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依托,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提出要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盼已經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依托,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
良好生態環境的經濟價值
經濟價值是主客體在物質生產實踐中的對象性關系范疇,其本質是客體屬性滿足主體創造物質財富、推動經濟發展的效用。生態資源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肥沃的土壤等,不僅是人類生存的基本保障,也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绷己蒙鷳B環境不只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社會財富。一方面,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任何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是勞動創造的。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的三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其中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離開人的勞動,一切財富創造都無從談起。勞動者參加生產勞動的前提是擁有健康的體魄。如果勞動者不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喝到干凈的水、獲得安全的食物,身體每況愈下,生產積極性與創造力必將受到嚴重影響,進而制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宜居的生活環境為勞動者撐起最基礎的健康屏障。另一方面,良好生態蘊含著無窮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當今世界,良好的生態資源稟賦狀況正日益成為各國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源泉。優質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是一個地區發展的重要“天然資本”,蘊含深厚的發展潛力,有利于形成新動能和釋放更多的生態紅利,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首先,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綠色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生態環境優越的地區能夠充分發揮自然稟賦優勢,通過發展綠色產業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競爭力,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我國許多林區通過轉型發展,實施封山育林政策,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生態產業,如種植藍莓、榛果、木耳、蘑菇等高附加值經濟作物,或開發木雕、藥材等生態產品,既保護了森林資源,又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的雙贏。其次,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寶貴的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必備條件。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已成為休閑度假的重要方式,而良好的生態環境正是吸引游客的核心競爭力。諸如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濕地、美麗鄉村等擁有綠水青山的地方,憑借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生態文化,成為人們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業的發展不僅直接增加了景區收入,還促進了餐飲、住宿、交通、娛樂等相關行業的繁榮,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推動經濟增長。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催生“美麗經濟”,使“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良好生態環境的社會價值
社會價值是指客觀事物對社會發展進步所具有的積極意義或效用。良好生態環境對維護社會公平、實現社會和諧穩定有重要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边@一重要論斷表明良好的生態環境具有公平性和普惠性,事關社會公平正義。一般來說,社會公平主要包括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代內公平是當代人之間表現在空間上的橫向公平,代際公平則是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表現在時間上的縱向公平。就代內公平而言,在特定的空間之中,作為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人人所共享。正如古人所言,“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贝蠹以诿篮玫募覉@共同生活,和諧相處。然而,當少數人為攫取利潤而破壞生態環境,就意味著他們拿走了屬于其他人的公共產品,損害他人的利益。同時其他大多數人還要承受環境污染帶來的健康損害,甚至因為支付高昂醫療費用而陷入貧困的境地。這種破壞公共利益的行為極易激化社會矛盾,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危及社會穩定。環境問題表面上是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但本質上是人與人的關系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蔽ㄓ袌猿稚鷳B正義,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福祉的共贏,真正筑牢公平正義的綠色屏障。就代際公平而言,良好的生態環境既屬于當代人,也屬于子孫后代,生態文明建設要為子孫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如果以犧牲下一代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來換取當代人的利益,那么代際公平將受到嚴重損害。歷史教訓警示我們,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僅透支未來資源,更會嚴重剝奪后代的發展權利,導致“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結局。資源耗竭與污染轉嫁直接壓縮后代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潛力,環境治理成本及生態功能損失將延續數十年,后代將為之承擔巨大的修復代價,造成代際間的嚴重不公平。
良好生態環境的審美價值
審美價值是指客觀事物能夠滿足主體的審美需要、引起主體審美感受的某種屬性。良好生態環境的審美價值主要表現為優美風景能給人們帶來的強烈審美體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這樣的自然美景,既帶給人們美的享受,也是人類走向未來的依托?!鄙角逅愕拿利愶L光總能讓人心曠神怡,產生獨特的審美感受。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千百年來,古人把這種獨特的審美體驗融入文學作品之中,催生了以自然風光、田園生活為吟詠對象的山水田園詩,構建了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安蓍L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春花秋月,夏云冬雪,綠水青山,美麗的自然風光都浸潤在詩情畫意之中。這些優美詞句表達了詩人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欣賞與贊嘆,蘊含詩人熱愛自然、寄情山水的審美情趣。自然景物與人文情懷雙重表達有機融為一體。當今我們吟誦這些詩句,腦海中總會浮現出色彩斑斕的自然景色,引起跨越時空的強烈精神共鳴,激發對良好生態環境的向往。從古代田園詩到現代生態文學,文藝作品不斷傳承謳歌大自然的創作主題。古人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蔽∥∏嗌浇o人以雄渾之美,涓涓細流給人以靈動之美,茂密森林給人以靜謐之美,蔚藍大海給人以壯闊之美,遙遠星空給人以奇幻之美。良好的生態環境既塑造了人們的審美偏好,又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文化表達和精神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們徜徉于綠水青山之中,在感悟自然美、生態美的同時,審美能力和精神品格也能得到豐厚的滋養。由熱愛祖國大好河山躍遷到愛國主義情懷,由眷戀一草一木拓展到深愛萬家燈火,由欣賞自然之美上升到感悟社會之美、心靈之美,自然美育正不斷向社會美育延伸,有力推動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陳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