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非遺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路徑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7): 153-155.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7-0153-03
0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鄉村歷史記憶的鮮活載體和地域文化的獨特標識,正成為激活鄉村內生動力、促進產業振興的重要引擎。閩東地區“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1851年誕生至今已傳承170余年,其以“條索緊結勻整、湯色橙紅明亮、滋味醇厚甘甜”的卓越品質享譽中外,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2022年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不僅是中國紅茶技藝的杰出代表,更是閩東鄉村文化與經濟深度交融的歷史見證。
作為“坦洋工夫”的發源地,坦洋村在歷史上因茶而盛,清咸豐年間創制坦洋工夫茶,鼎盛時期36家茶行通過古碼頭出口20余國,年出口量3萬余箱,成為近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茶文化地標[2]。這一承載著百年技藝與商貿傳奇的非遺項目,在當代鄉村振興實踐中煥發出新的活力一如今的坦洋村依托1.2萬畝生態茶園,構建起集茶葉種植、加工、文旅體驗于一體的全產業鏈,2024年茶產業綜合產值突破131億元,農民人均年收入達2.7萬元[3],走出了一條“以茶興村、以文鑄魂”的特色發展道路。
本文以福安坦洋村的“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藝”為研究對象,圍繞其在非遺保護與鄉村產業振興中的實踐展開分析。通過梳理技藝傳承、產業融合等方面的發展路徑,總結出非遺賦能鄉村振興的有效模式。希望本研究能為非遺項目在鄉村發展中的活化利用提供一些思路,也為推動地方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借鑒。
1坦洋工夫茶的歷史底蘊與當代價值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170余年歷史積淀,既是中國紅茶技藝的杰出代表,又是閩東鄉村文化與經濟深度交融的見證。在當代鄉村振興實踐中,其以獨特的制作技藝和歷史文化基因,形成了傳統工藝傳承與新興業態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但也面臨技藝傳承、市場拓展、生態保護等方面的挑戰。
1.1歷史淵源與文化基因
坦洋工夫茶誕生于170多年前的清咸豐年間,由坦洋村胡氏、施氏家族創制。1915年,其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成為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國紅茶之一。2022年,隨著“中國傳統制茶技藝”人選聯合國非遺名錄,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藝作為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全人類共享的文化遺產。
坦洋工夫茶的制作講究“看茶做茶”,包含萎凋、揉捻、發酵、炭火烘焙等18道工序,尤其注重根據茶葉狀態和天氣靈活調整工藝,最終形成“桂圓香馥郁、滋味甘醇鮮爽、湯色紅亮如琥珀”的獨特品質[4]。歷史上,坦洋村曾有 36家茶行,茶葉通過古碼頭運往英國、荷蘭、日本等20多個國家,英國皇室還將其列為特供茶,是“海上茶路”的重要見證。
1.2坦洋工夫茶的產業現狀與發展瓶頸
1.2.1產業現狀:傳統工藝與新興業態協同發展
在聯合國非遺技藝保護與地方政策推動下,福安市以坦洋工夫茶為核心,形成“傳統工藝傳承、數字技術賦能、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格局。
(1)數字技術帶動產業鏈升級。福安市以數字技術賦能產業鏈,建成5G物聯網覆蓋3800畝核心茶園,可實時監測28項數據,結合智能設備使畝產提升 20% 、農藥減少 30% 。加工環節引入智能烘焙設備,轉化傳統經驗,烘焙效率提升25% 。 80% 規模茶企完成生產線改造,251家茶企接人區塊鏈溯源平臺,帶動2024年海外訂單增長 20% ,占全市紅茶出口額的35%[5]。
(2)三產融合帶動多元業態形成。坦洋村依托古茶行、真武廊橋等歷史文化資源,打造“茶旅研學”核心業態,開發采茶體驗、手工炒茶、茶席布置等互動項目,配套改造古茶商宅院為特色民宿。2024年,該村接待游客7.2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56萬元,獲評“省級金牌旅游村”。區域品牌建設方面,“大坦洋”片區黨委聯合周邊12個村莊組建產業聯盟,統一規范種植標準與市場定價機制,2024年茶產業綜合產值達131億元。據權威評估,“坦洋工夫”品牌價值50.72億元,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紅茶類區域公用品牌首位[6]。
(3)政策護航與民生效益提升。福安市政府每年安排
3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茶園生態改造和加工設備升級。2023年,通過補貼智能萎凋槽、連續化揉捻機等設備,帶動32家茶企開展技術改造,村集體經濟收入較之前增長3倍[7]產業發展帶動民生改善,農民人均年收入達2.7萬元;青年返鄉率從原本 60% 的外流逆轉為 35% 的回流,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回鄉發展。
1.2.2 發展瓶頸
雖然產業融合成效顯著,但坦洋工夫茶仍面臨三大核心挑戰。
(1)技藝傳承斷層與人才缺口突出。核心手工技藝依賴60歲以上非遺傳承人,45歲以下青年傳承人占比不足 15% ,80% 的中小茶企缺乏技藝帶頭人。智能設備普及后,出現“懂傳統工藝的不會用技術,會操作設備的不懂工藝”的現象,如“炭火烘焙”等關鍵環節的經驗傳承面臨斷層風險。
(2)市場拓展與文化價值轉化不足。國際市場以原料茶為主,大部分海外消費者不了解坦洋工夫茶的內涵;國內茶旅研學停留在采茶、炒茶等基礎體驗上, 75% 的游客未充分理解坦洋工夫茶與其他紅茶相比在工藝、風味及文化背景上的獨特之處,文化故事挖掘和消費場景創新滯后。
(3)生態保護與產業協同機制缺失。調查顯示 15% 的散戶茶園存在農殘超標現象、茶旅項目過度開發引發的水土流失等問題,其修復成本達項目收益的 40% ;茶農在產業鏈中收益占比僅 30% ,加工銷售環節利潤截留嚴重,跨村聯盟的統一標準執行難,制約產業可持續發展。
依托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政策,坦洋功夫逐步構建起傳統與現代交織的產業生態。其既延續“海上茶路”的文化榮光,又在技術革新與業態融合中探索新路徑。然而,在文化遺產向產業動能轉化的過程中,深層矛盾與挑戰也隨之顯現,需在傳承與創新中尋找發展之道。
2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藝賦能鄉村產業發展的實踐路徑
面對技藝傳承斷層與產業轉型挑戰,福安市以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藝為核心,堅持保護與創新并重,通過將傳統工藝體系化傳承,應用數字技術優化生產效能,并整合茶旅、文創等多元業態協同發展,探索非遺技藝與現代產業深度融合的可行方案。
2.1傳統技藝體系化傳承
在傳統技藝體系化傳承與人才培養方面,由國家級或省級傳承人帶徒授藝,在規模茶企設傳承單元,將“炭火烘焙”等8項核心技藝經驗轉化為《技藝操作規范手冊》。同時,與寧德職業技術學院共建“非遺制茶專班”,課程設置上將 60% 傳統工藝實訓與 40% 智能設備操作相結合,定向培養復合型人才。
2.2數字化技藝傳播平臺
開發“坦洋工夫技藝學習平臺”,運用視頻解析、數字建模等技術,將手工炒茶手勢力度、發酵時間控制等技藝細節轉化為可追溯的數字參數,構建包含200余個視頻的數據庫,開放線上學習與考核認證。
2.3歷史IP的現代化轉譯
提煉“巴拿馬金獎”“皇室特供”“海上茶路”等文化符號,設計“金獎百年”“茶路傳奇”等主題產品線。配套傳承人手寫工藝卡、制茶紀錄片二維碼等文化載體,將非遺故事融入產品營銷,提升產品文化溢價。
通過師徒制體系化傳承、數字化技術應用、校企協同育才及文化IP創新等舉措,推動茶產業生產效率提升與文化價值轉化,破解傳統技藝傳承困境,為坦洋村的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
3坦洋村策略落地實證分析
坦洋村以非遺技藝為根基,將“傳統技藝體系化、數字技術賦能化、產業融合多元化”路徑轉化為具體實踐,通過師徒制傳承創新和校企合作、茶旅業態開發、國際市場拓展等舉措,形成可操作、可驗證的非遺賦能鄉村產業樣本。
3.1師徒制與校企合作成效
坦洋村部分茶企設立非遺傳承人工作室,如國家級傳承人林鴻所在工作室年均帶徒8人,實行“全流程跟學”模式,覆蓋18道工序實操。全村建成8個非遺工坊,推行“合作社 + 農戶”模式,60歲以上茶農可在家完成揀茶、包裝等輕體力工作,人均月增收800元。2024年“大坦洋”片區集體經濟收入達514萬元,較2019年增長3倍。與寧德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設“非遺制茶專班”,首批35名畢業生入職茶企,創新“分段式萎凋法”,培養出兼具非遺技藝與智能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3.2坦洋工夫茶旅融合
坦洋村通過非遺傳承與旅游結合,打造特色茶旅模式。游客可體驗采茶制茶、人住古宅民宿等茶旅項目。2024年吸引游客7.2萬人次,帶動周邊農家樂、茶店年均增收超20萬元。坦洋村修復了36座清代茶行和真武橋,打造“古茶行一條街”,年吸引1.3萬人次的學習參觀團隊。2024年坦洋村入選“福建省金牌旅游村”[8]。
3.3政策引領下的國際市場拓展
福安市政府依托“一帶一路”倡議,將“坦洋工夫”定位為茶文化出海重要載體,2024年出臺專項措施支持茶企參與香港國際茶展、米蘭世博會等國際展會,并設立海外推廣中心以提升品牌影響力。在市場拓展中,茶企通過商會渠道拓展海外市場,如2024年向摩洛哥出口紅茶7.4噸;俄羅斯市場則借助“閩茶海絲行”活動簽訂60萬美元訂單,當年跨境電商銷售額增長 200% ,推動“坦洋工夫”加速走向國際市場。
實踐證明,坦洋村的創新實踐不僅使傳統技藝煥發新生,更帶動了村民增收和產業發展。通過多維度探索,既解決了當下困境,又為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需要在現有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破解非遺傳承和市場拓展等難題,使坦洋工夫茶這一文化瑰寶綻放光彩。
4結語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藝的活化利用,以非遺傳承為根基、科技賦能為動力、產業融合為路徑,構建“文化價值挖掘—傳統技藝創新一現代產業升級”完整鏈條。其為閩東鄉村注人了“以茶興村、以文鑄魂”的發展動能,也為全國非遺富集地區提供了“文化遺產轉化為產業優勢、傳統技藝激活鄉村活力”的實踐范本。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非遺的保護與發展需堅守文化根脈,傳統現代融合創新,方能實現文化傳承與產業振興的雙向奔赴,使深厚歷史底蘊在當代鄉村發展中持續煥發生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求是,2024(8):4-19.
[2」張景祁,黃錦燦.[光緒」福安縣志:三十八卷首一卷終一卷[M].福安:福安縣署,1884:17.
[3]福安市農業農村局.2024年福安市農村居民收入統計報告[R].福安:福安市農業農村局,2024-08-10.
[4」坦洋工夫茶文化研究會.坦洋工夫的制作工藝介紹[EBOL].中國茶文化網,(2020-12-18)[2025-03-10].https://news.wbiao.cn/tanyanggongfu/36536.html.
[5]福安市農業農村局.2024年福安市數字茶園建設成果報告[R」.福安:福安市農業農村局,2024-08-15.
[6」中國茶葉流通協會.2024年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報告[R].北京:中國茶葉流通協會,2024-05-21.
[7]福安市財政局.2023年福安市茶產業專項資金使用報告[R].福安:福安市財政局,2024-05-15.
[8」人民網.安全生態水系建設讓坦洋村成為“金牌旅游村”[EB/OL].人民網,(2024-11-21)[2025-03-10].https://slt.fujian.gov.cn/wzsy/mtjj/202411/t20241121_65699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