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技能大賽;舞蹈專業;實訓教學本文引用格式:李曉鵬.基于技能大賽的舞蹈專業實訓教學改革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8):124-126.中圖分類號:J7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8-0124-03
0引言
教育部在職業教育發展布局中明確提出“普通教育以高考為標尺,職業教育以技能競賽為標桿”的育人導向。自2007年啟動實施以來,國家和各省持續完善職業教育技能競賽體系,這項貫穿全年、覆蓋全域的賽事已成為職業教育領域具有戰略意義的制度安排,既是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全維度檢閱,又是促進專業建設創新、深化產教融合、塑造辦學特色的關鍵抓手。通過競賽機制與日常教學的深度融合,能夠在實現教學內容與行業標準精準對接的同時,將教學過程與舞臺實踐有機統一,構建“競賽引領教學創新、課堂夯實競技基礎、賽教互促提升質量”的育人生態,為藝術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拓展了空間。
1職業技能大賽與舞蹈專業課程的關系
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國舞賽項根據學段特征設置中職組與高職組兩個競賽組別,雖然兩組別在劇目展示、技術技巧、即興創作、舞蹈編創及理論答辯等考核模塊上具有延續性,但在具體要求上呈現出明顯的進階差異。在舞蹈劇目展示環節,高職組選手需完成時長更長、技術難度更高的完整劇目片段,其表演分值在總成績中占比顯著高于中職組,反映出對藝術表現力與作品完成度的更高要求;中職組更注重劇目片段的規范呈現與基礎表現力。技術技巧考核方面,兩組均采用標準化課堂組合形式,但中職組以單一技術動作組合為主,側重考察轉、翻類技巧的精準度與完成質量,每個組合集中檢驗 1~2 個核心技術點;高職組升級為包含跳躍、旋轉、翻騰、空翻等技巧的綜合組合,強調技術動作的串聯運用與舞臺表演的完整性,對選手的技術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舞蹈編創能力考核存在本質差異:中職組通過動作模仿與即興編舞環節,重點檢驗選手的音樂感知能力與即興發揮能力[1];高職組設置主題構思、動作開發、結構編排、作品展示等完整創編流程,要求選手在 1~2 小時內獨立完成舞蹈小品創作,系統考察其藝術構思與編創能力。理論答辯環節同樣體現層次遞進:中職組圍繞舞蹈基礎知識設置客觀性考題,要求選手準確回答專業理論要點;高職組答辯與編創實踐深度結合,針對作品創作理念、技術運用等開放性議題展開主觀闡述,著重考察選手的藝術理解力與綜合素養。
2技能大賽對舞蹈專業實訓課程的價值
2.1以賽領教
技能大賽是驅動舞蹈專業實訓教學體系改革的重要引領,此類競賽面向全行業院校的開放性特征與高技能、新技術導向的考評標準,能夠促使舞蹈專業實訓教學積極構建與競賽要求相符的動態調整機制。以某學校在“桃李杯”舞蹈大賽中的原創劇目《搖到外婆橋》創排過程為例,教師帶領學生在創編過程中融入了江南地域的特色舞蹈,通過八周的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了這類舞蹈的步法體系、手型規范及韻律特征。劇目排演階段,教師采用理論講述、動作分解和舞臺訓練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將技術技巧訓練和藝術表現力融合在一起,提升了舞蹈專業學生的創編能力。通過競賽導向的實訓教學創新催生出很多新型教學方法,實訓課程逐漸形成競賽標準引領課程建設、實訓平臺支撐能力培養、多元考評保障教學質量的舞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2.2以賽顯教
學生在舞蹈競賽中展現的競技水平是衡量院校辦學實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重要依據,而舞臺表演作為舞蹈藝術的呈現載體,最終效果與該專業的教學有直接關系。因此,舞蹈專業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將劇目排演與專業課程深度融合,在基礎訓練課、民族民間舞研習課及高難度技巧課等教學環節強化科學訓練。與常規的課堂教學相比,融合競賽劇目的核心價值就是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有更多的突破[2]。例如,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既要精細打磨自己的表演技巧,又要深度挖掘舞蹈作品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征,無論是在課堂創作中還是在舞臺呈現中,都要參與服裝設計、道具運用、場景調度、人物造型等全過程。只有通過技能大賽優化傳統的舞蹈專業實訓教學,才能確保學生在表演過程中的每個細節和藝術處理都能達到舞臺呈現標準,讓學生能夠在技能大賽的舞臺上將學習成果轉化為舞蹈作品。
2.3以賽促學
舞蹈專業的實訓教學需將競賽作為推動教學改革的主要途徑,打造小組協作和賽教融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確定了參賽劇目之后,教師可以在實訓教學中開設專項排練課程,通過全員普適性教學與多層次選拔機制相結合的方式,既確保所有學生夯實專業基礎,又通過階段性考核遴選潛力選手組建競賽梯隊,這種動態選拔機制強化了學生的競爭意識。以某校的《搖到外婆橋》劇目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積極引導學生自主研習文字影像資料,提煉江蘇水鄉船娘的典型形象特征與動作語匯元素,再將這些研究成果融入舞蹈創編過程,為后期的劇目創作注入了鮮活的藝術生命力。最終的實踐成果表明,通過技能大賽能夠激發學生的專業求知欲,磨煉學生攻堅克難的意志品質,形成競賽激發動力、實踐反哺教學的良性發展機制。
3基于技能大賽的舞蹈專業實訓教學改革措施
3.1結合劇目難度優化實訓教學課程建設
為了適應職業技能競賽對舞蹈表演專業能力的更高要求,舞蹈專業的實訓課程應持續深化劇目類課程改革,構建以高難度劇目研習與個性化表演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體系。“劇自排演”與“中國民族民間舞”等課程作為舞蹈表演能力提升的主干課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教學改革[3]。首先,教師在劇目選材層面應嚴格對標全國舞蹈大賽獲獎作品標準,優先引入具有高技術難度與藝術表現力的獨舞劇目,突破傳統以群體舞蹈編排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構建以獨舞、雙人舞、三人舞表演能力培養為主軸的教學體系。其次,在教學方法層面,教師應推動教學重心從動作模仿向角色塑造遷移,強化學生對舞蹈語匯的細節處理能力,要求每個技術動作經過上千次的反復錘煉,實現從技術規范到藝術表現的質的飛躍。最后,在培養路徑層面,舞蹈專業的實訓教師應建立早介入、長周期的個性化培養機制,要求學生在中職三年級、高職二年級根據自身藝術特質選定發展方向,通過持續兩年的劇目精修,使經典作品成為錘煉表演功力、塑造藝術個性的重要載體。這種教學創新直接對接職業技能大賽劇目賽項的考評標準,既強化了學生應對高規格賽事的專業競爭力,又能為學生成長為具備獨立表演能力的舞蹈藝術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3.2結合舞蹈心智訓練優化基訓課程建設
為了應對職業技能大賽技術技巧賽項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檢驗,舞蹈專業的課堂教學應系統優化基礎訓練的實訓課程體系,制定以心理認知能力培育為核心的教學升級方案。舞蹈類技能大賽主要是通過標準化基訓組合的完整呈現,綜合評測參賽者的形體條件、技能儲備、技術精度、藝術表現力及臨場應變能力。通過對競賽數據的分析,部分選手因心理調控能力不足導致技術失準,暴露出傳統訓練模式重肢體開發、輕心智培養的弊端[4]。針對這些問題,舞蹈專業基礎訓練的實訓課程改革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出發:一方面,教師在考評機制層面應突破舞蹈基本功訓練課程的評價模式,建立以舞臺實踐為導向的考核體系,通過學期匯報課、原創劇目展演、年級對抗賽等多元載體,將實戰壓力轉化為心智成長的催化劑,促使學生在持續性的表演實踐中積累臨場經驗,逐步形成穩定的心理調適機制;另一方面,教師在優化基訓課程的教學方法層面,應圍繞身體感知與音樂素養兩大核心能力進行教學創新,一是引入夜間專項訓練與無感官式訓練,通過弱化視覺依賴強化肢體空間定位感知,二是采用多速率節奏變奏訓練法,使學生在不同速度梯度的音樂刺激中建立精準的節奏記憶與即興反應能力。這種雙軌并進的教學改革,能夠解決傳統基訓課“重技術、輕心理”的問題,為培養具備卓越舞臺掌控力的舞蹈表演人才提供系統性的方案,
3.3根據學生舞蹈綜合水平改進創編課程
為了適應職業技能大賽對舞蹈專業人才創編能力的要求,該專業實訓課程的教師應改進創編類課程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例如,教師可將音樂節奏分析、即興舞蹈創作、舞蹈動機發展、完整劇目編排及舞臺美術設計等核心要素有機整合,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舞臺美術方面的內容,幫助學生掌握舞蹈形象設計、舞臺燈光運用等綜合性藝術知識,確保學生在作品創作中實現空間敘事與角色塑造的有機統一。在課程協同建設層面,教師可以將創編訓練與專業基礎課融合在一起。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創編為例,教師要求學生完成單個民族舞種的學習任務之后,可以鼓勵他們根據該舞種的風格創作舞蹈小品,通過連續性的小型創作實踐幫助學生積累動作經驗。通過這種多措并舉的實訓教學改革模式,能夠提升舞蹈專業學生的藝術創新能力和作品完成效果,對學生未來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3.4根據學賽訓一體化優化實訓課程建設
在舞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中,如何提升學生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的融合發展水平,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核心命題。通過構建“競賽驅動型”人才培養模式,舞蹈專業教師應探索出一條以技能大賽為載體的創新路徑[5]。該模式以各級舞蹈賽事為實踐平臺,通過設置明確的能力發展目標,引導學生建立“學賽訓一體化”成長路徑。既要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夯實舞蹈理論根基,又要通過賽事實踐檢驗并提升舞蹈創作、技術運用及藝術創新等綜合能力。以舞蹈動作設計為例,參賽學生需自主研習相關技術規范,完成音樂選配、動作編排及整體藝術構思,這一過程既是對舞蹈編創能力的實戰檢驗,更是對藝術感知力的深度開發。獲獎選手的成長軌跡表明,競賽榮譽不僅是對專業能力的權威認證,更成為學生自我認知的鏡像,幫助其清晰定位專業優勢與發展方向,進而形成“目標導向一能力構建一實踐驗證”的提升路徑。此外,在舞蹈專業實訓課程改革階段,要優化關鍵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參與舞蹈競賽項目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針對通過選拔程序確定的參賽學生群體,應開展系統化的專業指導與專項技能強化訓練,提升其對舞蹈技術要領的認知深度,在此訓練階段,需對學生展示的舞蹈動作進行持續性、高強度的精細化打磨,將各類技術細節要求有機融人動作規范,確保最終呈現的舞蹈語匯完全契合競賽項目的評判標準與技術規范。當學生完成比賽后,教師要組織開展系統的動作解析與經驗總結工作,既要積累具有借鑒意義的競賽實踐案例,更要引導學生建立自我評估機制,通過反思學習過程中暴露的技術短板與表現缺陷,實現舞蹈專項技能、舞臺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的同步提升,為后續的舞蹈教學與競賽參與奠定更堅實的認知基礎。這種教學模式的革新,實質是構建了從知識習得到能力外化的完整教育鏈,為培養具備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復合型舞蹈人才提供了可行方案。
4結語
在舞蹈專業實訓教學過程中,通過技能大賽驅動教學模式改革,能夠構建起社會人才需求與院校培養目標的對接通道,形成雙向賦能的教育生態。這種教學模式通過創設競技情境,激活了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促使其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規劃,特別是在參賽目標導向下,學生會自主設定階段性學習計劃,這種目標驅動機制增強了學習行為的指向性和持續性,能夠為培養符合行業需求的復合型舞蹈人才提供重要支撐。
參考文獻:
[1]陳雪顏.“崗課賽證”融通模式下中職音樂與舞蹈專業人才培養路徑探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4(2):182-184.
[2]煙臺藝術學校舉辦第七屆“筑夢杯”學生專業技能大賽(舞蹈)暨特色化專業建設階段性成果展示[J」.走向世界,2023(43):50.
[3]韋賽欣.提升中職民族音樂與舞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四種途徑:以南寧市第四職業技術學校為例[J].廣西教育,2023(11):87-90.
[4]李俊.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舞蹈職業能力培養策略:基于“賽教”融合[J].中國文藝家,2021(2):133-134.
[5」趙娜.技能大賽促進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建設和改革實踐[J].科技風,2021(2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