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高校黨建工作不斷取得新的成效,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黨建文化品牌建設不足、傳播效果有限等。這些問題影響了高校黨建工作的整體效能,也制約了高校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的提升。面對這一形勢,高校黨建文化品牌塑造與傳播策略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一個具有鮮明特色、內涵豐富、影響廣泛的黨建文化品牌,能夠增強高校黨組織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激發廣大師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推動高校黨建工作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新時期高校黨建文化品牌塑造的內涵與特征
一、黨建文化品牌的定義
黨建文化品牌,是指在高校黨建工作中,深入挖掘和提煉黨的優良傳統、先進理念、實踐經驗等文化資源,結合高校自身的辦學特色、文化底蘊和時代要求,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特色、深厚內涵、廣泛影響力的黨建文化標識。它既是高校黨組織形象的重要體現,更是高校黨建工作成果和精神的集中展示。
二、黨建文化品牌的特征分析
一是時代性與創新性。黨建文化品牌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特征。它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吸收新的文化元素和黨建理念,使自身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生命力。在創新性方面,黨建文化品牌不斷推陳出新,勇于嘗試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它注重在黨建活動中融入更多創意元素,如舉辦主題黨日活動、黨建知識競賽、黨建微電影制作等,以新穎的形式吸引師生的關注和參與。
二是獨特性與辨識度。黨建文化品牌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辨識度。它緊密結合高校自身的辦學特色和文化底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風格和品牌特色。這種獨特性體現在黨建文化品牌的名稱、標志、口號等外在形式上,更體現在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上。在辨識度方面,黨建文化品牌借助一系列的文化活動、載體建設和制度完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品牌形象和識別系統。這種辨識度有助于增強師生對黨建文化品牌的認知和認同,還有助于提升高校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三是導向性與影響力。黨建文化品牌具有明確的導向性和廣泛的影響力。它弘揚黨的先進文化和理念,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推動高校形成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在影響力方面,黨建文化品牌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品牌形象,可以吸引廣大師生的關注和參與。這種廣泛的影響力有助于提升高校黨組織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還有助于推動高校事業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
新時期高校黨建文化品牌塑造的策略
一、結合高校特色與黨建實際,確定品牌核心價值與理念
高校作為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的搖籃,其黨建文化品牌的塑造應充分反映高校的學術氛圍、文化底蘊以及黨建工作的獨特性和創新性。具體而言,高校應深入挖掘自身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和黨建資源,提煉出既符合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要求,又體現高校特色的黨建文化品牌核心價值。在提煉的過程中,需緊密圍繞高校的特色定位、師生實際需求以及黨建工作的核心要求,以確保品牌核心價值與理念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又深深植根于高校的文化土壤之中。一方面,高校作為知識創新與人才培養的搖籃,其黨建文化品牌的塑造應充分融合高校的學術特色與專業優勢,提煉出既體現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又彰顯高校獨特精神風貌的品牌核心價值。對于那些以培養醫學人才為主的高校,其黨建品牌可以圍繞“醫學人文,黨建引領”來構建。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臨床醫學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提煉了“風清氣正育桃李”的旨向,引導學生樹立廉潔自律的品格,同時,他們還以“先鋒”和“惠民”為顯著特征,彰顯出學院在黨組織的全面領導下,本著教育惠民、服務區域發展的初心。這種品牌的塑造與高校的醫學定位緊密相連,也滿足了師生對于醫學教育與人文關懷相結合的需求。
另一方面,品牌的塑造還需要深入考慮師生的實際需求以及高校黨建的具體要求。針對當前大學生對于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的需求,高校可以打造“專業 + 服務”的黨建品牌,如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的“活力紅·體教先鋒”品牌,依托學校現有的設施、場地、師資,充分發揮地域和專業優勢,服務周邊多個社區、醫院、中小學和幼兒園等,打造15分鐘健身圈,踐行好“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此外,針對當前高校對于黨風廉政建設的需求,可以打造“廉潔高效,服務師生”的黨建品牌。如興安職業技術學院整合紅色文化資源,打造“黨建領航,紅心鑄魂”的黨建品牌,開展一系列紅色文化育人活動,強化了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功能,也滿足了師生對于廉潔高效校園環境的期待。這樣的品牌塑造既體現了高校黨建的具體要求,也滿足了師生的實際需求,使黨建品牌成為連接師生、服務師生的橋梁。
二、梳理高校黨建歷史與文化傳統,提煉品牌故事與典型案例
每一所高校都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文化積淀,這些獨特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資源是塑造黨建文化品牌的寶貴素材。深入研究和梳理高校黨建歷史,可以清晰地看到黨建文化的發展脈絡和傳承軌跡,從而提煉出既具有時代特征又蘊含學校特色的品牌故事。比如浙江理工大學依托數學、物理學、心理學等基礎學科優勢,創新性地推出了“黨建 + 科普”志愿服務項目。該項目充分發揮了師生黨員的專業優勢,還建立了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動,為青少年提供了學習科學知識的平臺。據統計,該項目已累計培養大學生科普志愿者超過1000人,其中1名學生科普志愿者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5名學生考取科普碩士,6名學生入選研究生支教團。此外,“黨建 + 科普”項目還獲得了多項榮譽,包括首批全省高校黨建特色品牌、首批省高校“雙百示范”工程項目等,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這些數據和榮譽充分證明了“黨建 + 科普”項目的成功和影響力,也展現了理學院黨委在黨建文化品牌塑造方面的智慧和努力。
新時期高校黨建文化品牌傳播的策略
一、線上線下相結合,拓寬傳播范圍
在新時期,高校黨建文化品牌的傳播需打破傳統單一渠道的局限,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傳播范圍的全面拓寬。線上傳播方面,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的優勢,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傳播網絡。比如可以利用官方網站、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線上渠道,發布黨建資訊、理論文章、活動預告等內容,讓師生能夠隨時隨地獲取黨建文化信息,增強品牌的可見度和影響力。線下傳播方面,則要注重活動的實體化和體驗的互動性。高校可以舉辦黨建知識競賽、紅色文化展覽、主題黨日活動等線下活動,讓師生在參與中感受黨建文化的魅力,增強品牌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還可以利用校園廣播、海報、宣傳欄等傳統媒介,進行黨建文化品牌的日常宣傳,營造濃厚的黨建文化氛圍。
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傳播方式實現了傳播渠道的多樣化,還增強了品牌的立體感和互動性。例如,線上發布活動預告和報名信息,線下組織活動實施和現場互動,再利用網絡直播、短視頻分享等方式,形成線上線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在拓寬傳播范圍的同時,高校還需注重傳播內容的創新和優化。如提煉出具有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傳播內容,如黨建故事、典型案例、先進事跡等,增強品牌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時,注重傳播形式的多樣化和趣味性,如采用圖文結合、視頻動畫、H5互動等形式,吸引更多師生的關注和參與,推動高校黨建文化品牌傳播工作的深入開展。
二、精準定位受眾,制定差異化傳播策略
高校師生作為黨建文化品牌傳播的主要對象,其年齡、專業、興趣、需求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傳播策略的制定必須充分考慮受眾的差異性,實施精準定位,以滿足不同群體的個性化需求。一方面,對于黨員群體,應側重于黨的理論知識、政策解讀、先進事跡等方面的傳播,以強化其黨性修養和政治覺悟。比如可以舉辦黨員培訓班、開設黨課、組織黨員志愿服務等活動,將黨建文化品牌融入其中,使黨員在參與中深化對黨的認識和理解;利用黨員微信群、QQ群等線上平臺,定期發布黨建資訊,開展線上交流,增強黨員的歸屬感和凝聚力。對于非黨員師生,則應更加注重黨建文化的普及和吸引,舉辦紅色文化展覽、黨建知識競賽、主題黨日活動等豐富多彩的線下活動,以及利用短視頻、H5互動等新媒體形式,將黨建文化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給廣大師生,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認同感。
另一方面,針對不同專業和興趣愛好的師生,制定差異化的傳播策略。例如,對于文學、歷史等人文社科類專業的師生,可以更多地傳播與黨建文化相關的歷史典故、人物傳記等內容,以增強其文化認同和理論素養;對于理工科專業的師生,則可以結合專業特點,將黨建文化與科技創新、社會實踐等相結合,展示黨建文化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精準定位受眾,制定差異化傳播策略,有助于滿足不同群體的個性化需求,還能提高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增強黨建文化品牌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在實施過程中,高校應加強對受眾需求的調研和分析,不斷完善和調整傳播策略,確保傳播內容與受眾需求的高度契合。
三、設定評估指標,定期監測品牌表現
在新時期,高校黨建文化品牌的傳播需要創新策略與精準定位,更需要一套科學完備的評估指標體系來定期監測品牌表現,確保品牌建設的持續性和有效性。評估指標的設定應涵蓋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以及黨員群眾的滿意度等多個維度,以定量分析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全面反映黨建文化品牌的實際狀況和發展趨勢。具體而言,評估指標包括品牌傳播的覆蓋面、受眾的參與度、媒體曝光率等量化指標,用以衡量品牌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同時,還應設置關于品牌形象、品牌理念、品牌活動等內容的定性評價指標,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專家評審等方式,收集黨員群眾對黨建文化品牌的主觀感受和真實評價。這些評估指標要反映當前品牌建設的成效,還要能夠預測品牌未來的發展趨勢,為品牌建設提供前瞻性的指導。例如,可以設定品牌忠誠度指標,跟蹤黨員群眾對黨建文化品牌的持續關注度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評估品牌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還可以設定品牌創新力指標,考察品牌活動的創意性、新穎性以及品牌形象的更新頻率,評估品牌的活力和競爭力。
在設定評估指標的基礎上,高校應建立定期監測機制,對黨建文化品牌的表現進行持續跟蹤和評估。定期發布評估報告,分析品牌建設中的亮點與不足,提出改進建議,為品牌建設的持續優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監測機制還應具備動態調整的能力,根據評估結果和黨員群眾的反饋,及時調整評估指標和監測策略,確保評估工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綜上所述,新時期高校黨建文化品牌塑造與傳播策略研究,旨在探索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有效構建和傳播具有時代特色、高校特色及黨建特色的文化品牌。在塑造策略上,要結合高校特色與黨建實際,確定品牌核心價值與理念的重要性,同時注重梳理高校黨建歷史與文化傳統,提煉品牌故事與典型案例,以增強品牌的厚重感和可信度。在傳播策略上,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精準定位受眾、設定評估指標等措施,可以為黨建文化品牌的廣泛傳播和持續優化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簡介:
徐晨子,1991年生,女,漢族,浙江溫州人,碩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高校黨建。本文系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度黨建與思政專項課題“新時代黨建高地建設背景下高校組織員隊伍建設路徑研究”(SZ202310)成果。作者單位: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