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9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4—6755(2025)07—0050-03
\"Four-in-One” ecological polyculture technology for the Mercenaria mercenaria in northern coastal aquaculture ponds
HANJingming,LIANG Juan,JIAO Wei,MA Kebo (Rizhao InstituteofOceanographyand Fisheries,Rizhao 276826,China)
Abstract:To address issues such as resource wastage,environmental pollution,and frequent disease outbreaks caused by traditional monoculture practices in northern China, an ecological polycultur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featuring the Mercenaria mercenaria , Penaeus monodon , Penaeus japonicus , and Scylla serrata. Building on the climatic and aquaculture conditions of northern China,this study validated the feasibility and practicality of an innovative \"Four-in-One\" ecological polyculture model—combining shrimp,crab,clam,and seaweed. The findings provide a technical foundation for advancing sustainable coastal aquaculture in northern China.
Key words:Northern; seawater pond; Mercenaria mercenaria ; ecological polyculture technology
美洲簾蛤(Mercenariamercenaria)又稱硬殼蛤、北方簾蛤或小圓蛤,是埋棲型雙殼類[1],最佳生長溫度在
左右,美洲簾蛤對鹽度的耐受力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是一種生長速度快、經濟效益高的貝類。
本生態混養技術方案中,試驗地點為日照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試驗池塘;養殖時間為2023年1—12月;養殖面積合計 1.5hm2 ;養殖管理模式采用美洲簾蛤、斑節對蝦(Penaeusmonodon)、日本對蝦(Penaeusjaponicus)、三疣梭子蟹(Scyllaserrata)與藻類組成的蝦—蟹—貝—藻“四位一體\"復合生態系統[2]。
1養殖前期
1.1 池塘條件
在背風、向陽、泥沙底質的沿海灘涂區域,選擇養殖面積每個 0.4~0.6hm2 的方形或長方形池塘,池塘底質為泥沙質,要求水質良好、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池塘坡度比一般為 1:2.5 ,水深1.5~2.0m 。水源水質達到《海水水質標準》[3],鹽度適宜,供水方便,池塘設有單獨的進水口與排水口,保證夏季高溫期底層水溫穩定在 25~28°C 。
1.2 池底清理
冬季來臨前,養殖收獲出池后,將養殖池塘池底淤泥曝曬干燥,經清淤后將池塘底部翻深30cm ,開挖環形溝與中央溝,溝寬 3~4m ,深0.8~1m ,占總面積的 15%~20% ,為蝦蟹提供棲息與避敵空間,清理完后曝曬備用。
1.3 池塘消毒
在2月底前天文大潮時進水。此時自然海水水質各種理化指標相對較好,魚類等敵害生物的卵相對較少。經曝曬清淤后的養殖塘進水深度為0.8m ,在晴天中午用含有效氯 30% 的漂白粉按42g/m2 全池均勻噴灑消毒,經14d曝曬后調水養水。為控制藻類種類,可接入硅藻藻種。
1.4 水質調節
池水消毒約14d后,養殖池塘中的海水使用光和細菌等進行水質調節[4]。30d后,池塘中的有機藻類增多,主要藻類植物以硅藻為主,池塘水質顏色一般呈淺綠色或茶褐色。前期水位不宜過深,透明度保持在 30~50cm 左右。為控制藻類品種,可接入硅藻藻種進池。
2 苗種放養
2.1選苗
苗種的質量是養殖關鍵之一,苗種要選擇規格一致的同批次苗[5]。美洲簾蛤選擇外觀新鮮、無異味、殼完好無損的苗種,蝦苗應選擇體表健康、活力好、胃腸飽滿、經檢測無白斑綜合征病毒(WSSV)及肝腸胞蟲(EHP)等病毒攜帶的苗種,三疣梭子蟹苗應選擇無病害、體色正常、活力強、體表完好的苗種。
2.2 苗種放養
池水肥水調節后,從4月初開始放苗,苗種放養情況見表1。美洲簾蛤放苗用底播方式,斑節對蝦、日本對蝦和三疣梭子蟹應將充氣苗袋放置到池水中進行適應后投放,盡量避免小苗的應激反應。

3日常管理
3.1 增氧設備
池塘配備 2.2kW 納米增氧機2臺。根據天氣和池內情況,夏天一般在晚9點至早6點增氧,在炎熱晴天中午和天氣突變時也要增氧,避免池內缺氧。
3.2 水質和底質
3.2.1 水質的監測
放苗后,必須定期監測水質,根據水色、溫度、天氣等情況進行調節,使用微生態制劑調控藻類,保持菌藻間平衡。及時補充微量元素,把水的透明度調整在 30cm 左右,中期以黃褐色和綠色為好。透明度低于 20cm 需要減少肥水度,用EM菌,乳酸菌的類群,并使用芽孢桿菌調節,透明度高于 40cm 則要用氨基酸類、紅糖類的肥水產品,及時補充碳水化合物,逐漸形成并培養生物絮團[8]。水色基本平衡后,要定期補充EM菌和乳酸菌[7]。
3.2.2 底質的改良
養殖池塘池底質改良,前期用芽孢桿菌生物底改,中后期用過硫酸氫鉀復合鹽等強氧化類藥物進行化學底改。
3.3pH值和溶解氧
調節池水 pH 值。蝦蟹苗喜弱堿性環境,適宜 pH 值為 7.8~9.2 ,日變化不超過0.5為宜。可定期潑灑少量生石灰,起到調節 pH 值和消毒作用。當 pH 值過高時,加注新水以降低 ΔpH 值,并用乳酸菌、亞硫酸鈉加紅糖發酵后全池潑灑。
溶解氧一般保持在 5mg/L 以上,應及時測量溶解氧,并充分利用納米微孔管進行增氧。
3.4 餌料投喂
小苗入池塘前期一般 5~10 d無需投喂,到斑節對蝦入池時,因為入池密度高,應根據巡池觀察蝦苗胃的飽食情況在3d左右開始進行投喂。要在養殖池底部干凈區域加設餌料臺(每側不少于兩個)。每天觀察餌料臺的餌料情況,按情況每天增減餌料的投喂量,餌料以配合飼料為主。
3.5 生態控制
在投放美洲簾蛤后,加大用氨基酸類、紅糖類的肥水產品用量,及時補充碳水化合物,保持水體藻類平衡。
6月中旬投放少量肉食性魚類黑鯛,用以捕食病弱個體,減少交叉感染。
3.6 病害防治
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合理搭配飼料,并定期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C,增強免疫力和抗應激能力[10],提高苗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嚴格控制氨氮、亞硝酸鹽等污染物的濃度,保持水環境的相對穩定,定期檢測蝦體病毒,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控制。
4收獲
日本對蝦收獲出池時間在6月中旬,錯峰提前上市效益可觀。斑節對蝦收獲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三疣梭子蟹由于與斑節對蝦產生競爭,公蟹收獲應提前,在7月底至8月中旬以前,掛網捕獲出池。母蟹在11月開始收獲。美洲簾蛤11月收獲上市。具體產出結果見表2。

5結論
這種美洲簾蛤與斑節對蝦、日本對蝦、三疣梭子蟹生態混養技術,通過空間分層利用11(蝦類中層活動、蟹類底層活動、貝類埋棲型生活)與餌料互補,組成蝦一蟹—貝一藻類“四位一體”復合生態系統,通過優化池塘結構、調控水質、科學投喂及病害防控等綜合管理[12]措施,實現水質調控、空間利用與經濟效益的協同提升,同時這種生態健康養殖,減少了化學藥物的使用,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符合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進行普及實用性較強。
參考文獻:
[1]林炫鋒.硬殼蛤與長毛對蝦土池混養技術[J].齊魯漁業,2010,27(4):26—28.
[2]李金才,邱建軍,任天志,等.北方“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功能與效益分析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9,30(3):46-50.
[3]國家環境保護局.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S].北京:
[4」丁愛中,陳繁忠,雷劍泉,等.光合細菌調控水產養殖業水質的研究[J].農業環境保護,2000(6):339—341,344.
[5]王小東,裴福良.如何挑選優質苗種[J].黑龍江水產,2008(4):21—22.
[6]王博雅,王力,劉美如,等.凡納濱對蝦3種主要病毒和蝦肝腸胞蟲在遼寧地區的流行情況分析[J].大連海洋大學學報,2017,32(2):150—154.
[7]孫志明.微生態制劑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J].重慶水產,2003(2):30-34.
[8]趙培.生物絮團技術在海水養殖中的研究與應用[D].上海:上海海洋大學,2011.
[9」季志斐,王廣軍,余德光,等.生物絮團對養殖水體水質和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響[J].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5,24(4):503-512.
[10]孫克年,李冰.能提高魚蝦抗應激能力的飼料添加劑[J].飼料世界,2004(2):46-48.
[11」劉慧.海水養殖空間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
[12]金殿凱,劉君,韓克清,等.基于溶解氧的集約化養殖池塘水質綜合調控措施探討[J].科學養魚,2017(4):17-18.
(收稿日期: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