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安縣隸屬于陜西省商洛市,位于陜西省東南,地處秦嶺南麓,北依長安,南望漢水,東與湖北省鄖西縣接壤,西與安康市寧陜縣為鄰。全縣轄15個鎮(街道)、156個行政村(社區),總人口30.26萬人,有回、滿、壯、白等9個少數民族。獨特的地理區位讓秦楚文化在這里碰撞,四方移民相聚一起讓多種文化在這里融合,形成兼容并蓄蓬勃發展的文化沃土,涌現出以荊楚文化為主基調的多元文化,散發出獨特的魅力。鎮安是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的家鄉,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花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命名為“中國板栗之鄉”,2022年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陜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區”,2024年被陜西省政府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示范縣”,獲得了多項榮譽稱號。
一、案例背景
鎮安雖是山區農業縣,但在文藝創作方面被冠以“文學大縣”的頭銜。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得主陳彥就是鎮安文學的杰出代表。他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鎮安工作時就開始創作,因優異的創作成績翻越秦嶺,走進省城,踏人京城。他創作的《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獲得曹禺戲劇文學獎,電視劇《大樹小樹》獲得飛天獎,歌曲《西部放歌》獲得“五個一”工程獎。近年來,陳彥轉人長篇小說創作,《西京故事》《裝臺》影響深遠,《主角》一舉摘得茅盾文學獎,成為中國當代文壇的天家。此外,鎮安籍的方英文、蘆芙、劉立勤、唐仁晉、吳相陽等一大批優秀作家,始終保持旺盛的熱情,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相繼榮獲柳青文學獎等多種獎項,在全省乃至全國引起廣泛關注。這些作家和文藝家們扎根本土,深人生活,筆耕不輟,以豐富多彩的文藝形式講述身邊熟悉的人和事,關注基層人物的普通命運,先后創作出大型舞臺劇《聶燾》《牧童與小姐》《鳳凰飛進光棍堂》《沉重的生活進行曲》《杜鵑花開》《栗鄉神韻》《栗鄉鼓韻》、舞蹈《茶嶺歡歌》《中國美》、歌曲《犀牛望月姐望郎》《桑木扁擔》等一大批深受廣天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在當地老百姓中廣泛傳播,書寫了鎮安文化的榮光,讓鎮安成為一座文藝高地,有力促進了鎮安群眾文藝創作的繁榮發展。這些成績的取得,與鎮安縣文化館善用作家的創作熱情、營造良好的創作氛圍、推廣優秀的文藝作品、多渠道推進群文創作的工作思路分不開。這一思路形成了鎮安縣文化館抓群文創作的好路徑。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鎮安縣文化館自成立以來,文學、戲劇、舞蹈、音樂、曲藝、書法、美術等藝術門類的群文干部不忘初心,接續奮斗,潛心研究,忘我創作,取得了豐碩成果。近年來,鎮安縣文化館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深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著力整合優勢資源,解放藝術生產力,為全縣公共文化體系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努力營造“群眾文化群眾辦、人民文藝為人民”的濃厚氛圍。
(一)轉變思路,主動作為
鎮安是文化大縣,優秀的創作傳統影響和鼓舞了一代代群文工作者,他們在文藝創作道路上勇攀高峰。群文工作包羅方象,盤活群眾文化離不開文藝創作,而文藝創作又離不開“創作”這個第一要素。一個縣級文化館人員編制不超過10個,要搞好群眾文化必須借助社會力量。為了充分調動縣域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積極投身到群眾文藝創作隊伍中來,文化館經過認真分析、精準研判,首先從轉變觀念、創新思路、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出發。一方面積極搭建創作平臺,為創作人員提供寬松、舒適的創作環境;另一方面主動作為,“走出去”“引進來”,把廣大創作人員緊密團結在一起。其次,努力為創作者提供外出培訓學習、采風、交流的機會,拓寬創作者的視野,從而促進群眾文藝創作。
(二)橫向聯絡,借力發力
在明確工作思路之后,文化館由以往單一的組織、輔導、培訓,向搭建平臺、主動聯絡、橫向發展、借力發力、以文促文的模式轉變。團結和吸引170余名作家、文藝家以及文藝創作愛好者加人群眾文藝創作隊伍中來,為鎮安群眾文藝創作增添活力,一批批具有時代特征、積極向上、形式新穎、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不斷涌現,源源不斷地奉獻給廣大群眾,進一步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靈活機制,激勵創作
為了激勵廣天作家和文藝家的熱情,講好身邊的故事,為群文創作持續發力,先后制定了靈活機動的激勵機制。其一,凡在省、市獲獎的文藝作品,根據獲獎等次、名次,對在重大活動中有突出貢獻的劇組或演出團體予以報銷部分創排費用。其二,將個人單項獎納入綜合評價體系,進行年度考核,對前三名作者爭取縣委、縣政府主管部門表彰獎勵。其三,采取以購代獎等方式,鼓勵作者公開出版個人作品集,通過舉辦讀書分享會、誦讀會、座談會、研討會等方式予以宣傳和鼓勵;同時,購買作者公開出版發行的作品集,向各鎮(街道)社會民生保障服務站、村圖書室和群眾捐贈圖書,擴大本土作家作品的閱讀推介渠道。
(四)立足原創,百花齊放
原創性是群眾文藝作品的第一生命力。近年來,在社會各界的天力支持下,文化館積極作為,持續發力,與縣作家協會、縣音樂家協會、縣書畫家協會、縣攝影家協會、縣閱讀協會、縣曲藝家協會等民間社團以及藝術培訓機構緊密合作,先后創作了大量的戲曲、音樂、歌曲、曲藝以及書畫、攝影、詩歌、小說、散文等文藝作品。《百年花鼓》《人間真情》《栗鄉神韻》等300余部(首)藝術作品被搬上舞臺和熒屏,其中大型花鼓音樂歌舞劇《栗鄉神韻》在“和諧商洛文化周”展演中榮獲劇目、演出一等獎,花鼓小戲《環保媳婦》《王老好告狀》等多部作品在陜西省小戲小品大賽中榮獲劇本獎、優秀編劇獎、演出一等獎等多個獎項,戲曲劇本《人間真情》《相女婿》等多部作品在《三秦大舞臺》《商洛文化》等刊物發表,《栗鄉神韻》《戲里戲外》《永遠的隔壁》《一樹葉子》《泉水叮咚》《西窗看云》《仰望北斗》《山神》《海棠文集》《鎮安民歌》《鎮安花鼓戲》《鎮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擷英》等近百部文集和系列叢書公開出版發行。
(五)活動助推,不斷繁榮
有了原創作品就有了藝術的活水,無論是戲曲、舞蹈、音樂作品,還是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最終都匯聚成群眾喜聞樂見的群眾文藝作品。黨的十八大以來,鎮安縣文化館每年平均組織參與“春節文藝晚會”等各類大型文藝演出活動15場次以上,舉辦戲曲、舞蹈、民歌展示展演以及詩朗誦、品讀會、分享會、研討會、書畫展、攝影展等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50余場次,送文化下鄉活動更是好戲連臺,常態化開展。在這些活動中,處處都能看得見、聽得著我們本土作家藝術家自創、自編、自導、自演的文藝作品。優秀的本土文藝作品,為鎮安的鄉村振興、文旅融合、平安創建、打造“秦嶺最佳康養會客廳”等重大戰略的實施以及民生工程貢獻了文化力量,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群眾文藝創作者。長期以來,群眾文藝創作在小城鎮安蔚然成風,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深受社會各界及廣天群眾的好評。
三、實踐與啟示
(一)狠抓群文創作是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根本
在信息高度發達和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新形勢下,豐富群文創作,自編自演鄉土節目,增強人們對本土文化的認知和了解,激發群眾熱愛家鄉、依戀家鄉、建設家鄉的深厚情懷,讓廣大群眾聽得見鄉音,忘不了鄉情,記得住鄉愁,是基層文化館傳承本土文化、弘揚主旋律、促進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渠道。
(二)狠抓群文創作是整合文化資源、弘揚精神文明的有力措施
加強群眾文藝創作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品質的重要方式,是倡導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體現。基層的群眾文藝創作要始終扎根鄉村,堅定正確政治方向,突出新時代文明實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提升群眾文明素養,推動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精神文明建設,把弘揚團結友愛、家庭和睦、鄰里守望、孝老愛親、崇德向善作為文藝創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豐富多彩的文藝作品宣傳良好的社會風尚,達到引導和教化群眾之目的。
(三)狠抓群文創作最能夠體現群眾文化群眾辦的工作理念
群眾文化需求呈現多元化的特點。通過抓本土群文創作,作品內容的地域性、多樣性,最易與當地群眾形成共鳴。原創作品的表現形式大眾化、便捷化、豐富性符合不同層次的群眾對特色化、個性化的心理需求。借助社會力量抓創作,具有容易協調、便于實施、投入少、群眾參與率高等特點,破解了當下文化館人手緊、思路窄、空間小以及原創作品供給不足的難題,為群文工作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法。
鎮安縣文化館借助社會力量,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群文創作之中,激發了群眾創作活力,讓群眾共享創作成果,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有益嘗試,獲得了較好的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鎮安縣文化館將進一步探索,形成更好的機制措施,不斷推進群文工作高質量發展。
(鎮安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