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核心素養強調學生的綜合發展,具體是指培養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素養,包括提升審美能力與創造力,注重培養實踐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和發展。公共藝術課程作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力的重要途徑,對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本土美育資源作為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將本土美育資源融人公共藝術課程中,能夠豐富課程內容,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促進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為此,基于核心素養的公共藝術課程結合本土美育資源的開發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中職公共藝術課程結合本土美育資源的教學現狀
中職公共藝術課程結合本土美育資源的教學現狀呈現出一種融合與創新并進的趨勢。當前,中職學校日益重視公共藝術課程的教育價值,將其視為提升學生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的關鍵途徑,積極探索將本土美育資源融入課程教學的有效方法。在課程內容上,公共藝術課程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音樂、美術等基礎藝術門類,而是逐步引入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形成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同時,學校深入挖掘本土美育資源,如地方戲曲、民間音樂、傳統手工藝等,將其融入課程內容中,豐富了教學內容,有助于學生在掌握藝術技能的同時,更好地理解和傳承本土文化。然而,中職公共藝術課程結合本土美育資源的教學也面臨一些挑戰。大部分課程的確讓學生獲得了一定的審美體驗,但如果這種體驗缺乏人文內涵的深度,往往是膚淺的,難以有效達成提升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美育目標,制約了公共藝術課程的發展。
當前中職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現狀
文化素養與本土文化認知的缺失。在核心素養的培育中,文化素養占據關鍵地位,關乎學生對廣泛文化知識的掌握,更強調對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與認同。然而,當前學生在文化素養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尤其體現在對本土文化的認知缺失上。一方面,課程內容往往局限于傳統藝術知識的傳授,缺乏對本土文化、民族藝術的深人挖掘與融合,導致學生對本土文化認知不足,難以形成全面的文化素養。另一方面,教學方法單一,缺乏互動性和實踐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限制了文化素養的有效提升。
自主發展能力與創新思維的短板。自主發展能力是核心素養的核心組成部分,要求學生具備自我驅動、自我管理和自我創新的能力。然而,學生在這一領域展現出明顯的局限性,特別是在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上表現不足,反映出傳統教育模式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的不足。為了突破這一局限,公共藝術課程應設計更多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勇于創新的教學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促進其自主發展能力的提升。
社會參與與實踐能力的欠缺。社會實踐能力是衡量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標尺,要求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有效應用于社會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當前學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缺乏足夠的實踐教學環節和實際案例分析,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停留在理論層面,難以將其應用到實際情境中,盡管學生表現出較強的社交意愿,但缺乏將知識轉化為實踐行動的能力。
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如皋本地美育資源的開發
資源整合,構建多元美育資源綜合體。全面調研如皋本地美育資源。經過對如皋地區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遺產、民間藝術、傳統手工藝等進行系統的調研和分析,了解這些資源的分布、特點和價值,為后續的整合工作提供了基礎數據,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美育教育。初步確定將如皋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富有特色的藝術呈現形式作為重要的美育資源。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如皋地區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其藝術呈現形式更是獨具魅力。比如盆景藝術、絲毯藝術、如皋董塘、紅木雕刻、面塑、永泰竹刻、杖頭木偶戲、如皋風箏等,將其與公共藝術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體系。
建立資源庫。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線上學習已成為重要趨勢。建立資源庫能夠為師生提供便捷的學習資源,有效保護并傳承珍貴的非遺文化資源,避免因時間流逝或傳承斷裂而導致的文化遺失。教師需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嚴格篩選與分類,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和系統性。將這些資源按照主題或技藝類型進行組織,構建出一個清晰易用的目錄體系。同時,為了增強資源的可訪問性,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實體展示空間供師生直觀感受,開發線上平臺,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資源的遠程訪問與共享。此外,資源庫的建立有助于推動如皋本地美育教育的創新發展,為培養具有核心素養的優秀人才提供有力支撐。
推動資源的動態更新。美育資源的開發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不斷地更新和完善。應建立一套有效的機制,鼓勵教師、學生以及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到美育資源的挖掘和推薦中。定期對資源庫進行審查和更新,確保資源的時效性和適用性。例如,及時納入新發現的美育資源,對原有資源的內容進行補充和完善。同時,關注社會文化的發展動態,將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元素融人美育資源中,使美育教育能夠與時俱進,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社會的發展要求。
課程開發,設計核心素養導向的美育課程體系。明確課程目標是課程開發的核心,決定了課程的內容和方向。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如皋本地美育資源開發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對本地文化藝術的認知、理解和欣賞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和創造力,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具體目標包括:讓學生了解如皋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傳統藝術等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對本地藝術作品的欣賞和評價能力;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如繪畫、手工、攝影等,表達對本地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激發學生對本地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意識,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課程內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載體。在設計課程內容時,應充分挖掘美育資源,將其與公共藝術課程內容有機結合,構建包含知識學習、技能訓練、情感體驗、價值認同四個維度且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體系結構,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和創新創造能力。以如皋本地美育資源為基礎,設計豐富多樣的課程內容,包括如皋的歷史文化、自然風光、民間藝術、傳統手工藝等方面。例如,開設“如皋歷史文化之旅”課程,讓學生了解如皋的歷史發展和文化傳承;開設“如皋自然風光欣賞”課程,讓學生感受如皋的自然之美;開設“如皋民間藝術體驗'課程,讓學生學習和體驗如皋的民間藝術,如剪紙、木偶戲等。通過多樣化的課程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
微課程是一種以短小精悍的視頻為主要載體,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教學活動。在公共藝術課程中,開發本土美育資源的微課程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將如皋本地的美育資源以更加生動、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微課程的時間較短,內容精煉,適合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在開發微課程時,選題需具有針對性,選取如皋本地美育資源中的重點和亮點進行開發,內容簡潔明了,突出重點,避免冗長和復雜,同時要注重互動性,設置一些問題或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思考和討論。通過微課程的開發,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發展。
創新課程開展形式,探索多元化美育教學與實踐路徑。項目式學習:深度探究與核心素養培育。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圍繞如皋本地美育資源設計并實施綜合性項目。通過項目式學習,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如皋文化的歷史脈絡和藝術特色,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此模式強調知識的整合與應用,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斷反思、修正,從而促進其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特別是信息處理能力、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的顯著提升。
工作坊體驗:技能實踐與審美提升。工作坊作為一種高度互動的學習空間,為中職公共藝術課程提供了技能實踐與審美提升的平臺。通過參與如皋傳統藝術技藝、現代設計手法等工作坊活動,學生能夠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親身體驗藝術創作的過程,掌握基礎技能并嘗試創新表達。工作坊體驗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藝術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還能夠激發學生對美的感知與追求,培養其審美鑒賞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此外,工作坊中的即時反饋與同伴交流,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進一步促進其全面發展。
實地考察:文化沉浸與情境學習。實地考察是連接課堂與現實生活的重要橋梁,對于中職公共藝術課程結合如皋本地美育資源尤為重要。通過組織學生前往如皋的文化遺址、藝術展覽、手工藝作坊等實地考察,學生能夠置身于真實的文化情境中,感受如皋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藝術魅力,加深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認同,促進其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社會參與意識的提升。在情境學習中,學生能夠更直觀地理解藝術與社會、文化的關聯,從而培養其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
基于核心素養的公共藝術課程結合本土美育資源的校行協同教學實踐
社團引領,本土文化薪火傳。本土文化是地方的瑰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藝術和人文價值。依托如皋本土豐富多樣的美育資源,如藍印花布的獨特工藝、如派盆景的精湛技藝等,可以成立相關學生社團,為學生提供一個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平臺,增強其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激發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社團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親手制作藍印花布、研究盆景造型與養護技巧,掌握傳統技藝,更在過程中深刻體會到本土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這種親身體驗與參與,使得本土文化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或圖片,而是活生生地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從而實現了本土文化的有效傳承與發展。此外,社團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讓學生在共同參與社團活動的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協作,共同推動本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非遺進校,多元文化融課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將非遺引入校園,能夠讓學生在校園內近距離接觸和感受珍貴的文化遺產,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通過非遺傳承人的講座和工作坊,學生可以目睹非遺技藝的展示,親身體驗非遺文化的制作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使其更加積極投人對非遺文化的學習和探索中。同時,非遺進校園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讓學生在感受非遺文化魅力的過程中,認識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更加堅定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也是學校教育的一種創新嘗試,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拓寬學生的視野,為培養具有全面素養和創新精神的學生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法。
校外實踐,文化踐行展新篇。隨著教育理念的轉變,單純的課堂講授已難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特別是社會參與能力的培養。組織學生參觀如皋文化遺址、藝術館等富含本土特色的文化場所,能夠讓學生近距離感受歷史的厚重與藝術的魅力,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通過參與地方文化活動,如傳統節日慶典、民間藝術展示等,學生能夠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深化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和體驗,促進知識的內化與遷移,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觀察、思考、交流與合作,從而有效提升其社會參與能力。校外實踐作為校行協同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公共藝術課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本土美育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利用。
公共藝術課程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屬性,傳遞著藝術的精髓和文化的傳統,更重要的是通過藝術教育塑造學生的人格和價值觀念。基于核心素養的公共藝術課程結合本土美育資源的開發與研究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工作。通過將本土美育資源融人公共藝術課程中,能夠豐富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本土文化認同感,促進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廣大教育工作者需不斷地探索和創新,深入挖掘本土美育資源,構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公共藝術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服務。
作者簡介:
華慧,1991年出生,女,學歷:本科,職稱: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職美術教學。本文為2023一2025學年度南通市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基于核心素養的公共藝術課程本土美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課題編號:ZJJG2023047)研究成果之一。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第一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