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21-0165-04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Empowering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Through Physical Exercise
CHENG Xiaojuan1MIAO Xiaocui2 XIAO Haiyan2 1.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Student Work Department,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 Province,O37009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dual influenceofcurrent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fiercecompetitive presures,most colege students feel at aloss when facing external pressres and internal tension.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serve as the coreresource toresist negative emotions.Taking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and colege students'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 explore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sand application effctivenessof physical exercise on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such as optimism,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andself-eficacy.Itconfimsthatphysical exercisecanenance psychologicalresilience,promoteselficacy, and improvesubjective well-being.Basedonthis,combinedwith thecurrent situationof physical education incoeges, this paper proposespractical paths for physical exercise to empower the development ofcolege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collges should optimize the desig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integrate mental health 基金項目:大學2023年思想政治教育專項(項目名稱:敘事療法在輔導員談心談話中的應用研究,項目 編號:2023s22);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科技創新項目(項目名稱:心理咨詢技巧在輔導員談心談話 工作中的運用探索,項目編號:2023W145);2024年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 專項)(項目名稱:山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項目編號:2024zsszsx081)。
educationand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it strengthens the construction ofcampus sports culture,carries out sports events,leverages theroleofassociations,and strengthenspublicity; it builds acollaborative mechanismamong family, schol and society to formajoint educational force,thereby providing theoretical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Physical exercise;Positivepsychological qualities;Psychologicalresilience;Self-eficacy;Subjective well-being
大學生作為社會人才儲備的重要群體,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面臨學業競爭、人際交往、職業規劃等多重壓力。《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報告》顯示,約18.5% 的大學生存在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而積極心理品質(如心理韌性、自我效能感、樂觀主義)是抵御負面情緒、促進心理健康的核心資源[1]。體育鍛煉作為一種低成本、易實施的干預方式,對心理狀態的調節作用已得到廣泛證實。該文通過深入分析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影響機制與應用效能,探索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有效路徑。
1體育鍛煉與積極心理品質的關聯
1.1積極心理品質的內涵與維度
積極心理品質是個體在認知、情緒和行為層面表現出的正向特質2,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心理韌性,即個體應對挫折與壓力的能力。二是自我效能感,即對自身完成特定任務能力的信心。三是樂觀主義,即對未來持積極預期的傾向。四是主觀幸福感,即對生活滿意度與自我情感體驗的綜合評價。
1.2體育鍛煉影響積極心理品質的理論基礎
一是情緒喚醒理論,即體育鍛煉通過釋放內啡肽、多巴胺等神經遞質,調節情緒狀態,緩解焦慮與抑郁[3]。二是自我決定理論,即鍛煉中的自主性(選擇運動項目)勝任感(技能提升)和歸屬感(團隊運動)滿足個體心理需求,促進積極心理品質發展[4]。三是心流理論,即高強度、專注的運動體驗可引發心流狀態,增強個體自我控制感與成就感[5]
2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應用效能
當今社會,大學生面臨學業競爭、職業規劃、人際關系等多重壓力,積極心理品質成為其應對挑戰、實現自我發展的重要支撐。體育鍛煉憑借獨特的身心互動機制,從多個維度塑造大學生的心理狀態。該文將從對心理韌性的提升作用、對自我效能感的促進作用、對主觀幸福感的改善作用,以及不同運動類型的差異化影響4個方面,探討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應用效能。
2.1對心理韌性的提升作用
心理韌性是個體在面對逆境、壓力和挫折時快速恢復并適應的能力。首先,體育鍛煉為大學生構建了天然的壓力模擬環境。例如,在長跑訓練中,當身體達到極限時,繼續堅持的過程便是對意志力的直接考驗。其次,長期參與體育鍛煉不僅能夠增強身體耐力,更能讓大學生在反復克服運動中的困難時形成困難可戰勝的思維模式,提升心理韌性。因此,在應對學業壓力、情感挫折時,大學生更能保持冷靜,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攀巖運動要求參與者在高空中克服恐懼,不斷調整動作,這種持續的挑戰與突破,使大學生在生活中也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復雜問題。
2.2對自我效能感的促進作用
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身能否完成某一行為的主觀判斷與信念。第一,體育鍛煉中的目標達成機制能有效提升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例如,在健身訓練中,制定并完成階段性的增肌或減脂目標;在籃球運動中,從基礎運球到熟練掌握三分投籃技巧,每一次進步都是對自身能力的驗證。第二,當大學生成功完成運動挑戰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帶來愉悅感和成就感,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會強化我能行的信念。第三,團隊運動中的角色分工與協作也為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提供了契機。例如,在足球比賽中,守門員成功撲救、前鋒破門得分,不同角色的出色發揮都能獲得隊友的認可,進一步增強個體對自身能力的肯定,從而提升在學習、社交等其他領域的自我效能感。
2.3對主觀幸福感的改善作用
主觀幸福感是個體對自身生活質量的整體評價與情感體驗。體育鍛煉通過多種途徑改善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其一,運動過程中身體分泌的內啡肽能緩解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帶來輕松愉悅的感受;其二,體育鍛煉創造的社交機會,讓大學生在團隊活動和運動交流中建立友誼,獲得情感支持;其三,瑜伽、太極等注重身心協調的運動,還能幫助大學生放松身心,通過冥想和呼吸調節,增強對當下生活的覺察與接納。研究發現,定期參與體育鍛煉的大學生,對生活的滿意度更高,更能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周圍事物,在面對生活瑣事時也更易產生幸福感。
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應加強體育課程建設,豐富體育活動形式,引導學生科學參與體育鍛煉。大學生自身也應充分認識體育鍛煉的價值,結合自身心理需求選擇運動項目,在運動中錘煉心理品質,實現身心全面發展。
3體育鍛煉促進積極心理品質的實踐路徑
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成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內容。體育鍛煉作為促進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其價值不僅體現在強身健體方面,更在于提升心理韌性、自我效能感和主觀幸福感。為充分發揮體育鍛煉對積極心理品質的促進作用,需從優化高校體育課程設計、強化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結合數字化技術提升鍛煉效果、構建家校社協同機制這4個方面,探索切實可行的實踐路徑。
3.1優化高校體育課程設計,夯實心理培育基礎
高校體育課程是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陣地,科學合理的課程設計能夠系統地引導學生在運動中塑造積極心理品質。
首先,課程內容應注重多元化與個性化相結合。除傳統的籃球、足球、田徑等項目外,可引入攀巖、射箭、飛盤等新興運動,以及瑜伽、冥想等身心調節類課程。例如,攀巖運動要求個體克服恐懼、挑戰自我,有助于提升心理韌性;瑜伽課程通過呼吸控制和體式練習,能增強專注力和情緒調節能力。同時,可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體能和心理需求,提供分層教學和選修模塊,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激發其參與積極性。
其次,將心理健康教育融人體育課程教學目標與過程。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的要求,如通過團隊運動培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通過耐力訓練增強意志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情境教學法,模擬生活中的困難情境,引導學生在運動中學會應對挫折。例如,在籃球比賽教學中,設置比分落后的情境,鼓勵學生調整策略、堅持拼搏,培養其抗挫折能力。此外,增加體育心理學相關理論知識的教學,助力學生了解運動與心理的關系,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和技巧。
最后,完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改變以往單純以運動技能和體能測試為主的評價方式,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指標。將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的心理表現,如團隊協作能力、克服困難的意志、情緒管理能力等納入評價范圍。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記錄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與成長,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學習動力。
3.2強化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營造積極鍛煉氛圍
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心理狀態。高校應通過多種途徑加強體育文化建設。
一方面,舉辦豐富多彩的體育賽事和活動。除常規的校運會外,組織班級聯賽、趣味運動會、體育文化節等活動,吸引不同興趣和水平的學生參與。例如,舉辦三人制籃球賽、校園馬拉松等賽事,營造競爭與合作并存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開展體育文化節,設置體育攝影展、運動知識講座、體育明星分享會等環節,加深學生對體育文化的理解與熱愛。
另一方面,發揮學生體育社團的引領作用。鼓勵和支持學生成立各類體育社團,如羽毛球社、武術社、騎行社等,并給予場地、經費和師資等方面的支持。社團通過組織日常訓練、交流比賽和戶外拓展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和交流互動的平臺。同時,選拔和培養社團骨干,發揮其榜樣示范作用,帶動更多學生參與體育鍛煉。邀請優秀運動員、體育明星走進校園,開展勵志講座和互動交流活動,以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培育其積極向上的精神。
此外,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宣傳。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官方網站和社交媒體等渠道,宣傳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益處、校園體育活動動態和學生的優秀運動事跡。在校園內設置體育文化標語、雕塑和景觀,營造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
3.3構建家校社協同機制,形成育人合力
促進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需要高校、家庭和社會各方協同合作,形成全方位的育人網絡。高校應發揮主導作用,加強與家庭和社會的溝通與合作。學校定期向家長反饋學生的體育鍛煉情況和心理狀態,引導家長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鼓勵家長參與親子運動,營造家庭體育鍛煉氛圍。例如,舉辦親子運動會、家庭健身打卡等活動,在增進親子關系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和積極心態。
同時,高校應組織學生參與社區體育志愿服務活動,如擔任社區健身教練助理、組織社區體育比賽等,讓學生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提升社會責任感和人際交往能力。政府部門也應發揮政策引導和資源支持作用,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高校開展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對學校體育設施建設和體育文化活動的投入。通過多方協同合作,構建起一個以高校為主體、家庭為基礎、社會為依托的協同育人機制,為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環境。
3.4結合數字化技術提升鍛煉效果,創新心理培育模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化手段為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機。高校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創新體育鍛煉形式,增強心理培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首先,高校可以搭建體育鍛煉一心理監測數字化平臺,整合運動數據與心理狀態評估功能。學生通過智能手環、運動APP記錄每日鍛煉時長、強度及類型,平臺同步關聯心理量表(如心理韌性量表、主觀幸福感問卷),定期生成運動一心理關聯報告,助力學生直觀了解不同運動對自身心理狀態的影響,實現個性化運動建議推送。例如,針對焦慮情緒較重的學生,系統可推薦低強度有氧運動(如慢跑、瑜伽)以緩解壓力;對于缺乏自信的學生,則可通過階段性目標達成(如每日步數挑戰)提升其自我效能感。此外,健康數據的可視化反饋能幫助學生更直觀地了解自身狀態,增強鍛煉的主動性和科學性。
其次,高校可以開發虛擬現實(VR)體育課程。虛擬現實技術能夠模擬真實運動場景,為學生提供沉浸式體驗。例如,VR攀巖課程可幫助學生在安全環境中克服恐高心理,逐步提升其心理韌性;VR團隊競技游戲(如虛擬足球賽)則能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和應變能力。這種新穎的形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還能通過場景模擬訓練其應對現實壓力的能力。
最后,高校可以構建線上心理一運動互助社區。通過線上平臺,整合運動打卡、心理測評、專家咨詢等功能。學生可在社區中分享鍛煉心得、傾訴心理困擾,形成互助支持網絡。同時,平臺可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知識、運動教學視頻等內容,引導學生將體育鍛煉與情緒管理相結合。例如,開設正念跑步專欄,指導學生在跑步時專注呼吸和身體感受,提升其情緒調節能力。
綜上所述,通過優化高校體育課程設計、強化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以及構建家校社協同機制,能夠有效促進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在實踐過程中,各高校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不斷探索和創新,充分發揮體育鍛煉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獨特優勢,助力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4結語
體育鍛煉能夠促進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其通過神經調節、心理體驗與社會支持等多重機制,有效提升個體的心理韌性、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高校需通過課程優化、文化建設等多維度實踐,推動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助力大學生實現身心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
[2]王田茹.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1.
[3]張力為.運動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4]李素萍,莫有雪.數智賦能青少年體質健康: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個性化干預策略[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5,43(1):9-16.
[5]陸炎,史曙生,葛國政,等.新課標背景下青少年體育游戲設計研究:心流理論框架與實踐策略[J]體育學刊.2024,31(6):95-101.