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通氣是一種重要的呼吸支持治療方法,能幫助患者維持呼吸功能,但同時可能引發一些并發癥。采取有效的氣道管理護理,是降低并發癥、保障患者康復的關鍵環節。
氣道濕化
正常情況下,人體呼吸道能夠對吸入的空氣進行加溫和濕化,以保護氣道黏膜,維持纖毛的正常運動。但在機械通氣時,人工氣道的建立使氣體繞過了上呼吸道的自然濕化過程,導致氣道水分丟失增加,痰液干結,不僅影響通氣效果,還易引發感染。目前常用的氣道濕化方法有加熱濕化器加溫濕化、濕熱交換器(人工鼻)濕化、霧化加濕等。濕化液的選擇也至關重要,常用的有無菌蒸餾水、滅菌注射用水、生理鹽水、專用濕化液等,能起到基本的濕潤作用;還有含有氨溴索等藥物的濕化液,具有稀釋痰液、促進痰液排出的作用,可進一步改善氣道通暢度。
氣道內吸引
機械通氣患者因上呼吸道原有功能喪失,尤其是鎮靜藥的使用,顯著降低了咳嗽能力,導致氣道分泌物不能有效排出,應及時通過機械吸引清除氣道內分泌物。在操作前,要對患者的病情、痰液情況進行評估。一般當患者出現呼吸急促、聽診有明顯的痰鳴音、氣道壓力升高時,需要考慮吸痰。吸痰時,要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使用一次性吸痰管,避免交叉感染。吸痰管的插入深度要適宜,過深可能會損傷氣道黏膜,過淺則無法有效吸出痰液。經氣管插管吸痰時,吸痰管插入深度應比氣管插管長1~2 cm;經氣管切開吸痰時,插入深度以超過氣管切開套管1~2 cm為宜。同時,要控制好吸痰的負壓,成人為40~53.3 kPa(兒童應適當降低)。吸痰方式采取邊旋轉邊向上提拉,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 s,以免引起患者缺氧。吸痰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面色,如出現心率加快、血壓下降、發紺等情況,應立即停止吸痰,并給予吸氧等處理。
加強固定與管理
人工氣道包括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套管等,妥善固定人工氣道是防止其移位、脫出的關鍵。對于氣管插管患者,常用的固定方法有膠布固定和專用氣管插管固定器固定。膠布固定時要注意保持面部清潔干燥,避免膠布松動;專用固定器則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和舒適性。氣管切開患者要注意保持氣管切開處的清潔,定期更換切口敷料,一般每天更換1~2次。同時,要確保氣管切開套管的氣囊壓力合適。氣囊壓力過高會壓迫氣道黏膜,導致缺血、壞死;壓力過低則會引起漏氣,增加誤吸的風險。理想的氣囊壓力應保持在25~30 cmH2O,可使用氣囊壓力監測儀定期監測。
預防感染
機械通氣患者由于氣道防御功能受損,極易發生感染,尤其是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預防感染的措施包括病房環境管理、患者體位管理等多個方面。病房要保持清潔、通風良好,定期進行空氣消毒;患者床頭應抬高30~45°,可以利用重力作用減少胃液反流,降低誤吸的發生率,從而減少肺部感染的風險。同時,要加強口腔護理,每天至少進行2~3次口腔清潔,可使用生理鹽水、氯己定等溶液進行口腔擦拭或沖洗,以減少口腔細菌滋生,防止細菌進入氣道引發感染。此外,還要定期更換呼吸機管路和濕化裝置,每周更換1~2次,以避免細菌在管路中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