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晉劇;《眷戀的土地》;職業教育;實踐育人;雙師型教師;院團融合本文引用格式:.晉劇實踐教學研究:以《眷戀的土地》為例[J].藝術科技,2025,38(6):208-210.立獻圩碼 立音編號.1004-0426(2005)07-0200-02
中圖分類號:G642
0引言
晉劇《眷戀的土地》是山西藝術職業學院貫徹“產教融合、實踐育人”職業教育理念的典型成果。作為學院原創現代晉劇,該劇由晉劇系牽頭,教師學生共同參與,使這部新創現代普劇在傳承與創新中呈現于舞臺。從導演、音樂設計、唱腔創作、配器到演職人員、樂隊伴奏,再到舞臺美術、服裝設計、造型設計(編劇除外)等,所有主創及演出人員均為山西藝術職業學院中的一員[1]。《眷戀的土地》榮獲第十八屆山西省杏花獎新劇目獎、晉劇藝術節晉劇新創劇目展播獎、劇自展演音樂設計獎等多個獎項。
山西藝術職業學院一直秉承“出人才、出作品、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面向市場,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優勢[2]。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確要強化職業教育的實踐性以及產教融合。國家大力支持中華戲曲的傳承與創新,山西省里更為重視晉劇這張傳統文化名片,這些都為晉劇《眷戀的土地》的成長提供了肥沃土壤。本文以《眷戀的土地》為研究對象,通過系統分析劇目創排演過程,深入研究職業教育中晉劇專業在實踐教學方面的人才培養路徑。
1實踐與思想淬煉互融共進
1.1以戲促學—激發學生參與熱情,提升學習主動性
《眷戀的土地》學生演職人員的選拔主要以在校專業成績為參考標準,系部的兩個專業——晉劇表演和晉劇音樂的學生都踴躍報名,課后主動練功練琴的熱情也被點燃。參與演出的一名三年級學生回憶說:“在舞臺上聽到掌聲,覺得所有練功吃的苦都是值得的!”
1.2 以戲化人一 一劇目主題深化德育
《眷戀的土地》以山西農村為背景,講述了向陽村女青年葵花與村民們在黨的領導下,經歷風雨、敢為人先、堅守土地、不懈奮斗的故事。劇中主題思想是謳歌堅守土地、贊美奮斗拼搏、體會有情有義、展現時代變遷,同時也體現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份執著一份希望[3]。在一次次排練演出與觀摩中,劇目傳遞的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使教師和學生沉浸在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浸潤中。
1.3以戲為鏡—師生雙向反思與成長
一部留得下的劇目一定經過了長期的打磨。圍繞提升劇目品質,召開了多次劇目研討會和不計其數的排練會議。同時,教師各抒己見,通過舞臺表演促使教師與學生換位思考,從而打開思想更新的大門,思考如何使學生成為一名合格的戲曲演員并適應當今時代的戲曲舞臺。對戲曲教師而言,舞臺實踐不可或缺,專業技能的精進需通過理論實踐與舞臺實操相融合來實現。參與討論,與行業專家深度合作,使教師及時把握行業最新動態,反哺課堂教學內容優化。學生在此過程中,逐步發現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將真實的學習需求帶入課堂,提升主動學習的動力。
1.4以戲聚力—團隊合作與精益求精
在學校中常常可以聽到戲曲的這句行話—“一棵菜精神”,不同演職人員的密切協作、各個環節的精準銜接保障了劇目的演出質量。教師、學生參與其中,能夠切身體會“一棵菜精神”,認識到戲曲演出中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增強集體意識與責任感。在舞臺上,苗潔老師化身精益求精的典范。在排練中,她既嚴格又和藹,為大家提供指導,毫無保留地教授自己的經驗與技巧。她對晉劇的執著與付出感染了身邊的教師和學生,用實際行動詮釋對戲曲藝術的熱愛。在她的帶領下,每一個參與者都積極參與實踐劇目排演,更好地團結了晉劇系這個大家庭。
990節,理論課有118節,實踐課時在核心課程總學時中占比達 ;按學生能力分組分層選拔,每學年有國家級技能大賽、全國小梅花、梨花杯及一些新晉劇劇目的創排、經典劇目復排等活動支持,為學生提供真實舞臺上的實踐機會。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每學年有四周的機動時間用于社會實踐、各種賽事、戲曲進校園等活動。
《眷戀的土地》為新編現代戲模式,有別于傳統劇目,使參與其中的教師和學生獲得全新體驗,它不僅是一場舞臺表演,更是教學理念更新的實踐場。最新人才培養方案育人目標中融入了課程思政的要求,力求培養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同時著眼于時代發展與崗位需求的對接,在能力要求中加人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在知識要求中增加了解舞美基礎知識的培養要求,在拓展課程中加入了戲曲編導常識、舞蹈身韻等創新選修課程,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演、編、教相融合的綜合型人才。課程設計為學生就業搭建多元發展的橋梁。該劇的舞臺為人才培養方案創新課程提供了實踐場。在排練的過程中,舞臺上的演職人員、樂池中文武場的演奏人員以及后臺劇務、服裝道具、音樂播放、字幕等工作人員都有學生的參與配合,臺前幕后的工作為學生畢業后的就業之路開辟了多元的方向,是對教師和學生的培養,是實踐與育人目標的有機融合。
2實踐與育人目標有機融合
學院戲曲(普劇)表演專業及戲曲(普劇)音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指出,本專業的職業面為戲曲院團演員、伴奏員、群眾文化活動服務與指導、文化藝術培訓等崗位群,能夠從事戲曲表演或戲曲音樂演(伴)奏、戲曲傳承、群眾文化活動服務、文化藝術教學與培訓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戲曲表演專業學生需掌握熟練的戲曲唱腔技巧和扎實的基本功,同時具有掌握和運用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與劇目表演的能力[4]320;戲曲音樂專業學生需要具有良好的運用戲曲劇種音樂規律、演(伴)奏方法和技巧進行戲曲音樂演奏、伴奏的能力,具備良好的舞臺表演和藝術表現能力[4]329
在課程安排方面,以三年制大專生為例,戲曲表演專業核心課程(唱念、基武功、把子、身段、劇目)中實踐課有1078節,理論課有320節,實踐課學時在核心課程總學時中占比達 77%[s]7 ;戲曲音樂專業核心課程(器樂主修演奏、器樂副修演奏、文武樂合奏、劇目伴奏)中實踐課有
3實踐與教師培養協同發展
在職業院校教育體系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水平是一項重要的考核指標。雙師型教師要求專業教師每年至少有1個月時間在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訓,五年累計不少于6個月的企業實踐經歷[5]12。對戲曲教師而言,真正的舞臺就是最佳的實踐場所。從演職人員表中可以看到,眾多優秀教師參與演出,有行業帶頭人、國家一級演員苗潔老師,藝術總監王愛愛老師,晉劇系主任武學文老師,同時還有王麗、康俊杰等青年教學骨干。音樂領域有李保青、宋毅、賈天圓等晉劇文武場方面的行家。通過參與劇目創作與排演,推動了教師舞臺實踐能力的全方位提升。第一,理論與實踐相融合:在導演和行業專家的指導下,教師重溫了從解讀劇本、塑造角色、唱腔表演到舞臺調度的完整流程;音樂方面,從創作構思、與導演溝通、寫譜、修改、配器到配合演員等整個過程實現了理論知識、教學工作與舞臺實踐、藝術創作的有機融合,促使教師從講臺走向舞臺,將教育教學能力與舞臺表演技能結合,真正達成雙師型教師的培養目標。第二,新的實訓教學模式:教師在與學生演員的互動教學及排練指導過程中,形成了“示范一排練一反思”的新實訓模式,在排練中教學的發起者也是學習的參與者,通過同步實踐,不斷提升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第三,劇中融入現代舞臺手法,將傳統的程式化動作融入現代戲舞臺,舞美燈光營造時代氛圍,音樂設計借鑒傳唱度高、具有山西特色的旋律,晉劇唱腔在保持原本腔調的同時加人現代交響[6]。這些新的戲曲演出手段促使教師主動更新知識結構,緊跟藝術發展潮流。
通過參演《眷戀的土地》,教師們積累了實踐經驗,獲得了顯著成長,有兩名教師實現了專業技術資格證書的升級,大部分教師積累了舞臺實踐時長,進一步增強了這支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實力。
4實踐與院團資源緊密聯動
山西藝術職業學院為原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原山西戲劇職業學院、山西省普劇院、山西省京劇院等多家單位改革重組成立的一所學院[7]。
學校匯聚了充足的教育資源與專業師資,而戲曲院團是戲曲藝術實踐的關鍵場所。山西藝術職業學院既有教學單位,又有演出單位。推動院團融合,能讓學生在求學階段便進入真實的舞臺場景,實現學習與展示的無縫對接。這一獨特架構為學生實踐平臺的延伸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眷戀的土地》的主演是王波(太原市實驗晉劇院青年團)、王春海(山西省晉劇院)老師,他們作為國家一級演員在晉劇舞臺上都是本行當的佼佼者。兩名有著豐富舞臺經驗的老師,不僅為劇目添光爭彩,平時還擔任學院晉劇系的指導教師,在日常課程中或參與各項比賽前,為學生提供專業的舞臺指導。院團合一模式下,學院通過聘請院團一線演員擔任專業教師、選派教師到院團掛職鍛煉、組織學生實習、開展訂單式培養等方式促進晉劇人才培養。學生在校園內就能獲得來自專業院團一線演員的指導,并有機會參與院團的實踐演出,積累寶貴的舞臺經驗。同時,院團也能從學院獲取新鮮血液,實現人才的儲備與培養,真正實現雙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推動藝術人才培養與藝術行業發展進人良性循環。
5實踐與教學優化相互促進
實踐對課程內容優化具有促進作用。在專業課課程標準中限定了授課內容,在劇自排練及實踐演出過程中,會不斷暴露出學生在專業技能、知識儲備等方面的不足,這些問題為課程內容的調整與優化提供了明確方向。教研會議根據問題研討,形成修改方案,教研組長根據提議調整升級課程標準。同時,每學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優秀劇目、優秀院團的觀摩,結束后與同學交流研討。組織參加戲曲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讓學生將所學展示給不同人群,提升文化自信,增強傳播戲曲文化的責任感。
作為教學單位,學校始終以日常教學為第一要務。在實踐課程的規劃和設置中,存在教學時間固定統一與劇目排練演出時間相對不固定而且時間緊張這一矛盾。僅采用事后找時間補課的方式,不僅會影響授課的系統性,還會削弱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對于實踐性排演在教學安排中的占比,需要嚴格計算并按規定執行。以下是一些具體的解決方案:第一,提前規劃好教學預案;第二,靈活安排排練時段,盡可能安排在假期或調整至晚間等非上課時間段;第三,分組統籌排練時間,根據角色任務、專業水平等因素進行合理分組,高效完成任務;第四,完善請銷假與補課制度,確保在合理且不耽誤正常教學的范圍內。
6結語
《眷戀的土地》的成功排演,不僅是藝術作品的誕生,也是職業教育中普劇人才培養模式的突破。雖然戲曲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市場和生源的諸多挑戰,但隨著文化自信的提升、文旅融合的持續推進,戲曲藝術正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在傳承戲曲藝術的同時,不斷探索適應時代需求的育人路徑,使晉劇這一劇目在傳承與創新中擁有持久生命力。
參考文獻:
[1]于小軍.生命的沃土執著的堅守:晉劇現代戲《眷戀的土地》評述[J].戲友,2024(6):4-6.
[2」曲志燕,欒波.戲曲期刊與科研教育機構名錄1949-2009[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232.
[3」佚名.導演也會演戲:看普劇名家苗潔的卓越表演藝術[EBOL].“文藝三晉”微信公眾號,(2024-09-11)[2025-03-02].https://mp.weixin.qq.com/s/GfYuQbh9xtWcg5n1KgB97A.
[4]教育部司局機構.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簡介[D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09-05)[2025-03-02].http://www.moe.gov.cn/s78/A07/zcs_ztzl/2017_zt06/17zt06_bznr/bznr_zdzyxxzyml/gaozhizhuan/wenhua/202209/P020220905523093806552.pdf.
[5]山西藝術職業學院晉劇系.戲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Z].太原:山西藝術職業學院教務處,2024:7-12.
[6」苗潔.晉劇《眷戀的土地》導演闡述[J」.戲友,2022(3):11-14.
[7]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山西文化旅游職業大學[DB/OL].百度百科,[2025-03-02].https://baike.so.com/doc/3052080-3217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