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7-0120-03
Research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y China
LI Mingbang1LI Xinze2 1.GeelyUniversityofChina,Chengdu,ichuanProvince,641423China;2.Shinawatra University,Bangkok, Thailand [Abstract] Against thebackdropof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traditional Wushu,as a precious gem of national culture, has received significant atention forit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By deeplyanalyzing thecultural values and health functions inherentintraditional Wushu,this researchaims tounveil itspositiveimplicationsoftraditionalWushu for modern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from aspects including policy guidance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educationpopularizationand cultural dissemination,aswellasindustrial integration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multi-party collboration.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traditional Wushuhasprofound impactsoncultural inheritanceandhealthpromotion,anditis necesarytosengthen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 to enhance it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Keywords] Healthy China;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al value; Health function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當今時代,健康已成為國家發展的核心基石,全民健康意識的覺醒催生了前所未有的健身熱潮。傳統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不僅積淀了千年的文化底蘊,更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健身養生智慧。其以獨特的動作形態、呼吸調控和心神修煉方式,成為促進人們身心健康的一劑良方。近年來,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一系列政策舉措的出臺為傳統武術的復興注入了強勁動力。在此背景下,傳統武術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該文將從傳統武術的文化價值入手,展開對傳統武術高質量發展的研究。
1傳統武術的文化價值與健康功能
1.1傳統武術的文化價值
傳統武術的文化價值深植于中華哲學與倫理體系。例如,武當武術將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拳理技法,通過陰陽五行、八卦等概念構建動作邏輯。以柔克剛、后發制人的技擊風格,既是對自然規律的運用,也體現了道家辯證思維。調心、調息、調身三調合一的實踐模式,將身體運動與呼吸節奏、心理調節相結合,實現了形神共養的養生目標,這種身心同步的訓練方式在武術流派中具有普遍性。在倫理層面,武德是傳統武術的核心規范,止戈為武的和平理念與尊師重道、愛國為民的行為準則通過門派門規得以傳承。武當派“八字門規”中的“功\"字強調功德修養,要求武者以德馭術,這種倫理約束通過師徒制與門派制度延續至今,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規訓體系[]。南拳剛勁迅猛的風格映射出嶺南地區尚武傳統與商業文化塑造的勇毅性格,其動作特征與當地民眾在商貿往來中形成的果敢性格高度契合;太極拳綿柔舒緩的特質則與中原文化含蓄內斂、崇尚和諧的精神相契合,其慢節奏與柔動作折射出儒家、道家文化對中庸之道的追求。不同流派的技術差異背后,是地域文化基因的深層作用。此外,當代非遺保護機制為武術傳承提供了新路徑。福建南少林武術通過專項資金支持開展進校園活動,并借助專題片進行傳播,使傳統武術在青少年群體中扎根,同時突破地域限制,實現了文化價值的現代轉化。這種活態傳承模式既保留了武術技擊本質,又通過教育普及與媒體傳播重構了其社會功能,形成了傳統與現代共生的文化生態[2]。
1.2傳統武術的健康功能
傳統武術秉持內外兼修、形神兼備的健身養生理念。
“外練筋骨皮”側重于通過多樣化的動作招式對身體進行全方位錘煉。以長拳為例,其動作舒展大方、剛勁有力,包含大量的踢、打、摔、拿等技法。習練者在反復練習長拳套路的過程中,肌肉得到持續的拉伸與收縮,從而能有效增強肌肉力量,使身體更具爆發力。同時,頻繁的關節屈伸、扭轉動作能夠顯著提升關節的靈活性,降低關節疾病的發生風險。長拳中復雜多變的動作組合要求習練者具備良好的身體協調性,在長期練習中,身體各部位的配合愈發默契,協調性得到極大改善。
“內練一口氣\"著重于呼吸吐納與氣息調節,并配合意念引導。八段錦便是內練的經典范例,其動作舒展優美,每一式都搭配均勻深長的呼吸。從生理學角度剖析,呼吸與人體的自主神經系統密切相關。深長而規律的呼吸能夠刺激迷走神經,促使身體進人放松狀態,進而調節內分泌系統,穩定激素水平。在八段錦“兩手托天理三焦\"動作中,雙手緩緩上舉時吸氣,此時膈肌下降,胸廓擴張,肺部充分充氣,更多的氧氣進入血液循環,為身體各組織器官提供充足的能量。與此同時,將意念集中于三焦部位,根據中醫理論,三焦為人體元氣和水液運行的通道,意念的聚焦有助于引導元氣的運行,激發身體的自我調節功能。隨著雙手下落緩緩呼氣,體內濁氣排出體外,不僅能減少二氧化碳在體內的潴留,還能借助呼氣時腹部壓力的變化,促進胃腸蠕動,增強消化吸收功能。
此外,太極拳的內練體系強調“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其獨特的纏絲勁通過身體的螺旋運動,帶動氣息在經絡中循環往復。在練習太極拳時,呼吸與動作的配合極為精妙,遵循開吸合呼、蓄吸發呼的規律,形成一種內在的節奏。這種呼吸節奏能夠調節心肺功能,增強肺部的通氣量,改善心臟的血液供應。并且太極拳的意念引導注重“用意不用力”,習練者需將注意力集中在動作的運行軌跡、身體的重心轉換以及氣息的流動上,排除雜念,使大腦進人一種高度專注且放松的狀態。這種狀態有助于調節神經系統的功能,緩解精神壓力,提高心理韌性。長期堅持太極拳的內練,還能夠促進經絡氣血的暢通,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具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3]。
2傳統武術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與策略
2.1政策引導與機制創新
武術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應以制度創新為基石,通過構建多元協同治理體系實現系統性突破。體育總局等十四部委聯合發布的《武術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明確提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三維協同框架。該框架的核心在于通過動態評估機制篩選全國100個武術之鄉,并建立分級分類的扶持體系。例如,針對武術之鄉的考核不僅涵蓋文化傳承指標,還引入市場化運營參數,如賽事品牌孵化能力、武館連鎖化率等。這種復合評估模式促使地方政府突破傳統管理模式。上海精武體育總會通過構建世界精武聯誼會機制,將81個海外分會納入標準化管理體系。其創新之處在于建立“文化輸出一賽事運營—產業反哺\"的閉環生態:通過國際標準化賽事體系吸引全球武術愛好者,利用賽事IP開發衍生文化產品,再將收益反哺至傳統武術保護項目。這種資源整合模式不僅強化了政策執行效能,還通過市場化運作激活了社會組織活力,形成了“政策引導一市場驅動一社會協同”的良性循環。
2.2教育普及與文化傳播
武術文化傳承需構建縱向貫通、橫向融合的立體化教育體系,其核心在于打破傳統師徒傳承的封閉性,建立標準化、系統化的現代教育模式。山東省教育廳推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根校園工程,在齊魯師范學院等院校實施武術通識必修課制度。該制度的突破性在于構建“教材開發一課程設計一師資培訓\"三位一體的標準化框架:教材編寫團隊不僅規范動作要領,還將武術禮儀、歷史典故等文化基因編碼為可傳授的知識模塊;課程設計采用\"基礎技法 + 文化解讀 + 實踐應用”的遞進結構,配套開發的教學視頻庫涵蓋不同流派特色;師資培訓體系建立“高校專家一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一中小學教師\"的協作機制,通過工作坊研修、教學觀摩等方式提升教師跨文化教學能力[4-5]。例如,《精武小學生迷蹤拳18式》教材創新性地融入武德故事二維碼,學生掃描即可獲取拳法背后的歷史淵源。這種立體化知識呈現方式使武術教學從單一技能訓練升級為文化認知過程。
2.3產業融合與創新發展
產業融合與創新發展是傳統武術突破單一傳承模式、實現價值擴容的關鍵路徑。其核心在于打破產業邊界,構建“武術 + ”的多元業態體系,在保持文化本真性的同時激活市場潛力。
傳統武術與健康產業的深度耦合展現出獨特優勢。傳統武術治未病理念與現代健康管理需求高度契合,推動了體醫融合新型健康服務模式的形成。以太極拳、八段錦為代表的內練體系,因其對神經系統、循環系統的調節作用,正被納入慢性病康復方案,并在社區健康中心與養老機構中逐步推廣。這類融合并非簡單的項目疊加,而是通過運動處方標準化建設,將武術功法轉化為可量化的健康干預手段。例如,針對高血壓患者設計特定的呼吸調節與動作組合,形成具有循證醫學支撐的健康產品。
在文化旅游領域,傳統武術正從靜態展示轉向沉浸式體驗,催生了“武術 + 文旅”的深度融合業態。多地依托武術非遺資源打造主題文旅項目,將拳種技藝、武德文化、歷史典故轉化為可參與、可感知的體驗場景。例如,福建南少林武術與當地禪茶文化結合,開發禪武修行體驗線路。參與者習練基本功的同時,通過觀摩武術展演、參與兵器鍛造工坊,深入理解南拳剛健有為的文化內涵。這種融合模式突破了傳統景區的觀光局限,通過“技藝學習一文化認知一情感認同”的層層遞進,構建具有文化辨識度的旅游IP。
并且,武術元素的創意轉化正在影視、游戲等泛文化領域顯現。動畫電影中對太極、詠春等拳種的視覺化呈現,不僅提升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更以年輕化敘事解構傳統武術的文化密碼,實現了跨媒介傳播中的價值再生。
值得關注的是,產業融合過程中需把握文化本真性與商業開發的平衡,避免過度娛樂化消解武術的精神內核。例如,某些以武術為噱頭的商業演出為了追求視覺效果,簡化動作技法、淡化武德內涵,導致文化失真。對此,可建立產業融合的分類評估體系,針對不同業態設置文化傳承度、商業創新度等指標,引導資源向兼具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項目傾斜。
此外,跨產業協同機制的構建尤為重要。武術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醫療、教育、科技、文旅等領域的深度參與。通過建立多學科研究中心、產業聯盟等平臺,促進知識流動與資源整合,形成“技術研發一場景應用一價值反哺”的創新閉環。
從長遠看,產業融合不僅是傳統武術適應現代社會的生存策略,更是其實現文化再生產的重要途徑。通過在不同產業空間中的價值轉化,傳統武術的文化基因得以激活、重組與傳播,最終形成具有時代特征的新型武術產業生態。
3結語
綜上所述,該研究通過深人探討傳統武術的文化價值、健康功能及發展路徑,揭示了其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傳統武術的高質量發展不僅有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能為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支撐。未來應繼續加強政策引導、教育普及和產業融合,推動傳統武術不斷創新發展,提升其國際影響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參考文獻
[1]馬曉雪.產業鏈視域下武術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探析[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3.
[2]景奕飛,康德強.健康中國視域下傳統武術高質量發展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24,46(5):117-122.
[3]張依格.湖北省“全國武術之鄉\"建設現狀、主要經驗與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24.
[4]鄭瑞,李雨衡,丁心怡.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傳統武術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J].武術研究,2024,9(2):26-29,50.
[5]張彥,張磊.新時代中華武術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究[J].武術研究,2024,9(7):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