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化進程不斷推進,內部控制體系作為保障企業合規運營和風險管理的重要機制,其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成為贏得資本市場信心的關鍵。已有研究表明,高質量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夠降低權益資本成本和股價崩盤風險,得到市場的正面反饋。但與此同時,企業內控負面信息的披露會引發股價動蕩等市場的負面反應,使得部分管理層出于自利動機對內控進行“選擇性披露”。
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推出的《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方案》,通過優化司法確認程序、完善小額訴訟程序、完善簡易程序規則、擴大獨任制適用范圍和健全電子訴訟規則這五大舉措,優化司法資源配置效率,提升訴訟案件審理效率與質量,為司法效能提升提供了創新路徑。
外部環境的變化會影響企業行為。繁簡分流改革通過縮短訴訟周期,強化裁判執行力,顯著降低了企業訴訟成本,讓企業有更多資源去完善內控體系。但這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更大的法律風險,倒逼企業完善內部控制建設以規避訴訟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從繁簡分流改革的角度,研究司法程序效能提升對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響。
理論假設
司法程序效能的提升,企業訴訟成本降低,裁判效率也有所提高,使得企業能將更多資源分配至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中。企業會提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向市場傳遞經營穩健的信號。同時,司法效能的提升也會促使企業在存在糾紛時,主動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權益,這也倒逼企業加強內部控制以規避違約風險。另外,法律風險的提升也使得投資者等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滿足這些利益相關者對風險判斷的信息需求,企業會主動完善內控信息披露。
但是,考慮到內控負面敏感信息對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和訴訟危機,管理層也可能對內控信息的披露存在策略性選擇。具體而言,內控控制缺陷的披露會引發股價動蕩和融資成本增加,加之司法效能的提升增加了企業的法律風險及訴訟結果的可預見性,管理層可能會出于成本效益以及風險規避角度傾向于隱藏內控缺陷,降低內控信息披露質量。企業僅僅制造出合規性披露表象而規避實質性改進,使得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淪為管理層操縱市場的工具。
據此,本文提出假設:H1a:以繁簡分流改革為標志的司法程序效能提升會優化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H1b:以繁簡分流改革為標志的司法程序效能提升會降低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
在市場競爭程度較低的環境中,企業因外部壓力不足對內控信息披露缺乏動力,而
司法效能提升帶來的法律風險會倒逼其優化披露,替代市場壓力的作用;在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企業本就需通過披露贏得信任,司法效能的邊際影響較弱。對于大型企業而言,一旦陷入法律風波,其聲譽受損程度遠高于中小型企業。并且大型企業成熟的制度框架和豐富的生產要素,使其能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做出快速響應。反之,對于中小型企業,出于資源緊張的約束和成本效益的考量,司法效能提升對其內控信息披露質量的促進作用較為有限。
由此提出假設。H2:和市場競爭不激烈、規模小的企業比起來,司法程序效能提升對市場競爭激烈、規模大的企業,在優化內控信息披露質量方面的作用更明顯。
研究設計
數據來源
我們選取了2015—2023年滬深A股非金融類上市企業作為研究樣本,剔除樣本觀測期間內的ST(特別處理股票)、 ^(???) (退市預警的股票)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變量缺失的樣本并對連續變量進行縮尾處理,最終保留13049個公司一年度觀測值的數據集。
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城市及其時間數據,均是手動收集整理。企業內控信息披露數據來源于迪博內部控制數據庫。城市和企業財務數據來源于CNRDS(中國研究數據服務平臺)和CSMAR(金融經濟數據庫)數據庫。
變量設計
被解釋變量。使用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數據庫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衡量企業內部控制披露質量(ICDI)。該數據庫基于內部控制五要素,衡量企業總體以及分項信息披露水平,包括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以及內部監督。其專業性與客觀性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同。
解釋變量。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方案》所示,本次改革覆蓋20個試點城市,自2020年1月開始實施。若企業所在城市為試點城市,則Treat取1,否則為0。設置時間虛擬變量,2020年及以后時間Post取1,否則為0。解釋變量LAW為企業所在
地是否為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城市(Treat)與時間虛擬變量(Post)的交乘項。
控制變量。企業層面控制變量有:企業規模、資產負債率、產權性質、成立年齡、營業收入增長率、固定資產占比、管理層持股比例、兩職合一和審計意見。城市層面控制變量有:企業數量、產業結構、財政支出水平和外商投資企業數量。
實證結果分析
描述性統計分析。通過對全部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發現,ICDI的最小值為37.7446,中位數為38.36,最大值為49.21,這表明我國企業內控信息披露質量整體水平較低,且不同企業間存在較大差異。其余主要變量的樣本均值和標準差都處于合理區間范圍內。
回歸結果分析。表1列示了基于雙重差分回歸模型,探究繁簡分流改革對企業內控信息披露質量的回歸結果。第(1)列LAW前的回歸系數為0.3837,在1%水平上顯著,證明了本文假設H1a成立。即相較于隱藏內控信息,企業更愿意選擇優化內控建設,提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以規避法律風險。
為細化司法效能提升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體影響,這里采用DIB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中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以及內部監督這五項的分項得分帶入模型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表1中第(2)列至第(6)列所示。回歸結果顯示,繁簡分流改革對企業的內部環境和內部監督的信息披露質量表現出顯著的促進作用;對企業風險評估信息披露質量表現出抑制效應;對企業控制活動和信息與溝通的信息披露質量無明顯影響。
分析原因在于,在內部環境和內部監督角度,繁簡分流改革降低了企業訴訟成本和未決訴訟的不確定性,既為企業優化治理結構和監督體系提供了空間,也使債務人等利益相關者更易通過法律維權,倒逼企業主動優化內部環境和監督的信息披露以釋放良好信號。在風險評估角度,司法效能的增強使得企業擔憂敏感信息,尤其負面信息,可能引發訴訟危機,因此弱化披露風險評估結果的動力。在控制活動和信息與溝通角度,這兩類信息披露高度依賴企業固有管理體系,在事件沖擊下難以快速作出響應。
穩健性檢驗。這里用到了兩種穩健性檢驗方法,一是替換被解釋變量的度量方法,采用是否披露內部控制評價報告(IDC)來衡量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若企業披露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則取1,否則為0。二是采用傾向得分匹配法,選用企業層面控制變量為實驗組和控制組樣本進行近鄰 1:1 匹配,匹配后樣本重新回歸。回歸結果LAW前面系數均在統計意義上顯著,證明本文結論穩健。限于篇幅原因,本文穩健性檢驗表不在此列示,可聯系作者自行獲取。
平行趨勢檢驗。滿足平行趨勢檢驗假設是采用多時點雙重差分模型的重要前提。因此,以《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方案》頒布當年為參照,設置時序虛擬變量來檢驗是否存在平行趨勢。檢驗結果顯示。Pre3、Pre2、Pre1的系數均在統計意義上不顯著,after1的系數在 10% 水平上顯著,結果表明我們得出的結論通過了平行趨勢檢驗。
異質性檢驗。分別以HHI指數(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和企業規模的中位數為
分組依據,進行市場競爭程度和企業規模的異質性分析。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列(1)和列(3)政策效應系數為-0.0292和0.2662,且均在統計水平上不顯著,表明繁簡分流改革對所處市場競爭程度高和小規模的企業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有限;列(2)和列(4)的政策效應系數為0.8231和0.5356,都在1% 水平上顯著。因此,假設H2成立。
我們的研究以繁簡分流改革為背景,用雙重差分模型分析司法程序效能提升對企業內控信息披露的影響。結果顯示,司法效能提升能明顯提高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進一步研究發現,司法程序效能提升對內部環境和內部監督的披露質量有明顯促進作用,會明顯降低風險評估的披露質量,對控制活動和信息與溝通的影響不大。從企業所處的市場競爭環境和企業規模來看,做了不同分組的異質性分析,結果顯示繁簡分流對企業內控信息披露質量的提升作用,在市場競爭水平較低和規模大的企業中更明顯。
根據這些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深入推進司法程序優化,結合數字技術提高從訴訟到執行的效率和透明度,守住法律紅線;堅定深化市場化改革,減少政府干預,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讓市場發揮對企業行為的調節作用;完善企業內控信息披露審查制度,及時發現并打擊企業“選擇性披露”行為,維護市場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