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進程的加速推進,2025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攀升至1222萬人,就業市場競爭態勢日趨白熱化。民辦高校畢業生因社會認可度相對有限、實踐教學資源相對匱乏等固有劣勢,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就業挑戰。新形勢下,學科競賽是民辦高校實踐教學的重要創新形式,能有效連接理論知識和行業實踐,幫助學生提高就業能力,實現與就業市場的順利對接。
一、學科競賽賦能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的實踐路
(一)專業技能提升路徑
學科競賽圍繞專業核心知識設計項目,為民辦高校學生深入理解和應用專業知識提供了重要契機。相較于公辦高校,民辦高校普遍存在教學資源有限、實踐平臺不足等問題,學科競賽成為其彌補短板、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的關鍵抓手。以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為例,比賽要求學生綜合運用高等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編程等知識,針對實際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并求解。民辦高校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能夠突破課堂理論學習的局限,促使學生在“問題界定一模型構建一算法實現一結果驗證”的完整流程中,深化對專業知識體系的理解與運用能力,從而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1。同時,學科競賽還能引導民辦高校學生關注行業前沿技術。一些民辦高校結合自身專業特色,組織學生參與具有行業導向的競賽,聯合企業導師,共同指導學生了解新技術的原理和應用場景,并將其融入設計作品。學生在競賽過程中,不僅拓寬了知識面,更培養了緊跟行業發展趨勢的意識和能力,使自身專業技能與行業需求同步更新,縮小與公辦高校學生在專業技能儲備上的差距。
(二)創新實踐突破路徑
學科競賽注重創新性和實踐性,為學生提供了突破傳統思維、進行實踐探索的平臺。對于民辦高校而言,傳統文科類專業資源少,學術資料匱乏,實踐機會較為有限。然而,文科學生對社會現象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并且充滿創新的激情,而競賽恰好為他們提供了展現這些優勢的平臺。以麗江文化旅游學院為例,在云南省第十二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1個學生團隊立足當地文化旅游發展實際,憑借扎實的調研數據、創新的解決方案,其作品《麗江拉市海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調查研究報告》獲省級特等獎;在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中,1個學生團隊獲國家級一等獎;類似的獲獎案例比比皆是,學生通過參與競賽,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解決中,從而提升自身的創新與實踐能力。這些競賽鼓勵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創新成果,培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同時,競賽中的限時任務和資源限制,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快速改進方案,不斷提高應急處理和創新突破能力。
(三)職業素養塑造路徑
學科競賽獨特的團隊協作模式與嚴格的任務要求,為民辦高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開辟了重要路徑。相較于資源豐富、平臺廣闊的重點高校,民辦高校學生日常參與大型實踐項目的機會較少,而學科競賽成為他們彌補短板、錘煉職業能力的關鍵平臺。民辦高校學生通過參與競賽,在團隊中明確分工,學會與他人溝通協調,懂得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實現團隊目標[2。這些能力可以直接應用到職場中,幫助他們更快適應工作環境,更好地與同事合作。此外,競賽中的規則意識和誠信要求,也對民辦高校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的養成有著重要意義。這種經歷能夠培養學生的紀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四)就業資源拓展路徑
學科競賽搭建起高校與企業、行業溝通的橋梁,切實地為學生帶來豐富的就業資源。不少學科競賽均與企業密切合作,題目由企業提出,并邀請企業專家擔任評審,賽題均為企業當前實際面臨的技術挑戰。學生參加此類競賽,能近距離接觸到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了解行業最新的技術趨勢。通過參與競賽,學生們能夠明確了解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能,并且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未來的學習方向以及職業規劃。在學科競賽里,學生還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能力。競賽結束后的成果展示環節,就是學生的“舞臺”。表現出色的項目團隊,很可能被企業看中,直接拿到實習機會,甚至被提前錄用。每年都有眾多學子憑借其在競賽中的出色表現,在畢業前便成功覓得理想職位。此外,很多競賽還會配套舉辦招聘會、就業講座等。企業在現場直接招人,行業前輩分享求職經驗和職場技巧,這些都有助于學生找到心儀的工作,更快從學生身份轉變為職場人。
二、學科競賽賦能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
(一)資源分配失衡,參與機會不均
目前學科競賽資源在高校、專業間分布很不均衡,在民辦高校中尤為突出。2023年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中,985、211高校入選項目占比達 70% ,而民辦高校參與度較低。這種高校間資源分配不均,導致民辦高校學生缺乏足夠的競賽機會和資源支持,難以通過競賽提升就業能力,加劇了就業市場的不公平競爭。同時,學科競賽資源向工科專業傾斜的現象更為顯著。在2024年教育部認可的84項學科競賽目錄中,理工類競賽與文科類競賽在數量與占比上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差異。經粗略統計,純理工類以及理工屬性占比較大的競賽項目占比超過 60‰ 相比之下,文科類競賽項目數量相對較少,占比約 25% 。此外,還有部分跨學科性質的競賽,鼓勵不同專業學生組隊參賽,融合理工與文科知識,共同解決實際問題、開展創新創業項目,這部分賽事占比約 15‰ 整體而言,理工類競賽在數量上多于文科類競賽,這種專業間的資源分配不均,讓文科學生競賽參與機會有限,無法充分發揮學科競賽對就業能力提升的作用。
(二)功利導向顯著,育人目標偏移
民辦高校中學科競賽的功利化導向較為顯著。調查發現,民辦高校大部分學生參加競賽,旨在豐富個人簡歷,以便于未來考研或就業時更具競爭力。究其原因為民辦高校學生大多有“學歷焦慮”,認為自己學校名氣不夠,需要競賽獲獎這樣的“硬條件”來彌補,所以更看重競賽結果,忽視了在競賽過程中提升能力和自身鍛煉。例如,部分學生參加培訓機構組織的付費競賽(如某些編程、設計類比賽等),通過短期培訓獲取“速成證書”,實際能力并未提升,但在簡歷中大量堆砌此類獎項。此外,部分民辦高校把競賽獲獎與教師考核掛鉤,進一步強化了功利化傾向。比如,某高校規定教師指導學生獲國家級競賽獎項可在職稱評審中加分,導致教師過于關注競賽成績,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引導,使競賽偏離了育人的本質[3]。
(三)競賽內容滯后,與就業需求脫節
部分學科競賽內容與行業最新技術、企業實際需要差距較大。以數學類競賽為例,題目多側重理論推導,但企業更看重數據分析工具應用、商業場景建模等實踐技能。民辦高校學生實習機會少、接觸行業有限,這類“重理論輕應用”的競賽內容,讓學生在競賽中獲得的技能難以滿足企業實際需求,降低了學科競賽對就業的促進作用。此外,學科競賽項自更新周期長,未能及時融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隨著科技快速發展,新興技術在各個領域應用廣泛,企業對人才的技能要求不斷變化。競賽內容滯后,既讓民辦高校學生對競賽興趣降低,也加重了他們的就業焦慮[4。學生投入大量時間準備學科競賽,然而,他們往往無法借助競賽成績來證明自己能夠適應行業的新技術,導致通過學科競賽來提升就業競爭力變得困難,難以滿足就業市場的需求。
(四)指導保障不足,競賽效能受限
民辦高校在學科競賽指導和資源保障方面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民辦高校教師數量有限,教師平時教學任務重,難以抽出大量時間仔細指導每個學生,學生在競賽中遇到的問題無法及時解決,項目進展緩慢。同時,有企業實際工作經驗的老師較少,難以將實際行業需求和技術前沿融入學科競賽的指導中,影響最終的競賽質量和效果[5]。指導力量不夠和資源不足這兩個問題并存,使民辦高校學生在學科競賽中難以做出高水平的創新作品。盡管學生渴望參與競賽,但缺乏與行業需求相匹配的專業指導。加之硬件設施和資金的匱乏,導致競賽項目在技術深度和實際應用層面均顯不足,限制了自主學習和創新的空間。因此,他們在展示創新能力和實踐水平方面面臨困難,難以在高級別比賽中脫穎而出,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科競賽的整體成效。
三、學科競賽賦能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的策略優
(一)構建均衡競賽體系,拓寬參賽路徑
1.加強政策扶持,推動資源向民辦高校傾斜
教育部門要關注民辦高校競賽資源不足的問題,設立 專門的扶持基金,降低民辦高校參加高級別競賽的難度。 可以讓民辦高校和公辦高校一起組成競賽共同體,分享競 賽經驗、企業導師等資源。通過政策引導實現資源公平分配, 能讓民辦高校學生有更多參加競賽的機會,縮小和公辦高 校的差距。
2.優化競賽類型,覆蓋文科與新興專業
民辦高校要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建立更全面的競賽體系,鼓勵跨學科融合,文科和理工科學生一起組隊參加學科競賽,在解決文科競賽資源稀缺問題的同時,又提高了學生團隊合作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通過競賽結構優化,打破“資源壁壘”和“學科偏見”,讓不同專業、不同背景的學生都能通過競賽積累實踐經驗,提高就業競爭力。從而提升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滿足行業產業的多樣化需求發展。
(二)重塑競賽價值導向,回歸育人本質
1.加強思想教育,轉變參賽動機
民辦高校可以通過加強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科競賽觀念。學校可以用職業生涯規劃課、競賽分享會等方式,使學生理解學科競賽的核心價值在于能力的提升,而非僅僅關注獲獎。通過思想教育,讓學生認識到競賽不僅是為了獲獎,更是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質的重要途徑,從而轉變功利化的參賽動機。
2.改革評價機制,注重過程考核
建立“過程性評價 + 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體系,將團隊協作、創新思維、問題解決等過程指標納入評價范圍,設置“創新思維分”“實踐探索分”等,降低結果評價的比例。將項目調研是否真實、方案優化記錄是否完整等作為評分標準,引導學生在準備學科競賽時認真打磨能力,而非簡單地套用模板。通過改革評價機制,能更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競賽表現,鼓勵學生注重競賽過程,培養綜合能力和素質。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積累就業競爭力,也能讓學科競賽成為學校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的重要手段,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行業認可度。
(三)深化產教融合,提升競賽實用性
1.引入企業命題,對接崗位需求
深化產教融合是民辦高校提升學科競賽實用性的關鍵,民辦高校可以邀請企業參與學科競賽的命題和評審,技術人員根據崗位實際需要設計賽題。比如,在計算機、電子信息類競賽中,企業可以提出當前的技術難題或應用場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熟悉企業的技術標準和工作流程。讓競賽內容更加貼近行業發展和企業真實需求,提高學生競賽項目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2.推動成果轉化,實現競賽與就業聯動
搭建競賽成果展示和轉化平臺,促進學生項目與企業需求對接。例如,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原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就設有產業賽道,優秀項目可直接獲得企業孵化支持,推動學生從競賽參與者向職場創新者轉變。民辦學校也可以聯合行業協會、產業園區舉辦學科競賽成果展示活動,邀請企業到現場考察學生項目。這種轉化既能讓學生看到競賽的實際作用,也能為企業發現潛在人才和創新方案,實現學校、學生、企業的三方共同受益,實現競賽與就業的良性互動。
(四)完善保障機制,增強競賽效能
1.強化校企合作,建設專業化指導團隊
民辦高校應充分利用體制優勢,加強校企合作,選派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提升教師實踐指導能力和實際工作經驗;同時聘請企業工程師擔任學科競賽導師,組成“校內教師 + 企業導師”的雙師指導團隊。這樣的團隊能充分結合理論和實踐的雙重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加專業、實用的指導和支持,提高競賽項目的質量和水平。
2.設立專項經費,加大資源投入與平臺建設
由學校劃撥資金,設立學科競賽專項經費,用于改善學科競賽的練習場地和設備條件,開發線上競賽資源平臺,整合學習資料、競賽教程和案例庫。同時,加大競賽獎勵力度,對優秀學生和指導教師給予獎金和榮譽表彰,充分激發和調動師生參與學科競賽的積極性。
結語
實踐表明,學科競賽通過專業技能深化、創新實踐突破、職業素養塑造和就業資源拓展等途徑,顯著提升了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通過構建均衡競賽體系、重塑價值導向、深化產教融合和完善保障機制等優化策略,能有效提升學科競賽對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促進作用,推動民辦高校人才培養與就亞市場的精準對接,切實提高新時代民辦高校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和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潘明明,劉子祥.學科競賽對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影響:未來時間洞察力的調節效應[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5(03):43-50.
[2]張裕明,陳智林.大學生就業核心能力培養路徑探究[J].就業與保障,2024,(09):106-108.
[3]黃鍵裕.大學生學科競賽與就業創業雙融雙促機制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04):70-72.
[4]唐芳,龐洋.數字經濟時代高校推動大學生更高質量就業的建議[J].公關世界,2024,(21):52-54.
[5]李石擎,徐蘊.基于化學學科競賽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與提升路徑探析[J].宿州學院學報,2024,39(12):57-61.
[6]雷恩駿,趙豆豆,劉梅,等.職業規劃和創業賽事帶動高質量就業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4,(33):181-184.
(作者單位:麗江文化旅游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