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打造生動課堂、點燃學習熱情,并實現“教”與“學\"的角色轉換?這些問題亟須一線教師在實踐中探索解決。數學家蘇步青先生提出的“中小學教材可以‘混而不錯\"\"理念,為學科融合提供了重要啟示。基于小學學科綜合化理念,筆者嘗試將音樂元素融入數學課堂,發現恰當的背景音樂(如明快的鋼琴曲)能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活躍思維。實踐表明,跨學科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審美能力。下面,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分享幾個具體實施策略。
一、以音樂律動促進知識記憶
從新課改的理念出發,無論是從“教”的角度,還是從“學”的角度,教師應積極反思傳統教學中的不足,不僅要改變自身嚴肅刻板的外在形象,還要改變單調枯燥的教學形式,創新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針對小學生注意力持續時間短、活潑好動的特點,筆者采用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學生在音樂中快樂學習。相對于記憶性較強的知識點,單純的機械記憶往往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將學生需要記憶的數學知識編成歌謠、口訣或順口溜,加上簡單的律動,實現了寓教于樂的教學目的。
在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年月日》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快速記住一年中的大小月及其天數,筆者將《月份歌》改編成童謠:“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只有二月二十八。平年二月二十八,閏年二月二十九。\"同時配上節拍,讓學生比畫說唱,節拍由慢到快,學生很快就能記住歌詞。又如,教學《量角的方法》時,筆者編了這樣一首兒歌:“量角器角上放,頂點中心重合好,零線對著角一邊,度數另一邊上找。\"而在教學《小數點搬家》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的大小變化規律”,筆者將其編成歌訣:“小數點跟我走,走路要找‘左'和‘右’,擴大向右齊步走,縮小向左走走走,十倍一步走,百倍兩步走,數位不夠補補‘0’。\"學生伸出雙手跟著節拍原地踏步,并配合左右移動的律動。課堂動靜結合,氣氛既嚴肅又活潑,學生的參與度極高。為了鞏固記憶,筆者常將這類律動拍成視頻分享至抖音和班級群,方便學生隨時復習。學生對這種記憶方式十分喜愛,課前主動練習,記憶牢固,毫無壓力。如今,課堂上的律動已成為學生課后傳唱的歌謠。由此可見,這些融入數學課的音樂律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記憶力和審美能力,還能夠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以經典兒歌激發學習動機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有真正喜歡數學,才能主動探究新知,并在遇到困難時擁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動力。因此,教師要摒棄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學方式,采用學生喜愛的兒歌等形式,讓數學課堂有聲有色。將動聽的兒歌與數學教學相融合,不僅能夠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還能夠讓學生保持高度的專注力,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日常教學中,筆者發現小學生很容易被教師設計的趣味課堂活動所吸引。例如:體育教師炫酷的運動技能,音樂教師婉轉動聽的演唱,美術教師栩栩如生的作品,勞動教師魔術般的折紙技藝…這些都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樣,如果數學課堂也能做到豐富多彩,必定能深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主動探索新知的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數學與音樂具有天然的互補性。以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下冊《字母表示數》為例,這一單元內容比較抽象,而四年級學生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若直接講授“用字母表示數\"或“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系”,多數學生理解較為困難。為此,在新課導入環節,筆者選用學生熟悉的兒歌《數青蛙》創設情境:“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撲通撲通跳下水。\"隨著歡快的旋律,學生興致勃勃地跟唱起來,但他們很快發現這首歌\"永遠唱不完”。此時,筆者適時引導:“有什么方法能概括這個規律呢?\"有學生提出用文字描述,但立即意識到文字表述冗長繁瑣。正當學生陷入思考困境時,筆者引出“字母表示法”,用n表示青蛙數量,則眼睛數為 2n ,腿數為 4n ,這種表示方式既簡潔又準確,能夠完美解決問題。由于學生對兒歌中的數量關系非常熟悉,從具體數字過渡到字母表示的過程自然流暢,整節課師生互動熱烈,學生思維活躍,學習熱情高漲。由此可見,兒歌的應用不僅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還顯著提升了數學教學效果。這個案例表明,將學生熟悉的音樂元素融入數學教學,能夠創造全新的課堂體驗,讓數學學習成為快樂的過程。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學科融合是雙向的,不僅數學教學能從音樂中受益,音樂教學同樣離不開數學的支持。在四年級音樂課上,當學生學習四分音符(1/4拍)八分音符(1/8拍)等樂理知識時,實際上也在運用分數概念。通過演唱實踐,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節拍與數學分數之間的對應關系,從而領略數學的奇妙之處,激發探索數學奧秘的興趣。
三、運用音樂旋律構建沉浸式教學情境
針對小學生注意力持續時間有限的特點,教師需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創設沉浸式教學情境,以維持學生的課堂專注度。值得注意的是,音樂與數學有著深厚的淵源。華羅庚先生在攻克數學難題時,身邊總離不開他珍愛的二胡。受此啟發,筆者發現音樂旋律對學生學習數學有著獨特的作用,將音樂旋律融入數學教學中,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沉浸式學習;用音樂旋律創設教學情境,不僅能夠促進數學探究活動的開展,還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聆聽優美旋律時享受學習,在放松的狀態中感受獲取新知的愉悅。這樣的氛圍,為學生開啟了一種全新的數學學習體驗,讓學生對數學課堂有了新的認識,既能夠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又能夠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數學教學的確離不開音樂,教師應充分挖掘其獨特性和靈活性,讓每個學生愛上數學,并在數學學習中實現自我價值。二年級學生思維活躍,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針對這一特點,在教授乘法口訣后,為了讓學生了解乘法口訣的悠久歷史,筆者播放了古箏演奏的《漁舟唱晚》配合教學。在悠揚的樂聲中,師生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一同探尋乘法口訣的來歷。筆者一邊放音樂,一邊娓娓道來:“孩子們,乘法口訣是中國古代籌算中的基本運算規則,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古代的乘法口訣是自上而下背誦,從‘九九八十一背到‘一一如一’,與我們現在背誦的九九乘法口訣正好相反,我們的祖先把乘法口訣開頭的‘九九'作為該口訣的名稱,稱之為九九表、九九歌、九因歌。\"學生玲聽著古老的樂曲,筆者繼續講道:“在幾千年前,中國就已經有了九九口訣,春秋、戰國時期的古代書籍中就出現了‘三七二十一‘四九三十六'等記載。如今,中國文化世界共享,乘法口訣不僅在中國傳承千年,還被英國引人基礎教育——2015年,英國小學采用 12×12 乘法表',以適應英語語言特點。我們應當珍視古人的智慧,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漁舟唱晚》的悠遠琴音中,教師深情講述乘法口訣的起源,學生仿佛穿越時空,目睹古人在生活中熟練運用口訣的情景。音樂與數學思維交融,舒緩的旋律緩解了課堂疲勞,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由此可見,在數學教學中適時融入音樂,創設貼合教學內容的情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還能夠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
總之,小學階段是人生成長的重要時期,因此,“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教育理念正逐步實現。教師應結合自身教學特長與學科特點,不斷探索創新,巧妙地將音樂元素融入數學教學,充分體現音樂在數學課堂中的價值。讓學生在美妙的旋律和有趣的律動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在歡唱兒歌時點燃學習數學的熱情,在沉浸與享受中感悟數學的歷史與文化。簡而言之,數學中有音樂,音樂中有數學。正如愛因斯坦所言:“我們這個世界可以由音樂的音符組成,也可以由數學公式組成。”藝術與理性的交融,帶給學生的不僅是成績的提升,還能讓數學學習成為靈動而愉悅的過程,使學生善學、樂學,受益終身。
作者單位陜西省興平市逸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