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寫作作為一種形式靈活的寫作訓練,具有即時便捷、針對性強的特點,受到一線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視。在日常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表達需求,依據讀寫結合理念設計微寫作活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以有限的篇幅,實踐單一的寫作技巧訓練,逐步積累寫作經驗,達成相關寫作方法訓練的目標,為學生順利完成整篇習作服務。
一、句段仿寫
小學生習作是從仿寫起步的,也是從模仿中逐漸習得表達方法的。在閱讀活動中,一篇文章中值得學生仿寫的句段有很多,教師不可能讓學生一一進行仿寫。這樣一來,仿寫對象的選擇,就是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仿寫活動的關鍵,它決定了學生在仿寫中能夠學到什么和學得怎么樣。一般來說,教師需要根據文本所在單元的學習目標,結合學生在平時習作表達中存在的不足,確定句段仿寫對象。
以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觀潮》的教學為例,課文所在單元的學習目標有“邊讀邊想象畫面”,而學生很難寫出習作中的畫面感。對此,教師可選擇課文第四自然段,抓住表達潮水由遠到近變化的句子,引導學生體會其中有畫面感的表達,如“那條白線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畫面的主體是潮水,畫面內容具有動態感,即拉長和變粗并橫貫江面。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微寫作訓練:“仿照這段話寫一寫夏天下雷雨的情形,注意寫出畫面感。”有的學生寫道:“突然,一道閃電劃開密布的烏云,刺得人們睜不開眼睛;人們再睜開眼看時,烏云似乎被閃電燒得更黑了,頭頂炸響的雷聲,驚得屋子里的小孩叫著直往媽媽懷里鉆…”學生的仿寫,不僅體現了閃電在天空形成的畫面,而且通過屋內人們對炸雷的感受,找到了寫畫面的抓手,使得整個畫面有了立體感。
二、補寫留白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有留白存在。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想象進行補白,可以豐富文本的表達內容。
以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學為例,這首詩的第二句詩是“春江水暖鴨先知”,描寫的是惠崇畫作中的內容,鴨在畫面中只是一個平面圖像,如何能知道江水變暖了呢?這是蘇軾在詩中留下的巨大想象空間。教師抓住這一留白設計微寫作訓練:“想象惠崇畫中的鴨子和蘇軾詩中的鴨子,你認為它們是怎么知道江水變暖的?用自己的語言,站在鴨的角度進行表達。”這一微寫作訓練,明確了補白的方法,指出了想象的角度,能夠讓學生樂于開展想象與表達活動。有的學生寫道“江面的冰雪融化了,我又可以下江游泳、嬉戲啦”,有的學生寫道“江水中,小魚小蝦又游到水面上來了,我再也不用那么費力地鉆到水里去覓食了”,還有的學生寫道“我今天真想唱一首歌,表達我在江水中輕松捕食魚兒的快樂”。教師引導學生分享、交流各自的習作,使補白想象的表達更合理。
三、趣味改寫
改寫是一種語言轉換表達方式。為了學生樂于進行改寫,教師設計微寫作訓練時,應重視突出趣味元素。
以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鐵杵成針》的教學為例,這篇課文是文言文,講的是李白讀書時,與一個用鐵棒磨針的老婆婆之間發生的故事。學生研讀文本,發現這個故事是站在第三人稱的角度描述的。據此,教師可以設計微寫作訓練:“請你選擇李白或老婆婆的角度,以第一人稱改寫這個故事,可以適當發揮自己的想象,使表達更有趣味。”在這一情境任務驅動下,學生選定角色把自己代入其中,開展趣味改寫訓練。有的學生站在李白的角度進行改寫:“那天,我把讀不下去的書,往身后一拋,頭也不回地朝山下跑去!我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我又回來捧起書認真地讀起來。因為一個老婆婆要把一根大鐵棒磨成繡花針的事深深地教育了我……”在這樣的改寫中,學生很樂于把自己放進故事中,有表達的自由,還可以在互相評價中促進表達能力的提升。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文本中的典范表達,結合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問題,設計相關的微寫作訓練,組織學生開展靈活多樣的表達實踐,提升學生的表達水平。
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饒有興致地把零散的神話知識串聯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脈絡。這一充滿智趣的學習過程,促進了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提升。
二、聯結生活智趣,創設問題情境
1.以日常場景創設情境
日常場景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以此為切入點創設情境,極易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比如,在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荷花》的教學中,為讓學生真切地感受課文中描繪的美景,體會作者對荷花的喜愛之情,筆者創設了問題情境:“同學們,回想那些夏日的午后,你們悠然漫步在公園或池塘邊,眼前滿池的荷花競相綻放,有的花瓣完全展開,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飽脹得仿佛下一秒就要破裂。微風輕輕拂過,送來陣陣淡雅的荷香。此時,你們的內心涌起了怎樣的感受?能不能像作者一樣,用優美的語言描繪這美妙的畫面呢?
這樣的情境描述,仿佛一把鑰匙,打開了學生記憶的大門。學生紛紛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中,踴躍分享自己的感受。有的學生興奮地描述:“我看到荷花在風中輕輕搖曳,就像一群穿著粉色紗裙的仙子在翩翩起舞。”還有的學生深情地說:“聞著那淡雅的荷香,我感覺整個身心都沉浸在一種寧靜而美好的氛圍中。”通過這樣的交流,學生不僅深刻地理解了作者對荷花、對大自然的熱愛,還學會將生活體驗轉化為生動的文字,語言運用能力得到了提升。
2.以生活難題創設情境
學生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各種難題,而語文課文往往蘊含著解決問題的智慧。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牛和鵝》的教學為例,筆者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大家在和同學相處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產生過矛盾,心里既委屈又有些害怕,就如同課文里大家一開始害怕鵝,對鵝充滿恐懼,后來金奎叔的一番話讓‘我’改變了看法。現在,假設你是故事中的主角,你會從這次經歷中獲取什么經驗來解決和同學的矛盾呢?大家來一起討論討論。”
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結合自身經歷,積極思考,熱烈討論。有的學生說:“我們不能僅憑別人的說法就對同學產生偏見,要像作者一樣,自己去了解真實的情況。”還有的學生說:“我們要勇敢地和同學溝通,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樣才能消除誤會。”在這樣的討論中,學生學會了換位思考,提升了人際交往能力,真切地體會到語文知識對解決生活問題的指導意義。
三、融入活動智趣,創設問題情境
1.以小組討論創設情境
小組討論是學生交流思想的平臺。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參與小組學習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比如,在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一塊奶酪》的教學中,筆者創設了問題情境:“假如你們是一群小螞蟻,參與了搬運奶酪的行動,目睹螞蟻隊長面對奶酪渣的誘惑,經歷一番內心掙扎后,最終選擇堅持原則。在運動會報名、班級大掃除分工等集體活動中,當遇到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沖突時,你會如何抉擇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討論,分享你的想法。”
學生迅速代入角色,圍繞班級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認為在運動會報名時,即使自己沒有十足的把握,也應該為了班級榮譽勇敢嘗試;有的學生認為在大掃除分工中,自己應該努力完成最艱巨的任務,為集體貢獻力量。在討論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中自律、堅守集體利益等品質的理解,培養了批判性思維與合作學習能力。
2.以角色扮演創設情境
角色扮演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課文角色的內心世界。比如,在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節選)》的教學中,筆者在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的基礎上,創設了問題情境:“現在,扮演雨來的同學,你剛剛從敵人的魔掌中逃脫,回想起被敵人抓住,每一秒都面臨生死考驗,你的內心有怎樣的想法?是如何憑借智慧與勇氣,一次次巧妙周旋,表現出機智勇敢的?其他的同學,你們作為這場驚險經歷的見證者,從雨來堅定的眼神、無畏的行動中,對愛國精神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呢?”

這樣的情境促使扮演雨來的學生深人回憶角色的心理活動,將雨來的精神品質內化于心。其他的學生也在傾聽中,仿佛置身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對雨來的英勇無畏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互動交流中,學生對愛國精神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鍛煉了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
總之,“智趣語文”視域下創設問題情境,需要教師從文本、生活、活動中挖掘智趣元素,采用一系列有效的策略,打造充滿魅力、智趣橫生的語文課堂,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