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新聞作為融媒體時代的創新報道形式,通過數據挖掘、可視化呈現和算法智能分發等技術手段,重構傳統新聞的生產與傳播模式。隨著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發展,數據新聞在提升報道深度和精準傳播方面優勢明顯。然而,數據新聞在技術應用、內容創新與傳播策略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本文以中國新聞網“中國有數”系列融媒體產品為例,分析數據新聞在提升經濟數據解讀深度、拓展傳播覆蓋面、增強新聞社會影響力等方面的實踐經驗。
一、數據新聞與融媒體傳播效能的關系分析
數據新聞運用數據挖掘、統計分析與可視化呈現等技術手段,通過數據科學方法重塑新聞生產流程,實現從選題策劃到呈現分發的系統性創新。該種模式也改變了傳統依靠經驗和直覺的報道模式,通過數據支撐提升新聞的客觀性與說服力[。在數據采集環節,借助爬蟲技術與數據接口實現新聞素材的結構化采集;在數據分析環節,運用機器學習等算法發現數據背后的新聞價值;在可視化呈現環節,通過數據可視化與交互設計提升新聞的表現力;在傳播分發環節,依托算法推薦實現精準觸達。這種全流程的數字化轉型為融媒體傳播注入新的活力。
二、案例分析:經濟數據新聞的實踐創新
中國新聞網的“中國有數”欄目,將“數據說話”作為核心理念,通過數據挖掘、可視化呈現與多平臺傳播技術,創新經濟數據的傳播方式,為經濟新聞的融媒體傳播提供了新的實踐經驗。
(一)“中國有數”欄目的創新路徑
“中國有數”系列通過創新的數據新聞實踐,重構經濟數據的報道模式。其中,《30秒了解國家賬本新安排》突破傳統預算報道形式,將復雜的財政數據轉化為清晰、直觀的可視化敘事。報道充分利用數據挖掘技術,提取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關鍵財政指標,通過多維度的數據分析,清晰呈現國家政策走向。例如,報道從 4% 的財政赤字率切入,展示5.66萬億元赤字規模及同比增長1.6萬億元背后的政策取向;在地方政府債務方面,通過整合4.4萬億元新增專項債券和1.3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的數據,構建完整的地方融資圖景。在民生投入方面,則強調了教育支出和社會保障支出均接近4.5萬億元規模的意義,以 6.1% 和 5.9% 的增速直觀體現民生領域的政策傾斜。報道的可視化設計部分語言簡潔明快,將抽象的經濟數據轉化為易于理解的視覺信息,有效提高經濟議題的傳播效率。
再如,《一組數據告訴你中國新能源汽車跑多快》圍繞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議題,用短視頻方式展開,體現出數據新聞在經濟產業領域的精準表達與傳播優勢。該產品通過梳理和分析過去10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數據,呈現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260倍以上增長的顯著成績。另外,視頻篇幅短小精練,用清晰的圖表和簡潔的動態演示,直觀揭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確保用戶能快速掌握核心內容。這種“秒級傳播”策略不僅提升完播率,也增強用戶的參與意愿。
(二)其他媒體數據新聞的實踐借鑒
經濟日報“數說兩會”系列則提供另一種數據新聞的實踐經驗。該系列報告對GDP增長、物價調控和就業促進等經濟目標進行數據化解讀,運用橫縱向數據對比,構建嚴密的政策分析框架。例如,在GDP增長目標分析中,該報道將 5% 的經濟增速與121萬億元的經濟總量基數結合,突出經濟增長對穩就業、防風險的支撐意義;在就業目標解讀中,將1662萬新增勞動力與1158萬高校畢業生等數據有機串聯,勾勒就業壓力與政策應對的全景圖。此類報道打破傳統說教式解讀模式,以數據為經,以邏輯為緯,編織出清晰明了的政策分析框架[2]。
澎湃新聞“美數課”欄目則體現數據新聞在社會熱點議題解讀中的獨特優勢。欄目自2015年上線以來,將“數字為骨骼、設計為靈魂”作為核心理念,聚焦社會熱點話題,通過數據挖掘與分析,深入解讀熱點議題,增強報道的客觀性與邏輯性。另外,“美數課”采用多樣的可視化形式,包括靜態信息圖、交互頁面和短視頻動畫,使抽象數據更為直觀和生動,顯著提升用戶的互動體驗與參與度。
(三)數據新聞傳播效能的效果評估
數據新聞報道在傳播效能上實現了顯著突破,展現其在經濟新聞傳播領域的獨特優勢。如“中國有數”系列依托短視頻平臺,實現經濟數據報道的病毒式傳播。其中,用戶評論互動量、完播率、推薦次數相比傳統圖文報道有顯著提升,部分產品登上抖音、快手等平臺熱榜或微博熱搜。同時,“數說兩會”等系列也通過社交媒體矩陣取得規模性傳播,獲得數千萬次的閱讀量,并被專業財經媒體廣泛引用。
三、數據驅動下融媒體創新發展的路徑
數據新聞的發展為提升融媒體傳播效能提供有效的新思路與新路徑。具體而言,媒體應積極構建以數據驅動為主導地位的新聞生產體系,完善多維度、多平臺的傳播矩陣,并建立科學的數據化評估機制,推動融媒體的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發展。
(一)構建數據驅動的新聞生產體系
數據新聞生產體系的建設需深度融合技術創新與行業產品。以兩會報道為鑒,媒體機構首先應構建覆蓋政府工作報告、部門預算報告,及統計公報等在內的數據資源庫,建立多源數據采集與驗證機制。其次,應引入智能化分析工具,對政策文件進行結構化處理,提取關鍵數據指標,建立標準化的政策解讀模型[3最后,應構建涵蓋短視頻、圖表和交互式產品在內的多元化、可視化組件庫,提升數據新聞的標準化生產能力。同時,媒體機構應培養既精通財經議題又熟悉數據分析的復合型人才,打造專業化的數據新聞生產團隊。此外,媒體機構還應整合并公開數據、商業數據庫和自主采集數據,形成多層次的數據支撐體系,推動數據新聞生產流程的全面升級。
(二)完善數據新聞的多維度傳播矩陣
數據新聞傳播矩陣的構建應著眼全媒體傳播生態。基于“中國有數”短視頻傳播經驗,媒體應優化數據新聞產品在不同媒體平臺上的適配機制,針對各平臺的特性進行內容形態的創新和再設計;運用智能標簽技術對用戶興趣與行為特征進行畫像分析,通過算法推薦實現信息的精準觸達;深化數據可視化的交互設計,增強新聞產品的體驗感與參與度,提升受眾對政策信息的理解與接受程度[4]。此外,媒體還應構建覆蓋財經、產業、民生等垂直領域的內容分發網絡,實現數據新聞在門戶網站、移動客戶端、社交媒體等多渠道的立體化傳播。同時,應建立傳播效果實時監測系統,通過數據分析及時優化傳播策略,形成數據新聞更為高效的傳播模式。
(三)建立數據化傳播效能的評估機制
數據新聞傳播效能的評估需要構建系統而科學的指標體系。從傳播廣度、深度和效果三個維度設計評估框架,將平臺覆蓋率、用戶參與度、傳播鏈條長度等量化指標納入考核范圍。
媒體機構應分析用戶評論文本,評估其內容的專業性與用戶的認同度;建立涵蓋短視頻數據、社交媒體數據與專業平臺數據相結合的多維評估體系,實現傳播效果的全程跟蹤與分析;完善評估反饋機制,將評估結果轉化為生產優化與傳播策略的調整,推動數據新聞傳播效能的持續提升[5]。
四、結語
以“中國有數”為代表的數據新聞實踐,彰顯數據新聞在重塑融媒體傳播模式方面的重要價值。這種創新不僅體現在數據挖掘、可視化表達、算法分發等技術手段,也表現在經濟信息傳播效能的全面提升。當前,數據新聞正在推動經濟新聞由單向傳播向雙向傳播轉變,由碎片化信息向系統化分析轉變,由被動接受向主動參與轉變。未來,融媒體機構應繼續加強以數據驅動為主的新聞生產體系,優化多平臺傳播策略,健全數據化傳播效能評估機制,進一步釋放數據新聞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提升國際傳播影響力方面的潛力。
參考文獻:
[1]劉艷.新媒體視角下網絡文學的創作與傳播分析[J].新傳奇,2024,(38):19-21.
[2]徐一帆.新媒體視角下國際傳播形象塑造的視覺呈現[J].中國報業,2024,(19):160-161
[3]應王倩.國際傳播視角下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調研報告[D].浙江工商大學,2023.
[4]何苗苗.融媒體視角下學術期刊傳播影響力的提升途徑[J].傳播與版權,2023,(09):70-72.
[5]姜磊,李艷微.融媒體視角下中國特色對外話語傳播策略研究[J].黑河學刊,2022,(05):22-27.
(作者李雨昕系中國新聞網編輯)
責任編輯:張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