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藝術素養培育融入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作用與路徑探究[J].藝術科技,2025,38 (7): 226-228.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7-0226-03
藝術素養是指個體在藝術領域所具備的知識、技能、情感和審美能力,包括審美情趣、藝術技能、藝術理論知識、藝術創作能力和藝術傳播交流。藝術素養培育契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培養時代新人的內在要求。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學風建設、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學校可探索將藝術素養培育與學生管理工作相融合,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切實提升學生管理工作效能。
1藝術素養培育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多維作用
1.1價值引領與思想浸潤
培育學生的藝術素養,離不開藝術作品與藝術活動。優秀藝術作品猶如蘊含豐富精神養分的寶庫,承載著理想信念、家國情懷和道德情操。教師引導學生深入解讀優秀藝術作品文化內涵,能夠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價值觀產生深遠影響。例如,高校美術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紅色經典繪畫作品的細膩筆觸和磅礴構圖,能讓學生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激發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感。教師講解作品的創作故事,能幫助學生深入了解革命先輩為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英勇奮斗的精神,將民族責任意識深深扎根在心底。許多學校會以藝術活動為生動載體推進思政教育,打造舞臺課堂、展館課堂、通識課堂、實踐課堂四位一體文化育人體系。在多樣課堂中,教師邊講邊演,學生邊聽邊實踐,沉浸式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自然而然接受思想洗禮。學生在多元的藝術培育活動中更能夠辨別真善美與假丑惡,提升審美判斷力,自覺抵制不良思潮侵蝕,塑造健康的精神世界[1]。
1.2 心理調適與情感滋養
藝術素養培育的重要途徑是藝術欣賞和創作,這兩類實踐教育形式都能夠為學生提供安全、有效的情緒表達和宣泄途徑,緩解學生因學業、人際關系、就業產生的心理壓力。通過梳理一線教學研究資料可以發現,河北某學院依托藝術創作,聯合學生心理健康中心,打造了“心晴手工坊”。學生在工坊內可以參與手鏈DIY、手工串珠等各類藝術創作活動,通過挑選手工材料進行個性化創作,釋放不良情緒。也有學校利用專業特色開設音樂欣賞等課程,學生可以在教師帶領下欣賞激昂奮進的交響樂、舒緩悠揚的古典樂與節奏明快的流行音樂,在音樂世界感受不同情感。教師依托音樂欣賞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從音樂中汲取力量,學會接納和調節自己的各種情緒。
1.3行為規范與品格塑造
藝術素養培育活動有著明確的紀律要求,有助于塑造學生的規則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責任感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例如,學校合唱團有固定的排練計劃,團員必須嚴格遵守排練時間,做到不早到、不遲退。通過常態化參與合唱活動,高校學生能夠增強時間意識和紀律性。合唱表演時每一個團員都要與他人緊密配合,使整體演出效果和諧統一。因此,學生在反復排練中會意識到個人失誤會影響整個演出效果,進而明確個人在團隊中的責任。而在責任感驅使下,團員會對每個音符、每段旋律進行反復練習,以達到更好的演出效果。這一過程會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有助于學生樹立精益求精的學習態度。此外,藝術素養培育活動遵循藝術原則和規律,有助于學生將藝術知識遷移到日常,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2]。例如,學生欣賞一幅繪畫作品需要遵循藝術賞析原則,挖掘作品色彩搭配、構圖布局的規律。這種對藝術秩序的感知會逐漸影響學生的行為方式,促使學生在公共場合遵守秩序,主動塑造個人優雅得體的言行舉止。
1.4創新思維與能力拓展
藝術素養來自個體對藝術的感受、想象、判斷、理解和創造。特別是在藝術實踐中學生需要發揮想象力,進行發散思考,創新性地解決問題。因此,藝術素養培育有助于培養高校學生的創新思維,拓展學生的綜合能力。以“未來城市”主題繪畫創作活動為例,學生需要憑借個人想象構建獨特的畫面場景,諸如飄浮在空中的城市、城市上空飛行的汽車、城市中具有自我修復功能的環保設施。確定畫面元素之后學生需要打破常規思維,探索整體構圖的多種可能性,并解決色彩搭配不協調等問題。通過不斷嘗試、調整,學生能夠持續激發創作靈感。教師在此過程中適時引導或者提供數字技術、工程模型等跨學科內容,則能夠促進學生跨學科知識整合和實踐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另外,學生在參加小組合作社團活動中又可以鍛煉溝通表達、組織協調、團隊協作等綜合性能力。
1.5校園文化營造與歸屬感增強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需要同步使用硬性管理制度和柔性管理工具,才能塑造良好的校園學習和生活氛圍。而藝術素養培育需要依托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并引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藝術創作與表演。藝術語言成為不同院系、背景學生間交流融合的載體,而藝術素養培育則成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柔性工具。大多高校每年都會舉辦藝術節、展覽、演出等各類藝術活動,涵蓋音樂、繪畫、文化、禮儀諸多領域。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愛好選擇參加校園風景素繪、樂手體驗,或學習中國茶禮儀,豐富藝術知識的同時提升藝術技能,感受藝術魅力。學生在發揮個人藝術才能參與學校舉辦的各類藝術活動中,能深刻感受到自己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參與者,以更積極的主人翁姿態投身于校園管理,進而增強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學生的集體凝聚力越強,學生管理工作障礙就越少,效果也就越好。
2當前高校藝術素養培育融入學生管理的困境
2.1認知層面
雖然藝術素養培育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具有如上多維度的作用,但部分高校在將藝術素養培育融人學生管理工作時存在一些困境。首先是對藝術素養育人價值認識不充分,將藝術素養培育等同于興趣培養或課外活動。這種認知偏差導致藝術素養培育在學校整體規劃中處在邊緣位置,課程設置隨意,活動開展隨機,資源投人較少。其次,部分高校管理者雖然認識到藝術素養培育的重要性,但只進行了頂層規劃,沒有制定具體的行動指南,這也制約了藝術素養培育與學生管理共組的有機融合。例如,有的學校長期依賴傳統講座、會議等形式開展藝術素養培育工作,卻較少有計劃地組織藝術展覽或戲劇表演[3]。
2.2機制層面
無論是藝術素養培育還是學生管理,都是需要全員參與、全過程和全方位實施的系統性工作。然而,當前部分高校的藝術素養培育活動通常是藝教中心、藝術學院的獨角戲。藝術教育部門與學工處、團委、院系學工組等學生管理部門的協同聯動不足。比如藝術學院專注藝術專業課程教學,學工部門則獨立開展學生藝術節活動,雙方缺乏信息共享和協同合作,導致藝術活動與學生管理共同目標脫節。部分學校的評價激勵機制缺失,也是藝術素養培育融入學生管理工作效果不佳的突出原因。學生參與藝術活動的成果在個人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所占比重較低,導致學生對參與該類活動的積極性受挫;教師開展藝術教育相關工作也沒有與個人職稱評定、績效考核掛鉤,導致教師熱情不高。
2.3資源層面
藝術素養培育涉及知識、技能、情感諸多層面,需要長期推進,自然需要有穩定、多樣的資源支持。但實際情況卻是我國各高校在藝術素養培育方面的資源投入存在不均衡現象,特別是非藝術類院校藝術教育資源匱乏,硬件設施陳舊,專業師資短缺,活動經費不足。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只能在教室或臨時場地開展,活動規模小、形式單一,無法吸引學生廣泛參與。與之相對的是,部分教學條件較好的學校在資源投入方面存在小范圍集中的情況,比如面向全體學生的普惠性藝術活動較少,校園藝術節等多面向少數有藝術特長或藝術專業學生,導致藝術活動在學生管理中的育人功能難以充分發揮。
3深化藝術素養培育融入高校學生管理的路徑
3.1更新理念,強化頂層設計
為解決現實問題,使藝術素養培育深度融入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必須更新管理理念,強化頂層設計。其一,將藝術素養培育納入人才培養總體目標和學生管理總體工作計劃,從戰略高度認知到藝術教育活動在落實立德樹人目標、促進學生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某美術學院將藝術素養培育深度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在學校整體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提出要培養有深厚藝術素養、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綜合性藝術人才。為推進方案落實,該學校從新生入學開始就為學生制定了涵蓋藝術理論、實踐、創作的多方面培養路徑。此外,該校不僅在專業課程中強化藝術素養教育,還在通識課程中設置了大量與藝術鑒賞、藝術史論相關的內容,推動人才培養與專業教學協同發展。其二,成立校級美育工作委員會或協調機構,以統籌教務、學工、藝教中心等部門的資源和力量。該機構還要定期召開工作會議,協調各部門實際工作并監督工作落實情況。比如在校園藝術文化節召開之前,該機構就要通過會議統一調配專業師資、場館設施和學生組織力量,確保活動從策劃到執行順利推進。其三,在《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導下,針對學校藝術素養培育工作的目標、任務、實施途徑和保障措施作進一步的詳細規定。特別是優化教師開展藝術素養教育教學成果認定,以及學生參與藝術活動學分認定方面的規定,為學校藝術素養培育工作提供行動指南[4]。
3.2協同聯動,打通實踐堵點
為進一步推動教務、學工、藝教中心等的協同聯動,高校應當從平臺共建、活動共辦、隊伍共育、資源共享幾個方面開展實踐工作。例如,積極開發藝術素養通識慕課,邀請藝術專業教師系統性講解藝術理論知識;開設藝術工作坊,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和交流的場所;搭建云展廳,展示學生的優秀藝術作品,激發學生的藝術創作熱情。同時,學工部門要與藝教中心等聯合策劃主題性、品牌性藝術活動:圍繞國慶節、建黨節等重要節日進行主題創作展演;圍繞二十四節氣開展特色藝術設計大賽,形成有學校特色的藝術活動品牌。學校還應當面向全體師生開放圖書館的藝術藏書、藝術工作室或排練廳,支持創新性藝術實踐項目設計和實施。推進輔導員、班主任、藝術專業教師、思政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學習,既提升學工人員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藝術手段運用水平,又提高藝術專業教師的思政育人素養。
3.3補齊資源,豐富內容形式
高校應當拓寬教育資源渠道,加大教學投入力度,補齊藝術素養培育的短板。一方面,學校可以充分發掘現有教育資源的潛能,通過“一體多用”等形式增加藝術素養培育投入。比如在校園公共空間內設置藝術裝置、開辟學生作品常設展區,讓學生隨時隨地感受藝術氛圍;通過學校官方線上平臺組織藝術展示與互動,舉辦線上藝術作品征集大賽,進行直播藝術表演,以擴大藝術活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另一方面,學校要積極吸納社會資源和力量。比如與校外第三方藝術工作室共同打造校內藝術實踐基地,開展繪畫治療、音樂治療等專項研究和實踐;與媒體單位合作,組織面向全體學生的校園歌手大賽和繪畫展覽,讓更多學生參與到藝術活動之中[5]。
4結語
藝術素養培育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融人具有多重且深遠的意義,因此,高校應當正視現階段將藝術素養培育融入學生管理工作的問題,從思想、實踐和資源三個方面入手,改進教育方式,優化教育成效,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又為高等教育改革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余森.公共藝術教育在高校學生活動中的育人機理與路徑[J].教育研究前沿(中英文版),2023,13(4):140-144.
[2]李妍因.高校藝術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創新路徑[J].華東紙業,2022(3):207-210.
[3]肖明霞.藝術管理教學中對提升人才職業素養的思考[J]:海外文摘,2022(10):97-99.
[4」朱琳.高校大學生藝術團的管理現狀與發展對策探究[J」:區域治理,2022(31):198-201.
[5」張寧.議藝術管理模式在高校藝術類社團建設中的思考[J」.藝術品鑒,2021(12):86-8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