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進晉西集團晉機分公司精密機加分廠,在各類機床的嗡鳴聲中總能看到生產調度長王博穿梭的身影,陽光穿透車間穹頂的天窗,在他深藍色工裝上投下細碎光斑,與數控控制臺的熒光交織成獨特的輝光。20余年的時光將他淬煉成精通各道工序的“金牌工匠”,在精密機加分廠的方寸天地間書寫著新時代產業工人的華章。
“2002年,我從學校畢業就來到了精密機加分廠,從旋壓工序的學徒工做起,先后輾轉真空熱處理、設備調試等6個關鍵崗位。”王博說,“我把每個崗位都當作精進技藝的課堂。”在引進首臺高壓真空氣淬爐的攻堅戰中,這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主動請纓加入攻關團隊,針對吊具結構、裝爐方法、淬火壓力、變形規律及變形矯正量等進行大量數據采集及跟蹤分析,記錄下近千組數據,不斷改進,最終成功取得技術突破。
2013年,精密機加分廠成立熱處理車間,已是技術骨干的王博擔任了車間主任,一干就是近10年,其間他完成幾十種新產品熱處理工藝開發,涵蓋有色金屬、超高強度鋼等,多數為公司首創。這些數字背后,是他在熱處理爐前執著的堅守,是工裝上淬火油的味道。
隨著經驗技術的日趨豐富,王博的創新之路越走越寬。
一種預研產品采用價格昂貴的新型超高強度鋼,設計要求采用淬火后冷處理的方式提高強度,但公司無該類工藝應用及相應設備。面對這一難題,王博積極與工藝人員溝通交流,根據自己對生產、試驗設備的認知掌握情況,創造性地將高低溫試驗箱“跨界”改造為冷處理設備。在得到技術人員認可后,他組織工藝、熱處理及環境試驗等有關人員進行試制,試驗結果遠優于鋼廠采用試樣熱處理的結果。該項創新對工藝試制具有深遠意義,應用價值較高。
在國產首臺底出料式高壓真空氣淬爐調試過程中,針對傳統試樣制備成本高的技術痛點,王博提出了“焊接可替換定心部試樣”的方案,每次試驗僅需對試樣進行局部改造,保留主體基體,通過焊接工藝更換兩端定心部,即可重復用于下一輪氣淬試驗后的解剖分析。該方案在調試期間成功完成50余爐次氣淬試驗的力學性能測試需求。
針對公司科研產品多、熱處理零部件規格和結構復雜的生產難題,王博根據多年從事熱處理的經驗,對鋁合金淬火爐、雙室油淬氣冷爐、底出料式快速淬火爐等單臺特殊設備提出“大套小”的加熱吊具組合結構設計。這種加熱吊具組合方案不僅解決了產品試制無吊具問題,還顯著降低了熱處理費用。
王博肯吃苦、愛研究,每天穿梭徘徊于一線,不停地琢磨細節,他尤其關注新產品、新工藝以及新設備調試、應用,發現問題時總是虛心請教,經過多年的工作歷練與深入學習,王博擁有了較全面的操作技能及生產組織能力。為保證生產進度,在人員調配緊張時他總會挺身而出、獨當一面。車間里經常看見他開鏟車碼垛產品、矯正產品變形、拆裝水壓試驗夾具、裝配產品的身影,在生產任務最繁重的時候,王博曾先后臨時代理立加車間、特種裝配車間主任職責,指導生產,使分廠按時完成了承擔的生產任務。
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員工,王博被評為山西省國防科技工業優秀共產黨員,連續5年獲評晉西集團勞動模范,他在不斷歷練自己的同時無私傳授技藝,做好傳幫帶,培養的7名徒弟全部成長為分廠的技術骨干。
寒來暑往二十三載,王博用堅守詮釋著“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從攻克“卡脖子”技術到培育新生代力量,從精益生產管理到綠色制造實踐,這位始終沖鋒在前的“老兵”,正帶領團隊在“十四五”任務攻堅的征程上續寫著新的傳奇。正如他常說的:“精密機加的精度就是強軍的刻度,我們手中的零件,連著必勝信心。”這正是對新時代兵工人價值追求的最好詮釋。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