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8.049
Research on Middle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WENG Sujun
(Teachers' Training School of Putuo District, Zhoushan, Zhejiang 316100)
AbstractAsanimportant language tool,English plays acrucial rolein cultivating students'culturalunderstanding, critical thinking,and various otherabilities.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reflects the evolutionofChina's taching oncept fromthe original subject-based teaching mode to anew model that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This transformation aligns with the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the new era.Therefore,this paper conducts a studyonthe practiceof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from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The studysuggests that in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whencarryingoutEnglishreading teaching,teachersshould focus o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create an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and 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 and spirit of inquirythrough diversified teaching activities.This approach makes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more vividand eficient,ultimatelyachieving theteaching goalofenhancing students'comprehensive literacy. Keywordsinterdisciplinary;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1跨學科教學的相關概述
跨學科教學不是簡單的學科交叉或知識拼接,而是強調在教學實踐中實現多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與邏輯融合,以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系統性思維。跨學科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超越單一學科的邊界,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并運用項目化或情境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復雜真實的問題情境中探索學習。在英語教學中,跨學科融合不僅有助于拓展語言學習的應用場景,還為學生提供了用英語表達思想和參與實踐的多元渠道。跨學科教學的本質在于通過知識遷移與思維滲透的方式來打破知識壁壘,激發學生主動建構的能力,從而實現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與學習成果。
2跨學科視角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需遵循的原則
2.1素材多元性原則
素材的多元性并不是將教學內容簡單地堆砌在一起,而是在科學整合基礎上的有機融合。在學生的學習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在開展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時,教師需跳出教材文本的封閉語境,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選擇豐富且關聯緊密的外部素材,使閱讀學習不局限于英語的訓練,還能成為學生理解社會、認知科學和感受人文的重要窗口。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特別關注素材與學生生活經驗及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從中篩選出既貼近學生認知又能拓展其知識邊界的閱讀材料,如科學趣聞、歷史片段、文化現象等,并且通過多樣化的內容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實現知識遷
移與學科聯動。
2.2自主探究性原則
強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與獨立思考,是跨學科英語閱讀教學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則。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意識到,閱讀不是單一的信息輸入,而是學生借助語言載體主動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在跨學科背景下,學生會面對很多融入了多學科元素的綜合性閱讀資源,這就要求學生需具備一定的探究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為此,教師應在教學組織上向學生提供充足的空間與時間,引導他們在小組協作與任務解決等過程中形成自主探究的學習路徑,同時鼓勵學生就文本中所涉及的知識背景、觀點立場提出自己的見解與判斷。這種強調個體思維與合作互動并重的閱讀方式,能讓學生在英語能力上有所突破,更能夠提升學生的邏輯推理與批判性思維,從而真正實現閱讀教學對綜合素養的有效涵養。
2.3課堂開放性原則
真正意義上的深度、開放的閱讀課堂,往往需要建立在開放的教學框架之上。在跨學科背景下進行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要打破傳統的以教師對教材文本的封閉闡釋為中心的解讀模式,要以更加開放、更加動態的課堂模式回應融合了多種知識的“后現代性\"現實訴求,也要鼓勵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質疑、提出自己的觀點,從而引發跨學科思維碰撞,并由此驅動語言學習與現實對接。而在這一過程中,課堂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在師生共同探究一些融入文化、技術、歷史等元素的英語文本時,開放性的教學設計有助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建立具有整體性的認知結構,在多元化的碰撞中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與態度觀念。
2.4評價多元性原則
除了課堂要具有開放性外,教師還應樹立多元化的評價理念,從以語言知識掌握為導向的單一測評模式轉向關注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深度、學科聯動能力、表達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等多維表現。教學評價不能僅停留在對閱讀結果的判斷,而是應涵蓋對學習過程的動態關注,如學生在跨學科任務中是否能進行有效的信息篩選、是否具備邏輯分析能力、是否能夠將文本理解轉化為具體的學科認知。教師在設計評價方案時,可以將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融合在一起,以此引導學生在自評、互評及教師評議中不斷反思與完善,形成持續發展的閱讀素養。
3跨學科視角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
3.1滲透歷史文化背景,拓寬學生閱讀視野英語教材中也有蘊含歷史文化的內容,教師應深入挖掘其中潛藏的文化與歷史元素,并以此為紐帶,構建教學內容與人文歷史的聯結點,從而促使學生在英語閱讀中不斷加深對文化背景的理解。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結合課文語境設置探究性任務,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或組織討論的方式,探索相關文化事件、歷史人物或社會背景,增強閱讀活動的時代感和現實感,促使他們在英語閱讀的過程中形成對多元文化的初步認知。
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9\"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science museum\"這一課時,可以以課文中的“sciencemuseum”這一關鍵詞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科學博物館的發展歷程及其背后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在教學初期,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圍繞博物館這一主題進行交流,激發學生的背景知識儲備和興趣點,隨后布置探究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國內外任何一家科學博物館,通過查閱官方網站、資料書籍或紀錄片來了解其代表性展品及其所承載的科學與文化價值。在任務完成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匯報,內容包括展品的文化來源、科學意義及背后的歷史故事,讓學生在完成語言輸出的同時,深化對不同文化之間關聯性的認識。
3.2融入藝術創意表達,豐富語言運用技巧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引入藝術創意表達,有助于打破傳統單一的語言訓練模式,讓學生在閱讀與表達的過程中獲得更豐富的語言體驗。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應主動聯動美術與音樂等藝術元素,并且通過任務性學習,引導學生以情景表演、音樂創作等形式,將課文內容進行創意再現,從而在語言輸出過程中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和表現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理解進行個性化表達,鼓勵學生用英語進行藝術創作。同時,教師還應通過小組展示與班級會演的方式,促進學生交流與互評,使學生在互動中不斷修正語言表達方式,提升表達質量。
例如,教師在開展“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9“IlikemusicthatIcandanceto\"的教學時,可以結合課文對不同音樂類型的介紹,引導學生圍繞“音樂”主題進行藝術表達訓練。在教學實施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簡單梳理一遍課文中提到的音樂風格、表達偏好的句式及人物間的對話特點,為后續創作打好語言基礎。隨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種音樂風格并創編一段體現該風格特點的英文短劇或配樂朗誦,內容可圍繞“我們喜歡的音樂與生活”展開。在完成創編后,各組需對劇本進行英文排練,結合音樂、動作和舞臺設計進行呈現,從而增
|科教導刊
強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藝術表現的完整性,有效激發其藝術創造力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最終達成英語學習與藝術素養同步提升的跨學科教學目標。
3.3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推動閱讀任務教學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應注重將道德規范、公民意識及責任擔當等核心內容與具體教學內容有機融合,構建具有思想引領性的任務型教學情境。教師在進行課文教學前,應深入挖掘文本中的價值觀內涵,圍繞誠信、公平、尊重、規則意識等主題,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道德判斷與個人行為之間的關系。教學設計上,教師則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置具有現實意義的討論任務、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擬,鼓勵學生用英語表達自己對相關道德議題的理解與態度。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強化價值引導,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社會規范并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同時,在活動評價中,教師還應注重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思維、表達、行為等方面的道德發展表現,確保思想道德教育目標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得到有效落實,實現學科育人功能的全面發揮。
例如,教師在開展“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2\"Norules,Noorder\"的教學時,可以結合該單元關于規則與秩序的話題內容,深入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思想道德教育價值。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閱讀文本內容,幫助學生掌握表達規則的語言形式,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在學校、家庭及社會生活中有哪些必要的規則,為何要遵守這些規則。隨后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各小組選取一個身邊常見的生活場景來編寫一份英文版的“規則手冊”,內容需包括規則制定的理由和不遵守規則的影響,以及個人應承擔的責任等。在完成任務后,學生需進行全英文展示并接受其他小組的提問與反饋。在展示過程中,教師需適時引導學生反思個人行為與社會秩序之間的關系,引導其樹立規則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
3.4結合數學邏輯思維,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教師應從文本結構、語篇邏輯及時間順序等維度出發,引導學生使用數學中的分類、排序、歸納、圖表分析等思維方式理解文章內容。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流程圖或時間軸來幫助學生厘清事件發展順序或邏輯關系,并通過引導學生設問作答或是判斷信息真偽的方式來提升其邏輯推理與信息整合能力。此外,在閱讀教學設計中,教師還可以設置基于數量或條件的任務活動,讓學生在整理信息與對比數據中滲透邏輯訓練,使其逐步養成用理性思維分析文本的閱讀習慣,并為全面提升閱讀理解能力打
下基礎。
例如,教師在開展“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10?I′ vehadthisbikeforthreeyears\"的教學時,可以圍繞課文中涉及的時間表達方式和事件順序安排邏輯思維訓練任務。教學開始階段,教師需引導學生梳理文中出現的時間線索,如\"forthree years、since2019\"等關鍵詞,幫助學生掌握英語中表示已經完成動作的常見結構。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文本中的人物經歷,將相關事件按發生時間制作一個時間軸圖表,并用英語逐項描述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及持續時間。接著教師可以進一步設計基于條件的推理活動,例如設問“如果他在2019年買了這輛自行車,那他用了多長時間?”或“假如他每天騎10公里,那么三年來大概騎了多少公里?\"學生需要在查找信息的基礎上完成邏輯計算并用英語表達推理結果,這一過程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訓練其邏輯思維。
4結語
跨學科視角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不再局限于語言知識的傳授,而應成為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重要載體。將歷史、藝術、思想道德及數學等多學科內容融入英語閱讀教學,能激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引導其在真實語境中實現知識遷移與內化,并增強其語言實踐能力與跨文化理解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堅持開放性與融合性相統一,注重任務驅動與能力培養并重,并靈活整合各學科資源,推動學生形成全面、系統、批判性的認知方式。只有不斷探索實踐路徑和優化教學策略,才能實現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價值轉型,真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蕾.核心素養視角下跨學科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研究[J].英語教師,2024,24(18):129-131.
[2]范鐘靈.新課程外語閱讀教學中的亮點——構建跨學科初中英語主題閱讀教學模式的探究[J].校園英語,2020(7):70-71
[3]趙忠雪,潘虹.跨學科視域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家長,2024(1):101-103.
[4]宋秋穎.從跨學科視角看初中英語主題閱讀如何促進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提升[J].中學生英語,2024(36):63-64.
[5]劉瑋.跨學科視域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2024(10):41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