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導報訊 記者隋萌 7月23日,記者從山西農業大學有機旱作農業重點實驗室了解到,由該實驗室牽頭建設的“秸稈聚乳酸可降解地膜中試平臺”于近日在晉中國家農高區正式啟用。
我國每年因農膜殘留造成的土壤污染面積超過2000萬畝,農田“白色污染”問題日益嚴峻。在此背景下,“秸稈聚乳酸可降解地膜中試平臺”應運而生。該平臺聚焦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旨在通過秸稈轉化技術生產全生物降解地膜,有效破解農田“白色污染”難題,推動農業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
長期以來,實驗室研發的先進技術往往面臨從“樣品”到“大田應用”的轉化難題,而該平臺通過校企深度合作,搭建起了實驗室研發與產業化需求之間的橋梁。這種合作模式能夠精準對接市場需求,為技術的規模化應用提供關鍵支撐,有力推動秸稈資源由廢變寶。
據了解,該中試平臺以我國豐富的秸稈資源為原料,運用先進的生物發酵和高分子材料技術,成功將秸稈轉化為聚乳酸基可降解地膜。這種新型地膜在保墑、增溫、抑草等方面的功能與傳統塑料地膜相當,但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在自然環境中完全降解,從根本上避免了土壤污染問題。這一創新成果不僅為秸稈資源化利用開辟了新途徑,也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