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與文化傳承意識的關鍵內容。在小學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小古文的教學,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中華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筆者以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的《司馬光》為例,聚焦兒童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及學習需求,探索契合兒童學習規律的教學路徑,讓小古文教學充滿活力與趣味,使兒童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一、選擇立足兒童認知特點的教學內容
1.選取貼近兒童生活的小古文
兒童的認知源于生活經驗,教師選取貼近其生活的小古文,能迅速拉近他們與古文的距離。《司馬光》講述的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遭遇的突發狀況一—同伴不慎落入水缸,這極易引發兒童的關注與共鳴。故事里的孩童嬉戲、意外發生、冷靜施救的情節,與學生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機場景高度契合,容易讓學生產生代入感。教學時,教師可從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先引導學生回憶生活里遇到的緊急事件,然后自然引入《司馬光》中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情節,讓學生對比人們應對危機的異同。例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司馬光選擇砸缸,而不是像我們現在一樣打電話求助”,引導學生結合
山東省滕州市實驗小學 滑婷婷
古代的社會背景進行思考。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深入體會司馬光的行為。這種將古文學習與生活經驗緊密結合的方式,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小古文內容,更讓他們認識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到古文的實用價值,從而激發對小古文學習的熱情
2.由淺入深安排教學內容
兒童的認知發展呈階段性,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小古文教學內容安排應遵循這一規律,契合兒童的認知水平。三年級學生初次接觸小古文,《司馬光》篇幅短小、語言簡潔、情節簡單,是學生極佳的入門學習素材。教學時,教師從字詞理解入手,選取“群”“戲”“庭”等與現代文語義相近的字詞,引導學生通過組詞、聯系生活實際的方式進行理解。例如,教師讓學生用“群”字組詞,學生聯想到“一群小鳥”,從而理解“群兒”的意思即“一群孩子”;通過回憶在庭院玩耍的經歷,理解“庭”的含義。接著,教師指導學生借助課文注釋和生動的插圖,學習句子“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幫助學生理解句子描繪的畫面。在學生掌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后,教師提升學習難度,提出問題“為什么司馬光會想到砸缸救人”“如果是你,會怎么做”,引導學生分析,學生不僅理解了句子的含義,還能深入思考司馬光砸缸行為背后體現的智慧。這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不斷地積累文言文的基礎知識,逐步掌握小古文的學習方法。
二、運用契合兒童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
1.創設趣味情境,激發學習熱情
兒童對生動鮮活的事物充滿好奇,教師創設趣味情境能有效地激活他們的學習熱情。在《司馬光》的教學中,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精心制作的動畫:古色古香的庭院里,孩童們追逐嬉戲,一名孩子爬上水缸,不慎腳下一滑跌入其中。其他孩子急得直躁腳,哭喊著四處求救。司馬光卻眼神堅毅,迅速環顧四周,搬起大石頭果斷地砸向水缸,隨著“砰”的一聲,水傾瀉而出,同伴成功獲救。逼真的畫面、緊張的情節,瞬間吸引了學生的目光,他們迫不及待地想從原文中探尋細節。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為學生準備簡易的古裝、石頭與小型水缸模型,鼓勵他們還原故事。扮演司馬光的學生,用沉穩有力的語氣和果敢的動作,展現人物的臨危不懼;扮演其他孩童的學生,則以慌亂的神態和奔逃動作,重現當時的場景。沉浸式體驗讓學生仿佛置身故事中,不僅加深了對小古文的理解,更點燃了學習小古文的熱情。
2.開展游戲活動,增強學習動力
游戲是兒童最喜愛的活動形式,教師將游戲與《司馬光》的教學巧妙地融合起來,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在鞏固所學詞語的環節,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小古文詞語大接龍”游戲。教師要求學生以“光”字開頭,說出小古文中的詞語,學生集中注意力,快速在腦海中檢索學過的小古文詞匯,既鍛煉了反應能力,又加深了對詞語的記憶。此外,“小古文故事猜猜猜游戲也深受學生喜愛。教師給出“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一兒持石擊甕破之”等關鍵故事情節提示,讓學生通過分析線索、聯想情節,猜出故事的名稱。學生積極思考,在激烈的討論與猜測中,對《司馬光》的故事內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些充滿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游戲活動,將原本枯燥的學習過程變得輕松愉快,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小古文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歡樂的氛圍中主動探索小古文的奧秘,真正實現了“寓教于樂”。
三、設計關注兒童成長需求的學習評價
1.多元化評價主體,促進全面發展
針對《司馬光》的學習效果,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學習態度、知識掌握、思維發展等維度自評。比如,學生需要思考“課堂上是否專注聽講?對‘群兒戲于庭’這類特殊句式的理解是否到位?對司馬光的品質有何新認識”。在學生互評環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故事講述、人物理解、字詞運用展開討論,學習他人的長處,鍛煉批判性思維與表達能力。
2.多樣化評價方式,滿足個性需求
針對《司馬光》的學習評價,書面測試是基礎,可以考查學生對字詞、句子的掌握情況但是,課本劇表演也是有效的評價方式。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依據文本內容編寫課本劇,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有的小組通過夸張的肢體動作展現“眾皆棄去”的慌亂,通過沉穩的語氣和堅定的動作凸顯司馬光的鎮定;教師從情節還原、角色塑造、語言表達等維度進行評價,為擅長表演的學生提供舞臺,鍛煉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總之,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應立足兒童立場,通過創設趣味情境、開展多元活動、構建立體評價體系,將古文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助力學生輕松跨越語言障礙,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實現知識積累與素養提升的雙重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