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某設備(深圳)有限公司(文中簡稱“深圳某公司”)的“搬車機器人”獲得實用新型專利。后來,深圳某公司發現未經其許可,重慶某集團有限公司(文中簡稱“重慶某集團”)侵犯專利權,遂向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2024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對此案作出終審判決。
2008年成立的深圳某公司,從事自動化停車設備及安防設備的設計、研發、銷售、技術咨詢等業務,申請了數項專利。2016年4月13日,深圳市某科技有限公司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權,國家知識產權局于2016年10月12日授權公告:專利號為“201620306250.2”,專利名稱為“搬車系統及全車型通用的搬車機器人”的實用新型專利。2021年9月16日,涉案專利權人變更為深圳某公司。
重慶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0月,2017年2月變更名稱為某某(重慶)科技發展有限公司,2018年12月4日變更名稱為重慶某集團。
重慶某集團與深圳某公司有多年合作關系,知道后者的涉案專利技術方案。2014年1月7日,買方重慶某集團與賣方深圳某公司簽訂合同,總價150萬元。后來,深圳某公司發現在未經其許可的情況下,重慶某集團制造、銷售的智能停車機器人設備技術方案屬于涉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深圳某公司于2021年12月16日向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令重慶某集團立即停止制造、銷售侵害深圳某公司涉案專利權的產品;賠償因侵權行為給原告造成的經濟損失及維權合理開支共計200萬元;負擔本案訴訟費用。
深圳某公司還向一審法院提出證據保全申請,請求對重慶某集團制造并銷售給某乙公司使用在重慶市某某停車庫、給某甲公司使用在重慶市長壽區某某停車場內的“搬車機器人”進行證據保全。深圳某公司、重慶某集團都認為上述兩個公共停車場“搬車機器人”設備的技術特征一致。深圳某公司主張,上述兩地停車場內的“搬車機器人”設備侵害了涉案專利權。一審法院對上述兩地的相關設備進行現場勘驗,并拍照、錄像。
本案系侵害實用新型專利權糾紛,爭議焦點為:被訴侵權技術方案是否屬于涉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如果構成侵權,如何承擔民事責任。
在案件審理過程中,重慶某集團于2022年5月7日就涉案專利權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無效宣告請求。2022年7月27日,專利權人提交修改后的權利要求1-9。2022年12月26日,國家知識產權局作出審查決定:“宣告專利權人提交的專利號‘201620306250.2’實用新型專利權的權利要求1-3、5-9無效,在權利要求4的基礎上繼續維持該專利有效。”
一審法院以現場勘驗拍攝照片能夠反映的被訴侵權技術方案與深圳某公司所請求保護的涉案專利技術方案進行比對后認為,被訴侵權技術方案的技術特征A9-A12與涉案專利權利要求4記載的附加技術特征相同,屬于涉案專利權利要求4的保護范圍。

重慶某集團提出現有技術抗辯和合法來源抗辯。現有技術抗辯是:其于2014年1月7日與深圳某公司簽訂《機械停車設備夾舉臺車供貨合同》所購買的設備,該設備的技術方案構成現有技術,并向一審法院申請對存放于重慶市某某路某某智能停車樓負一樓的夾舉臺車進行現場勘驗。其合法來源抗辯是:2019年2月26日,重慶某集團中標“長壽區某公共停車場工程全自動停車裝置”項目,與某甲公司簽訂采購合同,合同總價3455萬余元;2019年11月,重慶某集團與山西某公司簽訂合同,供貨設備名稱是“平面移動類式機械停車設備”,施工單位是山西某公司,暫定合同總價1120萬元;2019年9月9日,重慶某集團中標“重慶滄白路停車庫設備采購及安裝”項目,與某乙公司簽訂協議,暫定金額678萬元。其以此證明其實施的技術或設計屬于現有技術或現有設計,不構成侵權。
一審法院查明:被告提交的證據不能證明一審法院于2023年5月11日現場勘驗的設備與被告2014年從深圳某公司處購買的設備為同一設備,亦無其他證據可證明現場勘驗的該設備系在涉案專利申請日之前已經公開銷售,進而無法確定該設備所實施的技術方案為現有技術。其主張的現有技術抗辯缺乏事實依據,法院不予支持。被告與山西某公司簽訂采購合同并要求設備標注重慶某集團銘牌。上述事實結合某甲公司及某乙公司招標項目所涉其他招投標材料、采購合同,足以認定被告系以制造商身份參與被訴侵權產品的招投標項目,據此可以認定其實施了制造、銷售被訴侵權產品的行為。被告與原告有過買賣合作,其應對涉案專利技術方案承擔較高的合理注意義務,而其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制造、銷售被訴侵權產品,其主觀上難謂善意,故而,被告關于合法來源的主張因證據不足,法院不予支持。
一審法院認為:原告有權要求被告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損失。本案中,由于原告及被告均未提供充分證據證明權利人的損失或侵權人獲得的利益等,故法院根據本案的具體情況,綜合考慮原告請求保護的專利類型、專利被部分無效的情況,被告的侵權情節、侵權產品數量、原告支出的必要維權合理開支等因素,酌情確定賠償數額。
2023年5月30日,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此案作出一審判決:被告重慶某集團立即停止制造、銷售侵害原告深圳某公司“搬車系統及全車型通用的搬車機器人”實用新型專利權(專利號201620306250.2)的產品;被告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共計35萬元;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2.28萬元,由原告負擔7800元,被告負擔2.5萬元。
重慶某集團不服一審判決,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最高人民法院審理認為:重慶某集團未能就被訴侵權產品的具體銷售價格等提供相應證據,亦未就涉案專利的行業利潤率、貢獻度等提供相關證據。一審確定賠償數額時,已將涉案專利的貢獻度作為參考因素之一。一審法院在綜合考慮涉案專利權為實用新型專利、涉案專利權僅在修改后的權利要求4的基礎上繼續維持有效等因素的基礎上,酌情確定的賠償經濟損失及維權合理開支數額合理,并無明顯不當。但一審法院未區分經濟損失與維權合理開支,略有不妥。法院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16條的規定,以及深圳某公司實際委托訴訟代理人參與本案訴訟的情況,酌情確定經濟損失為32萬元,維權合理開支為3萬元。重慶某集團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法院不予支持。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法院予以維持。2024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對此案作出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編輯:張宏羽" " zhanghongyuchn@hotmail.com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11條第1款之規定,重慶某集團未經許可制造、銷售被訴侵權產品,侵害了涉案專利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77條之規定,結合本案情況,重慶某集團制造被訴侵權產品的行為并不適用合法來源抗辯,重慶某集團之前與深圳某公司有買賣合作,熟悉專利的技術方案,應知道被訴侵權產品可能為侵權產品。重慶某集團合法來源抗辯不成立。深圳某公司有權要求重慶某集團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