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有一條舉世聞名的南北大運河,那就是京杭大運河,她不僅貫穿了筆者的家鄉,而且是連接南北的重要水路通道。這條京杭大運河貫穿高郵市全境,南北長達約六十公里,河面寬闊,航道水深。根據最新數據,2023年蘇北運河的貨物運量達到了3.5億噸,創下歷史新高。其中,煤炭運輸量為1.04億噸,礦建材運輸量為1.26億噸,而集裝箱運輸量則達到了58.5萬TEU。在高郵段,裝載煤炭、鋼材、建材等貨物的船舶往來如梭,有序航行,一派繁忙景象,至今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凝視運河中蜿蜒前行的船隊,是我們兒時最為喜悅的樂事之一。我們時常會約上幾個小伙伴,或獨自前往運河大堤,尋覓一處視野開闊之地,靜靜觀賞那綿延的船隊,心情隨之放松,思緒飄遠,享受著內心的愉悅。這條運河歷經滄桑,見證了無數歷史的更迭,承載著厚重的文化遺產,它不僅是物資交流的通道,更是聯結往昔與未來的橋梁,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勤勞精神的不朽象征。
運河大堤的結構非常厚實,其堤岸的高度遠遠超過了高郵縣城。民間流傳著一句俗語:“都說黃河是天河,水自天上來”,而流經高郵的京杭大運河亦同樣披著一層神秘的色彩。據傳說,大運河的河床深度與高郵城內三層建筑的樓頂高度相當,但根據實際測量,大運河的平均深度約為6米,這意味著大運河底部的深度實際上遠低于城里三層樓頂的高度。整個運河堤岸被筑得既高大又夯實,其堤基異常牢固,支撐起了這條連接南北的重要水道。為了確保內城百萬居民和萬畝農田的安全,加強堤防建設、預防水患是至關重要的任務。正如歷史和現代案例所示,堤防工程在抵御洪水、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漫步于寬闊的柏油公路上,大堤兩側,白楊樹挺拔而立,夏風輕拂,葉片輕搖,發出悅耳的沙沙聲,宛如風鈴輕響,連綿不絕,令人心曠神怡。運河的對面,是一片浩瀚無邊的水域一一高郵湖,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湖西。高郵湖位于江蘇省北部,是長江流域第三大淡水湖,被譽為“江南水鄉明珠”,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夕陽西下,余暉灑落湖面,波光粼粼,金光閃爍,猶如大自然精心繪制的調色盤,美不勝收。湖中的蘆葦飛絮隨風飄揚,宛如在向遠方的來客致以最熱情的問候。湖面上,漁人與養鴨人駕著小木船,熟練地撒網捕魚,或放養鴨群,勞作之景與湖水寧靜相映成趣,繪就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美麗圖景。
當你站在河堤上,目光投向那條蜿蜒的運河,目睹著一列長長的貨運船隊緩緩前行,這無疑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場景。在今天,這樣的景象依然具有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你靜心凝視,細致觀察,只見一艘動力強勁的機動拖船在河水中悠然前行。拖船的大部分身軀隱匿于水面之下,唯余船首與駕駛室傲立水面之上。伴隨著“突突突”的節奏,拖船的輪機馬達轟鳴作響,而那煙管則如同巨大的煙肉,不斷噴吐出滾滾濃煙,宛如一條黑色的綢帶,在后方裊裊飄散。拖船緩緩前行,其速度之慢,猶如老牛踽踽,艱難地踏波而行。然而,正是這緩慢的速度,讓你有足夠的時間去欣賞和思考。你注意到拖船的后方牽引著一長串駁運散裝大貨船。從一艘開始,兩艘、三艘,一直到十三艘、十八艘,最后是二十艘。這些駁船被拖船牢牢牽引,首尾相接,蔚然成陣,構成了一幅壯觀的船隊畫卷。每艘駁船都載滿了百多噸的貨物,船幫壓得很低,緊貼著水面,離河水的高度大約只有20厘米。船內沿設有一條寬約三十厘米的走道,供船員們通行。這些船整體設計簡單而寬大,是典型的口散裝船。每條散裝船的載運能力都相當驚人,足以抵得上4至5個火車皮的貨物量。這樣的運輸方式不僅展現了人類智慧的結晶,也體現了水上運輸在歷史和現代經濟中的重要角色。
在這個壯觀的場景中,超過20艘貨船緊密相連,它們的總長度累積起來竟然達到了驚人的近1200米。這些滿載貨物的巨輪浩浩蕩蕩,向著遙遠的目的地破浪前行。當這些長長的船隊在河面上來來往往,交匯航行時,那場面蔚為壯觀,宛如雙龍戲珠于浩渺河道,競相追逐,交織穿梭于波瀾之間。每當兩艘巨輪在航行中交會,它們激起的巨浪便一波接一波地沖擊著周圍的單只小船,使得這些小船在波濤中上下起伏,不停地搖擺晃動。小船上的船夫面對洶涌波濤,內心須如止水般平靜,雙手緊握舵柄,穩操舵輪,鎮定自若。稍有不慎,這些浪花就有可能將小船撞擊并掀翻。因此,在大船交會的時刻,小船必須提前做出靈巧的避讓動作。而岸邊那些駐足觀看的觀眾,他們屏住呼吸,凝視著這一幕,心中充滿了緊張和期待。
每當我們目睹京杭大運河上拖船的長隊緩緩航行于寬闊的航道之中,不禁會想起歷史上無數文人墨客曾用他們那精妙絕倫的詩文來描繪這一壯觀景象,以此抒發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例如,蘇軾在《大江東去》中寫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形象地描繪了大運河畔的風光和壯麗的歷史場景。而楊萬里的《臨安春雨初霽》則寫道:“三月湖南水石肥,四時總是瀟湘美”,以湖南的美景來比擬大運河的美麗。這些古詩詞通過對大運河的描寫,展現了中國古代水運文化的魅力。
這條歷史悠久的運河見證了無數的變遷與故事,它不僅是一條連接南北的水上通道,更是文化和情感交流的紐帶。
千里之遙的大河波濤洶涌,氣勢磅礴,而大河的源頭與盡頭,對于那些以河為生的人來說,都是他們溫暖的家園。
江南水鄉與北方廣袤大地,因這條大河而血脈相連,無數裝飾華麗的龍舟在兩岸蔥郁的景致中悠然穿行,織就一幅動人心弦的生態詩篇。
運河不僅僅是一個繁忙的貨物運輸通道,它對于沿河兩岸的農業發展同樣至關重要。運河的水利灌溉系統為周邊的萬畝農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每年春夏之交,當播種季節到來時,運河的水閘會根據良田莊稼生長的實際需求,適時地打開,引導運河中的水資源流向農田。這些寶貴的水源不僅滋養了農作物,也為整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提供了必要的水分,確保了生態平衡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運河不僅催生了沿岸地區的經濟昌盛,還為當地居民帶來了豐富的就業機會,更成為連接城鄉之間的便捷紐帶。運河沿岸的風景也吸引了眾多游客,成為推動當地旅游文化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5公里,起點杭州市至北京城,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內河之一。根據2023年的數據,京杭大運河的貨運量達到8億噸,位居世界第三,僅次于長江和珠江。例如,根據2023年全國港口經濟運行分析,京杭大運河內河港口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 9.6% ,占內河港口貨物總吞吐量的 19.6% 。濟寧港、淮安港和徐州港的貨物吞吐量分別為7417萬噸、5917萬噸和4461萬噸,這些數據凸顯了京杭大運河在內河運輸中的繁忙程度,以及其對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貢獻。京杭大運河的貨物吞吐量逐年增加,尤其是煤炭運輸量尤為突出,為沿線地區的工農業經濟注入了強大的發展動力,經濟效益顯著。例如,2005年1月至5月,蘇北段發送煤炭量達到726萬噸,同比增長 24.9% 。此外,運河的船閘通過能力明顯提高,大中型航運企業的貨運量和運力逐年擴大,競爭優勢日益凸顯。此外,在防汛防澇及南水北調方面,它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無疑是一條惠及萬民的古代大運河,更是如同慈母般滋養著兩岸大地的生命源泉。
作者簡介:
謝輝,江蘇揚州人,中國民主建國會成員,人民陪審員,海南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會員。曾供職于原海南經濟報及海口人民廣播電臺,在國內及省級報刊上發表過多篇散文、報告文學和紀實性文章,目前定居于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