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X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7-0096-03
肉鴨產業是我國畜牧業的基礎組成部分。近年來,曲阜市肉鴨養殖業快速發展,2024年出欄量達4084萬只,占全國總出欄量的近 1% ,肉鴨產業的發展不僅提升了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也提供了較多的就業崗位。肉鴨糞尿產量大、含水高、臭味濃[1,導致其收集儲存不便、資源化利用程度不高,且嚴重威脅周邊環境。隨著肉鴨養殖量的不斷增長,肉鴨糞污產生量急劇增加,糞污處理利用問題日益突出,肉鴨養殖業健康持續發展遇到瓶頸[2]。本文通過分析曲阜市肉鴨的養殖模式和糞污處理技術,為曲阜市肉鴨糞污的無害化處理探尋有效路徑。
1肉鴨養殖模式
曲阜市肉鴨養殖業從21世紀初起步,2005年開始快速發展,目前仍持續改造升級,傳統的“農戶庭院養殖”已消失殆盡,“專業農戶養殖”數量相對穩定,“專業養殖企業”發展迅猛,養殖單體數量由不足1萬只增長到1萬~2萬只,設施化、標準化程度日益完善。當前本地主要存在以下三種養殖模式。
1.1網上平養模式
網上平養模式是在鴨舍內距地面 60~80cm 高處鋪設一層塑料網,網上配套自動化料線和水線設施,將肉鴨全程在網上飼養的一種常見模式。除老舊鴨棚外,都配備了刮糞板,舍外設糞污沉淀池,便于收集糞污。由于舍內都配備了加溫和通風設施,該模式不受季節、氣候限制,通過控制舍內的環境參數可常年飼養肉鴨,塑料網將肉鴨和糞污隔開,降低了疾病傳播風險。目前,該模式在本地肉鴨養殖中得到普遍應用和推廣。
1.2立體籠養模式
肉鴨立體籠養模式是一種新型肉鴨養殖模式。該模式自2020年開始在本地推行,目前,多數為三層立體養殖,鴨舍通常由多層籠架、自動化水料線、自動清糞設備以及通風溫控系統等,自動化程度較高,可通過各系統控制舍內環境,每層鴨籠下方由傳送帶及時將糞污輸送至舍外,再通過固液分離后分別處理固體和糞液[3。該模式采用全封閉式,多種通風方式能使舍內空氣相對正常,多層養殖可增加飼養密度、提高養殖效率、節約土地資源。本地幾家大型養殖企業已采用此模式。
1.3原位發酵床模式
發酵床養殖是一種基于微生物發酵原理的生態養殖模式。具體做法是:先在鴨舍內鋪設稻殼、鋸末等墊料,在墊料中添加菌劑,隨后將肉鴨放在墊料上飼養。在養殖過程中,微生物發揮發酵、降解作用,可將鴨產生的糞污就地轉化為有機肥。為確保發酵床正常運行,一般需要配備翻耕機械,定期對墊料進行翻耕,防止出現“死床”現象。該模式曾于2014~2015年在本地大面積推行,后由于投資偏大及技術管理不足等原因,養殖戶又改為網上平養模式。
2肉鴨糞污處理技術
2.1沉淀池貯存處理技術
由于鴨糞的含水率超過 80% ,一般呈液體形態從鴨舍排出,因此,采用沉淀池貯存是最常見的一種處理方式。沉淀池通常建在鴨舍下風向,這樣有利于場區防疫。沉淀池需滿足防滲、防雨、防溢流等要求[4],容積至少要能容納一次清理周期內產生的鴨糞量。鴨舍內的糞污通過預埋管道流入沉淀池。收集起來的糞污一般用于還田,分別在玉米和小麥播種前,用施肥機械集中施用到農田里。部分企業配備了固液分離設備,將鴨糞干濕分離,固體部分加工成優質有機肥,液體部分摻水后用于農田灌溉。
2.2發酵床處理技術
根據發酵地點的不同,發酵床技術可分為原位發酵床與異位發酵床兩種類型。原位發酵床是在鴨舍內鋪設墊料和菌劑,借助微生物菌群的作用,將糞污和墊料中的有機質分解為單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質。發酵產生的生物熱能能夠蒸發掉糞污中的水分,從而實現糞污的原位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還能為肉鴨營造健康的生長環境。在南方的一些地區,人們將發酵床和網上平養相結合,創設了發酵床網上養殖模式。這種模式相較于普通網上平養,需要提高網床的高度,同時在網下鋪設墊料和菌劑,以此對糞污進行發酵處理。
異位發酵床是一項針對肉鴨糞污的處理技術,它將鴨糞轉移至專門區域集中發酵。通常,在鴨舍外會建設糞污收集池與發酵床。發酵床由發酵槽、翻拋機、通風系統以及輸送系統等構成。從鴨舍清理出的糞污,首先會存放在收集儲存池中,接著通過密閉管道抽取輸送,再由噴淋設施均勻地灑落在發酵床上。這項發酵床技術,對使用人員要求有較高管理水平。在處理過程中,需要及時對床體進行翻耕,確保菌種、墊料和糞污能夠充分混合。發酵床所使用的墊料,可以利用秸稈、果木條等農業副產品,較為常見是鋸末和稻殼,碳氮比要保證在20:1~40:1,最適宜的含氧量保持在 14%~17% 之間,溫度一般控制在50\~70℃范圍內,pH值控制在6~8之間為宜。本地部分企業配備了發酵陽光房、酶解發酵機,對糞污采用異位發酵床處理技術。
2.3黑膜厭氧池處理技術
黑膜厭氧池技術核心是通過覆膜結構構建密閉厭氧反應環境,利用厭氧微生物分解糞污并產生沼氣,還能去除其中 90% 以上的化學需氧量和氨氮。通常是將糞污通過管道輸送到黑膜內進行厭氧發酵,鴨糞腐熟后通過預設管道施用到周邊農田。該模式投資成本低、運行維護簡便,符合“種養循環”的發展目標[5]。在運行過程中,需定期檢查黑色防滲膜是否破損、管道有無堵塞或漏氣。該技術的處理效率受溫度和氣候條件影響較大,且占用較大的土地面積,適用于規模養鴨場和密集養殖小區。
3目前存在的問題
肉鴨養殖行業的準入門檻較低,當前本地存在多種養殖模式。不過在糞污處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幾類問題:其一,硬件設施配套不完備,沉淀池的建設與使用存在明顯短板。多數養殖場沉淀池的容積難以滿足一個貯存周期的需求,并且隨著使用年限增加,其“三防”功能逐漸衰退。每逢雨季,養殖場面臨的環保壓力尤為突出;其二,因為沉淀池設計容積不足,鴨糞清理頻次較低。部分養殖戶甚至在出欄兩三批肉鴨后,才對鴨舍內的糞污進行一次清理,致使鴨舍內臭味濃烈。糞便腐敗產生的氨氣等有害氣體,直接或間接地排放到大氣中,對環境與動物健康均造成負面影響;其三,糞污資源化利用缺乏規范。雖說糞污可作為有機肥還田,但相較于化肥,其運輸與拋灑過程既耗費人力又耗費精力,致使農民使用的積極性不高。而且,未充分腐熟的糞污直接施用,還經常會出現燒苗現象[。
4建議
建議養殖場通過“設施優化、源頭控制、資源化利用”三個環節進行綜合整治。一是改進硬件設施,不定期整修沉淀池,確保其滿足需求,尤其是要做好雨污分離及防溢流,保證糞污能夠在沉淀池中正常腐熟。對于采用網上平養模式的養殖場,建議改用發酵床網上養殖模式,可顯著改善鴨舍內的環境質量;二是改進清糞工藝并調整清糞頻率,配備刮糞板的鴨舍建議每日清理,采用水沖方式建議盡量減少用水量,既節約資源又能減少后續工作量;三是加強有機肥使用方法和優勢的宣導,吸引包括蔬菜、花卉在內的更多農戶參與進來,鼓勵他們使用鴨糞有機肥代替化肥,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改良土壤、提高作物品質,此外還可探索使用鴨糞開展特種養殖等;四是建設糞污集中處理廠。隨著本地肉鴨養殖規模的擴大和公眾環保意識的提升,糞污集中收集和處理迫在眉睫,目前在一些養殖小區集中建設糞污儲存池、氧化塘等設施,并得到使用。這項做法值得推廣及復制[7]。
參考文獻:
[1]郭瑞萍,赫蘭保,王成森,等.肉鴨糞水特性與處理方案選擇的探究[J].家禽科學,2023,45(7):43-46.
[2]王雅琴,李尚民.江蘇省肉鴨養殖模式及糞污處理技術[J].中國禽業導刊,2023(12):29-31.
[3]劉宏偉.三種肉鴨養殖模式的糞污處理[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0(8):187-188.
[4]管新彬,林保芳.肉鴨養殖與糞污處理模式的現狀與思考[J].江西畜牧獸醫雜志,2018(6):43-45.
[5]楊帆,孟成明,戰汪濤,等.肉種糞污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研究進展[J].中國畜牧業,2024(16):74-76.
[6]李義,赫蘭保,袁華錦,等.肉鴨糞污陽光房異位生物發酵床處理技術[J].家禽科學,2023,45(7):50-53.
[7]宋遠鴻.臨沂地區蛋雞養殖密集區糞污資源化處理利用現狀及對策[J].家禽科學,2024,46(3):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