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25)14—0011-03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以及新質教育的飛速發展,很多學校都在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教育。但在實踐中也發現了諸多問題:一是以淺層次的、表演性的工具應用為主,人工智能的教育價值體現不明顯;二是片面追求技術先進性,忽視教育規律;三是以“平臺導向”替代“學生中心”,忽視育人的根本目標。教育不是工業化的信息傳輸過程,而是基于認知發展和個性成長的人文過程。因此,教育者需要重新認識人工智能、定義人工智能和創新應用人工智能。
新質教育視野下,學校教育需要什么樣的人工智能教育
新質教育是在發展新質生產力背景下伴生的創新教育模式,其主要特征為“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而人工智能在其原理上是高科技,在應用上是高效能,在產出上是高質量。人工智能之于學校,一方面是學習其原理,了解其應用,另一方面則是作用于教育、教學、管理諸多領域,提高其效能。那么,在新質教育視野下,學校教育需要什么樣的人工智能教育呢?
學校需要的人工智能,不是炫技展示的“黑科技”,而是懂教育的、可控的、個性化的“智慧伙伴”。“懂教育”的人工智能能理解教育的本質和規律,強調教師主導、人機協同、尊重個性化的差異。“懂教育”的人工智能不僅能幫助學生習得知識,還能幫助學生完成認知建構、交互過程。“懂教育”的人工智能能服務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校需要的人工智能,不是替代教師,剝奪教師的教育權利,而是實現人機協同增加教師智慧的工具。人工智能需具備可解釋性和可控性,它能明確生成原因與推理路徑,增強師生信任感,而教師可以靈活干預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流程。
教育的理想是“千人千面”,學校需要的人工智能,是能夠為每個學生定制適合的學習路徑,真正實現個性化教學。
學校還需要人工智能具備邊界與倫理意識,符合未成年人數據保護規范,避免算法歧視與路徑依賴,增強家校知情權,確保人工智能系統透明、安全與公正。
因此,學校需要的不是冰冷的“強人工智能”,而是有教育智慧、與教師協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智慧人工智能”。這也是發展新質教育,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點。
新質教育視野下,人工智能教育如何在學校落地
在新質教育視野下,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落地,有以下兩條路徑可以選擇。
1.人工智能作為教育內容:培養面向未來的創新型人才
人工智能不僅僅是教育的工具,還是教育內容的一部分。在“作為教育內容的人工智能(ASeducation)”維度,人工智能教育不僅是技術的學習,更是思維方式的培養,讓學生系統了解人工智能的原理、應用及發展趨勢,為其未來在智能時代的生存與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成都七中繼1984年開設程序設計課程后,又于2003年開設智能機器人課程、2015年開設創客智造選修課、2023年開設機器學習選修課、2024年開設人工智能必修課,一直致力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與實踐,并通過不斷調整和優化課程內容,推動人工智能教育的落地。
學校圍繞“人工智能意識、人工智能思維、人工智能應用與創新、人工智能社會責任”四大核心素養,開發了“智躍”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如圖1),為學生打開通往智能時代的大門。“智躍”人工智能課程的定位是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四種核心素養(人工智能意識、人工智能思維、人工智能應用創新以及人工智能社會責任)。
“智躍”人工智能課程反映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具有人機協同的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具有自主發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課程體現了基礎性、時代性、實踐性和綜合性,強調通過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在真實問題的解決中培養學生人工智能素養。
2.融入教育體系的人工智能:推動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創新
新質教育的核心是依托高科技的教育教學創新,如何將人工智能融入教育,這是學校應用人工智能的關鍵。“在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強調的是如何深度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的創新。人工智能是工具和助力,只有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才有更大的價值。人工智能融入學校教育,要經歷三個階段:
(1)輔助教學階段。主要是應用通用大模型工具作為教師的備課助手、科研助手和個人管理助手。
(2)支持決策階段。通過數據驅動、模型預測和智能分析,提升管理效率,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學校教育質量提升(如下頁圖2)。學校引入人工智能輔助決策的關鍵,不在于完全依賴,而在于“人機協同”:人工智能做推演,教師做判斷;人工智能做建議,管理者定決策。
(3)生態賦能階段。人工智能不僅在教學、管理等環節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通過技術嵌人和系統整合,全面激活學校教育的內生機制,推動課程、課堂、作業、評價、德育、管理等各要素協同進化,從“局部優化”邁向“系統躍遷”,最終構建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中心的智能教育生態。


新質教育視野下,如何將學校優質資源變成優質數據
人工智能的三要素是數據、算法與算力,其中數據是核心基礎。對于學校而言,在新質教育視野下,數據的建設與管理應成為提升教育質量的核心工程。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時代,能否高質量地產出和使用數據,決定了學校智能化的程度。學校不再只是教育的“內容提供方”,更是“數據生產者、治理者和應用者”。
然而,教育數據具有一些特殊性一零散、分布、多元、過程性強,這就決定了學校要將“資源”轉化為“數據”,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化工作,而是一個涉及標準、結構、場景、治理的系統工程。首先,要梳理學校有哪些優質教育資源可以轉化為數據,如教學資源、學生學習過程、教師的教研活動、評價與測量、校園事務與管理等。其次,研究“優質資源”到“優質數據”的轉化路徑。通過結構化的積累資源,實現資源標準化、格式統一化,讓人工智能能夠讀懂資源,能調用資源,可以組合資源。通過場景化的采集資源,讓數據自然生成。通過智能化的治理,如搭建數據中臺,對接現有各項業務系統,同時實現身份識別、統一標準和訪問權限,建立數據采集、清洗、標注、融合、應用等全流程的機制,實現數據驅動科學決策,真正實現“學校教育大腦”的搭建。
結語
人工智能不會取代學校,更無法取代教師,但它一定會重塑學校教育。新質教育的理念,需要學校、教師重塑思維方式,改變對教學、學習和學生成長的理解。在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本質依然是立德樹人,依然要回應學生成長的根本需求。教育工作者既要主動擁抱人工智能,更要引導人工智能服務于教育的理想,推動教育變革向“更有溫度、更有智慧”的方向前進。
明說
在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在人工智能教育政策落地開花的時節,普通高中學校的人工智能應該怎么規劃、怎么設計、怎么實施?成都七中的探索給出了一份可行的答案。那就是把握人工智能時代發展的脈搏,沐浴人工智能教育政策的春風,堅定人工智能教育創新的方向,積極引入“高科技”的手段,采用“高效能”方式,追求“高質量”的結果,從廣泛關注的“學校需要什么樣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如何在學校落地”“如何將優質資源轉化為優質數據”三個問題出發,圍繞“人工智能意識、人工智能思維、人工智能應用與創新、人工智能社會責任”四大核心素養,開發了“智躍”人工智能課程體系;注重“在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強調深度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管理效率,優化資源配置,推動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的創新;同時,將數據的建設與管理視為提升教育質量的核心工程,助力數據驅動科學決策,真正實現“學校教育大腦”的搭建。成都七中的探索,給人工智能教育在學校落地開辟了可行的路徑,為普通高中開展新質教育、培養發展新質生產力所需人才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本。 (李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