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許大立
《怦然心動:文藝隨筆集》盡管被自謙為“隨筆體”,但觀其寫作的形式與理路、關注的問題與探討問題的方法,將其放在自由范式中加以觀照,想必是恰當的。
集子的文章被分為兩個部分,二者體量大致持平。前一部分為《文學篇》,主要是關于小說、散文和報告文學等不同文類的評論。后一部分《影視文藝篇》談論的則是類型更寬泛的文藝作品,例如話劇、舞劇、雕塑、繪畫和影視等。
作為一名資深媒體人和知名作家,許大立把整本書都寫得從容不迫,趣味橫生,曉暢好讀。這些文章大都發表在國家級和省級文藝類報刊和報紙副刊,也曾獲得過各種評論類獎項。
我對許大立的認識可以回溯到1988年。那時我還在重慶某街道文化站工作,最天的愛好就是隔三岔五給重慶的報媒寫點小稿子,以紓解一絲文人情懷。而許大立當時已是重慶報媒的副刊編輯,我和他通過電話,我的稿件也得到過他的青睞,只是我倆很難有交集。
許大立受文學中人敬重的地方,是他多年無怨無悔的副刊編輯生涯和他退休后依然心系文學。可以說,與我同齡的很多文學愛好者踏上寫作道路的初期,多多少少得到過他的扶掖和幫助。
這些年,我也多次和許大立在文學活動中相遇,他依然待人謙和、風輕云淡、儒雅直言,讓我感慨良多。
近日,我讀到他的新書《怦然心動:許大立文藝隨筆集》。于我而言,我似乎看到了文藝評論與文藝隨筆間交融互通的一個全新范式,內心不禁再度涌起我對這位文學前輩的敬佩。
這是一本既有文藝批評范式,也匯聚了人世秋涼語境的文藝隨筆集。全書洋洋灑灑30萬字,分“文學篇\"和“影視文藝篇”兩個版塊,包含79篇隨心而動的短文,用一個全新的維度去解構文學藝術作品的內涵,不僅是在作品和讀者之間搭建起了一座橋梁,還為今天的文藝評論開辟了一種新的解讀路徑。
我也從未以評論家自居。它們只是我在不同時刻,因著各種緣由,將腦海中一閃而過的想法、感悟,隨手記錄下來,整理成文,姑且稱之為文藝隨筆…還要感謝生活,給予我豐富的素材與感悟,讓我有話可寫。有茶、有酒、有書、有手機,還有你們,我的晚年生活充實而幸福。
我注意到,作者在這本書《說明并代序》里有如許的表述:嚴格來講,這本集子里的文章,多數算不得正統的文藝評論,
真正讓我“怦然心動”的,正是自序中最后那句話。
許大立并非科班出身的文藝評論家,沒有學院派嚴格的理論框架。他的文字像山間自然流淌的清泉,跌宕曠達、質樸靈動。他的這類文本,我此前在相關媒體上讀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他和我的行文習慣惺惺相惜。
據我了解,大立老師是恢復高考后的音樂系高材生,大學畢業后曾擔任過多年中學音樂教師,誤打誤撞才走進文學藝術的場域。
而我只能望其項背,僅在職工大學讀漢語言文學專業時瀏覽了一點文學理論,此后單打獨斗闖蕩,才漸漸開啟了與文學相關的生活。
從這個意義上考量,我與作者在文學評論上的偏好,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當我看到他以散文隨筆語調去評說文藝作品時,有著很強烈的認同感。
盡管如此,我仍然覺得,《怦然心動》與其說是傳統意義上的文藝評論隨筆,不如說是許大立在與讀者靜心分享其遨游在文藝天地間的獨特感悟。
正如他在書中所言,這些文章大多是在大腦突然冒出某些念頭和想法時,立即在手機上記錄下來,然后稍加整理\"敷衍\"而成。
這種著似漫不經心的創作方式,在我看來,反而讓文章充滿了煙火氣息和真實情感。
在許大立的評論體系里,我們時常能感受到一種知人論世的獨特視角。
比如,許大立對陳泰《白色救》的評論,很自如地從陳泰的學醫經歷入手,巧妙地闡述了這一人生經歷如何影響小說的創作,讓我們看到了作者的生活之源與文學創作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
恰好,我也為《白色救贖》寫過點評,我深深知道作者的這些文字背后蘊含的內心澎湃。客觀上說,這一點也是我們應該在文學評論中提倡的一種有的放矢。
再比如,許大立評價娓娓的散文集時,見微知著地將娓娓的青春年少與文章中的滄桑之意巧妙并置,讓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娓娓的散文風格。
其實,點評者從作者生活細節出發,將微小處展開來解讀作品的方式,比單純的文藝理論分析更加親切、生動,具有相當深廣的洞察力。隨筆點評作品的手法,如同與一位老友品茗聊天,細細講述著文藝圈里的人和事,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作家的內心世界,感悟到作品傳遞出的文學藝術旖旎。
對敘事類文本的故事情節,許大立也有很犀利的視角。
在他看來,很多學院派評論家過于注重文本的形式和深度構造,而他卻反其道而行之。在討論王雨的《填四川》、程華的《崢蝶》、吳丹的《人是活的》等作品時,他雖然也會提及作者的語言風格和修辭特征,但更多是將筆墨放在了故事的轉圜和情節的設置上。
許大立深知,對于一個普通讀者來說,精彩的故事才是最終吸引他們走進作品的關鍵。故事情節的優劣絕對是一部文學作品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連接讀者與作品的紐帶。
他認為,要寫好一篇敘事文本作品,其中\"人物故事、情節橋段\"的重要性甚至遠遠在“時代背景\"“語言表達\"等要素之上。面對諸多的敘事文本,他更是直言“故事線和信息量占有絕對的壟斷地位”。
在隨筆集中,許大立還憑借著他多年積累的廣闊視野和認知高度,恣意地從文藝審美的意趣方面,給作者和讀者以真誠的忠告:一部文藝作品能否帶來審美上的愉悅和思想上的啟發,是至關重要的元素。
他在《我們為什么讀雜志》《報紙副刊的類型及屬性芻議》等篇目中,將自己的這種觀點體現得淋漓盡致。他認為,閱讀雜志不僅僅是為了獲取信息,更是為了獲得更多精神上的享受和啟發。
許大立在這本隨筆集中點評到的很多作者和作品,也是我曾經關注和點評的對象。比如對宋尾小說的評論,我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過涉獵。但我閱讀他對宋尾的點評,仍然感覺很受啟發。
許天立在肯定了宋尾對小說中描寫的日常和瑣碎有所保留的同時,也特別直陳了宋尾在散淡、精巧的講述里透露出的對生活真諦渴求的初心。
還有對電影《開山人》的點評,我和作者一起觀摩這部由重慶主導拍攝的本土故事片時,有著很多相同的理解和感受。
縱觀許大立在《怦然心動》的文藝評論,你會發現,他的文字言簡意賅,有感而言。
這些文字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指點點,而是真正從閱讀感受出發,真誠地與讀者分享他對文藝作品的喜愛與存在的不足。
這是一種特別直觀也讓人受益匪淺的表達。
該書還有一個特點不能不提,那就是文章風格的活潑、真誠,評論語境不拘一格,在價值判斷上更是遵從內心。有時候,許天立的感慨還會延伸到創作倫理內核。
他在談及“文學創作需要專注與專一,抱著玩的態度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作家涉網要有分寸\"等觀點時,都非常有見地地指出了現在很多作者內心的浮躁。
話語雖然尖刻,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讓人不禁對文學創作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
《怦然心動:許大立文藝隨筆集》不僅是一本關于文藝評論的書籍,更多的像是許大立在經年的文藝之境中一次舒心漫游記錄。
他用自己獨特的視角、真誠的態度和生動的筆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文藝作品深處的天門。
而我們感受到的,則是許大立筆下一個個作者的鮮活身影和一部部作品蘊含的藝術魅力,更是這位熱愛文藝的長者對社會生活、對世界萬象的獨特感悟。
從另一個角度去打量,這本隨筆集還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文藝評論并非要寫得多么高深莫測、多么晦澀難懂,也可以用隨筆的語調、溫婉的筆觸,為廣大的讀者送去酣暢淋漓的頓悟。
許大立在深耕重慶本土文化的基礎上,為讀者奉獻了一部散文隨筆著作,其書中充滿生活溫度和人性的光芒,必定會長久映照我們內心的那一處柔軟。
當然,這也是讓我們不約而同感受到的“怦然心動”。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編輯 劉婷婷 美編 肖瑩
32738043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