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U98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7897(2025)11-0085-03
0引言
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為我國造園藝術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素材。黨的二十大首次將“文化自強\"寫入黨的代表大會報告,我國古代造園專著《園治》中也提到“時宜得致,古式何裁”,都表達了要“講好中國故事”,繼承并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不忘初心。其中,城市園林不僅是生態與美學的載體,更是文化延續的重要空間。在現代設計語境中,如何將傳統文化元素嵌入城市景觀系統,構成有溫度、有精神、有文化的空間,成為設計師與研究者面臨的重要課題。蘇州博物館新館在整體營造中秉持“傳統形制現代轉譯\"的理念,既不落入形式復刻的窠臼,又未脫離本土文化的根系。通過符號、空間、材料與技術的相互建構,該館呈現出傳統與現代交織的高度協調狀態。本文旨在通過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具體實踐,解構其設計策略與文化邏輯,從而為當代城市園林的文化性提升提供可驗證的理論支撐與方法啟示。
1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傳統文化符號提取與重構1.1“粉墻黛瓦\"的現代材料轉譯
“粉墻黛瓦”不僅是江南傳統建筑外觀的典型標識,更是城市文化審美的心理記憶。蘇州博物館新館在外觀塑造上對該意象進行了技術性重構:墻體部分未延續傳統磚木涂白工藝,而采用高性能混凝土結構結合多層涂覆材料,實現色澤、質感與氣候適應性的統一。外墻以灰白色耐候涂料為主,配合細砂噴涂,營造出石灰墻般的柔和質感;屋頂部分則使用鈦鋅合金瓦替代傳統陶瓦,其材料不僅更輕、更耐腐蝕,還能有效抵御高溫濕熱環境;屋脊線采用機械預彎加工控制曲率,呈現出傳統屋頂的優雅弧線輪廓;整棟建筑在節點收口處加入密封膠條與結構構件的柔性連接,避免傳統“瓦-梁-墻”模式中因熱脹冷縮導致的結構變形問題。整體形象保留了“粉墻黛瓦\"的精神符號,同時技術上達到了耐久、易維護的現代建造標準。
1.2江南園林窗圖案的簡化與抽象化
窗榻作為園林建筑中具有文化敘事性的裝飾單元,在新館設計中被重新提取并進行語義上的現代解構。原本復雜精致的木質雕花窗,被轉化為由陽極氧化鋁制成的現代格柵模塊,這些模塊在視覺上保持傳統意蘊的同時,也具備優良的結構強度與耐候性能。圖案設計方面,建筑師通過分析蘇州園林中經典窗花樣式,如\"折枝回紋”“梅花幾何”“連環花籃\"等,從中提取基礎線條與圖形元素,借助參數化建模手段,生成一套具備現代節奏感的抽象圖譜。這些圖案隨后通過數控技術完成精細激光切割,模塊化拼裝后不僅保留了文化符號的基本形態,還在視覺上與建筑主結構形成強烈對比。窗的透光率經由多次模擬計算,結合館內照度要求,實現了自然光導入與視覺隱私的動態平衡,同時為空間增添了光影律動的美學效果。
1.3傳統水墨意境的景觀小品表達
傳統水墨畫講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空間語言中強調意境、層次與留白。新館景觀區域在此基礎上構建出一套“似畫非畫、似景非景\"的沉浸式體驗場景。設計團隊選用太湖石作為景觀骨架,通過人工剔鑿與酸洗處理去除機械痕跡,并以自然堆疊方式營造出若隱若現的山水輪廓。水體采用循環淺水系統,池底鋪設深灰色火山石與墨色鵝卵石,模擬出水墨渲染中“濃淡相宜\"的視覺層次。為避免人工氣息,景觀中引入非對稱式曲線鋪裝路徑,使人行動線融入場景節奏之中。植物以“疏影橫斜\"的配置邏輯選擇竹、松、楓等品種,強調季節更迭與色彩留白,輔以苔蘚與低矮灌木,使景觀整體呈現出濃郁的東方韻律。坐凳、燈柱等小品則以銅鑄與毛石混合制作,形態簡潔、肌理粗,與空間中的“虛\"與“實\"相互襯托。
2蘇州博物館新館傳統空間哲學體現
2.1“虛實相生\"理念在建筑與庭院布局中的應用
“虛實相生\"并非簡單的空間填充與空置邏輯,而是一種強調視覺滲透與行為節奏的哲學觀。蘇州博物館新館在空間組織中以庭院為核心節點,將實體墻體與通透空間交替布置,構建出一系列可穿行、可眺望、可駐足的層疊場域,如圖1所示。建筑體量采用塊狀分割與高度錯落的布局方式,內部展廳、連廊與庭院形成流動的多重過渡界面。虛空間不僅限于露天庭園,還包括由玻璃幕墻、格柵遮影與天光井構成的半封閉區域,使自然光線能夠以漫射狀態進入展區,產生時段性的光影變化。墻體則采用大面留白與局部鏤空相結合的方式,引導觀者在連續的動線中感知空間節奏。部分界面以反射水池或空洞造景替代實體構件,使“無\"成為建筑的視覺焦點,促成感官層面的精神延伸。

2.2古典園林“移步換景”手法的現代演繹
“移步換景\"在傳統園林中強調步移景異、藏與露的關系,在新館中被重構為通過序列空間和視線框景實現的漸進式體驗。主入口軸線并不直接導向主體展廳,而是以斜向折線引導參觀者緩步穿過前庭、林蔭、半開放廊道,逐步揭示主館全貌。視線被低矮墻體與綠植遮擋,每一步前行都伴隨新的空間展開。建筑設計充分運用材質、光影與構造之間的反差,創造視覺焦點的跳躍與場景疊加。窗墻比例經過精確控制,使局部視野既保有方向感,又充滿未知誘導。場地中鋪設的不規則石板路徑模擬了自然地貌起伏,使身體在運動中感知空間的輕重緩急。展館各層通過內外高差的處理,形成豎向上的視覺轉換,實現對“路徑-場景-節點\"關系的動態演繹,模糊了建筑與園林、室內與室外之間的界限。
2.3軸線對稱與自由流線結合的參觀動線設計
傳統建筑常以嚴格軸線對稱傳達秩序與權威感,而現代公共空間更強調功能導向與流動效率。蘇州博物館新館采用復合動線系統,將中軸對稱作為空間組織的基礎邏輯,并通過環形流線、自由穿插廊道與視覺誘導節點進行細部調節,如圖2所示。主展廳位于整棟建筑的視覺焦點,但其進入路徑并非筆直,而是以“之”字形圍合動線緩慢逼近,強化了節奏感與空間儀式。輔助展區與臨時展區則布置于主軸兩側,以不完全對稱的方式嵌入,既滿足了功能分區的實際需求,又延續了整體空間的均衡感。樓梯與坡道的布設嵌套于墻體與庭院之間,使豎向流動不再是孤立的交通功能,而是視覺導覽與空間轉場的重要環節。

3創新技術支撐傳統文化表達
3.1鋼結構與傳統坡屋頂形式的結合技術
蘇州博物館新館在坡屋頂結構的營造過程中,并未拘泥于傳統木構架體系或混凝土實體屋面這一通行路徑,而是優先引入輕型鋼結構作為主承載骨架,以解決大跨度空間覆蓋與屋面形態塑造之間的技術矛盾。整體屋頂采用鋼桁架系統,輔以預應力連接節點,實現對復雜荷載的靈活分擔與力線傳導。鋼結構下弦布置于樓板上方,形成清晰受力路徑;上弦則按照傳統“六坡起脊\"形式進行幾何分段,使建筑在尊重地域建構符號的同時滿足現代結構安全標準。關鍵節點處設置球形三維鉸接裝置,可在微小位移下自動調整方向角度,適應熱脹冷縮及風壓擾動引發的結構應力變化,提升整體柔性響應能力。
屋面瓦層采用定制化鈦鋅合金壓型板,結合隱藏式壓槽技術,最大限度降低雨水滲漏風險。合金瓦片厚度控制在 0.7mm 以內,兼具高強度與輕質屬性,邊界處用咬合扣件封邊,避免傳統瓦片在強風或屋面振動條件下出現脫落或斷裂問題。瓦片表面經過亞光處理,色調定位于青灰至黛墨之間,視覺效果與黛瓦相仿,但維護周期更長,耐久性更高。
3.2玻璃幕墻對自然光影的傳統意境再現
蘇州博物館并未以封閉式實體墻面封鎖光線,而是大量引入低反射玻璃幕墻作為建筑表皮的一部分,并利用自然光變化構建空間內的光影節律。設計者通過陽光路徑模擬系統,調控玻璃幕墻在不同朝向的透光率與遮陽參數。東南側幕墻采用3層中空玻璃,夾設可控電致變色層,可在不同光照強度下實現自動調節透光程度,達到\"時明時暗、若即若離\"的視覺體驗。局部玻璃表面以半透蝕刻圖層再現水紋、石紋等傳統意象,避免直射造成的強光刺眼,同時營造出類似水墨暈染的自然光效。幕墻與建筑內部界面之間設有木質遮光格柵,使空間內光線形成層層滲透的視覺效果,喚起古典庭院中“漏窗投影\"的審美聯想。
3.3現代防水材料在傳統水系景觀中的應用
傳統園林中的水系景觀雖然富有詩意,但在現代城市環境中常因滲水、蒸發、藻類繁殖等問題面臨維護壓力。新館在水景系統設計中引入了多層防滲結構與智能水位調控設備,保障傳統意境背后的功能可靠性?;A層鋪設雙向交錯高密度聚乙烯防水卷材,其拉伸強度與抗撕裂性能遠高于常規瀝青基材,同時可耐受長期水壓沖擊?;A層上加設高分子自愈型涂膜,通過溫濕感應可自動閉合細微裂縫,延長系統壽命。水體邊界未使用傳統石材硬封,而是內嵌柔性橡膠止水帶,適應結構沉降與熱脹冷縮引發的位移變化。表層水景采用微氣泡增氧系統與水體循環過濾裝置,維持水質清澈,避免傳統靜水區因腐敗產生異味或蚊蟲滋生的隱患。
4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啟示與推廣價值
4.1文化符號現代化轉譯的普適性方法
文化符號在建筑中的應用若僅停留于表象層面的再現,往往流于裝飾性的堆砌,難以與當代空間語境形成有機聯系。蘇州博物館新館在設計實踐中提出“語義再造優于形式復制\"的核心理念,以“粉墻黛瓦”“幾何窗榻”“對景水院\"等具象元素為起點,轉向結構邏輯、材料語言與空間體驗的多維重構。這一過程中,設計團隊摒棄對原始符號的機械性復刻,而是采用參數化建模手段對傳統圖案進行形態拆解與圖式重組,使其具備結構生成能力與施工適配性。例如,傳統窗花中的“回紋\"元素,在算法運算中被轉譯為可調節光影密度的格柵單元,既保留了文化辨識度,又具備調光與遮陽功能,成為文化與功能交叉的紐帶。
在材質運用上,新館大量引入透光陶板、鈦鋅合金、仿石高分子復合板等新型材料,利用其輕質、耐久、低維護的性能替代傳統磚石、木料與陶瓦,避免歷史材料在現代工程中出現結構風險與氣候適應障礙。墻體采用3層復合系統,外層以噴涂灰白涂料模擬“粉墻”
效果,中層設有保溫與排潮結構,內層則為高強混凝土剪力墻,以確保耐久性與保溫性能并重。
4.2傳統空間理念在現代公共建筑中的適用性
傳統空間理念并非古代生活方式的封閉遺存,而是結構組織、視覺心理與行為路徑之間高度適配的空間智慧。在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邏輯中,“虛實相生”“移步換景”“視線導向\"被有機嵌入展覽、休憩、通行等現代功能中,不以形式標榜傳統,而以內核實現文化的重構。具體實施中,設計團隊利用結構退臺、界面留白、錯位序列等方式構建空間層級,通過“光影-動線-界面\"的互動關系,建立起類似園林空間的觀覽節奏。庭院式結構在增強通風、采光效果的同時,強化了心理停駐與行為轉折的空間質感。從體驗邏輯出發的設計策略,已不局限于博物館領域,可推廣至圖書館、藝術館、文化中心等多種公共設施體系。
5結語
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不僅在美學層面塑造了具有高度文化識別度的地標性園林,更在方法論層面提供了一種文化復興的技術路徑。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與對當代技術語匯的靈活運用,打通了技術、空間與文化三者之間的界面,使得傳統不再成為歷史的負擔,而成為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創新元素和資源。在當代全球化與地域認同交織的語境中,這種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園林,應扎根于文化土壤之中,同時以創新之力持續煥發其時代價值。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實踐范式,已不僅局限于地方性經驗,而是為廣泛的公共景觀設計提供了具有借鑒意義的文化策略與空間模型。
參考文獻
[1]陳亮.傳統文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表達[J].現代園藝,2024,47(6):120-122.
[2]林天喜.城市景觀設計中園林藝術的重要作用[J].中國房地產,2019(20):61-64.
[3]朱明珠.傳統地域文化與城市園林的交融:以徐派園林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2(4):106-107.
[4]王靜.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花卉,2021(16):171-172.
[5]孫東明,付玉蓮.城市園林景觀設計應體現傳統文化意蘊[J]中國林業,2011(11):41.
[6]楊堯.歷史文化在漢中城市園林中的表達方法[J].青春歲月,2016(1):42.
[7]侯睿.淺析園林文化與城市文化的有機結合[J].農業與技術,2013,33(2) : 114.
作者簡介:張榮洋(1990一),男,漢族,安徽馬鞍山人,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城市園林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