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觀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貶謫,雷州是秦觀的最后一個貶謫地。雷州隸屬嶺南一帶,與北宋國都開封相隔甚遠,雷州地區的風俗文化也與當時的主流文化大有不同。本文將以秦觀寓雷時所作詩歌為主,結合唐宋時期流貶嶺南的逐臣的相關文學作品,探究宋時雷州至嶺南地區的風物文化,為研究文學作品中的嶺南文化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關鍵詞】秦觀;雷州;風俗;物產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8-002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8.008
秦觀作為北宋著名詞人,本應成為治國英才,卻兩次科舉落榜,入仕時又因親附蘇軾被視為“舊黨”,就此卷入北宋日益激烈的黨派之爭,開始了漫漫流貶之路。流寓雷州時,秦觀已被朝廷下令“特此除名,永不錄敘”①(《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102),他的回朝念想徹底破滅,整個人陷入巨大的絕望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心緒得到緩解,開始饒有興致地觀察記錄當地的風物人情。
雷州隸屬嶺南一帶,與國都開封相隔甚遠,地理位置的巨大差異不僅導致雷州人民生活閉塞,缺乏與外來人民的交流,也令雷州乃至嶺南文化遠離主流文化,文化交流交融受阻。秦觀對雷州風物的記錄不僅為我們揭開了雷州文化的一角,也為我們認識嶺南風情打開了一扇窗口,他以親歷者和觀察者的視角努力扭轉著大眾對嶺南地區的偏見,為研究和宣傳嶺南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雷州乃至嶺南也因秦觀的到來變得更加富有歷史文化內涵。
一、售賣和采買風俗
為維持日常生活,秦觀不得不開始親自采買所需物品,雷州集市成了他時常光顧的地方,其獨特的商業風俗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秦觀的《海康書事十首》其五云:“粵女市無常……處處售蝦魚。青裙腳不襪,臭味猿與狙。孰云風土惡,白州生綠珠。”②嶺南一帶靠海吃海,百姓多以捕魚販魚為業,這本是常理。但令秦觀驚訝的是在集市販魚的商販竟更多是女性,她們身著青裙,赤著腳沿街叫賣,其大膽奔放令人咂舌。宋代是程朱理學產生且影響較為深遠的時代,封建禮教對女性的束縛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越靠近國都開封的地區對女性的要求越是嚴格,就算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女性,如李清照,也只能在家翹首盼望丈夫的歸來:“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③(《鳳凰臺上憶吹簫》)正如宋詞中女性的形象多是游子母、征人婦等,這與當時女性的地位低下有很大關系。思想保守的秦觀一時無法接受嶺南一帶大膽潑辣的民風,只得暗暗叱其“臭味猿與狙”,但出于對美人的喜愛,秦觀又以“綠珠”(晉代對美人的稱呼)來形容這些漁女,可見他也正以接納包容的心態面對眼前的一切。
同時,秦觀也注意到雷州當地無人從事紡織的異象。《海康書事十首》其七有載:“裔土桑柘希,蠶月不紡績。吳綃與魯縞,取具船客。”嶺南地區氣候炎熱,土地卑濕,常年霧氣繚繞,易生瘴氣,桑樹雖是防風固沙的優質樹種,但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也難以成活。因此,在養蠶繅絲的三月,當地沒有人從事紡織,只能通過船客從江南和山東的商人那里采買。“半賈鬻我藏,倍稱還君息。”(《海康書事十首》其七)商人重利,總用半價購買本地貨物,再用加倍的價碼收取利息,致使本地人生活愈加拮據。也因此,在唐宋時期嶺南一帶的人民極少穿絲綢,多是椎髻卉裳。除此之外,嶺南人民也常縫制動物皮毛御寒,如柳宗元“鵝毛御臘縫山罽”④。
雷州靠海,因其氣候溫暖,海水清澈,浮游生物繁盛,自古以來就是主要的珍珠產地,被稱為“雷州珠池”。當地居民遵循“靠海吃海”的生存法則,除了販賣魚蝦營生外,珍珠也是當地人收入的重要來源。然秦觀卻在詩中提到“豈無明月珍,轉徙溟渤間。何關二千石,時至自當還”,盛產珍珠的地方近幾年卻很難再采到珍珠,引用《后漢書·孟嘗傳》的故事,諷刺當地官吏過度誅求珍珠。《史記·春申君列傳》記載:“春申君上客三千,皆躡珠履。”⑤可知,先民自春秋戰國時就開始采撈珍珠。唐代《嶺表錄異》有載:“每年刺史修貢,自監珠戶入池,采珠以充貢。”可知在唐代珍珠便被當作貢品,由官員監督采撈。到了明代出現“以人易珠”的說法,珍珠數量急劇減少,秦觀詩中提到的“豈無明月珍”便是這一說法的具象體現。
二、祭祀和婚姻風俗
祭祀文化產生于人類初期對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人們以祭品為禮祈求神靈的庇佑。中國節日文化最早產生于先秦時期,在商周時期,人們把歲末向祖先供奉野獸的祭祀活動稱為“臘祭”。由于臘祭活動常在農歷十二月舉行,所以稱十二月為臘月,之后漢武帝頒行《太初歷》,確定冬至后的三戌為臘日,從此“臘祭”在臘月臘日舉行。但據秦觀的《海康書事十首》其三所記,海康人民一般在己酉日進行臘祭:“海康臘己酉,不論冬孟仲。殺牛檛祭鼓,城郭為沸動。”臘祭是嶺南地區歷代相傳的習俗,與中原地區不同的是嶺南一帶人民將己酉日認為是四大進神日之一,他們在這天進行臘祭,殺牛打鼓,酬祭神明,無論是否為臘月,全城民眾都為此沸騰。
自中國進入父權社會,男女婚姻一般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促成,宋時受程朱理學影響,女性社會地位極其低下。隨著程朱理學要求女子謹遵“三從四德”,社會對女性的要求愈加嚴苛。但是在嶺南一帶,女性在婚姻中相比之前有了更多自我選擇的權利,主要體現在婚姻對女性家庭要求的變化和女性婚姻地位的變化。秦觀《雷陽書事三首》其三:“舊傳日南郡,野女出成群……可憐秋胡子,不遇卓文君。”強調了一種開放的男女關系,女子可成群結伴出門自由相看男子,男子也有自由追求心愛之人的權利。這里的“秋胡子”出自漢朝劉向《列女傳·魯秋潔婦》,泛指愛情不專一的男子;“卓文君”則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形容容易被引誘的女子。“可憐秋胡子,不遇卓文君”意思是可惜像秋胡一樣花心的男人,沒能遇到像卓文君一樣容易被引誘的女子,鮮明反映出南女心性的堅貞。這正是婚姻對女性要求的變化之一——品性高尚者易嫁。嶺南一帶婚姻自由的風氣在雷州民歌中也有體現:“上街便送到下街,孤星吪高送到低。送得冤家回去宅,霧露滴濕娘繡鞋。”⑥(《上街便送到下街》)寫的是男女約會后互相送對方回家的場景,可見那時男女婚前見面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三、占卜和送葬風俗
《龜策列傳》有云:“自三代之興,各據禎祥……參以卜筮,斷以筮龜,不易之道也。”⑦卜筮之道從夏開始至周代興盛,巫師用龜甲作為工具占卜吉兇,巫術文化隨之風靡。宋時嶺南一帶地處偏遠,多為逐臣的貶謫地,民風還未開化,當地巫醫盛行。如《雷陽書事三首》其一有云:“駱越風俗殊,有疾皆勿藥……呻吟殊未央,更把雞骨灼。”“駱越”是起源于嶺南的土著民族,與中原地區的漢族在生活習俗上有很大不同,這里的人生病了不用草藥,只需盛裝打扮后前去祭祀,有大量的巫醫聚集在那里,大家一起奏樂、喝酒、灼燒雞骨并獻上貢品,疾病就會消除。雷州當地也有民謠記載:“妃髀妃髀,有雞宰,無雞賣,拿雞骨,卜廈屋,還拿雞皮補紅鞋。”當時雷州人民常以雞皮、雞骨作為工具占卜吉兇,更加體現了當地巫術文化盛行。
巫術文化的風靡根植于遠古人民對鬼神的信仰,兩者相輔相成,“事鬼敬神而遠之”在這種文化土壤的滋養下越演越烈。至秦漢,《風俗通義·祀典》有云:“至平帝時,天地六宗已下,及諸小神,凡千七百所。”到東漢,世俗仍普遍信奉禍祟。到了宋代,在秦觀的《雷陽書事三首》其二中也有相關記載:“一笛一腰鼓,鳴聲甚悲涼。借問此何為,居人朝送殤。出郭披莽蒼,磨刀向豬羊。何須作佳事,鬼去百無殃。”人們敲鑼打鼓送小孩出殯,到了原野開始殺豬宰羊,把喪事辦成喜事,以此來驅鬼祛病。這里敲鑼打鼓的人一般是巫師,作為人民信奉的與鬼神最接近的神秘人物——巫師,在送喪儀式中也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正如道光《廉州府志》所記:“既殮,巫師持咒吹角……諸親戚皆大哭,名曰送路。”⑧逝者尸體入殮后,巫師需手拿符咒口吹號角,并將逝者生前的衣服被衾一并焚燒,為其開路,安撫其靈魂,也令其家屬的心靈得以慰藉。
四、食物和酒水特產
秦觀在《海康書事十首》其三中提道:“荔子無幾何,黃柑遽如許。”意思是荔枝已經沒有多少了,但是黃柑突然之間就結成了。這里提到兩種水果——荔枝和黃柑。荔枝是南方珍果,果肉呈半透明凝脂狀,多汁味甘,蘇軾曾言“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可見荔枝是嶺南的特色水果,因其性畏寒,故不宜在北方種植。而唐宋時期,建都于長安、開封,均位于北緯34°以北,從“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可以看出在唐宋時期荔枝是極為可貴的,但那時身為平民的秦觀卻在隨處可見已經被采摘到沒有幾顆果實的荔枝樹,深覺南北物產差異之大。柑橘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吟誦的重要對象,在許多著名詩詞中常可見其身影,其中以蘇軾的詩最為典型。然蘇軾也曾在其詩中提到“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典故,強調黃柑受環境影響難以改變扎根地,映射在秦觀的詩中也隱喻了他作為一個北方人在嶺南地區無法適應的處境。同時,荔枝和柑橘在南方也常用來釀酒,安定郡王趙世準用柑橘釀酒并命名為“洞庭春色”,明代著名學者張萱曾言:“余鄉噉荔枝多,以燒酒泛之,即制荔枝酒者,亦以燒酒,蓋自唐已然矣。”⑨嶺南一帶花果遍地,無不可釀酒,這也造就了嶺南地區的釀酒文化,后文提到的“英靈春”的原材料或也與當地盛產的花果有關。
除此之外,南方生長的“庵摩勒”也令秦觀感到驚訝。他在《海康書事十首》其七中感嘆:“粲粲庵摩勒,作湯美無有……荊山玉抵鵲,此事繇來久。”這里的“庵摩勒”是一種中藥的名字,即余甘子,也稱為油柑、土橄欖、魚木果等。“庵摩勒”最早見于印度醫典《醫理精華》,在古印度,它被當作重要的藥材使用,后隨著佛教在中國傳播,“庵摩勒”也逐漸在中國的各種典籍中扮演不同角色。至唐代,孫思邈的《千金翼方》有載:“味苦甘寒,無毒。主風虛熱氣。一名余甘。生嶺南交廣愛等州。”⑩此時,“庵摩勒”在中國已作藥用。至宋,人們普遍認為“庵摩勒”作飲品可消食下氣,作藥品可解丹毒,具有極高價值,是不可多得的珍品。秦觀在詩中寫北方人用“庵摩勒”做的湯味道極為鮮美,本應由美人從玉制盒子中取出招待貴客,誰知在嶺南一帶卻被隨地丟棄,這令其大為震驚。
秦觀被貶雷州時期是一段借酒消愁的頹廢時光,其《飲酒詩四首》之一:“雷觴淡于水,經年不濡唇。爰有擾龍裔,為造英靈春。”這里的“英靈春”是指由當地的一座山命名的一種新式釀酒。雷州原來的酒比水還淡,飲之無趣,于是為了招待貴客,雷州人民釀造了“英靈春”。宋時酒文化發達,釀酒技術成熟,酒業興盛,但因當時實行酒類專賣政策,酒皆官釀,故布衣百姓未經許可禁止私釀。然嶺南地處偏遠且瘴癘嚴重,朝廷并未對當地的造酒業進行管制,故嶺南一帶家家戶戶皆可釀酒。除了秦觀詩中提到的“英靈春”外,蘇軾也在詩中提到許多種嶺南酒,如嶺南桂酒:“搗香篩辣入瓶盆,盎盎春溪帶雨渾。”(蘇軾《新晾桂酒》)
五、結語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任何地區的風俗和物產都根植于當地的人文環境和地理環境。宋時,像秦觀一樣一路流貶至嶺南的逐臣不在少數,他們不僅將所思所想寄于詩詞,也將所見所聞撰成筆記,在深入了解當地的人文風俗和地理環境后,逐漸適應和接受當地生活,以觀察者的視角向大眾展現了許多獨具特色的嶺南風情畫,對嶺南風俗物產文化的傳播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這類特殊群體以親身經歷和敘述逐步扭轉著大眾對嶺南“蠻荒之地”形象的偏見,為人們認識嶺南打開了窗口,促進了嶺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流,對嶺南文化傳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注釋:
①楊仲良:《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102》,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0頁。
②徐培均:《淮海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本文有關該書引文均出自此版本)。
③刁心佳、李雙龍:《從宋詞看宋代女子的社會地位》,《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1年第12期。
④揭海琴:《唐代文學中的嶺南書寫》,西北大學2022年碩士學位論文,第31頁。
⑤申柯婭、王昶:《中國古代的珍珠文化》,《中國寶玉石》2001年第2期。
⑥寧峰、楊瑞:《民族文化視閾下秦觀的雷州創作研究》,《嶺南師范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
⑦紀海濤:《古代年俗中的諸神奉祭研究》,山東大學2022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3頁。
⑧劉夢雯:《醫療、風俗與信仰:清代巫醫的社會活動探究——以嶺南為中心的考察》,《中醫藥文化》2022年第1期,第6頁。
⑨嚴萍:《宋代旅粵士人與嶺南飲食文化的傳播》,華南理工大學202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24頁。
⑩王大偉、高永翔:《論中國古代對庵摩勒果的運用》,《世界宗教研究》2017年第6期,第4頁。
參考文獻:
[1]王偉勇.兩宋立春、除夕、元旦詞中所見之飲食文化[J].文學與文化,2010,(1).
[2]盛凡,曹建.蘇軾的柑橘情結與藝術創作[J].大學書法,2023,(5).
[3]范勇.駱越族源試探[J].四川文物,1985,(3).
[4]師步越.從宋詞看宋代婦女的命運[J].文學教育(上),2016,(3).
[5]趙黎旭.論李清照作品中對宋代女子社會地位的表現[J].青年文學家,2023,(14).
[6]齊文娥,周松芳.嶺南荔枝酒的釀造與傳播史初論[J].美食研究,2022,(2).
作者簡介:
王可欣,中南民族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