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是我國教育工作一直以來的努力方向。如何構建客觀、有效的德育評價體系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研究內容,關系著德育工作的實行成效,其作用和意義不容忽視。職業院校德育評價體系構建,應遵循時代發展的需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改進德育工作中的不足,從而提升德育教育水平。
一、立德樹人視域下德育評價的內涵
立德樹人是對我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發展與傳承,是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體現。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必須明確“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問題,探討立德樹人的內涵,將立德樹人落地生根。
立什么德?國家層面給予了系統的回答:立德,就是立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大德是道德的最高層次,要做到熱愛祖國、報效祖國、服務人民。公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要做到以公共利益為先,保持社會公共秩序的運轉。私德是個人在處理與家庭成員關系和其他私人關系時的道德規范,包括個人修養、家庭美德,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重要體現,要做到嚴于律己、學思并重、明德篤行[]。
樹什么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培養什么人”,不同時代、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回答但又有共同的一面:如共同的時代性、共同的人性,但對于不同的國家而言,又具有特殊的一面。德育要培養的人是符合國家發展需要的人。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國家的政治需求培養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所以,德育和教育任務一致,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德育評價從本質上說是對德育價值的評判活動。對其相對科學的定義是:評價者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通過科學的方法和途徑收集客觀性材料,對德育過程、德育環境、德育效果做出價值上的判斷。德育評價體系一般包含評價主體、評價理念、評價目標、評價方式等。本文的職業院校德育評價體系構建研究,是指評價職業院校在培養學生品德上的活動上,能夠多大程度上達到德育目標一一即評價的有效性,以及評價體系如何更有效地促進德育活動,實現德育目標即評價的生成性[2]。
二、職業院校德育評價研究現狀
德育方面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德育內容、德育目標、德育實施措施等,德育評價在德育研究領域研究得相對較少。但就德育評價研究的絕對數量上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提升,德育評價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也有了一定提升。
德育評價研究領域對職業院校關注度不足,現有的關于職業院校德育評價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對德育環境、德育工作和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評價。其中對德育工作評價方向的研究占大部分。德育工作評價方向又主要由對德育教師隊伍評價、德育過程評價、德育活動評價、德育教學評價的實踐性評價組成。而基于人文主義的思想品德發展評價研究較少,德育環境研究數量最少。
從職業院校德育評價研究主題看,對德育評價的理論性研究,如評價理念研究較少,相關研究論文占比不到 5% ;剩下的德育評價的操作性研究按照占比從大到小排列有評價體系、評價機制、評價方法、評價模式、評價標準、評價系統。現有的研究主要關注量化評價指標和可操作性評價指標,缺少對德育評價的基礎理論研究,忽略了德育評價本身的價值判斷。
三、職業院校德育評價體系建設現狀
新時代下5G、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興起,越來越多的職業院校積極利用新技術去構建網上德育評價系統,及時監測和關注學生思想道德變化。隨著我國德育工作的不斷深化發展,多主體評價、發展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已經為教育工作者所知,但是職業院校總體上依然存在德育評價理念、方式落后,德育評價體系不健全、不科學的情況,最終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往往偏離德育目標。
(一)評價結構中理論知識考試占比過高
在德育評價體系中,理論知識考試的占比過高是一個值得探討和關注的問題。當理論知識考試在德育評價體系中占據過大比重時,會導致過于關注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而忽視了對學生品德發展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可能會導致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品德修養方面也存在不足。
(二)評價主體單一,評價方式主觀化
目前職業院校的主要評價方式為:班主任或者德育教師依據學生日常行為表現、文化成績、比賽獲獎等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評定。教師僅憑日常教學中的少量接觸和主觀印象進行評價,評價過于主觀化。即使有的學校建立了專門的評價指標,但是由于評價者對被評者的不完全了解,評價結果也不一定準確。評價主體單一,班主任或者德育教師掌握著評價過程的主導權、評價分數的決定權,忽視了學生本人作為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地位,學生本人以及了解被評學生的人均沒有評價權力。最終即使得到不公正、不客觀的評價分數,被評者沒有反駁、申辯、改變的權力[3]。
(三)德育評價內容單一化
新時代學生個性得到了充分解放,單向的灌輸式德育教育已經不適合當代學生。現有的德育評價體系仍然過于注重結果性的靜態評價,缺少過程性的動態評價。要實現德育評價的發展性作用,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就要關注學生群體所關注的話題,結合德育目標形成評價方案,體現出德育評價的時效性、主體性。評價內容還要考慮到職業教育本身具有的特殊特點,側重學生職業道德、工匠精神方面的評價。
(四)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不完善
至今為止,我國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效率高的德育評價體系和方法。目前學生的德育評價結果一般只有一段評語加上一個綜合分數或者等級構成。由于每個學校的考核指標不一樣,無法知道分數的準確含義。德育評價結果在學生升學、就業時的認可度低,用人單位無從得知德育結果的有效性。雖然沒有公認的、一致有效的德育評價體系,但是整個評價的理念、目標、導向的根本性不能錯[4]。
四、職業院校德育評價體系構建的原則
職業院校德育評價體系的構建應遵循方向性、發展性和全面性等原則。這些原則的實施將有助于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德育情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方向性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德育和教育一樣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德育評價要以檢驗立德樹人的成效為根本方向。方向上要貫徹落實國家德育政策,落實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培養學生既要發展學生的道德品質,又要滿足國家的政治要求。
(二)發展性原則
學生的道德品質不是靜態性的,也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而是在長期的、一點一滴地實踐中形成的,評價不僅僅是為了得到評價結果,更是要實現在評價中促進學生成長的效果,這也是評價的起點和落腳點。這要求要注重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成長的過程和每個個體的不同,將評價貫穿于受教育的全過程。通過日常評價及時糾正學生品德不良的地方,使得學生品德向好發展。
(三)全面性原則
教育的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也是對新時代德育的要求。職業院校的德育評價工作應綜合、全面地考慮到學生品德的各個方面和層次。全面性的評價既要從時間維度上充分考慮學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又要在品德的組成維度上考慮到品德的認知變化、態度變化、情感變化、行為轉變的評價。職業院校不僅要評價學生在校內的學習情況,還要評價學生在頂崗實習、社會實踐中的表現。
五、立德樹人視域下構建職業院校德育評價體系的路徑
德育評價改革應致力于構建科學化、現代化評價體系,向破除實用主義、績效主義、工具主義、“破五唯”方向推進。
(一)回歸以人為本的德育評價理念
德育評價內容的統一化、標準化,導致評價的過程中會忽略個體的個性化和差異性;過多考查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路線,這些簡單說教方式起到的效果并不好。
德育的最高價值最終還要回歸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眾多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都把健全人格的培養作為教育的最高價值取向。亞里士多德把人的本體價值歸結于德行的完善和合乎德行的實踐活動帶來的幸福。馬克思把教育(包括德育)的最高目的歸結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豐富。赫爾巴特旗幟鮮明地指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人格的健全。所以整個德育的目的也是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
以人為本的理念有著對學生人文關懷的精神內核,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這和立德樹人的目標相一致。首先德育評價不能只有單一的教師角度主觀評價,應強調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實現。評價更加關注學生道德的生成性、自主建構性,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實現以評價促進學生思想自省、行為自覺、個性獨立。其次不能以統一的標準去評價所有學生,而應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發掘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這要求德育評價重心應偏向過程性評價、形成性和發展性評價,關注學生道德發展的過程和進步。只有這樣做,德育才能回歸到以人為本的評價理念,充分實現評價導向功能,最終實現德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最高價值。
(二)多元化評價主體
單一教師評價主體無法了解到學生日常行為、學習、思想各個方面的真實情況,評價結果不夠客觀,學生作為主體也沒有參與到評價打分中。多元化評價主體打破了單一主體評價的封閉狀態,能了解到學生的方方面面,評價結果更客觀。企業是最了解學生真實職業道德情況的主體;同學是比老師更客觀了解學生的人;家長是對學生學校以外的成長經歷、生活習慣深入熟悉的人;而學生自己是對自己最了解的人。所以,要更全面掌握學生日常中的各種表現和行為反映出的思想態度、思維、情感,需要這些多主體的全面參與7。
形成性評價是一種基于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的長期性、連續性的觀察、接觸、了解后做出的發展性評價。評價過程中的反饋意見可以達到激發學生自主性學習的作用,變被動德育為主動德育,也體現了學生在德育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而多主體評價是實現形成性評價的有效途徑、重要保證。
(三)創新評價方法
創新評價方法要破除傳統評價的約束性為主的導向,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德育活動的積極性。現在職業院校主要以學分制作為德育評價方式,容易引起學生功利性地參與實踐活動,以掙取學分為目的,對于樹立正面價值觀不利。可以創新評價方法,主動挖掘和鼓勵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充分利用新技術構建網上德育評價系統,除了線下的觀察、訪談、問卷調查,還可以把學生道德發展過程以圖片、文字、視頻等方式保存和記錄到系統中。現有的好的做法經驗有,在網上系統中上傳和記錄學生的社區活動、志愿者活動、公益活動、日常生活表現等方面,形成學生道德發展的“線上檔案袋”。
(四)豐富評價內容
傳統的德育評價內容注重德育理論知識的掌握度考查,學生真實體驗和感受并不好,無法建立起品德素養的知、情、意、行的發展路徑。職業院校非常重視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而德育評價可以通過情感、信念、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影響著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8。豐富評價內容也給了學生更多的評價機會和更全面的評價,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職業院校一方面需要在德育課堂上堅決貫徹落實德育政策,厚植愛國主義、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培育能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另一方面,職業院校要從自身學情出發,結合時代需求,大力弘揚職業道德、工匠精神、敬業精神、勞模精神,鼓勵學生為民族復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身力量
職業院校應與時俱進,營造健康良好的德育氣氛,豐富德育內容,覆蓋不同階段、不同的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實現德育評價促進德育發展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鄭英.職業院校德育評價研究的梳理與評析]職教通訊,2016(34):30-34.
[2]黃佳運.中小學德育評價體系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6.
[3]呂俊辰.立德樹人視閾下高校德育評價體系構建研究[].教育現代化,2019,6(64):85-86.
[4]蔡仲穎.改進中職德育評價的思考].作家天 地,2021(15): 108-109.
[5]葉飛.回歸本體價值的德育評價改革[].南京社會科學,2022(01):147-154.
[6]吳文浩,潘燕,林敏.高職院校德育評價體系創新探析[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21(01):68-69.
[7]趙敏.“線上檔案袋”:德育評價的新探索]人民教育,2018(10):52-54.
[8]吳亞東,馮金麗.高職學生德育評價體系創新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3(19):53-54.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2023年度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蘇州工業園區分院課題“五年制高職美育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路徑探究——以公共藝術(美術)課程為例”(ITSKY-YB202309)。
(作者單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蘇州工業園區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