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悶熱的天氣,讓穿鞋成為一件令人發愁的事情。洞洞鞋憑借舒適、輕便、顏值高等特點,成為很多人的出行首選。特別是在雨天,洞洞鞋已經成為通勤必備的雨鞋。然而,不少愛穿洞洞鞋的人卻遭遇足癬困擾,這是怎么回事呢?
足癬,俗稱為腳氣,是真菌感染導致的,發生于足趾間、足跟、足側緣的皮膚病。該病屬于淺部真菌病,主要由皮膚癬菌感染引起。足癬臨床表現多樣,起初多表現為足趾間或足心出現水皰、脫皮或皮膚發白、濕軟,伴或不伴有瘙癢癥狀。隨著疾病的進一步發展,可逐漸出現脫皮、紅腫、破潰、滲液。患者過度搔抓和不正確的治療,可能引發丹毒等嚴重情況。
皮膚癬菌包括紅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等。這些致病真菌喜好潮濕、溫暖的環境,最適宜生長的環境溫度為25 ~ 26 攝氏度,且生存力極強, 在pH 為3.0 ~ 10.0 的環境中皆可生長。夏季,如果人們穿不透氣的鞋子,悶熱、潮濕的環境就會為致病真菌的滋生創造有利條件,從而引發足癬。
與網面鞋、布鞋相比,洞洞鞋的制作材料多為不透氣的合成橡膠或塑料,這類材料的吸濕性比較差。當人們穿著洞洞鞋時,足部汗腺分泌的汗液無法被吸收,只能在鞋內聚集。另外,洞洞鞋看似有孔洞透氣,但孔洞僅存在于鞋子上表面,足底這個多汗區域,難以通過孔洞有效透氣。
這些因素使得汗液難以揮發,鞋內濕度急劇上升,溫度也因接觸皮膚而維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如此一來,洞洞鞋局部的濕熱環境就成為真菌滋生的“理想溫床”。如果雨天或涉水后,鞋內積水未及時排干,還會進一步加劇潮濕。
此外,洞洞鞋上的孔洞容易積累灰塵、污垢,且難以清潔。汗液與灰塵、皮屑混合,會刺激皮膚,導致皮膚屏障受損,增加真菌感染的發生概率。鞋內污垢還會為真菌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有利于真菌繁殖。
是不是穿洞洞鞋就一定會得足癬呢?當然不是。做好科學防護,可有效避免足部“長菌”。
日常清潔不馬虎
保持足部清潔、干燥,可有效避免真菌感染。每天用溫水浴足,將足趾縫、足底等部位清洗干凈,洗完后用干凈的毛巾徹底擦干。定期修剪趾甲,保持趾甲短而平整。對于洞洞鞋,大家每周至少要進行一次深度清潔,去除污垢和皮屑,并在通風良好的地方晾干。
巧妙搭配來助力
洞洞鞋的材質吸濕性較差,因此穿洞洞鞋時,建議搭配吸汗、透氣的純棉襪子。襪子能有效吸收足部汗液,避免足部皮膚直接接觸鞋內潮濕環境,起到保護作用。足趾比較胖、趾縫比較窄的人群,可以穿五趾襪將足趾分開。
生活習慣巧調整
盡量避免長時間連續穿著同一雙洞洞鞋,并避免在高溫、高濕且衛生條件差的環境中長時間穿著。如果平時足部容易出汗,不妨多備幾雙鞋,輪流更換。如果前往公共浴室、游泳池等真菌容易滋生的場所,最好提前換上專門的防水、透氣拖鞋。在飲食上,大家也要稍加注意,盡量減少攝入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因為這類食物會刺激汗腺分泌,導致足汗增多。
特殊人群要謹慎
運動量大的青年男女,足部出汗多,容易患足癬。女性在妊娠期間,由于內分泌的變化,皮膚抵抗真菌感染的能力下降,易患足癬;肥胖者因足趾間潮濕、汗液浸漬而易患足癬;糖尿病患者因缺乏胰島素而存在代謝紊亂,皮膚含糖量增加導致抵抗力下降,所以易患足癬;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劑等的人群,皮膚菌群失調,也容易出現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穿洞洞鞋只是其中一個潛在因素,并非決定性因素。做好防護措施,我們依舊可以享受洞洞鞋帶來的便利。但需要提醒的是,不論是兒童青少年還是成年人,都不宜長期穿洞洞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