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戲劇藝術這一龐大且精妙的體系中,舞臺監督與導演協同合作對戲劇演出的成敗起著決定性作用。深入探究二者的關系,不僅有助于深刻理解戲劇創作與演出的內在邏輯,更能為提升戲劇作品的藝術質量提供有力支撐。
一、舞臺監督的職責
舞臺監督在演出進程中肩負著舞臺及各部門管理、協調與監督的重任。在排練及演出之時,其需監督指揮全體演職人員,精準無誤地呈現導演及各位主創人員的創作意圖。從劇組的創作伊始直至最終的演出階段,舞臺監督始終扮演著監督者、導演思想與命令執行者以及整個劇組統籌者的角色。他掌控舞臺全局,協調劇組各方力量,推動劇組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
舞臺監督的主要職責涵蓋排練期間及合成階段協助導演工作,協調各部門化解導演創作中遭遇的難題,以及演出期間負責舞臺管理與監督工作。舞臺監督具體工作如下:準備排練用品、布置排練場、協助導演制定排練計劃、合理安排演員排練、制作舞臺提示本、制作各類演出報告單和通告單、監督各部門工作進度與質量、記錄劇組人員出勤情況、負責排練和演出期間演員紀律、制定進場與裝臺方案等。
舞臺監督須具備清醒的頭腦,以此保障工作正常推進,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能夠迅速察覺問題,并通過深入了解與認真分析做出正確決策。舞臺監督領導、指揮和協調助理舞監及工作人員,與各部門溝通協作,促進部門間相互配合。人際交流存在事實與情感因素,舞臺監督需以事實為依據,加強情感交流,妥善處理情感問題,避免抵觸情緒在劇組擴散,進而影響團隊合作。舞臺監督宛如劇組的中樞,在各部門間溝通傳遞信息,搭建起高效溝通的橋梁。
舞臺監督是實施計劃的掌控者。排演前與導演和主創溝通制定工作計劃,若實施過程出現偏差,及時予以糾正。若無舞臺監督把控,極易出現計劃實施受阻、演職人員職責不明、偏差無人糾正等狀況,這不僅會影響工作進度,還會導致劇組耗費更多時間、精力、技術和經費進行調整,嚴重阻礙戲劇的順利上演。因此,舞臺監督是劇組的領導者,統籌全局,保障戲劇順利演出直至落幕。
二、舞臺監督與導演
(一)舞臺監督與導演的職權區分
舞臺監督負責支配和處理舞臺上的一切事務,確保演出順利進行。導演作為舞臺演出的組織者、演出文本的作者、二度創作實踐的協調者,主要職責是排好戲。而舞臺監督的職責是處理影響導演排戲的事務,將排演場內外打理得井井有條,為導演創作優秀戲劇提供堅實保障。導演職責建立在舞臺監督職責的基礎之上,只有舞臺監督履職到位,才能確保導演職責的有效確立,推動創作有序開展。例如,在大型話劇的排演中,導演全身心投入對演員表演細節的雕琢、場景氛圍的營造等創作工作中。而舞臺監督則專注于管理排練場地的日常事務,協調演員排練時間,確保排練能夠按時、有序地進行,為導演的創作提供穩定的環境。
(二)舞臺監督與導演的工作關聯
舞臺監督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通常從一部戲的籌備階段起,就與導演緊密相連,需熟悉導演擬定的導演計劃,常與導演研討并落實計劃安排。排練期間,舞臺監督緊跟導演,了解整部戲的脈絡走向,充分領會導演想法,對導演關于戲的調整做到心中有數,熟悉整部戲,才能完美掌控演出。排練期間,舞臺監督協助導演進行排練創作,時刻緊跟導演思路。導演對戲的調整、對音樂的建議、對舞臺臺詞的修改、對舞美布景的要求等,舞臺監督都要清晰掌握。舞臺監督與導演各司其職又相輔相成,聯系緊密。從排練開始到合成階段,二者幾乎形影不離,共同工作。
以著名導演林兆華和他長期合作的舞臺監督團隊為例。在林兆華導演的經典作品《茶館》復排過程中,從籌備初期,舞臺監督就與林兆華導演反復溝通,明確導演對于此次復排的整體風格定位一—既要保留經典韻味,又要融入一些符合當代觀眾審美的創新元素。在排練過程中,林兆華導演對演員的表演節奏、臺詞處理不斷提出新的要求;舞臺監督迅速將這些要求傳達給演員,并協調排練時間,保證演員有足夠的時間去磨合和適應。同時,對于導演在舞美設計上提出的諸如場景轉換節奏加快、道具擺放更具層次感等想法,舞臺監督積極與舞美部門溝通,使得舞美呈現與導演的創作理念高度契合,最終這部復排版《茶館》在舞臺上大放異彩,贏得了觀眾和業內的一致好評。
(三)舞臺監督在排練時的作用
舞臺監督需先領悟劇本內容、導演構思、人物走向、舞美燈光運用等,才能監督指揮全體演職人員清晰呈現導演和主創意圖。因此,排練和合成時,舞臺監督必須在場,隨時接受導演及主創意見并加以落實。以新編越劇《仲夏夜之夢》為例,本人作為該劇導演之一兼舞臺監督,不存在對戲不熟悉、排練不在場、不清楚戲的改編等問題。排練中,一邊熟悉戲的脈絡走向,一邊揣摩導演及主創構思,確保將其體現在舞臺上,及時了解新想法并與導演及主創保持思想一致,保障工作順利進行,避免給導演及主創造成困擾,確保后期合成順利。
舞臺監督排練時必須時刻與導演在一起,因為導演想法多變,舞臺監督要及時記錄導演要求和想法,并第一時間配合執行,安排各部門工作。在新編越劇《仲夏夜之夢》的排練中,各組導演排練時,舞臺監督必須在場,了解其想法并傳遞給舞美、燈光、服化、編劇等主創人員,共同商討確立最終構思方案,確保導演想法在演出中得以呈現。比如在一部現代舞劇的排練過程中,導演突然決定改變一段舞蹈的節奏和動作編排。舞臺監督立刻將這一變化記錄下來,迅速通知舞蹈演員、音樂創作人員及燈光設計團隊。舞蹈演員根據新的編排進行調整練習,音樂創作人員重新剪輯配樂,燈光設計團隊也重新規劃燈光的切換節奏,最終使得整個舞段順利融入劇目中。這離不開舞臺監督在其中的協調與溝通。
再如,著名導演賴聲川在創作《暗戀桃花源》時,與舞臺監督密切配合。排練時,賴聲川導演常常會臨時調整劇情的節奏和演員的表演方式,舞臺監督不僅要迅速將這些調整傳達給演員,還要根據新的要求協調舞臺布景、道具的準備工作。有一次,導演希望在劇中增加一個獨特的道具來強化戲劇沖突,舞臺監督在短時間內聯系道具制作團隊,按照導演的要求設計并制作出道具,確保了排練的順利進行,也讓這個創意在最終演出中成為一大亮點。
舞臺監督排練時關鍵要根據實際情況判斷導演要求是否合理,并清晰告知導演原因,避免后期劇場內大范圍調整。排練時牢記導演想法并加以落實,如在新編越劇《仲夏夜之夢》裝臺、合成階段,根據導演要求合理性決定是否反饋給主創及是否調整。因端鈞劇場舞臺小,舞美布景需在劇場尺寸內完成,合成時二場導演認為布景位置不符要求,但調整會耗費大量時間影響合成進度和上演時間,所以拒絕其要求,建議修改人物調度適應布景位置。而指導老師提出調整舞臺布景高度,經與舞美、燈光部門溝通,確認不影響燈光且調整時間短,便
同意并做出調整。
總體而言,舞臺監督在排練期間的最大作用是準確把握導演想法,確保其在演出時順利呈現。
三、舞臺監督與舞臺演出
(一)進入合成階段
排練初期,舞臺監督應熟悉導演計劃,與導演共同研究具體安排,承擔排練場外監督和支配整個藝術部門工作,保障計劃有效實施。舞臺合成階段后,舞臺監督接過全部演出任務,負責演出期間舞臺和后臺的一切組織、管理工作。每場演出時,舞臺監督填寫演出匯報單交予導演參考,以便及時完善演出狀況。
導演與舞臺監督良好配合協調,能推動劇組有序運轉,提升整體演出效果,使演出達到理想狀態。比如在一場大型實景演出的合成階段,導演對演出中的煙火特效和燈光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舞臺監督迅速組織特效團隊和燈光團隊進行多次試驗,不斷調整特效的釋放時機和燈光的亮度、顏色變化,最終實現了導演期望的震撼視覺效果,為正式演出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張藝謀導演的大型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中,合成階段涉及大量的燈光、音效、水上舞臺布景及眾多演員的調度。舞臺監督團隊與張藝謀導演緊密配合,根據導演對于畫面層次感、色彩搭配及表演節奏的要求,精心安排每一個環節的合成排練。經過無數次的磨合,成功解決了諸如燈光覆蓋范圍、音效傳播效果及演員在水上舞臺的走位安全等問題,使得這場演出成為具有開創性的實景演出經典之作。
(二)對完美演出的呈現
舞臺監督到達劇場后,首要任務是了解劇場吊桿性能,包括是否可調速、最大載重、能否遙控操縱、是否存在毛病等,同時了解各部門操作間位置及負責人聯系方式,確保舞臺突發狀況時能第一時間聯系到各部門。還要了解燈光用電量及劇場承載能力,熟悉各個通道,遵循“安全第一”原則。通過了解舞美平面圖及燈位圖,合理分配吊桿使用,掌握舞美布景運輸車輛數量。如此,才能保障裝臺、合成、拆臺工作有序進行,牢牢掌控舞臺“指揮權”。舞臺上的相關指令僅由舞臺監督發出,且必須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指揮各部門,尤其是機械設備,每場開場前務必檢查,確保演出順利與安全。
劇場裝臺完畢后進入技術合成階段,這是演出完美呈現的關鍵階段。前期演員、導演和主創的創作在此階段進行整合。技術合成如同一場整合手術,舞臺監督則是主刀醫生。首先進行燈光編程、音響設備調試和舞美布景遷換,這三部分可同時進行且互不影響。燈光編程時,提供“燈光提示表”,清晰標注場次、提示內容和操作內容。編程結束后,確認燈光設備能否按編程正常使用,若有問題及時與燈光師溝通解決,如無法解決及時通知制作人及導演,將舞臺損失降至最低。音響部門同樣需要“音響提示表”,通過調試確保劇場音響及戲中所需音樂音效正常,有問題及時解決,保障導演及演員最后合成彩排順利。之后安排工作人員進行舞美布景遷換,工作緊張,人員安排要合理,避免有人閑置。將“舞美遷換表”交予工作人員,表中注明場次(從第幾場轉換至第幾場)、地面布景標記位置的標記形狀及顏色(用不同形狀或顏色區分場次)、布景遷換路線(從舞臺到側臺的路線及從側臺到舞臺的路線)及具體相關遷換人員等。舞臺監督按照“舞美遷換表”組織工作人員練習舞美布景場次遷換,遷景內容多且復雜時,專門安排時間訓練。若吊桿在遷景期間需升降,提醒遷景人員及臺上演員注意頭頂吊桿,防止安全事故。
在一場交響樂與戲劇融合的演出技術合成中,導演希望在某一樂章與戲劇表演的高潮部分實現音樂、燈光、舞美和演員表演的完美同步。舞臺監督組織各部門進行反復排練,精確到每一個音符對應的燈光變化、舞美布景的移動及演員的動作和臺詞。經過多次磨合,最終實現了導演的藝術構想,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
在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的技術合成階段,導演托馬斯·凱爾對音樂、舞蹈、舞臺布景的配合有著極高的要求。舞臺監督團隊精心協調各個部門,針對導演提出的快速場景切換、復雜舞蹈動作與音樂的緊密配合等要求,制定了詳細的技術合成計劃。在燈光編程上,精確到每一個節拍的燈光變化;在舞美布景遷換上,反復練習,確保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場景轉換,配合演員的精彩表演,使得這部音樂劇在百老匯一經上演便大獲成功。
一切準備就緒后,導演及演員進劇場進行最后合成彩排。導演進入劇場后,第一時間告知其劇場技術合成進度,并根據其想法做出相應安排。因演員需適應劇場,導演可能根據劇場情況和特殊需求調整戲的部分內容,此時舞臺監督要迅速將調整傳達給各部門負責人,促使各部門相應調整,保障演出協調性和統一性,確保演出順利進行和上演。
演出期間,舞臺監督監督演員開演前三至四小時到場熱身和化妝,工作人員提前兩至三小時到達劇場做好準備工作,負責清點到場人數,聯絡未到的工作人員和演員。進入劇場后,檢查落實各項工作是否就位。檢查舞美布景是否需維護修補,道具服裝是否擺放到位,舞臺是否干凈整潔,不干凈則帶領工作人員清潔。特別檢查燈光器材、音響器材及吊桿能否正常使用,有問題及時維修,避免耽誤演出。
演出期間,舞臺監督主要工作是巡視、檢查和提示各部門工作,保障各部門正確工作,處理突發事件,有時需前往觀眾席,直接了解現場音響效果,若音響有問題及時與音響部門溝通解決。這項工作本應由音響師負責,但因音響師在操作間通過監聽進行工作,而監聽無法反映現場觀眾聲音且音響師不能進入觀眾席,此時就需舞臺監督代勞,保障現場演出音響質量,同時給出演出提示,向燈光、音響、吊桿、遷景、后臺等各部門及區域相關人員發出提示,及時通知演員上場和工作人員遷換布景。關注演員在舞臺上的動態、服裝、頭飾、妝容及手持道具等是否出現問題,及時補救解決,演員下場時注意是否需補妝等妝容調整。比如在一次兒童劇的演出中,演出過程中突然出現道具損壞的情況。舞臺監督立刻發現問題,迅速從備用道具庫中取出替換道具,在演員下場的短暫間隙中完成了道具更換,保證了演出的順利進行,沒有讓觀眾察覺到任何異樣。
每次演出結束,舞臺監督都要制作演出匯報單,內容包括劇目名稱、劇場名稱、日期、場次、開幕時間及閉幕時間、幕間休息時間、總的演出時長和技術記錄等。匯報單一般記錄演員臺詞說錯、說漏,舞臺管理人員或技術控制人員的錯誤,舞美布景、道具、服裝的損壞情況,舞臺上突發的意外事故,事故發生時觀眾的反應及到場觀眾的數量等。演出后舞臺監督將“演出匯報單”發給制作人及導演參考,導演根據當天演出問題考慮次日是否調整,完善演出狀況和狀態。
演出完成后,舞臺監督負責建立演出檔案,基本內容包括排練時間表、演出時間表、演員表、工作人員表、通訊錄、舞美設計圖、平面圖、舞美遷換表、道具清單、場次道具清單、服裝設計稿、服裝照片、燈光設計圖、燈位圖、燈光提示表、音響提示表、音響設備表、演員妝容照片,以及前期各類通告單、會議記錄、演出匯報單,還有至關重要的舞臺總提示本(Cue本),它關系到該劇日后是否可能繼續演出。舞臺監督收集并建立演出檔案,一是保存并交給演出單位或團體,二是留作以后再次演出時參考。
總之,舞臺監督與導演在戲劇演出中雖職權不同,但緊密相連、相互依存。舞臺監督在保障導演創作意圖實現、協調各部門工作—及確保演出順利進行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二者密切配合,才能打造出高質量的戲劇演出效果,為觀眾帶來精彩的藝術享受。在未來的戲劇發展中,應進一步重視和優化舞臺監督與導演的協作關系,推動戲劇藝術不斷進步。
(作者單位:黑龍江藝術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 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