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敢相信這是熱電廠,安靜得像座圖書館!”7月13日,《科學導報》記者剛走進晉能控股電力集團嘉節燃氣熱電分公司,一同參觀的市民驚嘆道出了初入者的共同心聲。這座承擔著太原城南約2000萬平方米供熱任務的“工業心臟”,正以三項環保“黑科技”,書寫著現代工業與生態和諧共生的生動答卷。
踏入廠區,昔日熱電廠轟鳴的機器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近乎寂靜的生產環境。這一轉變源于國內首例空冷島降噪技術的成功應用。在風機外殼,國際先進吸音材料如同“隔音外衣”,有效阻隔噪音外泄;外部加裝的橫豎交錯金屬板構成“氣流迷宮”,巧妙擾亂聲波傳播路徑;進出口處的多孔內襯罩體則像無數微型“消音器”,層層削弱氣流噪聲。
這套“組合拳”成效顯著,將噪聲降低30~40分貝,相當于從“熱鬧街市”瞬間切換到“安靜圖書館”。周邊居民再也不必忍受工業噪音的困擾,廠區也因此成為“綠色工廠”的典范,生動詮釋了科技如何讓工業生產與居民生活和諧共存。
在燃氣機組區域,一場“減碳”科技革新正在悄然進行。為破解氮氧化物污染難題,嘉節熱電廠2020年投入4000余萬元實施超低氮改造,在原有低氮燃燒技術基礎上,加裝選擇性催化還原法(SCR)全煙氣脫硝裝置。“就像給煙囪戴上‘凈化口罩’,尿素還原劑與氮氧化物發生化學反應,將污染因子‘變廢為寶’。”技術人員介紹道。
改造后,機組氮氧化物排放濃度下降三分之二以上。通過加裝乏汽凝汽器,每天可節省用電1.5萬千瓦時,二氧化碳年均減排量達10萬噸。一系列技術革新,讓嘉節熱電廠從傳統的“污染排放者”轉變為“環保踐行者”,為區域空氣質量改善作出重要貢獻。
抬頭望向廠區屋頂,一片藍色“海洋”格外醒目。這是2024年11月并網發電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如同“陽光收割機”,每一度電都在為減碳作貢獻。技術人員算了一筆賬:該系統投運后,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95.5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31.43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約1.68噸、氮氧化物排放量約2.53噸。
在水資源利用上,嘉節熱電廠同樣秉持綠色理念,使用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中水,中水使用率達98%以上,實現了水資源的循環高效利用,節能減排效益顯著。
從“靜音工廠”到“光伏屋頂”,從“中水利用”到“超低排放”,嘉節熱電廠的實踐證明,科技創新是實現工業綠色轉型的關鍵。在這條綠色發展道路上,企業的擔當、科技的力量與公眾的參與正在形成合力,共同描繪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