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多模式協同護理對中老年下肢骨折術后功能恢復與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4年1~12月醫院收治的60例中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術后護理干預,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多模式協同護理干預,比較兩組髖關節功能[Harris髖關節評分(HHS)]、膝關節功能、疼痛程度[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rthel指數(BI)]、生活質量[健康調查簡表(SF-36)]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術后HHS、Lysholm膝關節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BI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3個月SF-36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多模式協同護理應用于中老年下肢骨折術后康復可顯著促進患者關節功能恢復,減輕術后疼痛,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
關鍵詞:下肢骨折;中老年;多模式協同護理;髖關節功能;膝關節功能
中老年人群因骨質疏松、肌肉力量減退及身體協調能力下降等因素,下肢骨折發生率顯著增高[1]。此類患者術后常面臨恢復周期長、并發癥發生風險高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問題,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2]。傳統術后護理模式側重于基礎生命體征監護,缺乏系統的康復干預和個體化康復指導,難以滿足中老年患者術后功能重建的多維需求。多模式協同護理是一種集成心理支持、康復訓練、營養干預、疼痛管理及健康教育于一體的綜合護理模式,強調多專業協作與患者個體差異的動態匹配,可有效促進患者關節功能恢復,緩解術后疼痛,提升康復信心和依從性[3]。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多模式協同護理對中老年下肢骨折術后功能恢復與生活質量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4年1~12月醫院收治的60例中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56~74歲,平均年齡(65.32±5.41)歲;骨折類型為股骨頸骨折12例,股骨干骨折9例,脛腓骨骨折9例。觀察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55~75歲,平均年齡(65.78±5.23)歲;骨折類型為股骨頸骨折13例,股骨干骨折8例,脛腓骨骨折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符合相關臨床診斷標準[4];年齡55~75歲;具有X線或CT成像特征;接受手術治療;意識清晰,溝通能力正常;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伴有惡性腫瘤或存在全身性嚴重感染;存在影響骨折愈合或功能恢復的其他重大疾病史,如嚴重糖尿病、風濕性疾病等。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實施常規術后護理干預
包括術后生命體征的動態監測、基礎用藥管理指導、傷口清潔與換藥處理、術后并發癥預警與基本宣教、基礎功能活動建議等。持續干預3個月。
1.2.2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多模式協同護理干預
(1)心理護理干預:術后1 d評估患者心理狀態,重點關注其焦慮、抑郁、依賴情緒等指標。根據評估結果開展個性化心理干預,包括日常交流、情緒調節訓練及建立患者康復信心等。同時,護理人員定期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強化康復期的心理支持,幫助患者建立積極的康復期自我認知,減少負性情緒對功能恢復的不良影響。(2)功能鍛煉指導:術后24 h內,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制定階段性康復訓練計劃。依據患者耐受情況開展床上主動與被動肢體活動訓練,逐步過渡至坐立、行走訓練。具體訓練項目包括髖膝關節活動度訓練、下肢肌力訓練、步態和重心轉移訓練、日常功能動作訓練(如穿衣、如廁、上下床等)。每日記錄訓練頻次、持續時間及患者反饋,實時調整訓練方案,確保康復過程的科學性與安全性。(3)營養支持干預:根據術后營養評估結果,結合患者體重、基礎代謝及傷口愈合需求,制定個性化飲食方案。推薦攝入高蛋白食物(如瘦肉、蛋類、奶制品)、富含鈣和維生素D的食物(如豆制品、魚類、深綠色蔬菜),必要時配合使用營養補劑。鼓勵患者少量多餐、均衡攝入。(4)疼痛管理策略:遵醫囑合理使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必要時聯合使用鎮痛類藥物。非藥物手段方面,應用冷敷、音樂放松干預、電刺激緩解術后肌肉緊張等方式協助鎮痛。同時,加強術后疼痛知識宣教,以提高患者對疼痛干預的配合度。(5)健康教育與家庭指導:基于患者康復進程制定系統化健康教育內容,包括下肢骨折知識、術后功能訓練方法、營養補充注意事項、并發癥預防措施、家庭照護技巧等。提供紙質手冊與視頻資料,面對面進行指導并組織定期隨訪,以強化患者自我管理意識,提高其居家康復依從性和自我照護能力,降低再入院風險。持續干預3個月。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髖關節功能:術前、術后3個月,采用Harris髖關節評分(HHS)評估,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髖關節功能恢復越好。(2)比較兩組膝關節功能:術前、術后3個月,采用Lysholm膝關節評分評估,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3)比較兩組疼痛程度:術前、術后3個月,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4)比較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術前、術后3個月,采用Barthel指數(BI)評估,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活動能力越強。(5)比較兩組生活質量:術前、術后3個月,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估,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6)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如深靜脈血栓、切口感染及關節僵硬等。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髖關節功能和膝關節功能比較
兩組術前HHS、Lysholm膝關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HHS、Lysholm膝關節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
兩組術前VAS、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VAS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BI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術前SF-36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3個月SF-36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中老年患者下肢骨折術后康復過程中,往往面臨功能障礙、生活活動能力下降、心理負擔加重等多重挑戰,傳統單一護理模式在臨床實際應用中存在明顯局限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3個月HHS和Lysholm膝關節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多模式協同護理中個性化康復訓練方案可有效提升關節活動度與下肢肌力,促進術后肢體功能重建。該護理模式通過專業護理人員與康復治療師協同制定階段性訓練計劃,保障康復過程的科學性與安全性,同時,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參與度與訓練依從性[5]。在生活質量方面,觀察組術后3個月SF-36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多模式協同護理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護理干預中融入了情緒疏導和家庭支持,可有效幫助患者緩解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增強康復信心與自我效能感;同時結合生活能力訓練、營養支持和健康教育,實現對術后康復全過程的系統化管理,進一步優化患者的生理狀態與社會功能。
在疼痛控制方面,觀察組術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BI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多模式護理通過藥物與非藥物措施的聯合應用,建立了更為完善的疼痛管理機制。動態疼痛評估、冷敷及電刺激等非藥物干預手段配合疼痛知識宣教,可有效緩解術后不適,提升患者的康復配合度。此外,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多模式協同護理通過早期功能鍛煉、營養支持和并發癥預警干預等手段,有助于增強患者免疫力與代謝功能,從而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多模式協同護理應用于中老年下肢骨折術后康復可顯著促進患者關節功能恢復,減輕術后疼痛,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
參考文獻
[1]井鴻雁,趙文波,李曉微.老年髖骨骨折患者多學科協作模式的應用研究進展[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0,36(6):1341-1343.
[2]陳露,徐李華,陳文秀,等.多維度協同護理在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疼痛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
2025,22(3):423-428.
[3]楊文婷.多學科協作綜合護理對促進老年下肢骨折術后關節功能恢復的效果探討[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9,4(44):119,123.
[4]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創傷骨科學組,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外固定與肢體重建學組.中國下肢骨折術后負重專家共識(2023)[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23,25(2):93-100.
[5]史偉偉,趙楠,溫曼.多學科協作護理模式對下肢骨折患者術后骨折愈合時間、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21,30(33):6312-6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