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背景下,本文聚焦雙語注音版兒童讀物電子書《廣西彩調:龍女與漢鵬》的研發實踐,包括調研選材、構思、創作、翻譯、校審等,旨在講好中國非遺故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國內外青少年了解中國非遺和中國文化,為廣西彩調和兒童讀物的創新發展提供參考,也助力廣西彩調“走出去”。
【關鍵詞】廣西彩調;兒童讀物;研發實踐
【中圖分類號】G23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8-009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8.028
基金項目: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講好中國故事,非遺戲曲國際傳播——以雙語兒童讀物《廣西彩調:龍女與漢鵬》研發與傳播為例”(項目編號:202316205006)。
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初的幾十年是彩調發展的鼎盛時期。《龍女與漢鵬》從鄉間來到北京,走進中南海為中央領導演出,“彩調”也從此有了正式的名字“彩調劇”。①廣西彩調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更體現了廣西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然而,隨著社會發展變化,廣西彩調的傳承和傳播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彩調傳承出現斷層、知名度低、受眾規模小等。將廣西彩調以青少年喜愛的雙語注音版兒童讀物電子書的形式呈現,通過網絡進行跨地域、跨國界傳播,既能激發青少年對廣西彩調的興趣與熱愛,又利于廣西彩調的傳承和傳播。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成為我國文化傳播的重要使命,青少年是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群體。因此,研發雙語注音版兒童讀物電子書《廣西彩調龍女與漢鵬》,不僅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也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和市場前景。
一、研發實踐
(一)創作實踐
創作中文版兒童讀物《廣西彩調:龍女與漢鵬》的首要目標是將彩調這一獨特的地方戲曲,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故事,傳播廣西彩調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培養青少年閱讀興趣和文化自信。因此,研發前期需整理和分析大量文獻,包括劇本、表演錄像、學術文章等,深入挖掘廣西彩調的文化內涵,全面了解彩調歷史、藝術特色及人物形象等。在此基礎上改編原劇,保留故事框架,刪減深奧部分,加入彩調元素,運用簡練的語言,采用廣西民族元素、色彩及風格設計插圖,突出趣味性和教育性,增強讀物吸引力。同時,融入一些互動小任務,引導讀者思考、積極參與閱讀,獲得啟發。排版時把握插圖與內容的契合度,關注故事的邏輯性和完整性。在完成創作的基礎上,進行多次校審和潤色,確保語言的準確性和流暢性。
中文注音版兒童讀物電子書《廣西彩調:龍女與漢鵬》的研發需將廣西彩調藝術特色、文化內涵及民族元素轉化為趣味性、教育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童話故事,讓青少年在趣味閱讀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包括在保持故事原汁原味的同時靈活運用兒童讀物的創作規律和技巧進行創新;插圖設計既呈現故事情節又體現廣西彩調藝術特色。同時,需探索創新創作手法和表現形式,讓讀物更符合青少年的閱讀習慣和審美。
(二)翻譯實踐
在中文注音版兒童讀物《廣西彩調:龍女與漢鵬》翻譯為英文,并設計為中英對照版本是一項專業工作。因為廣西彩調英譯是實現廣西戲劇文化外宣的重要途徑,但目前有關彩調的英譯少且質量參差不齊。②在缺少參考和標準的情況下,把彩調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翻譯到位的同時進行本地化處理具有高難度。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廣西彩調作為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之一,應該得到有效的對外傳播。因此,對彩調的文化內涵及語言特色的理解和把握是翻譯的重點。③
通過音譯、直譯、意譯、注釋等多種翻譯策略的綜合運用,可以幫助譯語讀者更好地感知源語特有的文化傳達方式和民俗內涵。④在譯前、譯中、譯后處理過程中,需要精確傳達原文的文化精髓,確保語言的流暢和易讀性。譯者應具備深厚的語言功底,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深入的理解。采用音譯、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方法,確保英文表達既忠實于原文,又符合英語的語言習慣,便于國際青少年理解。
音譯是根據發音翻譯。直譯是指按原文字面意思進行翻譯, 是保持原文內容和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這種方法能表達原文意思, 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 傳遞文化特色詞所蘊含的信息。⑤如,“彩調”或“彩調劇”作為一種戲曲名稱,通過音譯和直譯結合翻譯為“Caidiao Opera”,讀者便理解這是一種戲曲,彩調是這種戲曲的名稱。
意譯是只保持原文內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⑥對于富有文化內涵和隱喻的語句,多采用意譯,確保青少年能理解。如:“咱們快去海邊龍王廟里燒香還愿。”意譯為“Let's go to the Dragon King Temple by the sea to offer thanks and fulfill our vows”。“燒香還愿”譯為“offer thanks and fulfill our vows”更便于國外青少年理解。
注釋有助于展示彩調藝術特色和地域風格。讀者不熟悉廣西彩調的舞臺、音樂、道具等,為幫助他們理解文化背景和專業術語,在故事開篇前添加注釋,包括彩調簡介、舞臺道具簡介、彩調服飾簡介、彩調伴奏樂器簡介、彩調唱腔簡介等,制作成中英雙語對照版并附上插圖,讓國際青少年讀者能直觀理解故事背后的彩調藝術。
譯前、譯中、譯后相結合是對藝術文化創意產品的精雕細琢。譯前深入解讀原劇,了解故事情節、人物關系及文化背景。譯中,根據翻譯策略逐句翻譯,注重譯文準確性,力求傳達原文的信息、情感及文化內涵。譯后全面檢查譯文,糾正語法、拼寫、標點等錯誤,確保譯文的準確性和本地化處理得當。在定稿與排版階段,對修改后的譯文進行再次檢查、優化,確保格式、字體和排版等符合規范。同時,添加插圖,保持雙語版本的圖文一致,便于讀者理解。
(三)插圖設計
插圖作為兒童讀物的重要構成,既要符合青少年的審美和閱讀喜好,精準傳遞故事情節,更要生動、形象地呈現彩調藝術特色和民族文化內涵。創作時,先在畫本上手繪草圖,再通過AI的畫筆工具、材質庫和特效濾鏡修改完善設計,最后采用PS調整色彩、對比度等,使插圖更加完美。
為實現圖文結合,在插圖布局上,根據故事情節,合理安排人物和道具位置,使畫面具有敘事性。在文字處理方面,簡潔明了地描述故事情節和人物對話,與插圖相呼應。通過符合彩調風格的人物對話、色彩運用及人物形象塑造,借助現代科技呈現廣西彩調歡快、活潑、富有生活氣息的風格,深入挖掘廣西彩調藝術魅力,并不斷探索創新,使插圖既保留傳統文化精髓,又具現代視覺效果。為營造舞臺效果,精心構思舞臺道具、服飾、舞蹈身段等彩調元素,直觀展示中國豐富的非遺元素。
在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及廣西彩調傳統表演風格基礎上進行人物形象設計。龍女是傳統發髻,服飾以淡藍色和淡粉色為主,象征她的純潔。通過AI,調整人物的姿態和表情,使其展現優雅氣質和靈動神韻。漢鵬是故事男主角,頭戴傳統圖案的斗笠,服飾以傳統深色系為主,搭配簡單而實用的配飾,突出樸實性格同時展現民族特征。在繪制過程中,注重肢體動作,如挺拔的身姿和有力的手勢,以展現其堅毅性格。
(四)校審實踐
校審實踐包括中文校審、拼音校審和英文校審,中文校審主要檢查情節是否連貫、合理,語言是否準確、生動,是否符合青少年的認知水平和閱讀習慣、反映廣西文化特色和彩調藝術魅力,確保故事完整、文字生動且反映廣西彩調藝術文化特色,有益青少年成長;拼音校審是根據漢語拼音的規范和標準,檢查拼音的標注是否正確。包括聲母、韻母、聲調的標注,確保沒有遺漏和錯誤,注意拼音與漢字的對應關系是否準確無誤,確保便于認讀漢字,增強閱讀體驗。英語譯文校審關系到讀物在國際市場的接受度和傳播效果。英語譯文的校審,力求準確、地道且便于國際青少年理解、符合英語國家文化背景,提高國際青少年的閱讀興趣。
二、研發啟示
雙語注音版兒童讀物電子書《廣西彩調:龍女與漢鵬》的研發實踐是一場跨時空、跨學科、跨語言、跨國界交流的思想碰撞和挑戰。這既是一本讀物,更是一次對廣西彩調藝術文化與國際兒童讀物相融合的探索。
(一)藝術文化研究是藝術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的基礎
任何一項藝術文化創意產品的誕生絕不是憑空想象制作而成,而是創作者在全面深入研究該項藝術及其文化內涵基礎上,結合設計靈感和設計理念不斷打磨出來的產品。雙語注音版兒童讀物電子書《廣西彩調:龍女與漢鵬》的研發伴隨著彩調藝術文化研究。縱觀整個研發過程,都是團隊一邊研究一邊設計,一邊研究一邊創作,不斷研究,不斷改進設計,不斷改進創作內容和言辭。不論是宏觀上研究廣西彩調歷史、廣西彩調相關文獻、廣西彩調劇本、廣西彩調文化和藝術特色,還是微觀上研究廣西彩調舞臺的風格、彩調人物的面部特征、彩調人物的舞蹈身段、彩調人物的語言風格以及受眾群體的喜好等等。
(二)受眾群體心理特征及閱讀習慣決定研發成果
青少年好奇心與求知欲旺盛,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強,對于不同的文化、語言、風俗等都有著強烈的興趣,喜歡探索和嘗試新事物,行為和態度容易受到同齡人的影響。青少年的閱讀動機以娛樂和獲取知識為主,其中娛樂占據主導地位,同時也會為了拓展知識面、滿足好奇心而閱讀。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青少年的閱讀方式逐漸向數字化轉變,電子書、網絡文學等數字化閱讀方式。青少年一旦拿到喜好的讀物,常常會迫不及待地讀完。雙語注音版兒童讀物電子書《廣西彩調:龍女與漢鵬》的讀者是青少年。青少年心理特征和閱讀習慣是檢驗研發成果是否達標的依據。因此,根據青少年的好奇心,選擇廣西彩調中具有魔幻色彩的劇目《龍女與漢鵬》改編為故事,讓青少年迫不及待地想讀完整個故事。根據青少年對不同藝術文化的興趣,插圖設計將廣西彩調文化內涵、藝術特色及民族元素轉化為色彩鮮明、生動有趣的插圖,讓他們在趣味閱讀中感受廣西彩調藝術文化的魅力。同時,使用簡潔、口語化的短句,以符合青少年的閱讀習慣,引起他們的情感認同,愿意通過閱讀了解并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達到研發本讀物的教育意義。
(三)國外青少年的認知水平決定語言呈現形式
結合雙語注音版兒童讀物《廣西彩調:龍女與漢鵬》的國際受眾群體是各國青少年朋友。在語言呈現上,選擇中英雙語加注音形式呈現,是基于世界各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學習漢語的熱潮,各國政府也都在大力鼓勵支持本國學生學習漢語,許多海外中小學到大學都開設漢語課程;但國外的青少年學習的漢語還局限于拼音和簡單的漢字、對話和文章。為了確保國外青少年能讀懂兒童讀物電子書《廣西彩調:龍女與漢鵬》,選擇中英雙語加注音形式呈現,能讓國外青少年通過英語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對話乃至廣西彩調的藝術文化和故事所傳達的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品質。此外,在整個研發過程中保持創新創作思想,在保持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新的表現手法、設計風格和呈現形式,使讀物更具吸引力和時代感,更好地滿足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欲望。
三、結語
在講好中國故事的背景下,雙語注音版兒童讀物電子書《廣西彩調:龍女與漢鵬》的研發遵循著既傳承經典又注重創新的思路,圍繞文化傳承、青少年教育和跨文化交流展開,確保讀物能夠真實地展現廣西彩調的文化精髓和藝術魅力,借助網絡,將中國非遺、廣西彩調故事介紹給國內外青少年。其中,中英雙語的呈現,有效地解決了語言障礙,使國外青少年也能享受閱讀樂趣,理解廣西彩調藝術。同時圖文并茂的呈現能夠提升閱讀興趣,培養青少年對廣西彩調藝術文化的喜愛。這不僅利于廣西彩調的創新發展和國際傳播,也能提升廣西彩調的國際吸引力,為廣西彩調的傳承、發展和傳播提供寶貴的經驗,推廣中華傳統文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
注釋:
①李可燕:《論彩調的發展與社會價值》,《大舞臺》2014年第1期,第253-254頁。
②莫連花、陳娟:《功能對等理論視域下廣西彩調 〈小娘送女〉英譯研究》,《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年第6期,第157-162頁。
③莫菲:《廣西彩調劇的翻譯探析》,《校園英語》2020年第14期,第247-248頁。
④宋春霖、王琴:《廣西彩調英譯的對外傳播研究》,《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23年第4期,第639-643頁。
⑤趙莉莉:《廣西彩調文化對外宣傳有效形式研究》,《長春大學學報》2015年第7期,第118-120頁。
⑥梁燕玲:《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方法探析——以廣西彩調〈五子圖〉為例》,《海外英語》2021年第2期,第84-85頁。
參考文獻:
[1]《彩調劇詞典》編委會.彩調劇詞典[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0.
[2]蔣學鵬,龍杰鋅.廣西彩調劇優秀傳統劇目選[M].南寧:廣西壯族自治區彩調劇團,2002.
[3]闕真.廣西彩調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唐繼.彩調舞蹈身段[M].南寧:廣西群眾藝術館,1983.
作者簡介:
劉春燕,女,第一作者,廣西南寧人,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
鐘城民,男,第二作者,廣西陸川人,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
韋美蘭,女,通訊作者,廣西賓陽人,博士,副教授,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研究方向:語言文化、職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區域國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