識,更重要的是能夠理性地進行金融決策,識別和防范金融風險。開展系統的金融教育是提高農戶金融素養的有效途徑。通過開辦金融知識講座、發放金融知識手冊、開展金融咨詢服務等形式,普及金融基礎知識,如儲蓄、貸款、保險等。同時,針對農戶的具體需求,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指導,幫助他們了解如何利用金融工具進行融資、生產,提高收入水平。此外,還可以利用數字技術,開發適合農戶使用的移動應用程序或在線平臺,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務,增強農戶的金融參與度和實踐能力。例如,搭建耐心資本投資項目信息公示平臺,打造一個集中、透明且易于訪問的渠道,確保農村經濟主體能夠充分了解各類耐心資本投資項目的名稱、投資規模、預期收益、風險等級、申請條件和操作流程等關鍵信息,及時掌握投資項目最新動態。
(二)完善融資結構體系與信用建設體系
完善融資結構體系的關鍵在于構建多層次、多渠道的融資機制,以滿足不同類型的鄉村項目和農戶的資金需求。一是金融機構應積極開發適合鄉村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如長期低息貸款、農業專項基金、農村創業投資等,以支持不同類型和規模的鄉村項目。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設立專門的鄉村金融部門,提供更加精準的金融服務;小額信貸公司和農村信用合作社則可以聚焦于中小規模的農戶和小微企業,為其提供靈活的融資方案。二是政府應出臺更多激勵政策,要探索各類產權抵押貸款模式,如發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推廣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探索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試點,以此拓寬耐心資本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渠道、促進耐心資本向鄉村流動,提升農村地區的資本供給水平和使用效率。此外,建立鄉村金融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包括貸款申請、項目評估、風險管理咨詢等,簡化融資流程,提高融資效率,這也是完善融資結構體系的重要措施。
信用建設體系的完善則需要健全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和信用監管機制,還要求推進農村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具體而言,建設該數據庫有四個關鍵環節。一是建立健全的農村信用信息采集機制。按照政府主導,中國人民銀行牽頭,中國農業銀行或農村商業銀行為主力,其他金融機構推進的模式,依托現有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和各類涉農信息系統,補充完善農村經濟主體信用信息和信用檔案[20]。二是建立信息更新機制。加強與數據源部門的溝通協調,建立長效的信息采集和更新機制,并將先進信息技術運用、貫穿于信息采集管理分析與運用中,保證數據更新的及時性與準確性。三是建立信用評價評分機制。將農村經濟主體按照信用等級分類,便于耐心資本直觀了解他們的信用狀況。四是建立數據庫共享機制。數據庫建立后,應加快實現農村信用信息數據共享,使其真正有效服務于耐心資本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三)優化農村投資環境與促進資本循環流動
優化農村投資環境與促進資本循環流動需從多個方面進行系統性建設,旨在降低投資成本、提高投資回報率,增強投資者信心,促進資本在鄉村高效循環和利用。其一,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是優化投資環境的基礎。加大資金投入改善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同時由政府主導建立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整合市場信息資源,采取簡單易懂、普及率高的傳播方式向農民傳送信息,改善市場信息不暢。此外,建立農村擔保和風險分擔機制,降低投資者的風險。面對農業投資擔保不足問題,應鼓勵農業擔保公司增加對種養業和農產品加工流通等的擔保業務占比,滿足廣大農業投資者的擔保需求;還可探索建立“擔保公司+農村金融機構”合作機制,推動兩者建立責任共擔機制,分散擔保風險,提高農業投資擔保業務量。同時,鼓勵商業性擔保機構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如農業保險市場[19],提供更加靈活和多樣的擔保服務。此外,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對于因自然災害和市場價格波動等原因導致的投資損失給予一定的補償,進一步增強耐心資本投資者信心。其二,促進鄉村產業鏈的發展和升級,提高項目投資回報率。鄉村產業鏈的發展不僅能增加當地就業機會,還可提升農業和農村產業附加值,吸引更多資本流入。政府應支持鄉村產業鏈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鼓勵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帶動農戶參與產業鏈建設。通過科技支持和信息化手段,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此外,建立鄉村產業鏈金融服務平臺,提供全產業鏈金融解決方案,包括生產融資、銷售支持、風險管理等,確保資本在產業鏈中高效循環。同時持續優化農村金融服務[21]和創新金融產品。優化和完善縣域及以下金融機構網點設置,在農村地區適當增加服務網點,通過設立村鎮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等,提高金融服務覆蓋面。
(四)構建耐心資本適于鄉村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
構建耐心資本適于鄉村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是確保資本長期、穩定投入,促進鄉村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這一體系的建立需要在政策框架、金融創新、資本市場準入、政策宣傳與培訓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改革和優化。首先,必須建立穩定且連續的政策框架。政策的連貫性和穩定性是吸引耐心資本下鄉的關鍵因素。國家層面應制定全面且具體的鄉村振興長期規劃,明確政策目標、實施路徑和時間節點,確保政策的連續性和可預見性。地方層面應嚴格按照國家政策具體實施,減少地方政策的靈活解讀和頻繁變動,以維護政策的權威性和穩定性。此外,可以通過設立政策指導委員會,定期評估政策效果并進行必要的調整,以適應鄉村發展實際需求。其次,加快金融創新,完善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政府應鼓勵金融機構和相關企業開發適合鄉村發展需求的長期金融工具,如長期債券、股權投資基金等,以滿足鄉村項目和農戶的長期資金需求。金融創新不僅需要政策支持,還需要市場機制的配合。政府可以通過設立金融創新獎勵基金,對成功開發并推廣新型金融產品的機構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激發金融機構的創新動力。再次,降低資本市場準入門檻,拓寬耐心資本進入渠道。政府應通過政策調整,降低資本市場準入門檻,簡化投資審批流程,為有意投資鄉村的資本提供更多投資渠道和金融工具。例如,可以設立專門的鄉村投資平臺,集中發布投資機會和相關政策,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關注和參與。政府還可以與證券公司、投資機構等合作,推出適合鄉村項目的金融產品,提高項目的融資能力和市場吸引力。最后,加強政策宣傳和培訓,提高鄉村居民和企業的政策應用能力。政策的有效實施依賴于鄉村居民和企業的積極參與和配合,政府應通過多種渠道,如互聯網、電視、廣播和社區活動,廣泛宣傳鄉村振興政策和金融支持措施,提高鄉村居民和企業對政策的知曉度和理解度。同時,組織專業的政策解讀和培訓活動,幫助鄉村居民和企業掌握政策內容和操作方法,學會利用政策資源,提高其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和能力。
[注 釋]
①
數據來源于民政部,《民政部:村委會、居委會主任大專以上學歷分別達46.4%、82.6%》,https://news.cctv.com/2022/09/08/ARTIa2pY07h7qYIT5gh9nRXu220908.shtml。
② 數據來源于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2024年商業銀行主要指標分機構類情況表(季度)》,https://www.nfra.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164262amp;itemId=954。
③ 數據來源于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名單(截至2024年6月末)》,https://www.nfra.gov.cn/cn/view/pages/governmentDetail.html?docId=1177824amp;itemId=863amp;generaltype=1。
④ 數據來源于新浪財經,《政策性擔保緩解農業農村融資難題 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累計擔保金額已超過1萬億元》,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2932119817832554amp;wfr=spideramp;for=pc 2023-04-12。
⑤ 數據來源于《中國證券報》,《中證協發布〈2023年度證券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情況報告〉》,https://jnzstatic.cs.com.cn/zzb/htmlInfo/b774854abeec4b42eeb893ab8dc9601a.html。
[參考文獻]
[1]溫鐵軍,逯浩.深化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理論認識[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4(10):31-39.
[2]林毅夫,王燕.新結構經濟學:將“耐心資本”作為一種比較優勢[J].開發性金融研究,2017,11(1):3-15.
[3]林毅夫,王燕.以耐心資本作為比較優勢審視發展融資[J].金融博覽,2018(8):30-32.
[4]王文,劉錦濤.壯大耐心資本的意義與路徑[J].中國金融,2024(10):72-73.
[5]孫玉棟,王宣樺.數字普惠金融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價值、現實挑戰與政策因應[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23(1):112-120.
[6]宋亞培.金融供給創新改革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J].財會通訊,2023(4):138-144.
[7]陳小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金融支持路徑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2(8):88-91.
[8]朱文帥,吳玲.鄉村振興背景下人民共同富裕的現實困境與實現路徑[J].農業經濟,2024(4):65-68.
[9]周孟亮,王立聰.綠色信貸對鄉村產業振興的“助推”機制與“三重”困境——基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微觀視角[J].農村金融研究,2024(6):17-29.
[10]常穎.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路徑[J].農業經濟,2024(1):121-124.
[11]趙曉樂,陳婷.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業產業化組織創新的現實困境與路徑探索[J].農業經濟,2023(12):14-17.
[12]吳開亞,孫博.普惠金融對鄉風文明的作用機制研究——來自安徽省數據的實證分析[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4,23(6):752-759.
[13]蘭軍師,朱新武,高鵬飛.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民族地區鄉村文化傳承發展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24,45(2):96-99.
[14]吳瓊,李冬霞,王偉.政策性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農業經濟,2024(2):113-114.
[15]吳志軍,舒曉杰,劉鵬.綠色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理論機制與經驗證據[J].區域經濟評論,2023(6):127-135.
[16]蔡棟梁.中國農村居民金融素養與金融需求抽樣調查報告[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23.
[17]侯冠宇,張楚.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全面振興[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4(6):9-14.
[18]李懷,陳明紅.鄉村全面振興背景下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的政策意蘊與實踐模式[J].中國流通經濟,2023,37(4):72-80.
[19]史衛民,同童.鄉村振興下工商資本下鄉的主要風險及防范[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97-110.
[20]李宏偉.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以成都市為例[J].西南金融,2017(4):62-65.
[21]杜志雄,陳文勝,陸福興,等.全面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解讀中央一號文件(筆談)[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51(3):10-26.
Patient Capital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Path
Luo" Hongyan1," Zhang" Jiaoyu2
(
1.Institute of Sociology and Law, Hu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angsha 410003, China;
2.Economics School,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Patient capital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innovation in the financial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le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serves as a strategic support for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threetier logical framework for the role of patient capital in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 capital form the foundational logic; the adaptability to changing demands forms the functional logic; and the drive towards common prosperity forms the value logic. Patient capital suppor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the cultiv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rural talent,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systems, the preservation and innova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the advancement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reby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talent, organizations, culture, and ecology. However, the process of utilizing patient capital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faces multiple challenges, such as inadequat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imperfect financing structures, and suboptimal investment environment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and financial literacy of rural residents, improve the financing structure and credit system, optimize the rural investment environment to facilitate capital circulation, and establish a policy support system that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patient capital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
patient capital;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organizations; capital flow; financial literacy
(責任編輯:蔡曉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