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翊的風景油畫宛如喀斯特地貌的剖面,既蘊含著貴州山水的粗擴質感,又凝聚著藝術家深邃的哲思。他的創作過程,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言“神與物游”,畫家以畫布為沃土,憑借灰調的油彩與細膩的筆觸,勾勒出貴州大地的精神圖譜。這里沒有江南水鄉的柔美,只有巖石裂隙中沉淀的千年滄桑,以及苞谷葉在烈日下蜷縮的倔強姿態。畫家用二十年的時光深耕黔地,將寫生視為與土地的深度對話。在《息烽新田村》中,斜分的鄉道勾勒出幾何狀的生存褶皺,零星散布的農舍仿佛嵌入巖縫的種子,干澀的筆觸傳遞出日曬雨淋的孤獨質感,卻又在灰調中綻放出石縫野花的明黃火苗。
他的調色盤上演著東西方美學的精妙融合,恰似《文心雕龍》中所強調的“文質彬彬”。在《仲家坪·早春》中,農舍的錯落布局暗合宋代山水畫的散點透視,灰瓦紅墻與藤蔓的交織透出文人畫的逸趣;而在《采石場》中,斧鑿般的短促筆觸則流淌著凡·高式的表現主義激情。這種跨文化的語言嫁接,讓紫藤的垂蔓在油彩中暈染出水墨般的氤氳,玉蘭的花瓣則以厚涂堆砌出雕塑般的質感,恰似苗繡經緯間穿梭的西洋紅絲線,編織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面對現代性對農耕文明的沖擊,耿翊的畫筆成為地質變遷的視覺檔案。在《黔山系列》中,被挖掘機剖開的山體裸露出森白的傷口,宛如被削去半邊的巨人顱骨,斧痕密布的巖層記錄著文明的蠻力。然而,畫家并未沉溺于挽歌式的哀嘆一一在采石場的廢墟縫隙中,翡翠色的蕨類正以觸角試探新時代的余溫。這種苦澀與希望的交織,正是他所提煉的“貴州氣質”:既帶著苦丁茶的甘澀,又透著堅韌不拔的生命力。正如劉勰所言,“文附質,質待文”,耿翊的油畫在質樸的貴州山水中融入了文采,使其作品既具有自然之質,又不失藝術之文。
在細微之處,耿翊的溫柔悄然綻放。在《校園梓木花》系列中,春日繁花在冷灰色的墻垣上綻放出粉白的焰火,細碎的筆觸仿佛讓空氣中彌漫著烘烤玉米稈的草香;在《花溪十里河灘》中,半透明的河霧色層讓人仿佛能觸摸到凝結的露珠。這些作品展現了畫家的雙重凝視:他既以考古學家般的嚴謹記錄地貌的變遷,又以詩人般的敏感捕捉土地的心跳。當都市的喧囂逐漸蠶食純凈的凝視時,他依然固執地在畫布上守護著“一花一世界”的禪意,讓黔地的草木呼吸成為觀照心靈的窗口。
深耕貴州三十余載,耿翊將創作升華為土地哲學的視覺注解。層疊的灰調沉淀著喀斯特地貌的骨血,震顫的筆觸中奔涌著大地的脈搏。正如劉勰所言,“為情造文”,耿翊的油畫不僅是地理景觀的再現,更是地域美學的當代轉譯。他用油彩的厚重與山石的粗礪對話,以寫生的執著丈量生命的韌性,最終在畫布上書寫了一部屬于貴州的個人精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