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1737(2025)21-0058-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要多角度分析、使用課程資源,善于篩選、組合課程資源,利用課程資源創設學習情境,優化教與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益,增強語文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和課程實施的開放性。對此,教師在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時,可以基于大概念設計多樣化的大單元教學活動,有機整合多方面教育資源,科學重組知識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深層次地探究語文知識,使其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語文大概念和大單元教學的內涵
(一)語文大概念的內涵
于語文學科而言,大概念是該學科的核心概念,是對語文知識、學科觀念、思想方法、內在規律的高度概括,反映的是語文學科的核心本質。語文大概念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語文學科的內核,即語文教學內容中最為核心的知識;二是學科一般概念的集合,即對語文字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文學體裁等零散知識的整合;三是語文教學的組織框架,即系統化、結構化的教學。
(二)大單元教學的內涵
大單元教學的核心在于“大”,即大任務、大情境下的教學。教師需要突破以往單元化教學的局限,在開展語文大單元教學活動時,不僅要科學整合教材中各小節、各單元之間有關聯的內容,還要合理融入與之相關的拓展性教育資源,如課外讀物、生活案例等,以此拓展學生的認知視野,使其能夠從多角度出發,進行關聯性和遷移性的語文知識探究,同時建構一個更完整的語文知識體系。
二、基于大概念的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策略
(一)綜合多方面教育資源,整合大單元內容
大單元教學與單一課時教學和傳統的單元教學都有所不同。大單元教學不僅要科學整合教材中零散的知識點,重組課時、章節內容,增強教學的關聯性,還要合理融入與之相關的課外資料,增強教學的拓展性與綜合性,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學科知識。對此,教師需合理選擇拓展資料,科學聯結新舊知識來確定大單元教學的核心內容。另外,教師在整合課內外教學資源時需要關注其中的內在聯系,增強教學內容的有序性[1]。
以統編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教學為例,此單元內容圍繞“小人物”展開,收錄了多篇講述“小人物”故事的文章,展現了平凡人身上的優秀品格,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向善、務實、求美。教師在整合教學內容時可以根據以上信息探索與之相關的課外資料,再綜合教材中的關鍵知識點確定大單元教學內容。比如,針對《阿長與〈山海經〉》這篇課文,教師可以關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學生再一次認識“阿長”這個人物;針對《老王》這篇課文,教師可以探索其創作背景、作者生平等信息,使學生結合真實歷史感悟文章內涵;針對《臺階》這篇課文,教師可以結合《父親、樹林和鳥》一文,讓學生比較不同作者對平凡人物的不同塑造手法;針對《賣油翁》這篇課文,為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教師可以引入視頻資源,讓學生結合直觀情境理解古文的意思。教師綜合豐富的教育資源設計大單元教學內容,能夠為之后的大任務、大情境等教學活動奠定良好基礎。
(二)立足大單元教學內容,提煉語文大概念
大概念是語文大單元教學的核心,它高度概括了學科思想、學科素養、理論內涵、觀念意識等,具有概括性、高位性、代表性特點,同時還具有統攝大單元教學的作用。因此,教師需立足于語文大單元教學內容,從語言知識、實踐技能、學習思維、核心素養等多方面出發,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先分析出每部分的核心內容,再綜合多個方面的信息科學提煉語文大概念[2]。
例如,在統編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圍繞大單元內容,從語文知識與技能、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學生發展需求等方面綜合提煉大概念,具體如下。
語文知識與技能:讓學生掌握字詞等基礎知識,理解側面描寫、正面描寫、細節描寫、語言描寫等人物塑造手法,學習表達人物情感、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寫作方法,同時掌握從標題、結構布局、角度選擇等方面探究文章重點的方法。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讓學生了解多種人物塑造手法,體會細節描寫的意義,從多角度出發分析人物形象的特點,積累課內外文章中的語言知識、寫作手法等,培養其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帶領學生閱讀描寫“小人物”的回憶性散文、小說、古代筆記小說等體裁的文章,分析不同文體的特點,體會文學作品的語言美、情感美等,培養其審美鑒賞能力;引導學生結合視頻、文獻等拓展資料,深入分析教材課文,感悟文章的深層內涵,感受濃厚的文化底蘊,培養其文化自信和思維能力。
學生發展需求:要求學生積累用于塑造人物的詞語、修辭手法、描述方法等,使其能夠透過文字內容,感悟“小人物”身上的優秀品格;通過文化熏陶,培養學生務實、求真、向善等美好品質,同時提高其系統化學習、拓展學習、遷移實踐的能力。
綜合以上內容,教師可以提煉出以下語文大概念:標題、結構、細節等能夠體現文章重點;運用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手法,能夠表達出人物豐富的情感及各種心理變化,刻畫出生動、立體的人物形象,體現出“小人物”的愛與美、真與善、平凡與偉大,充分展現普通人的精彩生活。
(三)聚焦語文大概念,設計大單元教學目標
課程目標是課程教學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具有指引教師大單元教學方向以及指引學生大概念深度探知方向的作用。教師需要聚焦語文大概念,從宏觀、微觀兩方面出發,結合大單元教學內容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要求來設計大單元教學目標。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考慮班級實際學情,并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和課程教學規律,設計具有層次性、漸進性特點的課程目標,以此降低學生進行大單元語文探知的壓力[3]。
例如,在實施統編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教學前,教師要基于上述大概念,根據班級學情,結合核心素養要求,圍繞大單元教學內容設計如下課程目標:目標一:學生閱讀《老王》《臺階》《阿長與〈山海經〉》《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樹林和鳥》等課內外文章,了解不同敘事文的特征,了解回憶性散文、小說的特點,從標題、詳略布局、角度選擇三個方面探究每篇文章的重點,發展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目標二:學生細讀文章,體會細節描寫,分析細節描寫的作用,揣摩人物心理,感悟人物內心情感,把握人物形象,發展審美能力和語言能力;目標三:學生綜合課內外文學作品,結合相關拓展資料感受“小人物”的復雜性,從正、反兩方面出發討論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客觀認識人物,發現“小人物”身上的閃光點,提升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的能力,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增強文化自信。
教師通過設計以上大單元教學目標,能夠引導學生明確知識探究的方向,使其通過達成上述目標加深對大概念的感悟,拓寬系統化學習思路,同時積累更多的語文知識。
(四)基于語文大概念,豐富大單元教學活動
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基于大概念,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建以大情境、大任務為基礎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完成不同的系統化學習任務,更扎實地掌握相關語文知識。
1.圍繞大情境,開展群文鑒賞活動
教師可以根據大概念,結合各種教育資源,圍繞大單元教學內容,創設動態化大情境,組合多篇相關的文學作品開展群文鑒賞活動。比如,教師可以探索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課外資料,并將其制作成微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播放微課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并引導他們結合視頻內容對課內外文章進行閱讀分析,探究其中相似的內容,研究作者不同的寫法等,使其能夠體會文學作品的內涵美、語言美、情感美,提高審美能力和群文閱讀能力[4]。
在對統編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結合課內外資源重組教學內容。比如,針對《阿長與〈山海經〉》和《老王》這兩篇課文,教師可以結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設計群文鑒賞活動,同時結合魯迅和楊絳的生活背景,利用多媒體資源制作微課,創建大情境教學活動。其次,教師在課堂上先播放微課,創設真實的生活大情境,利用動態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讓他們結合微課內容解讀群文,根據真實生活環境分析“阿長”和“老王”兩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質,體會他們在不同事件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情感、不同觀念等。再次,教師要指導學生深入分析這三篇文章的詞句,研究用細節描寫表現人物性格、思想、心理、情感的方法,引導他們體會優秀文學作品的語言美、情感美。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客觀角度出發,分析“阿長”和“老王”兩個人物,感受他們身上善良、樸實的優點,發現平凡人身上的閃光點,進而使學生受到優秀思想的熏陶,形成真、善、美的美好品質,同時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2.基于大任務,開展讀寫結合活動
教師可以根據大概念設計相關的主題,結合語文知識點和生活資源布置學習大任務,創建大單元讀寫結合教學活動。在此項活動中,教師可先讓學生閱讀多篇文章,研究其中的重點詞句,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表達方式、寫作思路、寫作意圖等,以此積累更多的寫作知識。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感悟每篇文章的深層內涵,使其進一步理解寫作手法的作用和意義。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圍繞主題,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創作一篇文章,以此鍛煉他們的知識運用能力,同時使其更深刻地感悟生活,提高人生境界[5]。
以統編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先根據大概念設計大單元的教學主題,如“感受小人物的平凡與偉大”,再圍繞《臺階》《賣油翁》《父親、樹林和鳥》以及寫作板塊,設計讀寫結合大任務,并結合現實人物開展大單元教學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根據課程目標自行閱讀以上三篇文章,結合注釋理解《賣油翁》的意思,討論不同作者分別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并結合文中語句說明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等細節描寫的作用。同時,教師可鼓勵學生主動分享閱讀感悟,表達對兩位“父親”和賣油翁的看法,總結每個人的性格特點,描述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主題進行拓展思考,回憶熟人的行為習慣、語言習慣、處事方式、性格特點等,并讓學生自行設計作文題目,運用細節描寫手法寫一篇文章。
綜上可知,教師基于大概念開展大單元讀寫結合教學活動,既可以讓學生在閱讀與寫作過程中深化對大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其掌握通過細節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若想增強初中語文教學的整體性、深度性、實用性和有效性,可以基于大概念開展多樣化的大單元教學活動。教師需要合理優化教學內容,科學關聯課內外文學作品,適當增加課外拓展資料,明確大單元教學的核心概念,并圍繞大概念設計教學目標、評價標準和教學活動。另外,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系統化地探究和實踐語文知識,拓寬他們的學習視野,并利用各種學習任務提高其綜合能力,讓其在達成目標的同時,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辛淑霞.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創新策略[J].天津教育,2023(35):165-167.
[2]賈瑾.新課標引領下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實踐[J].教書育人,2023(31):48-50.
[3]臧衛國.基于學科大概念的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實施路徑[J]中國教師,2023(10):106-108.
[4]伏秋潔.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實踐探究[J].漢字文化,2023(14):126-128.
[5]陳櫻.精準提質,構建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新模式[J].家長,2023(21):86-88.
作者簡介:黃亨添(1972.7-),男,福建寧德人,任教于寧德市第二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