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至11日,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與會的140多個國家的政黨政要、政府部長和各界人士代表圍繞“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 共促世界和平發展”主題深入交流,會議發布《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北京宣言》。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致賀信,賀信從全人類的視角倡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引起與會人士廣泛共鳴。
習近平主席指出,多樣文明是世界的本色。歷史昭示我們,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都離不開文明的交流互鑒。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孕育了不同文明。在人類歷史漫長的進程中,各國、各民族因不同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和標識的不同文明。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在不同場合多次闡釋對文明多樣性的理解和認知。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深刻闡述中國的文明觀,強調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2019年,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2021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紀念會議上,習近平主席闡明文明多樣性的重大意義,指出“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之源”。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文明交流互鑒書寫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共同發展、共享繁榮的燦爛篇章,是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
正如《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北京宣言》所述,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的魅力所在。每一種文明都有自己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價值。不同文明共同創造了絢麗多姿的人類文明百花園。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發展。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應基于平等和尊重,支持彼此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模式,共同維護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包容互鑒、和諧共處。
習近平主席指出,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人類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文明的發展格局和演進態勢也在經歷調整和重塑。“文明優劣論”“文明沖突論”“文明隔閡論”等論調甚囂塵上。一些國家狹隘地以西方文明為“普世價值”,以自我為中心,排斥和拒絕其他文明。這種西方中心主義的文明觀,以價值觀認同代替文明對話,試圖建立“小圈子”,將西方文明與其他文明對立起來,以此為霸權護持提供思想基礎。但是,文明并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每一種文明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都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都應當在傳承中得到不斷發展。只有文明交流互鑒才能化解沖突偏見,正是通過思想、實踐、藝術、語言等的傳播,各國人民才能共享人類智慧的成果。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這是擁有五千多年深厚積淀的中華文明為人類美好未來貢獻的智慧。

正如《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北京宣言》所述,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地緣政治和陣營對抗暗流涌動,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流滋長,全球經濟發展遭受多重沖擊,技術鴻溝、數字鴻溝、智能鴻溝仍在擴大,氣候變化危機日益嚴峻,人類文明發展面臨的挑戰更為復雜多變。各國應共同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追求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價值,深化交流合作,擴大互學互鑒,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中國愿同各國一道,秉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為人類文明進步、世界和平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習近平主席在賀信中呼吁各位代表深入交流、凝聚共識,為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不同文明和合共生貢獻智慧和力量,展現了中國以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時代擔當。2023年3月,習近平主席鄭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議,系統闡釋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存、交流互鑒的中國主張。全球文明倡議強調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與多國文化理念相互呼應,與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高度契合,其理念主張日漸成為全球性共識,正不斷轉化為全球范圍的生動實踐,成為中國為世界提供的全球公共產品。時隔兩年,習近平主席提出推動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這既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也是為國際社會傳承和發展多樣文明提供的新路徑,表達了中國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誠摯意愿,為全球不同文明開展對話提供了中國方案。
事實上,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單一文明的智慧難以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用一種文明消滅另一種文明,一種文明取代另一種文明,是野蠻的簡單思維方式,只會制造歷史悲劇。世界大同,和合共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不同文明和合共生”再一次以東方智慧為人類社會超越地域、種族、宗教等界限描繪圖景,為全球治理能力的有效提升提供中國方案。和合共生,世界方能和平、合作、和睦、和諧、融合,這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目標,也是實現這一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則。
總之,不同文明凝聚著各國人民的智慧創造,它們與時俱進、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每一種文明都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都應當在傳承中得到不斷發展。作為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重要舉措,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的召開向世界展現了中國“讓‘地球村’里的國家共謀發展繁榮,讓共贏的理念成為共識”的美好愿景。
本文是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國際大變局下新型國際關系構建研究”(項目批準號:22AZD10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